四、临界状态与世界的无边存在
叙述人被流放到世界上,他无家可归,他不会像奥德修斯那样历经艰辛寻找故乡。存在与存在者的分离,使叙述与它意指的世界的分裂也变得不可避免。因为意识到存在不可能进入,叙述只能面对存在的空地。这样,存在却又在叙述里获得最自由的形式,成为临界的存在。
可能孙甘露是“先锋派”小说家中唯一意识到这种“临界存在”的人。他的叙述话语,仅仅由语词的诗性碰撞引发的连锁反应组合而成,及物世界彻底消失了,语义构成的任何幻想也都被摧毁了,然而他却能把一个世界——虽然是一个空荡荡的世界——推到你的面前。这并不只是因为他热衷于“访问梦境”,不只是因为他永远不进入实在世界,而是因为他只在存在的临界状态去发掘存在的可能性。正如我在前面指出过的那样,在《信使之函》等作品里,你可以看到孙甘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把瞬间的情态加以永恒的转化,把永恒的意念加以瞬间与永恒相互转化的基本模式,他的瞬间总是处于永恒的临界状态,他的永恒却又总是被推到瞬间的边缘。
我不排除把《信使之函》这样的作品当作现代寓言来读的可能性,把孙甘露的“呓语”当作隐喻或影射符号,与把它当作语词的自律反应来处理,显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观点,在这里,我暂时把这些诗性化的荒诞语汇当作语词的自律运作来看,那么,语词的自动播散与世界的自动变异则是叙述人给予文本的双重自由。对孙甘露来说,他全部的自由性在于他拒绝进入实在世界,他永远保持进入的“临界状态”。现在,由于孙甘露把“进入”的主动权交付给语词的自律碰撞反应,于是,“临界”就不是叙述人的势态,而是世界存在自身的状态。在语词与世界之间,在世界与存在之间,都介入“临界”的方式,语词自行其是散乱无序播散,它把世界抛在一边,“世界”不过是语词遗留下的一片废墟,一个支离破碎的图像。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图像,正是孙甘露梦寐以求的世界的存在状态,孙甘露用非秩序化的话语制造出一个世界的非秩序化形态:那些耳语城里疯疯癫癫的市民,那个神秘莫测的写作《我的宫廷生活》的作者,那个令人昏厥的“温柔的睡莲”,那个致意者和六指人……这些荒诞不经的想象完全来自语言的反常规运动。例如:
很显然,孙甘露非常任意地使用“定语”(形容词)和“谓语”(动词),前者给世界以存在情态,后者给世界以存在方式。这种“任意性”来自孙甘露反抗文化秩序的潜在愿望,语词与世界的“双向自由”,结果全部交付给世界以“临界”的存在。世界永远不会拥有它的确定形式,因为它只能占有“瞬间”,世界也永远不会终止它的变异,因为它必须向着永恒进发。
孙甘露的“临界”意识与余华的“临界感觉”存在明显的区别。余华以语词的自我辨析无限切近那个绝对的感觉,而孙甘露的语词完全是智力和想象的纵欲,世界不过是语词遗留下的一些杂碎块状结构。孙甘露有意让他的(文本的)世界随时破裂,以阻止它们整合构造,因此,孙甘露的世界永远陷进“临界存在”的悲哀之中。世界既不能完成自身的整合形态,也无法恢复为“实在”的存在。从这个意义来说,余华的“临界感觉”是对世界存在的怀疑,而孙甘露纯粹是对世界存在的(实在性的和现实性的)否定。
在《信使之函》里,那些来去匆匆支离破碎的人物完全为作品文本的“临界存在”所瓦解,人生活在一个漂流不定的、没有真实含义的虚幻世界里,人注定了没有时间(历史),也没有空间(形式)。而在《请女人猜谜》里,孙甘露把这种“临界存在”具体落实到一个特殊的角色身上,他用“士”这个变幻不定的角色来颠覆存在的实在性和现实性。士被推到存在的临界状态里,他可以在多重时空穿梭往来,他的存在敞开而变化莫测。士在最为风和日丽的一天成为医学院的见习解剖师,“当他经过一个巨大的围有水泥栅栏的花坛时,一道刺目的阳光令他晕眩了片刻。一位丰满而轻佻的女护士推着一具尸体笑盈盈地打他身旁经过。士忽然产生了在空中灿烂的阳光中自如飘移的感觉,然后,他淡淡一笑。他认识到自古以来,他就绕着这个花坛行走,他从记事起就在这儿读书”。这就是典型的孙甘露式的描写,这不只是在具体情态的处理上,孙甘露总是把多重不协调的反道德反价值的形象掺合在一起(“一位丰满而轻佻的女护士”,“推着一具尸体”,“笑盈盈地……经过”),我想揭示的更重要的是,孙甘露的秘密是那些“难以辨认的日子”。他正是利用对时间的原始程序的破坏,使人物处在一个变幻不定的超验时间流程中。孙甘露的时间之所以“难以辨认”,在于时间不仅没有实在的物理刻度参照,并且瞬间总是向着“永恒”转化。士在那个情景中(“一位丰满而轻佻的女护士推着一具尸体笑盈盈地打他身旁经过”),产生虚幻飘移的感觉是理所当然的,于是“自古以来”使这个情境获得了超验而神秘的内涵。士处在永恒与瞬间交接的临界点上,他当然是无限的。孙甘露让士成为一个守床者,成为在殖民地草坪上的捡球员。而这古董和小玩意儿的收藏家,被魔鬼踢了一脚,还答应写作一本煽情的小说……至于士和后的交往,对于孙甘露来说不存在任何障碍,更何况他同时还在写另一部小说《眺望时间消逝》呢!
孙甘露的“世界”和“人物”占据的这种“临界时空”使得存在变得无边无际,这正是孙甘露寻找的幻想空间。我只知道孙甘露曾经作为一名称职的信使匆匆奔走于城市中间,他同时扮演现代诗人的角色也很成功。我不知道“真实的”孙甘露的生存状态如何,但作为一个叙述人的孙甘露却是很诚恳地作过这样的自我表白:
与其说孙甘露是个“梦中人”,不如说他在存在的“临界”地带眺望着生活世界,创造一个远离世俗的,并且否定生活世界常规秩序的语言幻想世界,这就是孙甘露的梦想,这也是整个先锋小说家群体的梦想,只不过孙甘露断然拒绝了一切世俗生活的规范,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孤独的语言梦游症患者,孙甘露无可救药毫无障碍地走向小说的终结。
总之,不管是深受法国新小说的影响,还是无意中的异曲同工,当代中国先锋小说家在小说叙事中已经意识到“临界感觉”的特殊功能,它为小说叙述语言的精细化,为小说叙述进入那些虚幻而深邃的情境提供了各种契机。无可否认,“临界感觉”与“叙述语言”的辨析运动为先锋小说的形式主义实验揭示了一种动机力量,它使先锋小说的形式主义探索一开始就具有改变“世界视点”的倾向。然而,我决不认为先锋小说可以在这个领域一劳永逸地生存下去,恰恰相反,这不过是一个必经之路而已,自由之路则在其生存的现实中伸越而去,数年之后,先锋小说家就会意识到,只有赤着脚在长满荆棘的现实大地上奔跑,才能走向命定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