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贺莲 花开世界:日本的莲花外交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千两百年前的莲子还活着?

1950年初,关东学院大学的学院长坂田佑邀请了被誉为“莲博士”的大贺一郎。

“你能来我们大学教书吗?”

坂田与大贺都是内村鉴三的门生,两人交情甚笃。坂田不忍看到大贺不谙营生之道的困窘生活,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大贺获得了教授的头衔,每周一次在工学院教授通识教育的植物学课程。尽管每个月的薪水只有大约5000日元,但对没有收入的大贺来说是颇为宝贵的了。

时值3月,国学院大学教授、考古学家大场磐雄送给大贺一颗古老的莲子。

“这颗种子是化石,应该已经死了。送给你用来做试验吧。”

盛装在大约一千两百年前的须惠器之中的这颗古老莲子,于1932年在千叶县滑川附近的水渠工程中出土。须惠器是从朝鲜传入的陶器原型,日本从古坟时代到平安时代中期生产。莲子似乎是作为食物储蓄下来的,据说须惠器里塞满了古老的莲子。

大贺心头一震。

“啊!这次的莲子有可能拥有一千两百年的生命。”

1917年,大贺前往满洲(中国东北地区)的大连,在“南满洲铁道中央研究所”(“满铁调查部”)任植物班主任一职,从事古莲子的研究。当时在普兰店发现了古代莲。不过,以附近的情况为证据,仅能判断出其年代为大约五百年前。

然而,这颗莲子是放在陶器中的,所以可以得知它是一千两百年前的产物。普兰店的莲子由于不清楚年份,反而觉得省心。而这次的莲子,可以明确地说,年代十分古老。

大贺首先测定莲子,为其描绘写生等,后来他终于下定决心切开种子皮,尝试发芽试验。

1950年5月28日,大贺种下莲子。

6月1日,莲子出人意料地发芽了。大贺不由为之雀跃:“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啊!”

中国古代莲子

满洲时代,大贺曾在普兰店发现了古代莲子,当时他“预言”莲子惊人地“长寿”,没想到自己竟能在有生之年目睹这一“预言”实现。大贺喜极而泣。

大贺说:“这颗一千两百年前的古莲子的发芽,让我始料未及地在有生之年看到了自己二十五年前预言的实现。这一瞬间,我切身体会到了端坐瞑目、感泪滂沱。”

“二十五年前的预言”是指大贺在1923年拜访东京大学恩师藤井健次郎,将普兰店出土的古莲的相关论文提交给恩师阅览时,藤井所说的一番话语:

“今后,人们在写作关于种子的长寿的论文时,相信他们必然会首先引用这篇论文。你也会因此名扬天下。”

大贺已经67岁了。所以,他想将萌芽的莲子交予他人管理。

他突然想到了一名女学生。大贺当时在鸥友学园女子高级中学担任外聘讲师,每周一次教授生物课。因此,他想起了一名担任班长的、头脑聪明的女学生。于是,大贺委托她来管理莲子。

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名女学生对大贺所说的话全盘接受。以前,女学生们曾问过大贺:

“用什么施肥比较好呢?”

大贺回答说:

“用鱼就可以了。”

女学生还记得大贺的这番话,于是她立刻在土中埋入了生的沙丁鱼。之前顺利生长的莲逐渐开始枯萎,叶子也有点儿变黄了。

在将莲子托付给女学生一周后,大贺前来上课时还一心挂念着莲的生长情况。然而,莲已经枯死了,水也散发出恶臭的气味。

大贺看到这一幕,忙叫来女学生,询问事情始末后惊呆了。

“它已经枯了!这下麻烦了……”

女学生买了四个鱼头给莲当肥料。但当时正值盛夏时节,鱼头都高度腐烂了。

本来往盆里施肥是将晒干的鲱鱼或是沙丁鱼扎入旁侧,然后将煮过的大豆埋入接近根部的泥土中。沙丁鱼和鲱鱼作为磷肥、大豆作为氮肥使用。如果施肥过多的话,莲就会枯萎。鲱鱼肥料要少一点儿比较好。女学生将生的沙丁鱼埋入土中,导致沙丁鱼腐烂、分解,阻碍了根部的呼吸作用。

此时,《朝日新闻》的记者木村庸太郎来采访大贺。

“你肯定有些什么发现吧,请告诉我。”

大贺摇了摇头。

“不,没有这回事。”

但记者依然不肯罢休。

“这事是大场老师说的,你正在做些什么吧。”

大贺只能向他坦白事情的原委。接着,7月10日的《朝日新闻》上登载了《一千两百年前的莲子依然存活》一文。

对大贺来说,莲子的消息登上报纸固然是值得高兴的事,但苦恼的是莲子已经死了。莲叶还青着,原想着这样就够了,但是莲毕竟死了。报纸上写还活着,但实际上已经死了。不久后,莲变得越来越黑。

这颗长出了莲叶的一千两百年前的古莲,6月1日发芽,之后长出浮叶五枚,最终在发芽后50天的7月19日枯死。

大贺震惊得迟迟回不过神来,三天三夜无法入眠。他也没法责怪受自己委托管理莲子的女学生,只有怀着“犯了不可挽救的错误”的心情一直向上帝祈祷。

三天后,大贺回想起其师内村鉴三《给后生的最大遗物》中描述的托马斯·卡莱尔的事迹,内心终于平静了。卡莱尔是英国评论家、历史学家、思想家,他的著作《法国革命史》奠定了其作为历史学家的地位。有一天,稿子凌乱地摆放在桌上,女仆误认为是无用的草稿,于是将所有稿子都烧掉了。卡莱尔一时灰心至极,魂不守舍。但他最后终于鼓起勇气重新写作,完成了比烧毁的稿子更加优秀的著作。

大贺受到这个故事的鼓励,认识到重新再来一次就好。

突然,大贺的脑海中浮现出曾经的记忆。

那是位于吉祥寺井之头自然文化园中的武藏野博物馆。

“我记得那家博物馆中陈列着枯萎的莲花果托呀。”

在这件事发生后不久,大贺访问了东京都的武藏野博物馆。没错,莲花果托和丸木舟一起在博物馆中展览。

回顾1947年7月,人们从位于千叶县的东京大学检见川厚生农场的泥炭层下方7米处出土了丸木舟。这里是采掘用于燃料的泥炭的地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燃料不足,东京都与农林省计划在东京郊外50公里以内的地方采掘泥炭。泥炭是几千年前的草沉入地下,因没有完全分解掉而堆积形成的产物。据说,其生成速度是百年沉积10厘米。虽然泥炭质量不好,但在当时是宝贵的燃料。采掘泥炭的场所选择在检见川的泥炭地,东京都将采炭工作的事业委托给东京都燃料林产公会“东燃”经营。由于泥炭地覆盖了东京大学检见川农场内整片广阔的低地,所以东京都经由大学批准后进行采掘与设立事务所。当然,附加了在业务结束后将地形恢复原状的条件。

工人们将泥炭切成方砖一样的大小挖掘,使其干燥后易于搬运。这些泥炭被堆积在卡车或货车中,运往东京用于制作蜂窝煤、煤球。

此外,利用泥炭吸水的性质,还能将其施给盆栽与田地,用来保持肥料。当地将这种泥炭称为“化土”,东京都则为其取名“草炭”,工场事务所上悬挂着“检见川草炭工厂”的招牌。

由于使用铁锹就能轻松地挖掘草炭,所以只要顺利地用泵排水,挖掘工作并不困难。1947年7月,人们在挖掘草炭的作业中发现了丸木舟。

东京都通知了各大学挖掘出丸木舟的消息。庆应大学和东洋大学参与其中,东京都与这些大学开始进行共同开发事业。

挖掘出的丸木舟呈细长形,长6.5米,宽0.5米,总共有三只。其中有两只顺利出土,而第三只在快要出土时折断成两半。埋在地底深处的丸木舟一直浸在水中,变得十分柔软。无奈之下只能停止挖掘剩下的一半,将其放置于原处。用铁锹可以将舟切裂。等其干燥后,就像石头一样坚固,像炭一样黑,用铁锹也切不动了。

根据三方分担的金额,两只完整的丸木舟由东京都与庆应大学带回,而损坏的那只由东洋大学领取。听说当时现场的水面上漂浮着各种各样树木的种子,尤其是莲子等。东洋大学也用水桶装了一堆种子回去,但之后帮忙的人觉得麻烦就丢弃了。

根据调查的结果,丸木舟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产物。由于丸木舟本身几千年来一直保持同样的形状,没有发生进化,所以难以确定年代。

但是,与丸木舟一起出土的有一支桨,这是十分罕见的。桨的花纹是用石器削磨的还是用金属削磨的成为决定年代的关键因素。

不久,考古学家、国立音乐大学教授甲野勇判定这支桨是用石器制造的,因此判断其是两千五百年前绳纹时代后期的产物。从同一地层出土的舟也被判断为同时代的产物。

调查结束后,丸木舟被保管在武藏野乡土馆等处。

大贺一郎在武藏野博物馆偶尔看到后得知,当时莲的果托也一起出土。

丸木舟或许是古代当地人为了摘取淡水池塘中生长的莲等作为食物而制造的工具。

从检见川泥炭地发掘的丸木舟

从丸木舟出土的场所朝花园的方向看,会发现旁边有隆起的山冈。山冈的斜坡为埋有大量贝壳的贝冢,还发掘出了竖穴住居遗址。

该贝冢是五千年前的贝冢。其中埋藏的贝壳叫作灰贝,如今在关东已经见不到踪迹了,它生存于温暖的海洋中,有点儿像扇贝。现在,人们在冈山儿岛湾、九州有明海等温暖的海域养殖这种贝作为食用。关东的气候,五千年前似乎比现在更加温暖,海湾的当地人曾经取海中的贝壳为食。之后富士山喷发,灰土飘落在大海与陆地上。落在陆地上的灰土堆积成当地的关东垆坶质土层。落在海湾的灰土,一些随着海水流出,还有一些在位于海湾口的稻毛与幕张之间堆积成一条线,隔断了整条海湾。这时印幡沼的花见川的河水流入,使海湾变成了淡水池。池里长有莲花,当地人摇着丸木舟来摘取莲子。这是三千年前的事情了。

在当地的正北方可以看到关东垆坶质土层的悬崖。挖掘这片低湿地时,从表面挖出60厘米厚的土壤后,其下方是4米厚的泥炭层。在泥炭层的下方是30厘米厚的青泥层,这曾经是池塘里的泥,丸山舟和果托正是从这里出土的。

再往下是厚30厘米的黑土层,这是由落下的火山灰堆积、压缩而成的。其下方是13米厚的海底黄砂层。从地层上看,三千年前火山灰飘落在这片海湾,使得海湾封闭。

新的莲子果壳表面十分粗糙,而古老的莲子则表面光滑,带有光泽。五百年以上的莲子表面都泛着同样的光泽,所以光从表面不可能分辨出莲子是五百年前还是一千年前的产物。

不过,与舟、桨同时出土的果托同样也被认为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产物。莲的年代只能依靠丸木舟的年代来确定,但这带来了极大的启发。

大贺马上去往乡土馆。丸木舟陈列于乡土馆的中央,上面放着一个盒子,盒子里盛装着莲的果托。

大贺看到果托后,在心里确信了:

“只要挖掘发现丸木舟的检见川泥炭地,肯定会有莲子。”

千叶县东京大学检见川厚生农场(现东京大学检见川综合体育场)

大贺向担任乡土馆主任、研究员的吉田格询问了详细情况。

此外,他还访问了参加丸木舟的挖掘并对年代进行判定的甲野勇。

“还有没有莲子留在甲野教授您这儿呢?”

在发掘丸木舟时,甲野也觉得莲子十分珍奇,于是尽可能地带了一堆回家。

但是甲野记不得把莲子放在哪儿了。他想着会不会是在书斋里,但寻找后一颗也没有发现。

“好像是觉得碍事,就都给丢了。当时的确是有莲子。”

大贺夜不能寐,他在心中思索:

“正是这个。这次一定要……”

1950年秋天,大贺单手拿着一把铁锹来到检见川。放眼眺望,发掘出丸木舟和果托的遗迹已经成为广阔的原野。挖掘草炭的痕迹呈现出凹凸形状,处处留着收获稻米的迹象。

大贺并没有因为这番情景而灰心,他再次下定决心:

“就挖这儿了。既然有果托,这里头肯定会有莲子。”

大贺亲自开始挖掘。然而,他毕竟拖着67岁的衰老身躯,光凭一己之力实在是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