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民间艺术新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民间艺术的产生和特质

民间艺术反映着民间社会的生活理想与审美情趣,是民众在长期与大自然相处相融的实践中所积累的智慧与成果,是普通百姓在生活常态中一种下意识的审美体现和表现形式。很多人对于民间艺术的理解和认知,始终停留在一种约定俗成的概念上,受这种思维定式的影响,民间艺术被定义为来自乡土的、民间的、土著的、原生态的艺术,简而言之就是农耕文化的集体艺术,与宫廷艺术、都市艺术、当代艺术、纯艺术不尽相同。民间艺术所涵盖的民间音乐、民间歌舞、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民间文学等艺术的发源都是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信俗祭祀、传统耕作、大众生活相关联的传承与流传。

在英文和德文中,对民间艺术的定义是Folk Art(Volks Kunst),即民众的、百姓的。它是相对于学院派与文人艺术而言的。民间艺术的特点是具有一种趋向于天然的、朴素而充满乡土气息的原始风格。民间艺术的大部分作品,特别是民间美术,不一定具备过多的设计感,因为它的主要用途是服务于生活的基本装饰,强调的是习俗与实用的结合,而不是纯粹的审美艺术。所以,民间艺术是宗教信仰、居住环境、生活条件、气候与地理因素、区域族群的生活特质等客观因素在对人们施以影响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由于宗教、语言、族群、习俗的现实差异使民间艺术更加富有本土色彩和地域特性,即便是同样的一种艺术形态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远古时,由于人们对自然与宇宙科学的认知非常有限,因此产生了对于神灵的敬畏、恐惧与崇拜,形成了许多祭祀与歌舞的仪式,这些仪式成为人类某些思想与情绪的表达。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民间舞蹈都是起源于敬神或祭神的舞蹈,所以这类舞蹈大多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比如在有关仪式感的节日中,舞蹈者或祈求上苍赐福人间或偿还某种在神灵面前的许愿。有的民间舞蹈与民间音乐则反映的是农业、狩猎、节日、敬神、婚嫁等人类活动内容,带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经过代代相传,形成了风格迥异但又审美共通的民间歌舞艺术。

传统民间艺术对于生活环境、地理特征乃至气候、宗教、居住形式以及民俗民风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和互动性,当社会环境、生活形态、居住环境、语言、宗教形式、族群力量等客观要素发生变化的时候,民间艺术就会发生同步的变化。

最典型的特征可以在民间舞蹈中显示出来。由于受不同文化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与舞蹈就会产生不同的风格和特质。比如墨西哥、智利、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等国的民间舞蹈都深受西班牙民间舞蹈艺术乃至西班牙文化的影响,所以有很多相似之处,粗犷野性、热情奔放,常常会在同一种舞蹈里显示出印第安、欧洲和非洲多种文化的共同元素和特点;而在大安得列斯群岛中的古巴、牙买加、多米尼加等岛国和南美洲巴西的民间舞蹈,突出体现了非洲歌舞的特色;泰国、越南、菲律宾、缅甸、柬埔寨等国家以及中国云南、广西等地区的民间歌舞又显示出东南亚文化的共性与特点,由于历史上这一区域大规模的战争较少,加上气候湿热、长夏无冬、植被丰富,形成了当地百姓安逸而稍显散漫的生活方式,尽管东南亚各国的歌舞风格各有千秋,但总体而言颇有相似之处:神圣静谧、节奏缓慢、动作收敛、中规中矩、起伏缓慢,罕见跌宕情节。比如云南地区的孔雀舞、傣族舞蹈等都是以手语传达情意,造型曲线优美;由于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山高人疏,因此山地民族的歌舞都以粗犷、热情奔放、边唱边舞、集体参与为主,如在中国西藏、甘肃、四川等藏区流传的锅庄舞,波兰塔特尔山区的山地民间歌舞戈拉尔斯克,都表现了山地民众炽热而粗犷的性格。

民间艺术非常自然地反映着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也有着非常突出的地域性、民族性,还有源于社区的集体性。在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模式下,民间艺术是带有“神圣性”的精神生活,其发展和演变与当时的政治形态和社会形态相关联,充分得到广大劳动群体自发性的参与及支持。传统农业社会渴望充足的劳动力与土地,在这种普遍而朴实的社会功利及生活需求影响下,民间艺术贯穿农事、信俗的全过程,特定时期的生产力也成就了传统民间艺术的一般表现形式。民间艺术的原始存在并不是为了商业或者成为商品而产生的,很多民间歌舞表演是随环境而随心所欲、即兴发挥的,因此参与感、随意性和可变性比较强,歌唱者、表演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处境与心情更改唱词,添加或者修改,以便更加符合自己想要表达的心情和情绪。所以其流传形式都是口口相传,鲜有用文字客观系统记载下来的,这也是民间艺术区别于宫廷艺术、文人艺术、学院派专业艺术、标准艺术或者一些依赖于剧本、文字、经过精心设计的表演与绘画的不同之处。

以中国的民间艺术为例,尽管中国的民间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传统思维方式以及传统审美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这些精神层面的文化都能够通过民间艺术的载体体现出来,并转化为能够满足普通百姓生活中所需要的表达方式和集体审美对象。例如中国的民间剪纸、年画、刺绣、雕刻等技艺中,有着大量“丰衣足食、连年有余”“家族兴旺、祈子延寿”“祈望社稷、人畜无恙”等中国文化中的实用主题,流露着乡土社会的功利需要与生活理想,代表了一种群体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表达了对生活富足、平安顺畅的心愿。人们常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财殷实”“招财进宝”“连年有余”等美好的词语来寄托吉祥纳福之心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意;用“龙凤呈祥”“麒麟送子”“早生贵子”“金玉满堂”“福如东海”“松柏长春”等词语来表达联姻、求子、增寿的朴素心愿;而面对那些无法解释的自然存在时,人们也会通过对联、门神、年画、放鞭炮等形式,用“镇邪狮虎”“武松打虎”“秦琼敬德”“钟馗抓鬼”“竹报平安”等词语、典故来表达辟邪禳灾的生活期望。这是只有中国文化才能表达的一种特殊形式,因为只有汉字才能以象形、谐音、寓意等方式体现其文化内涵。传统文化因素也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一种无形的内驱力规范着社会的运行,对一个民族的性格和行为准则有着形塑和导向调节作用。在西方的民间艺术中,也有着其独特的寓意和内涵的表达方式,比如在德国流传的圣马丁灯节(传统宗教节日)、春季焚烧雪人(传统习俗)、黑森林布谷鸟钟表(传统手工艺)、格林童话(童话故事)、面包(传统饮食或食物制作技艺)等民间艺术中,都能体现出德意志民族文化中的森林文化、哲学文化和生活形态。

民间艺术是全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主要元素,在经年累月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生活艺术达到一定高度,就会影响大众的思想观念、习俗信仰与情感状态,这也构成传统民间艺术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尺度。民间艺术不仅可以反映出各民族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助推人类文明持续性发展。保护、挖掘、传承这些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是其目标和主要任务。对其他民族历史文化的了解也可以帮助和促进世界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尊重,可以为创建更加和睦的人类社会以及维持世界和平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从而为全人类提供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