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学校发展新探索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教育国际化探索与实践的背景和历程

(一)教育国际化探索与实践的背景

1.时代背景

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使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竞争与较量也日趋激烈。21世纪的公民将生活在一个开放、多样、充满矛盾和变化的世界之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这种未来世界的公民,这就决定了教育本身必然既是植根民族的,又是面向世界的,也决定了我们的基础教育不能再沿袭陈旧落后的办学理念,而是必须与世界接轨、与时代同步,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大批优秀人才。从这个角度讲,学校的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提出科教兴国、优先发展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重大战略决策,这对中国教育融入世界、在世界竞争的格局中迅速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促使中国的教育工作者走出国门,开阔视野,了解和把握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它也提出了如何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国外教育精华、探索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发展之路的重大课题。

2.学校发展需求

人大附中创办于1950年,前身为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伴随社会的发展,人大附中不断成长,成为北京市小有名气的重点高中。1997年,人大附中确立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办学目标,并带领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着这一目标全速奔跑。可以说,正是这一既立足本土又面向世界的发展目标使人大附中走上了新的征程,走上了一条“熔铸中外精华,坚持综合创新”的快速发展之路。

当时提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办学目标并非心血来潮、凭空臆测,而是深思熟虑、审时度势的结果。2001年,我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曾经说过,“与人大附中前8任校长相比,我觉得自己肩负的使命是跨世纪的,就是要设定21世纪学校的办学目标并全力付诸实施。与众多世界名校的交流,使我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尽可能地用世界的眼光、时代的眼光、未来的眼光去审视人大附中,改变人大附中”。这清楚地表明了人大附中的教育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国际视野、面向未来、立足改革、促进发展。

什么是世界一流中学?综合世界一流中学的情况,我在自己的专著《人生为一大事来》归纳出10条标准:一是要有世界一流的办学理念;二是要有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三是要有世界一流的学生素质;四是课程的深度、广度上要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五是师生比例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六是要有一流的硬件设备,比如图书馆、电脑网络、体育设施等;七是要有充足的财政来源;八是毕业生考入一流大学的比例要明显高于一般中学;九是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望;十是综合以上条件,形成世界一流的学校文化和精神气质。这10条标准实际上明确了人大附中学习、借鉴国外名校来促进自身改革与提升的10个重要方面,为学校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10个重要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大附中教育国际化踏上全新的征程,在教育理念、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创办中国基础教育的优质品牌。

(二)教育国际化探索与实践的历程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人大附中打开大门走向世界的脚步从未停止,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由局部到全方位、由浅层交流到深度合作的发展过程。

1.起步阶段

1985年,人大附中在全国率先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当时,我担任数学教师,与学校的一些教师一同进行了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研究。1989年,我担任人大附中副校长后,带领一批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创建了“现代少年”、“科学实践”、“社会实践”等人大附中的第一批校本课程。1992年,学校率先将“发明创造教育”作为必修课;1993年,学校引进从事发明创造的专职教师;1995年,学校成立了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工作委员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就在这个时期,人大附中的超常教育实验拉开了序幕,探索培养超常儿童的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学制模式等。这些改革举措在当时的国内都属首创,没有现成的路可走。于是,学校开始学习、借鉴国外学校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动人大附中的发展,但这一时期对国外中学的学习、借鉴还仅限于少数几个学科,比较分散,参与者不太普遍。因此,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人大附中教育国际化的起步阶段。

2.快速发展阶段

自1997年起,人大附中就以“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创世界名校”为目标全速奔跑,学校的教育国际化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学校教育的特点是:第一,逐步明确学校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定位与思路——熔铸中外精华,坚持综合创新,办世界一流的中学,创造世界一流的教育。第二,与国外名校开通远程教学,使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课堂。1998年4月学校与加拿大渥太华理科高中开通视频远程互动教学,这在加拿大和中国都属首次;1999年我带队赴美考察纽约州立大学远程教学,建成了当时国内中学第一个远程教室;2000年学校与美国堪顿中心学校远程教学首次开课。此后,学校与加拿大、美国、日本、意大利、我国香港地区的名校多次进行了英语、数学、生物等学科的远程教学。第三,借鉴国外名校的成功经验,进行学校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从2004年起,学习芬兰、美国、英国等国家名校的课程设置经验,从学生需求出发,形成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第四,教育国际化形式更加多样,从单纯的交流互访到引进外教与国际课程创办中外合作项目,与众多国外名校结为友好学校。在这个阶段,着眼全球教育、开展广泛合作成为人大附中一个重要的办学特色。

3.融合创新阶段

2010年8月,人大附中与两所美国顶尖名校托马斯·杰斐逊科技高中和伊利诺伊理科高中共同开展“中美中学生合作科学研究项目”,参与研究的中美三校学生根据分工进行设计与实验,通过远程视频合作交流,现已取得中期研究成果。此外,人大附中也一直致力于帮助更多的学校走出国门,为国内外同行搭建合作交流的高端平台。这标志着人大附中教育国际化已进入基于合作研究的融合创新阶段。

作为一所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学校,人大附中已与43所国外名校结成友好学校,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广泛而频繁,互访交流已成为一种常态。仅以2012年的两个月为例:1月7日,美国伊利诺伊理科高中校长、学生32人来访;1月28日,人大附中交响乐团赴美国安多福菲利普斯学院等学校、联合国总部交流演出;2月6日,人大附中舞蹈团赴澳大利亚交流演出;2月13日,英国惠灵顿中学来访;2月15日,丹麦孔子课堂校尼尔森中学来访;2月23日,法国达宁路女子中学师生一行30人来访。

作为一所办学成果突出的学校,人大附中已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同行认可,并在世界基础教育领域拥有话语权和影响力。2007年10月,英国伊顿公学校长托尼·里特先生来人大附中访问后说:“希望世界各地的教育同仁都能与人大附中进行合作和交流。”2010年12月13日,美国教育部常务副部长安·瓦·米勒先生率团到人大附中参观。参观后米勒先生表示,人大附中把学科教育与艺术教育如此完美地结合起来,让他们有幸在今天就看到了未来的教育是什么样的。他还表示让美国每一所中学都能变成人大附中这样,是他作为美国教育部长的梦想。2009年以来,作为受邀的首位来自亚洲的中学校长,我先后参加了在美国、瑞士和印度举办的“G20全球校长峰会”,与来自世界20所顶级中学的校长深度交流,共谋世界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