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邓小平高等教育思想的几点体会
(注:本文原名为《邓小平高等教育思想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南——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年》,原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第7期,收录时略有文字删减。)
邓小平高等教育思想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宏伟历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他立足中国的具体国情,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出发,在总结国内外高等教育经验教训,充分考虑未来世界的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高等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精辟论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内容十分丰富的邓小平高等教育思想。认真总结和继承邓小平高等教育的有关思想,对于我们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早日跻身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列,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发展高等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担负着提高全民素质、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怎样,生产力水平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邓小平在总结世界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和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多次强调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地位。70年代中期,针对当时科技和教育的形势,邓小平尖锐地指出:“一点外语知识、数理化知识也没有,还攀什么高峰?中峰也不行,底峰还有问题。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注:《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他指出:“把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注:同上书,96页。)“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刚刚复出就主动提出抓科学,抓教育,纠正对知识分子的错误政策,整顿高等学校的领导班子,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正轨,为了快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缩小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邓小平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寄予厚望,多次阐述了经济发展,科技、教育先行的思想。
二、“三个面向”是发展高等教育的根本原则
如何办好我国的高等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定位?针对这一根本性的问题,1983年,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时,站在国家、民族未来命运和世界发展趋势的高度,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面向现代化”是主体,“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是两翼,其实质和核心内容,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指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大量的、掌握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并适应我们今天市场需要的现代人才,同时也蕴涵着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技术手段等也要实现现代化;“教育要面向世界”,是指我国的教育工作必须同世界发展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高等教育的管理机制上,都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3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以尽快缩小我国教育与世界先进教育水平的差距;“教育要面向未来”,是指我们所培养的人不仅要适应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要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三个面向”体现了邓小平的宏观战略教育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我国现代化教育发展的根本规律,对于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着极为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培育“四有”新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邓小平始终强调必须坚持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始终强调高校的办学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他要求广大青少年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能够牢固地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能够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一句话,高校培养出来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应该是“又红又专”的人。所以,邓小平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注:《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1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但是,邓小平又对只强调政治教育,忽视科技文化学习的倾向给予了批评和纠正,指出:“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注:《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1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他的这一论述深刻地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曾有一段时间,我国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处于薄弱状态。针对此种现象,邓小平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环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1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注:同上书,110页。)。“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有纪律的教育。没有理想和纪律,建设四化是不可能的。”(注:同上书,191页。)
四、改革创新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邓小平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十分关注,他认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必须依赖于改革。他明确指出,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研究“重点大学搞多少,谁管,体制怎么定”(注:《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6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研究“发展什么样的高等学校,怎样调整专业设置、安排基础理论课程和进行教材改革”(注:同上书,108页。);要提高高等院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就要研究分配体制,打破平均主义的思想束缚,就要改革高等教育后勤管理体制,尽量为高校教职工提供最好的后勤服务;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研究“高等学校的专业,哪些要合,哪些要分,哪些要增加,哪些要减少,哪些要取消”注:同上书,52页。);要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就要搞好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实行和完善责任制,“使责任制真正发挥作用”(注:同上书,151页。),等等。在邓小平高等教育思想指导下,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高等教育总体规模扩展,结构改善,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可以说,2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五、坚持“两条腿走路”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基本途径
鉴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高等院校太少,办学基础又差,在短期内不可能大量增加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从而使得人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状况,1977年,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多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一条腿,两条腿走路。”(注:《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5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我国的高等教育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抓好正规高等院校的同时,采取其他形式举办各类成人高等院校,以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缓解人才供需的紧张矛盾。同时,邓小平也十分注意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他提出,“为了加速造就人才和带动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必须考虑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大学和重点中小学的建设,尽快提高它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注:同上书,108页。)。
在邓小平高等教育两条腿走路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蓬勃发展。截至2004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900万人。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552所,其中本科院校644所,高职院校已达908所,占普通高等院校总数的58.5%,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达1108.56万人。高职教育的在校生已达479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3%,招生数达200万人,约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总数的52.3%。全国共有成人高等院校582所,在校生达到560万人。(注:参见新华社2004年4月28日消息,记者郑超。)民办高校也蓬勃发展起来,目前共有民办普通高校173所,在校生81.0万人,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1104个,各类注册学生100.40万人。(注:以上数据参见《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载《中国教育报》,2004-04-29。)
六、合格的教师队伍是发展高等教育的根本前提
高等教育的使命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则要依靠合格的教师队伍。“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注:《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1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邓小平认为,培养合格的教师队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二是改善教师的待遇,为教学科研创造基本的物质条件。“对知识分子除了精神上的鼓励,还要采取其他一些鼓励措施,包括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注:同上书,51页。)。三是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要把师资培训列入规划,列入任务。只有老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要“提高教师的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以及改进作风等”(注:同上书,55页。)。四是完善教师的激励机制,完善高等教育职称评定体系,恢复教授、讲师、助教等职称,为教师的个人发展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和平台,同时,要解决“科研、教育方面的出版印刷问题……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刊物一定要保证印刷出版”(注:同上书,58页。)。五是尽量吸引大批专业人才进入高等教育队伍,要从科研系统抽调人员支援教育,要想办法吸引留学生回国。“我们还要请外国著名学者来我国讲学。……请人家来讲学,这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为什么不干?”(注:同上书,57页。)邓小平对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视,充分显现了一代伟人的远见卓识,以上观点,不仅成为推进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也成为我国知识分子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
七、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院校的重要任务
邓小平高度重视高等学校在知识创新中的作用,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应该成为科研的主力军。1977年他就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这一点要定下来。它们有这个能力,有这方面的人才。事实上,高等院校过去也承担了不少科研任务。随着高等院校的整顿,学生质量的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会逐步增强,科研的任务还要加重。朝这个方向走,我们的科学事业的发展就可以快一些”。同时,在目前的状况下,“我们现在还不能让所有的高等院校普遍加重科研的分量,但是重点大学都要逐步加重科研的分量,逐步增加科研的任务。从科研队伍的数量来说,若干年后,学校的科研机构也许同专业研究机构大致相等”(注:《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从而充分肯定了重点高等学校对于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作用,指明了重点高校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在高校科学研究的内容上,邓小平也有深刻的见解:各个领域都要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一齐上,决不能有任何偏废。所以邓小平说:“各个领域都有要研究的问题,理科、工科、农科、医科都有。文科也要有理论研究,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经济、历史、政法、哲学、文学等等。”(注:《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对于有人忽视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倾向,邓小平特别强调说:“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决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这些研究是理论工作的任何巨大前进所不可缺少的。”(注:同上书,179页。)
八、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是高等教育两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注:同上书,48页。)是邓小平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他指出:“我们已经承认自然科学比外国落后了,现在也应该承认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就可比的方面说)比外国落后了。我们的水平很低,好多年连统计数字都没有,这样的情况当然使认真的社会科学的研究遇到极大的困难。因此,我们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必须下定决心,急起直追,一定要深入专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知彼知己,力戒空谈。四个现代化靠空谈是化不出来的。”(注:《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1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为此,邓小平多次发表谈话强调社会科学的功能和作用,同时亲自规划了我国的高等文科教育。1977年10月,在同教育部负责人谈话时又指出,自然科学固然重要,要搞好,社会科学也很重要。文科,光有人民大学还不够,北大文科是有基础的,搞好文科是很必要的。(注:参见《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47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注:《邓小平文选》,2版,第2卷,180~1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正是在邓小平同志的关怀下,我国的高等文科教育才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近年来,中央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江泽民同志连续发表了北戴河“8·7”讲话、视察中国人民大学“4·28”讲话、视察中国社会科学院“7·16”讲话,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同样重要,特别是今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我们特别感到亲切的是邓小平同志给予人民大学极大的关怀,寄予殷切期望。1977年9月,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恢复已经被停办的人民大学的建议,并指出“主要培养财贸、经济管理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工作者”(注:同上书,69页。)。在党的三代领导人的关心下,经过中国人民大学一代代师生的努力,人民大学已成为我国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基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学习邓小平高等教育思想,就是要按照“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建世界知名一流大学”的总体奋斗目标,把中国人民大学建设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一流大学。这是对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的最好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