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学习:社工督导志愿服务新模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经验学习的实践阶段

服务学习理念的建立依托于不同的学科和不同学者的理论,包括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设计教学理论、伴随学习理论、公民权利论、经验学习周期理论等。在这些理论中,影响最大的理论是经验学习周期理论。经验学习周期理论认为服务学习参与者的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注25:第一个阶段是具体经验阶段:服务学习参与者从服务中获得了一些基本的经验。第二个阶段是反思观察阶段:服务学习参与者对获得的基本经验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在服务中获得的经验之间的关系,思考自己如何将知识应用到服务中去。第三个阶段是产生新原则、新概念阶段:服务学习参与者通过对具体经验进行反思,对服务对象和环境进行观察,结合自己的知识提出活动的新原则和新概念。第四个阶段是实际运用新原则和新概念阶段:将新原则和新概念投入服务学习的过程中。反思对于发现新概念和新经验特别重要,是服务学习的学习内容的体现。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推动下,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向学校申请开设服务学习课程并在2007年得到批准。服务学生团队采用了服务学习模式去建立青年与社区以及儿童的成长关系注26。服务学习中的大学生和儿童的互动模式是蔓托型的(mentoring),这是一种青年(大学生、服务者)与儿童(社区中的孩子、服务接受者)大手拉小手,共同成长与发展的服务学习方式。它既能促进大学生走进社区进行服务实践,又能使社区中的被服务者(儿童特别是有较大成长需要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帮助,并且营造有利于他们的智力、心理及人格健全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从而达到服务者(大学生)和被服务者(社区中的儿童)互动成长的目的。对于服务者来说,它是一种积极的服务状态,是一种服务者在服务中学习和成长的发展模式;对于服务者来说,它是一种成长中的陪伴服务,因此它与社会工作中的矫治模式不同。蔓托型互动是一种极好的大学生和儿童互动的实践模式,服务中有学习,学习与服务结合,其开展过程可以在经验学习周期理论的引导下进行。

经验学习周期理论作为服务学习的基础,在蔓托型互动中得到了多种形式的体现。在此之前,大学生与儿童双方需要建立关系,关系可能通过自然的方式形成,比如通过活动交朋友,通过辅导儿童作业建立教与学的关系,通过游戏活动练习合作,等等。传统意义的家庭聚会、社区中的邻里活动、新生入学都可能为蔓托型互动的具体形成提供机会和场所。但是,随着中国城市社会的急剧变迁,核心家庭、单亲家庭数量逐渐增多,家庭中成年人越来越少,亲戚分散在城市的其他社区或者其他城市,邻居的流动性越来越高,关注自己家庭生活的倾向增多,自然使得青年与儿童建立关系的机会越来越少,儿童成长中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于是,有计划地建立青年与儿童关系的方式应运而生。有计划的方式即有系统地实施蔓托型互动,它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青年在有计划的服务社区过程中学习成为儿童的成长辅导与陪伴者。他们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形式可以发展成为图1—1、图1—2和图1—3所示的几种形式。

image

图1—1 大学生与儿童在服务学习中建立的一对一关系

image

图1—2 大学生与儿童在服务学习中建立的网络关系

image

图1—3 大学生与儿童的关系在服务学习中系统地推广到其他青年

通过一对一的互动、一个对多个的互动以及网络型的互动,大学生逐步与儿童建立起日益亲密的互助关系,获得了具体的互动经验,并且将经验在更多的青年中推广。这些互动关系模型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其原因如下:第一,青年与儿童能够共享关系资源。我们注意到儿童(活动中选的是小学生)对群体活动的需要,因此组织了一些有目的的、合理的、适合小学生群体的活动,如“食神”、“反着来”、“解人结”、“兔子顶窝”等注27,在活动中激发他们的积极的人格特征,比如团结、尊重、互助等。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小学生能够结识更多同龄人,进而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支持关系;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一个网络,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学习,通过交流又可以扩展工作经验,形成适合实际情况的工作模型。第二,青年与儿童能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校大学生作为儿童的成长辅导与陪伴者的周期可能比较短,一般是一学年或者一个学期。因此,从一对一的关系发展到网络关系,可以弥补大学生作为成长辅导者与陪伴者频繁更替所造成的儿童情绪困扰和资源浪费。

根据经验周期服务理论,服务学习的具体实践阶段包括以下四部分:

第一阶段,具体经验的获得即“破冰”阶段。这个阶段进展顺利与否直接影响后面阶段的进行,在服务儿童的活动中,很多大学生对此都深有感触。W同学就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的话:“在‘捉迷藏’中,我与WY分在一组,在游戏的同时与她聊了一会儿,她给我的感觉是很沉静,不爱多说话,也许是对我有所顾忌吧。活动结束后我们互相留了通信方式,与她约定在假期中互相联系。几天后的某个下午5点左右,我给WY打了电话。接电话的是她的妈妈,说她去同学家做暑假作业了,于是我说6点再打给她。出乎我意料的是,大约5点半的时候WY主动打电话给我……令我高兴的是,她不像初次活动时那样拘谨了。她不仅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还说了一些延伸性的内容,比如她向我抱怨了她的数学老师讲课不清楚。我想她已经基本接纳了我这个大朋友,这为我们的关系能进一步深入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反思观察阶段,也是服务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和关键的阶段。没有定期的反思与总结,就无法再现前期经验以及活动效果,更无法为后续活动提供理论和新经验。我们会在服务儿童活动前安排小组会,与社区机构进行一些会议性讨论,探讨与服务相关的内容。同学将在服务之后不断反思专业与服务的关系,反思服务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写下反思日记或者活动记录加评论文字。

我们的服务活动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助人知识来发展与儿童的关系,促进他们的成长,解决他们的困惑。但是在活动的设计上,不仅是单纯应用个案工作与小组工作技术,还要求青年根据成长辅导与陪伴者的精神,在有利于儿童成长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团体活动,促进儿童与青年的交流,使二者共同发展。团体活动的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成长辅导与陪伴者们共同分析儿童的特征,解决其共同的问题。我们发现,儿童在活动中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同龄人,交到更多的朋友,建立更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营造一个更加有利于自己成长的环境。X同学这样反思他们的活动:“我们了解到,他们基本上在学校里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课间也没有活动,而且在家里就是学习和看电视,可以说生活比较单调。除了‘砍子’(投掷石子的一种游戏)外,他们很少有喜欢的活动。或许对他们来说,知识学习和身体活动同等重要。这也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一大特点。交朋友则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需要。由于同学来自十几个社区,联系有所不便,很难有家住得比较远的同学成为好朋友的。他们主要交往的人是与自己一起回家的同学,而这类人又未必有共同的语言。而且,即便住在同一个社区里,因为缺少共同活动,他们很难有比较深的交往。另外,由于身体弱小导致交往上的局限,他们只有很少的朋友,甚至玩伴也比较少。他们真的需要朋友!”

第三阶段,产生新经验、新观念并将其运用到新的活动中。在对服务儿童的活动进行评估时,我们有如下体验:由于活动主要是成长辅导与陪伴者和儿童之间成长性的过程,因此很难用数字性的指标来描述和评价。服务者不间断地总结,不断推广活动,是这一阶段的特色。下面是Z同学的总结:“这次也是大家在一起搞集体活动,但是我们安排的游戏好像总是不能引起她的兴趣。别人都在一起搞活动的时候,她就在一旁插着手看着。我努力叫她一起来参与,她只说她不喜欢。也许是孤独惯了,她不太喜欢和别人一起玩耍,可能也不太懂得怎样与别人沟通和交流……我不知道她到底是如何想的,但是我知道,自己作为她的朋友,应该帮助她,让她有更多的朋友,让她享受她在这个年龄段应该享受的东西。我的体会是:给孩子一些关爱;给孩子建立一个和睦温馨的家;给孩子一些鼓励。”

第四阶段,把升华了的理论再应用到服务中去。在一次服务活动中发展出大型的理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总结抽象出一些活动的原则,就有可能将之上升为理论。我们在服务儿童的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可以成为服务社区的志愿者,只要他有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和助人意愿,有将专业知识应用到社区服务中的愿望,愿意与儿童共同成长、分享成长经验。因此,我们将在服务社区、服务儿童中获得的新经验上升为一般意义的概念:青年通过服务和儿童建立互动关系,在儿童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给他们提供帮助,当儿童有了困惑的时候可以给他们解释,当儿童快乐的时候可以分享他们的快乐,当儿童忧伤的时候可以分担他们的忧愁,当儿童迷茫的时候可以帮助他们寻找方向,使儿童在成长的路上不再孤单无助。不仅如此,大学生志愿者同样能在服务工作过程中受益,使自己成长,达到服务者和被服务者共同成长的双赢效果,进一步建立儿童成长的友好环境。S同学在工作记录中写道:“第一次与他们见面,可能因为陌生,也可能因为他们还不适应我们这些‘大孩子’,沟通起来有些困难。现在的孩子与当年的我们不太一样,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对事物的评价,而且他们个个都懂得很多方面的知识。因此,我认为,要想顺利地与他们交流,真正地同他们一起成长,我们首先得丰富自己。只有自己具有小孩子所佩服的本事,小孩子才会对你有所信任。其次,还要有耐心和爱心。我们应在平时的活动中,多了解一些有关孩子的知识,留心观察他们的兴趣,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每次活动制订出合适的计划,使双方都有所收获。”L同学在服务儿童的活动之后,对活动的原则以及青年服务者与儿童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她发展了帮助儿童的技巧,写下了这样的话留给以后要参加服务的同学:“来自自身——书到用时方恨少,恶补勤问多思考。来自机构——院规繁复任务重,自己计划切勿忘。来自对象——孩子贪玩又逆抗,唯有真情换接纳。来自客观条件——时短活动场地小,扬长避短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