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在美学建构上的断想
黄式宪
电视剧作为一门最年轻并最具大众性的现代艺术,它有没有自己的美学?回答是肯定的。
在新时期中国电视剧近40年的征程里,作为东方主体性美学精神的觉醒与建构,浸渗于创作现象里,它究竟呈现为怎样的一种形态与风貌?此题显然甚大。在这里,我拟以断想五章的形式,和大家做一些交流。
中国电视剧在其诞生之初,对于何谓美学的话题,在我国电视业界可能是比较模糊的。这其实是我们施行“改革开放”的新文化语境,通过东西方文化之间不断的碰撞与对话,美学或美学的创新才逐渐提上日程并成为一个自觉的、具有学理和创作实践双重意义的课题。
记得曾亲身参与中国电视剧草创的前辈作者和学者、已故的蔡骧先生曾在1996年写道:“电视美学,是一门正在实践中发展的美学;是一门因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自己而感到狂喜的美学;与此同时,它又是一门在实践中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为‘成见’束缚、为功利目的扭曲、为自身拥有的能量迷惑、为非理性判断误导、为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而苦恼万分的美学。”多少甘苦,话里有话,含纳着中国电视剧拓荒者的沧桑与感怀。
中国电视剧诞生于1958年,较西方大约晚了30年。但是,弹指间60年过去,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伴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和平崛起”,中国电视剧无疑是以其清新、刚健的东方美学风骨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而备受世界瞩目的。
以“文化大革命”划界,其前8年,中国电视剧处于以近乎舞台剧式的直播形式的草创时期,美学意识相对于宣传责任是并不很清晰的;1978年迄今,弹指间我们改革开放的步履已走过40度春与秋,我们电视剧的创作迅速从复苏、复兴而走向艺术的成熟。作为亲历者,我们的文化记忆至今依然是如此的清晰而鲜活。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取得了一条基本的历史经验,那就是:中国电视剧创作始终坚持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自主创新的道路,迎来了今天这样一个大好的文化局面。没有解放思想,没有艺术上的自主创新,没有在东方美学精神上主体性的崛起,就没有今天中国电视剧产业与创作如此兴盛、发达的局面。
40年来中国电视剧主创者们坚守人文关怀,坚持将现实主义与现代性相衔接,从而彰显了他们在主体美学精神上的觉醒,由此乃创造出40年来中国电视荧屏上一派文化的繁荣与辉煌:美学求索,以现实主义精神重新照亮荧屏;面对大众需求,赋予艺术形象以现实的与历史的穿透力;面对经典,深怀敬畏之心以构建民族美学之风骨;熔铸史诗,呈现人民革命历史的庄严性与宏大气派;典型归来,以性格诗意地揭示丰厚的社会与美学底蕴。
当今,随着中国电视剧产业化阔步前进的态势,在不断拓宽并做大电视剧市场底盘的同时,我们关注百姓、贴近社会、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探求也应当是与时俱进的,熔铸史诗这一时代性的大课题,任重而道远。我们电视剧产业的重组,必将与文化品位的重构及在电视剧美学主体性上的提升同步,这正是时代发出的庄严号令,也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构建和谐社会及和谐价值观的神圣使命。
不应当回避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文化消费主义盛行,迄于21世纪伊始这十七八年间,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对电视剧文化产业的重组,诸如“拒绝深刻”和种种“泛娱乐化”的迹象也日渐明显,甚至出现了某些平庸的与媚俗的低格调的倾向。当文化与资本结盟而进入市场,我们应当坚持在感官与精神之间取得某种平衡。“生存与媚俗”,构成了一个文化的悖论。电视剧作为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显然不应当被无限膨胀或无限夸大,更重要的是,它作为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则是我们美学探求的核心之所在。
由于时代与生活总是日新月异、变动不居的,这就向创作主体提出了一个内在的、能动性的要求,这就是:既要“沉”于生活、沉得下去,又要善于感应时代的脉搏的震荡和激变,独具慧眼地、敏锐地去发现、捕捉并把握新鲜的时代信息和形象,坚守人文关怀,突出艺术个性,不倦地高扬起一股自主创新的锐气,不断地提升中国电视剧在美学精神上主体性的自觉。
归结到最后,为了应对当下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为了中国电视剧跨界出征并赢得在国际主流市场上的民族话语权,我们需要不断地深入发掘本土民族的文化资源,继续坚持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自主创新的道路,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美学的主体性及其尊严。事实上,越是弘扬了我们民族美学主体性及其东方美学品味的电视剧,就越是具有世界性和现代性,并且,势将为推进当代世界电视在文化和审美上多边对话的新局面做出我们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作者系北京电影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