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民间艺术的历史作用与功能
民间艺术是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展示与追求,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传承文化、安定社会、稳定人心、规范道德行为的作用,同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一个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在这些艺术表现形式中得到表述的机会。因此,民间艺术有一定的社会属性,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不仅培养诞生了无数大师和工匠,还铸造了“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是人类对于艺术和技术的态度、追求和境界。这种精神是维护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动因。
民间艺术是某一地域的文化与该地人们生活方式交织的体现,是凝聚着传统人文精神与世俗语言相交汇的代表,这种传统所呈现出的价值是无法通过金钱来衡量的,它传递出人与人相处的关系维系、互动与交织。这种群体互动的文化形式,不自觉地调适着社区的价值观念,在百姓生活中起到一种稳定传承的作用。民间艺术不仅是生活与审美的兼顾,同时也是生产者群体共同追求和发展下的文化氛围与审美境界,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但是人人都是艺术的参与者。
前面说到民间艺术有着强烈的对于环境的依赖性。比如中国的江南是鱼米之乡,风景秀丽,生活较为富足,居住环境多以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为主,建筑的环境密集而精致,所以江南小调曲式婉转,轻声细语,温婉细腻,含蓄优美。很多小调的内容以叙述性为主,鱼草花木、小桥流水、四季楼台,都是歌唱的主题,所以《茉莉花》《紫竹调》等歌曲细腻抒情。而大西北特别是山西、陕西、甘肃一带的自然环境天干地旱、人烟稀疏、地广天阔、千沟万壑,让当地的百姓养成了勤劳勇敢、淳朴厚重的性格,所以《信天游》《五哥放羊》《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赶牲灵》等民歌,就呈现高昂流畅、铿锵雄浑、豪放粗犷,以宣泄一种内心的感情为主,耕地、赶脚、放牧、喝酒、过节、盖房、祝寿、婚丧嫁娶、庙会等生活场景都能成为歌唱的主题。云贵川等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语言的独特性、生活习惯和汉民族与内地水乡更加截然不同,宗教信仰、服装等有着更大的差别,很多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变迁较大,慢慢地形成了靠山而居、靠水而榭的村寨部落环境,山高水长,曲调就更加趋向于自然,很多内容都是讲述生活中的趣事和传说故事,与劳作相结合,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价值。
流传在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从江县,广西的侗族大歌就具有惊人的、可以与学院派相媲美的多声部、纯人声、自然和声的特点。有的是男女混声部,有的是儿童合唱,在山水优美的自然环境里,穿戴着非常富有民族特色的侗族服装,在没有人来指挥,没有乐器伴奏,完全靠歌手们自己来配合的多声部的自然和声,非常具有震撼力。相关资料显示,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2005年被列入中国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9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开幕,贵州侗族大歌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族大歌被认为具备了人类创作天才代表作的突出价值,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
正是由于这些民间的情感丰富、朗朗上口且易于传播的音乐旋律,才装点丰富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内容,尽管这些流传于民间的小调无法与音乐学院和歌剧院里演奏的古典音乐、正统音乐相比较,没有一定的音乐理论,但并不能简单地说民间的音乐就是低俗的、落伍的,而学院派的歌剧、西洋音乐、当代流行音乐就是高雅的,不应该对这两种艺术进行简单的比较然后去讨论它们的价值。
民间艺术是劳动生产群体为自身社会服务的造物活动,由于民间歌舞、习俗、祭祀等内容是集体拥有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无法形成交易产品,产生工艺价值。有的民间艺术既满足了社会的精神需求,又能有一定消费价值,尽管不能成为支柱产业,但是已经在历史的传承中,产生了商业价值。例如中国的年画。
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早期的年画是自然崇拜和神祇信仰,慢慢地赋予了它更多的内容。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以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潍坊的杨家埠、四川的绵竹和河南的朱仙镇年画著称,无论从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表达的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一年一度的春节就是年画的兴盛时期,节庆与生活习俗给年画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和商业渠道,在历史的发展中,成为民间流传甚广的消费品。
有的民间手工艺不仅形成了产业,甚至成为地方经济支柱与行业文化,同时还显示出一个行业的工匠精神。最有代表性的是德国黑森林的布谷鸟钟表(德语:Schwarzwälder Kuckucksuhren)、中国的陶瓷艺术。
位于德国南部的黑森林,冬季漫长、白雪覆盖,林木资源丰富,因此催生了木工制造业。其中,已经有300多年历史的黑森林布谷鸟钟表最为著名,这种民间手工艺,不仅传承有序而且形成了重要的产业,在历史上享有盛誉。但是由于该工艺制作要求非常严谨,制作工序漫长,传承人需要花10~20年的时间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钟表制作工。在浮躁的当下,大多数年轻人急功近利,不屑用这样漫长的时间去做传承人,所以,尽管繁杂和精湛的手工制作技术及特别的报时声受到钟表收藏爱好者的喜爱,但是黑森林的钟表制作技艺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并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中国的陶瓷技术,不仅是人类历史上先进技术的一种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富有丰富意境和寓意的工艺技艺。从钧窑、定窑、汝窑、官窑、哥窑的瓷器,到青花瓷、釉上彩瓷、龙泉青瓷等百变的种类,都是由来自民间的普通窑工师傅、陶艺师、模具师乃至把桩师傅、上釉的彩工、筑胎工、炉火工,凭着长此以往,年复一年的劳作,慢慢摸索经验,在成败之间数次磨炼,窑火不断、薪火相传,才铸造出人类史上精美绝伦、赏心悦目的瓷器,将泥土烧铸成人们生活中珍贵的艺术品、藏品和经销不断的消费品。中国的瓷器影响了世界的发展,给当时的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效益,成就了人类艺术品和商品有机结合的领域。
自然经济与社会环境的现实,决定了艺术生产与审美意识在民间不可能成为独立的活动领域,也不可能出现专业的艺术家。民间艺术不仅是生活与审美的兼顾,同时也是生产者群体共同追求和发展下的文化氛围、审美境界,并非人人都是艺术家,但人人却都是艺术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