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第四项证据
——程伟元言之凿凿的自述
在《红楼梦》程甲本卷首,有程伟元的序言,其中说:
然原本目录一百二十卷,今所藏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有称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不佞以是书既有百二十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二十余卷。
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榫。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石头记》全书至是始告成矣。
这告诉我们下列几件事:
(1)他所说的“卷”,实即“回”(或曰:一卷等于一回)。
(2)在印行程甲本(乾隆五十六年)之前,程伟元已经知晓,《红楼梦》“全书”(“全璧”)有一百二十回(卷)之多,且有“目录”流传。
(3)但他最初收藏的抄本仅仅有八十回。
(4)他“竭力搜罗”,也只得到二十余回(卷)。
(5)有一天,他偶然从“鼓担上”购得十余回(卷)。
(6)以前得到的二十余回(卷),再加上偶然购得的十余回(卷),正符合四十回(卷)之数。
程伟元说的都是大实话。从程伟元的为人,从程伟元的上述文字,我们看不出其中有蓄意欺骗、撒谎连篇的破绽和嫌疑。我们知道,程伟元是一位文士,一度以游幕为生。他不是某些人所说的书商,更非奸商。
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有谁曾举出过一丝一毫的正面证据来坐实程伟元说的是谎言。
严肃的学者所得出的结论应经得起证据的考验。考据学所遵循的原则是:要推翻前人的某个说法,必须举出直接的、确凿可靠的反证。否则就没有说服力。推测、猜想不能代替考据。大学者如胡适,竟然不相信程伟元的自述,而断言:
程序说先得二十余卷,后又在鼓担上得十余卷。此话便是作伪的铁证,因为世间没有这样奇巧的事![19]
“此话便是作伪的铁证”吗?老实说,平庸如我辈,实在看不出“此话”竟被扣上个“作伪的铁证”的大帽子的道理何在。平心而论,“此话”既非“证”,更不“铁”!
天下“奇巧”的事多矣。请允许我在这里举出一件胡适自身经历的事:
我在四月十九日得着这部《四松堂集》的稿本。隔了两天,蔡孑民先生又送来一部《四松堂集》的刻本,是他托人向晚晴簃诗社里借来的。……蔡先生对于此书的热心,是我很感谢的。最有趣的是蔡先生借得刻本之日,差不多正是我得着底本之日。我寻此书近一年多了,忽然三日之内两个本子一齐到我手里!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了。
为什么“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事可以发生在自己身上,偏偏就不许发生在别人的身上?
我曾说过:
从考据学的角度说,你要推翻一种说法,一种结论,一定要举出反证,要是没有反证,凭着主观主义的猜测,那是没有说服力的。
主观猜测不能代替考据。若要断定程伟元是在撒谎,请务必举出正面的、直接的、真正的“铁证”来!
“店大欺客”!我们不信邪!
请让我在下面举出另外的三个证据,以明程伟元所云洵非虚语:
【证据一】程甲本第92回回目与正文的龃龉
程甲本第92回的回目是“评女传巧姐慕贤良,玩母珠贾政参聚散”。但是,在正文中,巧姐既没有“慕贤良”,贾政也没有“参聚散”!
先看这一回的前半回:
巧姐儿道:“我昨夜听见我妈妈说,要请二叔叔去说话。”宝玉道:“说什么呢?”巧姐儿道:“我妈妈说,跟着李妈认了几年字,不知道我认得不认得?我说:‘都认得。’我认给妈妈瞧。妈妈说我瞎认,不信,说我一天尽子顽,那里认得。我瞧着那些字也不要紧,就是那《女孝经》也是容易念的。妈妈说我哄他,要请二叔叔得空儿的时候给我理理。”贾母听了,笑道:“好孩子,你妈妈是不认得字的,所以说你哄他。明儿叫你二叔叔理给他瞧瞧,他就信了。”宝玉道:“你认了多少字了?”巧姐儿道:“认了三千多字,念了一本《女孝经》,半个月头里又上了《列女传》。”宝玉道:“你念了懂得吗?你要不懂,我倒是讲讲这个你听罢。”贾母道:“做叔叔的也该讲究给侄女儿听听。”
宝玉道:“那文王后妃是不必说了,想来是知道的。那姜后脱簮,待罪齐国的无盐虽丑能安邦定国,是后妃里头的贤能的。若说有才的是曹大姑、班婕妤、蔡文姬、谢道韫诸人。孟光的荆钗裙布,鲍宣妻的提瓮出汲,陶侃的母截发留宾。还有画荻教子的。这是不厌贫的。那苦的里头,有乐昌公主破镜重圆,苏蕙的回文感主。那孝的是更多了,木兰父代(代父)从军,曹娥投水寻父的尸首等类也多。我也说不得许多。那个曹氏的引刀割鼻,是魏国的故事。那守节的更多了。只好慢慢的讲。若是那些艳的,王嫱、西子、素、小蛮、绛仙等。妒的是秃妾发怨洛神等类也少。文君、红拂是女中的……”
贾母听到这里,说:“够了,不用说了。你讲的太多,他那里还记得呢?”巧姐儿道:“二叔叔才说的,也有念过的,也有没念过的。念过的,二叔叔一讲,我更知道了好些。”
请看,只见宝玉独自一人说了一大套,而看不见巧姐有任何的反应。回目所谓的“巧姐慕贤良”,那个“慕”字压根儿不见踪影。
再看这一回的后半回:
冯紫英道:“小侄与老伯久不见面,一来会会,二来因广西的同知进来引见,带了四种洋货,可以做得贡的……这是两件重笨的,却还没有拿来。现在我带在这里两件,却有些意思儿。”就在身边拿出一个锦匣子,见几重白绵裹着,揭开了绵子第一层,是一个玻璃盒子,里头金托子大红绉托底,上放着一颗桂圆大的珠子,光华耀目。冯紫英道:“据说这就叫做母珠。”因叫拿一个盘儿来。詹光即忙端过一个黒漆茶盘道:“使得么?”冯紫英道:“使得。”便又向怀里掏出一个白绢包儿,将包儿里的珠子都倒在盘里散着,把那颗母珠搁在中间,将盘置于桌上,看见那些小珠子儿滴溜滴溜都滚到大珠身边来,一回儿把这颗大珠子抬高了,别处的小珠子一颗也不剩,都粘在大珠上。詹光道:“这也奇怪。”贾政道:“这是有的,所以叫做母珠,原是珠之母。”
请看,只有“玩母珠”,哪里有“参聚散”的感叹?
【证据二】贾芹的失忆
这见于程甲本第93回的结尾:
贾琏叫贾芹:“跟了赖大爷去罢。听着,他教你,你就跟着他。”说罢,贾芹又磕了一个头,跟着赖大出去。到了没人的地方儿,又给赖大磕头。赖大说:“我的小爷,你太闹的不像了。不知得罪了谁,闹出这个乱儿?你想想,谁和你不对罢?”贾芹想了一想,忽然想起一个人来。未知是谁?下回分解。
再看下回的起首:
话说赖大带了贾芹出来,一宿无话。……
此回起首与上回结尾居然失却衔接。贾芹究竟想起了谁,毫无交代,此事居然不了了之了。
程甲本排印后,程伟元、高鹗发现了这个漏洞,于是连忙在程乙本中对第93回的结尾作了自己的修补:
贾芹又磕了一个头,跟着赖大出去,到了没人的地方儿,又给赖大磕头。赖大说:“我的小爷,你太闹的不像了。不知得罪了谁,闹出这个乱儿来?你想想,谁和你不对罢?”贾芹想了一会子,并无不对人的,只得无精打彩,跟着赖大走回。未知如何抵赖?且听下回分解。
【证据三】
高鹗程乙本序云:
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余年,然无全璧,无定本。余每从友人借观,窃以染指未畅为憾。今年春,友人程子小泉过予,以其所购全书见示,且曰:“此仆数年铢积寸累之苦心,将付剞劂,公同好。子闲且惫矣,盍分任之?”予以是书虽稗官野史之流,然尚不谬于名教,欣然拜诺,正以波斯奴见宝为幸,遂襄其役。
程伟元、高鹗程乙本引言云:
书中后四十回,系就历年所得,集腋成裘,更无它本可考。惟按其前后关照者,略为修辑,使其有应接而无矛盾。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再得善本,更为厘定。且不欲尽掩本来面目也。
从以上所引的多种自述,不难看出,程伟元、高鹗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搜集、整理、修饰,而这和撰写、创作完全是两码事。
程伟元、高鹗的话,说得是如此的明白,我再要继续饶舌,就不免显得多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