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潮(2018年第3期/总第91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研究的基本背景和目的

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6%,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速快3.1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增速快9.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连续29年位居全国第一。[3]从数字上看,借助于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区位优势,广东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但是实际上存在短板:区域发展不平衡较严重。不说粤东粤西与珠三角的差距,光看珠三角城市之间,尤其是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门,三个城市简称)这三个城市国民生产总值与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相比,差距也明显。十九大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肩负着中国改革开放示范区重任的珠三角,下一步该怎么做?是继续让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继续独立发展,还是将整个珠三角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协同发展?

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推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四是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实现区域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实施协同发展战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五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提出要“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更加紧密合作”“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支持粤、港、澳三地在中央有关部门指导下,扩大就合作事宜进行自主协商的范围。《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和《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提出粤港澳携手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率先形成最具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世界级新经济区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是国家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2017年7月1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见证下,粤、港、澳政府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支持粤、港、澳三地完善创新合作机制,构建互利共赢合作关系,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这标志着大湾区建设进入实施阶段。

珠中江经济圈面积约为1.3万平方公里,占珠三角地区面积的四分之一。城镇化程度相对比较低,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充足,海岸线长,有着良好的制造业基础、轨道交通便利,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符合建设世界大湾区的条件。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珠中江经济圈的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新时代新发展理念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珠中江经济圈的发展,正是实现珠三角地区及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

已有不少学者关注到珠中江经济圈协调发展的问题。向晓梅等提出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以珠海与澳门为核心城市,构建以旅游业、绿色经济、现代制造业为主导的澳珠中江都市圈[4]。龙建辉认为珠中江经济圈三市的创新能力相对比较落后,创新资源相对匮乏,要通过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的机制来推动珠中江经济圈的创新能力提升[5]。刘孝斌则认为在大湾区内珠海、中山两市属于中等发达城市,江门则属于较低发展水平城市,将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按照特别合作区的模式建立区域合作关系,能够解决局部地区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6]。而张衔春等通过研究发现珠海与中山、江门的经济合作较弱,地方政府推进珠中江经济圈发展的力度不够[7]。为了推动珠中江经济圈的发展,增强珠中江经济圈内的经济合作联系,本文将从地缘经济学理论出发来探讨珠中江经济圈新时代的发展策略。陆大道等提出地缘经济是指国家间、地区间基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等因素形成的合作、联合等经济关系[8]。而珠中江经济圈正是基于相邻地理区位而形成的经济关系,符合地缘经济的研究框架。地缘经济强调由地缘因素产生的区域性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建立经济共同体,谋求自身发展和区域经济共同繁荣[9]。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珠中江经济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重要次级区域。从地缘经济关系来看,珠中江经济圈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缘经济关系密切,并且珠中江经济圈有着足够的潜力成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将以粤港澳大湾区及珠中江经济圈的地缘经济关系为基点,探讨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背景下珠中江经济圈新时代的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