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面对“双一流”标准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1]
——学科动态
2017年是艺术学理论升格为一级学科后的重要发展节点,围绕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规划问题,中国艺术学研究界出现了大批理论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在国家发布的艺术类“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中,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成为艺术学理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意味着艺术学理论在综合类高校中搭建了较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为进一步夯实和发展学科建设铺设了前提和基础。
一 学术论文
2017年,公开发表的探讨艺术学原理与基础理论的论文约871篇。[2]虽然在文章发表总数上略低于往年(见图1),但是从论文的内容和质量上来看,这一年艺术学理论讨论的话题深度与广度明显增强。在这些学术成果中,以仲呈祥、王一川、王廷信、彭锋、李心峰、彭吉象、李倍雷、郭必恒、梁玖、孙晓霞等研究者提出的观点和论述最为突出。通过分析本年度艺术学理论文章的具体内容,可以大致总结出2017年艺术学理论的研究方向分为基础理论、学科建设、交叉学科、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等类型(见图2)。说明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正从探讨艺术发展规律、现实问题的攀升期,逐渐过渡到总结学科内涵、特征要素的重要发展期。这些理论著述不仅为推进中国艺术学学科的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作为独立学科门类艺术学学科的健康良性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
图1 2013~2017年艺术学理论相关论文发表数量
图2 2017年艺术学理论文章研究方向
由图1、图2中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到:2017年,艺术学界关注的焦点多集中在艺术学基础原理、学科建设和艺术教育三个方面,研究成果数量较多、比重较大。而艺术史、艺术批评等传统艺术学领域的话题讨论比重较小,一年间的论文发表数量基本保持在六七十篇,明显少于其他研究热点。另外,关于比较艺术学、艺术文献学、艺术人类学、艺术社会学、艺术生态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在2017年的艺术学理论文章中也占有一定比重,并明显多于往年的论文发表数量,呈现出上升趋势,显示出这一年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新触点。总体而言,2017年的艺术学理论研究主要延续了学界对艺术学学科建制和艺术教育问题的探讨。虽然学术论文的发表总数较往年略有减少,但一批创新性成果的出现,也能够充分显示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新的研究动态和发展方向。
(一)艺术基础理论
艺术基础理论主要围绕艺术的概念与范畴体系、艺术的本质与功能、艺术的种类与风格、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规律等方面,探讨艺术学的原理性问题。对于2017年艺术理论方面的研究来说,挖掘和梳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传统是本年度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议题。围绕这个议题,出现了一批重要的理论文章。包括王一川的《民族艺术理论传统的世界性意义》(《文艺争鸣》2017年第2期),郭必恒的《民族艺术理论中气韵观的源起与演化》(《文艺争鸣》2017年第2期),彭吉象的《中国艺术与中国美学的智慧》(《设计艺术研究》2017年第2期),杨洋的《中国古典美学“兴象”范畴的生成》(《民族艺术研究》2017年第4期),王晓茹的《古乐原义的历史考释及其千年久蔽的反思》(《民族艺术研究》2017年第5期)等。此外,凌继尧的《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和西方艺术理论的两次错位》(《艺术百家》2017年第5期)指出了中国艺术理论在接受外国艺术理论时的选择、疏离和重塑。赵奎英的《艺术学理论的名称、对象、边界与谱系》(《艺术百家》2017年第1期)大胆提出要为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正名”,把作为学科门类的“艺术学”仿照“文学”门类改为“艺术”,把作为一级学科的“艺术学理论”改回“艺术学”。彭锋的《试论“心赏”作为艺术学概念》(《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则认为,“心赏”尤为适合作为艺术学概念,可以将“心赏”界定为针对艺术的高级“欣赏”,以区别于包含自然、日常生活在内的一般“欣赏”。
(二)艺术史
目前艺术学理论下设的唯一一个二级学科是艺术史,关于艺术史学科建制的问题,也一直是艺术学学术论文不可规避的一个方面。2017年的艺术史研究文章,主要表现为对艺术史书写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更新,即艺术史学理论的阐释,以及有针对性地对特定艺术史学家进行研究的硕博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李凇的《略说“全球视野”与中国艺术史的中国话语》(《美术观察》2017年第9期),窦慧菊、李倍雷的《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相关问题与思考——李倍雷教授访谈》(《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7年第4期),刘悦笛的《从“物质文化”到“生活史”:中国艺术史的新生点》(《美术观察》2017年第7期),高千惠的《图像化时代的艺术感知与艺术史挑战》(《中国美术报》2017年3月6日)等。
延续以往艺术史研究的脉络,2017年出现了一批对艺术史家进行系统性学理考察的硕博论文,包括:南京大学林成文的博士学位论文《肯尼斯·克拉克的艺术史论研究——从“古典的现代性”视角看》,华东师范大学史嘉恒的硕士学位论文《豪泽尔唯物史观的艺术社会史研究》,西南大学费可的硕士学位论文《郑振铎艺术史观研究》,湘潭大学何晓军的硕士学位论文《汉斯·贝尔廷的艺术史终结理论研究》等。
(三)艺术批评
2017年,有关艺术批评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水准,提出了重要观点的学者有周星、仲呈祥、彭锋等。周星在《关于当下艺术批评观念的思考与辨析》(《艺术评论》2017年第2期)中提出:一方面艺术批评的学理性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艺术批评还是一种特殊精神文化领域的思辨,所以艺术批评需要精神审视的深入性。史爱兵在《中国艺术批评本土话语的回归与重构》(《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2期)一文中则呼吁中国艺术批评本土话语的回归与重构。他认为回归和重构不是对传统的复制,不是单纯地对古典批评话语的重新启用,而是对传统艺术批评话语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在立定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艺术理论,归纳新时代的文化精神,建立一套能够呈现中国人文精神内涵、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话语表达途径和方法。
关于艺术批评方面重要的论文还有:周文姬的《罗萨琳·克劳斯的哲学艺术批评》(《文艺理论研究》2017年第1期),叶凯的《多重视角下的现象关注与理论探寻——对“艺术批评的当代性命题高峰论坛”诸种观念的辨析》(《艺术评论》2017年第2期),陈旭光、郭涛的《王国维的艺术批评理论与实践》(《艺术百家》2017年第3期),刘悦笛的《当代“分析美学”的艺术批评论》(《艺术百家》2017年第3期),刘剑的《大众传播与现代艺术批评的兴起》(《艺术评论》2017年第6期)等。
(四)学科建设
随着艺术学确立为独立学科门类,下属一级学科的学科建设、学科定位,以及学科框架的构建等问题,成为艺术学理论亟须解决的核心命题。艺术学的学科主体性、学科建设的内容与目标、学科人才养成的标准等,既是当下艺术学理论文章关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也是学科建设中的难题。
面对上述学科发展中的实际情况,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重要的文章有:王一川的《中国思想艺术未来——探索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艺术学理论学科专业的独特道路》(《中国大学教学》2017年第10期),吴戈的《艺术学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陈吉风、涂中方的《高等艺术院校中高水平学科建设的策略与实践——以吉林艺术学院为例》(《艺术教育》2017年第19期)等。
此外,面对新时代的艺术学学科建设,仲呈祥提出了美好的预言和设想。他认为艺术学学科建设伴随着进一步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文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创作、评论、教育实践的深化,音乐学与舞蹈学、戏曲学话剧学与电影学电视艺术学都将细化,原本的五大支柱势必会发展为八大支柱。面对新时代的艺术学学科建设,将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尤其是丰富多彩的高品位、高格调的精神生活需求上,以及普及艺术教育、“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上,做出更大的独特贡献。[3]
(五)艺术教育
艺术学升格为独立学科门类后,艺术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学者的普遍关注。2017年,关于艺术教育的学术论文更是层出不穷,研究者分别从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艺术院校、高等职业院校、中小学校的艺术教育的不同受众出发,有针对性地展开了理论探讨。比如《中国大学教学》在2017年第10期推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专题,重点介绍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专业的设置和课程开设情况,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现状。[4]
随着艺术学学科发展的不断成熟,也出现了一批针对艺术学本硕学生专业指导和论文选题的学术文章。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梁玖教授在2017年接连发表了三篇文章,集中探讨艺术学科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选题策略,它们分别是刊登在《美育学刊》2017年第6期上的《艺术学科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开题规格论》和《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与教学研究》,以及发表在《艺苑》2017年第5期上的《论艺术学科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技术路线》。其他相关讨论文章还有李倍雷、刘娟绫的《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论文存在的弊端》(《艺苑》2017年第1期),宋克宾的《以艺术原理、共性规律为指引和依归——“艺术学理论”研究生学科专业选题的三种思路》(《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7年第2期),刘剑的《艺术学理论研究生培养与美学课程的设置及教学问题》(《教育文化论坛》2017年第4期),窦慧菊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艺术教育与研究生培养构想》(《艺苑》2017年第5期)等。
此外,陈星的《图像与史证:李叔同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开创之功》(《艺术百家》2017年第5期)利用真实的图像史料回顾概括了李叔同在中国艺术教育领域的诸多贡献。戴中保在《论当代高等艺术教育在新时期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年第5期)中提出高等专业艺术教育是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主要途径,在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中将大有作为。吴戈(吴卫民)在《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艺术教育》2017年第19期)中提出专门艺术院校的“三基本”要求,指出专业技能应该成为核心基础。
(六)交叉学科
关于比较艺术学、艺术文献学、艺术人类学、艺术社会学、艺术生态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在2017年的艺术学理论文章中也占有一定比重。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廷信指出了这一理论热点形成的缘由,他认为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是互相支持和互相影响的,由此产生的艺术门类间的关联性是艺术学理论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艺术学理论学科旨在将艺术作为一个整体,侧重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各门艺术之间的关联,解释艺术的规律和本质特征,构建涵盖各门艺术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因此,针对艺术门类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十分必要。[5]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方李莉,在本年度依然从事艺术人类学的相关研究工作。她认为,时至今日,中国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已从发展的初始阶段进入了逐步成熟的阶段。对艺术人类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完善,需要从文化的整体观照中,从中国文化的语境中,从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去重新认识中国的本土艺术,进而重新认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与中国本土艺术之间所形成的互动关系,并努力去创建具有中国本土特点的艺术人类学理论。[6]
还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合理构想。比如,余晓宝、凌继尧关注如何将艺术理论引入品牌研究。他们在《艺术学视角下的品牌研究》(《装饰》2017年第9期)一文中考察了艺术学(含设计学、艺术学理论)在品牌研究中占据的独特地位。并提出艺术学除了要继续关注品牌的有形部分外,还要在一定的理论引领下,深入品牌的情感领域和文化领域等无形部分,同时坚持品牌研究的本土性和对策性。杨道圣则在《论服装学作为艺术学中的一个门类》(《艺术设计研究》2017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目前关于服装的研究比较分散。根据服装的性质和研究的现状,服装实际上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可以在艺术学学科里面建立一门服装学,就如美术学一样,以便综合服装研究,提供特定的学科规范。张新科的《身体与艺术理论:“身体艺术学”构想》则提出“身体艺术学”的构想,将身体研究与艺术学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哲学、美学、人类学、心理学、文化研究等多学科研究方法从身体的维度去研究艺术学的学科。“身体艺术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包括艺术身体学、文学身体学、美术身体学、舞蹈身体学、音乐身体学、戏剧身体学、影视身体学等。
二 学术著作
2017年,艺术学理论方面的专著、编著、译著等学术著作种类丰富而全面,相关教材的编写工作进展有序,研究视域有所拓宽和提升。本年度的学术出版主要在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原创艺术理论的著述、对外国艺术理论的引介,以及各类年鉴的撰写等方面有所建树。
(一)专著、编著
围绕艺术学的基本理念、重点涉及的问题、涌现的现象、发展的趋势,以及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和艺术学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许多出版社出版了艺术学理论相关丛书。
中国文联出版社在本年度继续推出由仲呈祥主编的“中国艺术学文库之艺术美学文丛”系列。丛书包括朱仁金的《艺术生存与审美建构——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嬗变与坚守》,秦兰珺的《缠绕的诗学:德勒兹思维方法研究》,杨杰的《海登·怀特的元史学理论与当代中国文艺研究》,赫云、李倍雷的《主题学介入艺术史学方法与理论研究》,王海艳的《后现代艺术与边框效应》,刘军的《新设计伦理:信息社会情境下的设计责任研究》等。
跨文化、跨学科的艺术学研究成为本年度艺术理论图书出版的一块阵地。王一川的《跨文化艺术美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体现了作者对跨文化艺术美学理论问题的思考。作者尝试把跨文化艺术美学界说为跨越两种或两种以上异质文化背景下艺术接触中的审美维度的研究,并且梳理出跨文化艺术美学的三种不同情形即跨横、跨涵和跨移,以及它的四个层面即跨门类艺术美学、跨形态艺术美学、跨领域艺术美学和跨价值体艺术美学。王一川认为,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语境下,开展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寻求异质文化之间沟通与认同的可能性,更在于承认差异性的前提下,探讨平等对话与和谐的可能性。刘俊的《融合时代的传媒艺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从艺术学、新闻传播学、文化学等角度探讨了与之相关联的媒介融合、文化融合问题。作者认为当今时代不仅是“媒介融合”时代,更是一个“艺术融合”时代。传媒艺术研究是艺术融合时代艺术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传媒艺术研究通过融合的方式,将以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新媒体艺术为主的机械复制时代以来的艺术形式,视作一个艺术族群,并从整体上考察传媒艺术族群的一系列问题。
其他重要的著作还有沈语冰的《图像与意义:英美现代艺术史论》(商务印书馆),郑德东的《艺术之融昶——艺术学视阈下的中西方园林景观比较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陆兴华的《艺术—政治的未来:雅克·朗西埃美学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等。
除了艺术学理论相关专著和教材外,2017年还出现了一批年鉴和会议论文集。王一川主编的《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2016~201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承接上一年的理论成果,对2016年度中国艺术学门类各学科发展状况进行了更为深入细致的整理和归纳,使艺术学门类下五个一级学科的发展概况一目了然。中国艺术研究院编纂的《中国艺术学年鉴2011~201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则以2011~2013年为记述范围,以年度综述、专题、研究成果、纪事、大事记(年表)等栏目的形式,总结了三年间艺术学各学科的发展情况。北京大学在艺术学科建立100周年之际推出了《北京大学艺术学教研文丛·百年艺苑:北京大学艺术学科100周年暨艺术学院建院(系)20周年纪念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记录了从1997年北大建立艺术学系、全面恢复北大艺术学科建制,到2006年正式成立艺术学院,再到近10年间北大的艺术学科由弱到强,逐渐在全国的艺术学科中崭露头角,一步一步发展壮大的过程。《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新视野:2016数字媒体研究年会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收录了学术研讨会“数字媒体研究年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新视野”中发表的论文,集中探讨了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政策、网络游戏、动漫、数字文化等前沿学术问题。
(二)译著
与往年相比,艺术学理论方面的译著在本年度的出版数量基本持平,海外学术著作的翻译需求依然在不断提高。值得一提的是,译林出版社的“西方艺术史论经典”系列在2017年翻译了两本非常重要的艺术理论著作。一部是德国学者康拉德·费德勒的《艺术的本质》(丰卫平译),另一部是弗里茨·萨克斯尔的《形象的遗产》(杨建国译)。《艺术的本质》被认为是康拉德·费德勒艺术理论的集成。在本书中,费德勒摒弃了习惯于从艺术作品中寻找情感和思想内容的观察方法,将艺术评判从美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形象的遗产》选自伦敦沃尔伯格研究所于1957年出版的《萨克斯尔讲演集》,收录了八篇弗里茨·萨克斯尔重要的演讲,是弗里茨一生艺术思想的精华。
同时,美国著名艺术史家、视觉文化研究者、哥伦比亚大学现代艺术与理论夏皮罗讲席教授乔纳森·克拉里(Jonathan Crary)的两部著作在2017年分别被不同出版社推出上市。一部是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推出的《知觉的悬置:注意力、景观与现代文化》(沈语冰、贺玉高译)。另一部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观察者的技术:论十九世纪的视觉与现代性》(蔡佩君译)。《知觉的悬置》一书关注的是“注意力”的文化功能及其意义,认为当代人所说的“注意力缺乏综合征”根植于早得多的、有关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焦虑之中。《观察者的技术》则提供了有关视觉文化别开生面的研究视角。
在西方艺术理论的译介方面,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学术研究指南系列”推出了保罗·史密斯(Paul Smith)和卡罗琳·瓦尔德(Carolyn Wilde)编纂的《艺术理论指南》(常宁生、邢莉译),包括该领域专家撰写的41篇原创文章,论述了现代艺术理论的形成,介绍了西方视觉艺术理论的主要思想。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艺术史研究者安妮·达勒瓦的著作《艺术史方法与理论》(徐佳译,人民美术出版社)也得以在国内出版。英国艺术史学者玛莎·麦斯基蒙(Marsha Meskimmon)的《女性制作艺术:历史、主体、审美》(李苏杭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探讨了当代女性对历史、事物与美学的思考和见解,以及女性制作的艺术在特定社会形势和审美认知系统中的价值和意义。福尔克尔·哈兰的《什么是艺术?博伊斯和学生的对话》(韩子仲译,商务印书馆)揭示了博伊斯艺术观念的思想渊源和脉络,阐述了博伊斯关于“社会雕塑”“扩展的艺术”“总体艺术”思想的基础性内容。
此外,由中国美术学院范景中教授主编、广州美术学院黄专教授策划的“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在2017年推出了三部著作:廖内洛·文杜里(Lionello Venturi)的《艺术批评史》(邵宏译),伊恩·海伍德(Ian Haywood)的《造假:艺术与伪造的权术》(殷凌云、毕夏译),奥托·帕希特的《美术史的实践和方法问题》(薛墨译)。
三 学术交流
本年度,围绕艺术理论基础研究、艺术教育、艺术管理、艺术学学科规划与建设、艺术产业等主题进行的学术交流活动全面展开,全年较有代表性的学术会议、工作坊、研讨班(会)等交流活动如下。
2017年1月8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举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建院(系)20周年院庆日”主题活动。包括主题论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建院(系)20周年庆典暨“面向未来的艺术教育”,“面向未来的艺术创意、创新、创业”——艺术学院首届校友论坛。
2017年3月15~16日,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与莫干山镇政府共同主办的“2017国际公共艺术研究员年会”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举行。本次会议旨在让国际公共艺术研究员了解中国乡村的发展与变化,同时介绍国际公共艺术经验,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让公共艺术介入中国地区转型发展建设之中。
2017年4月17日,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举办“艺术教育高层论坛”。由东南大学聘请的六位兼职教授[7]围绕艺术与教育的关系、艺术的智性思维、中国艺术学科的发展与思考以及艺术院校管理等问题各自发表演讲。
2017年4月27日,“第四届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学术会议”在郑州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旨在探讨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模式与变迁研究,同时也为国内艺术学科的研究生教育搭建了一个交流学术思想、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的平台。
2017年5月6~7日,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主办的“艺术与智性——艺术学理论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会议由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教授主持,雷德候、陈平、沈语冰、张坚、蔡穗玲、李星明、黄厚明、秦明、黄小峰、李永强、李若晴、张煊僳等海内外学者做了会议发言。
2017年6月22~23日,由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办,以“跨文化艺术管理”为主题的“第十二届艺术管理教育年会”在北京大学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艺术管理委员会主席、世界文化艺术管理学会主席、世界文化艺术管理双年会创建人、加拿大国家勋章教授弗兰索瓦·科尔波特参加了会议。本届年会旨在思考在全球化与多样性并存的时代,中国艺术管理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过研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跨越文化的艺术管理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教学创新,推动艺术管理学科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促进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对外传播。
2017年6月24~28日,以“世界文明共建的新生领导力”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世界文化艺术管理双年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教育部、文化部、德国驻中国大使馆、北京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单位的领导和各国各界的专家学者共计300余人参会。此次活动既是世界文化艺术管理双年会第一次进入亚洲,也是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对于拓宽艺术管理专业师生的学术视野、探讨和传播中国艺术管理经验、促进世界艺术管理同行的交流互鉴、提升学科专业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7年7月3日,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所主办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友沙龙暨博雅艺术讲坛”,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代表主办方介绍了艺术学院院友沙龙的特色,并邀请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对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拓宽校友和在校师生的思考视野,达到交流、提高的目的。
2017年7月6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第八届艺术学博士后论坛”成功举行。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艺术学理论系主任李洋教授、影视学系主任李道新教授、美术学系丁宁教授出席了会议。
2017年7月31日~8月1日,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大学学报》、《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联合主办的“当代中国艺术批评中的美学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杭州举行。与会代表共30人,其中外方代表4人,来自斯洛文尼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
2017年8月18日,“上海对话——2017艺术开启未来”论坛隆重举行。本次圆桌论坛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即“自贸区艺术创新之路”“艺术品消费与市场发展”“衍生品市场开发与文创产业发展”。
2017年8月21~25日,北京大学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暑期学校以“阐释与再现——传统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创新”为主题,开展了为期五天的创意工作坊。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联合主办,浙江省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协办,为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专业的学员搭建了交流平台。
2017年9月5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特色艺术智库研究”首次课题组研讨会在南京艺术学院顺利召开。课题负责人首席专家、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李向民主持会议。子课题研究成员及紫金文创研究院相关工作人员一并参加了会议。
2017年9月15~16日,全国艺术社会学青年学者论坛暨“艺术社会学的理论、方法与中国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东南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的40余位青年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与会代表围绕“艺术社会学的理论视野”“艺术社会学与中国经验”“艺术社会史的理论与实践”“社会视域中的艺术”等主题做了精彩报告和研讨。
2017年9月23日,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新疆艺术学院主办,《艺术市场》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艺术教育》杂志承办的“2017第十二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新疆艺术学院拉开帷幕。本届论坛以“艺术教育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丝绸之路艺术教育”“‘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艺术教育”“‘双一流’建设中的高等艺术院校”“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西部艺术学学科建设”六大议题为切入点,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互鉴,探索我国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路径,为推动艺术教育工作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献计献策,共谋发展。
2017年9月23日,“2017·第四届全国艺术学青年学者论坛”在南京艺术学院开幕。结合本次论坛选题,南京艺术学院推出“闳约大讲坛:艺术史的形状”,邀请尹吉男、夏燕靖、孔令伟、韩刚四位教授就“艺术史写作的知识生成”“艺术史通史写作”“文献与图像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精彩的对话。
2017年9月28日,2017全国艺术院校图书馆“艺术与阅读高峰论坛”暨“双一流环境下艺术院校图书馆服务的创新与探索”研讨会在山东艺术学院成功举行。会议期间还召开了艺术院校图书馆馆长会议,宣告全国艺术院校图书馆协作委员会正式成立。
2017年10月19~22日,“2017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大连大学隆重召开。来自日本、荷兰、法国、蒙古国,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11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近30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在为期两天的分组交流中,各分会场的研讨求是、严谨,气氛十分热烈。
2017年10月22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艺术硕士学位授权点评审会”在艺术学院召开。评审会由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系主任李洋教授主持。各位评审专家对评估报告给予充分肯定,一致认为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学科具有深厚学术传统、成果丰硕、稳居学科前沿,起到学术引领作用。同时,各位评审专家也分别对此学科建设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例如注重导师队伍年轻化和年龄结构的合理化,进一步突出该学科点在艺术基础理论方向上的学科优势和引领作用等。
2017年11月9日,“艺术家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座谈会”在文化部召开。此次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畅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的体会,并就如何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进行讨论。会议强调,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文艺创作,坚定文化自信,充分认识文化的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承担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2017年11月11~12日,“2017中国-东盟艺术合作发展论坛暨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年会”在广西南宁开幕。来自中国及东盟各国政府机构、高校、行业协会的官员、学者、艺术家等近200人,为促进国际艺术合作和区域文化繁荣贡献智慧力量。本次论坛以“跨界融通与创新发展”为主题,分设“‘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艺术管理”“艺术理论建构”“新兴业态与民族艺术遗产管理”“艺术人才培养”等四个议题。
2017年11月18~19日,“浙江省艺术学理论学会2017年度开放论坛”在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国际会议厅举行。
2017年11月22日,中国美术学院与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办“第二届中国艺术教育论坛”。来自全国各艺术院校及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的70余位校领导、学报主编、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以及教育部美术学教指委委员等专家学者齐聚杭州,以“聚焦艺术学科一流建设,推动艺术教育转型创新”为宗旨,探讨“双一流”建设新格局下,艺术院校的发展境遇与艺术学科的内涵建设;并从艺术学科自身的优势与特性出发,研究中国艺术学科的创生机制与动力机制,探索中国艺术教育的社会能量与未来发展。
2017年11月24~27日,“艺术理论的中国视角”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筹备会在东南大学举行。本次会议旨在加强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资源的挖掘与阐释,探索艺术理论的中国视角,同时发现域外学者对传统艺术理论的认识,思考西方艺术理论对中国现代艺术理论的影响。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专家、学者、青年才俊欢聚一堂,共同探讨学术话题。分议题包括“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文献的挖掘与现代阐释”“域外学者视野中的中国传统艺术理论”“西方艺术理论对中国现代艺术理论的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理论的融通生成”。
2017年12月8日,中央音乐学院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艺术院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联席会议暨艺术学学科学术评价标准研讨会”。此次会议是全国艺术院校、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艺术院系的一次大聚会,首次针对艺术学学科学术评价标准问题展开专题讨论;并就此问题向教育行政有关部门提供咨询意见,以推动我国艺术学学科学术评价体系逐步得到完善。
2017年12月9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中外艺术交流图志”课题组承办的“丝绸之路中外艺术交流学术会议”在兰州大学召开。论坛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中外艺术交流图志”首席专家程金城教授主持。
2017年12月12日,“第二届文化艺术管理(上海)国际会议”在上海举办。参加会议的来自欧美亚三大洲九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位学界精英围绕“全球文化艺术管理教育最新实践与学术进展”“文化艺术管理实践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管理教育的特点与趋势”“文化艺术管理领域国际学术刊物出版状况及中国学术刊物编辑思路”四个议题展开深入的学术研讨。
2017年12月23日,“2017年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艺术设计专业分委会暨培养院校工作会开幕式”在西安美术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全国107所高等院校的210余位培养院系和研究生管理部门与会代表参加了会议。
2017年12月24日,由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和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共同举办的“2017中国艺术教育发展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拉开帷幕,来自教育部、文化部有关司局的领导及文化、教育界专家与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的院(校)长一起,就“新时代”艺术人才的培养、艺术教育的新趋势等进行交流探讨。“全国艺术院校教育创新发展院(校)长论坛暨第二届艺术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和“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教育创新论坛暨2017年度学术论文及微课工作总结”两个分论坛也在12月24日同时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