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人生苦短 自在清流
【原文】
人见白头嗔[1],我见白头喜。
多少少年亡,不到白头死。
墙有缝,壁有耳。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君子固穷[2],小人穷斯滥[3]矣。
贫穷自在,富贵多忧。
不以我为德,反以我为仇。
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注释】
[1]嗔(chēn):生气。
[2]固:安于。穷:穷困。
[3]斯:就。滥:泛滥,指胡作非为。
【译文】
别人发现头发白了就很生气,我见到自己头发白了却很高兴。
要知道多少人年纪轻轻时就死去了,他们还没有活到有白头发的时候。
再好的墙壁也有裂缝,隔着墙也会有人偷听。
好的事情不易传扬出去,而坏的事情则可轻易传至千里之外。
贼虽然是卑鄙小人,但其智谋有时却可以超过那些所谓的君子。
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小人穷困了就会胡作非为。
贫穷的人可以活得很自在,富贵的人却会有很多忧虑。
做了好事不但不感激我,反而把我当作仇人。
宁可用正当的方法去争取,也不可用旁门左道去谋求。
【简析】
人生苦短,上天赐予人类的时间不过短短几十个春秋。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身体的衰老虽然无法抗拒,但人们的心态却可以不受自然规律的左右。想想那些未及白头便英年早逝的人,能够白头而亡是应该感到庆幸的。满头华发正说明了老天对自己的眷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寿终正寝的幸运。
更何况,最美不过夕阳红,人通常在有了一定年纪之后,智慧和见解才会日臻成熟,做人做事各方面也才更显稳重老练,不像年少时似懂非懂、易逞一时血气之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只要拥有不老的灵魂,同样可以收获属于自己的辉煌。
历史上大器晚成的大有人在。纵观历史,很多伟人小时候被誉为笨小孩,但是他们长大后却出乎意料地成了伟人。为什么?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是他们的努力。“笨”鸟先飞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努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付出勤奋,才有收获,如果只凭天资,自己不努力,骄傲自满,就可能会因此失败。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不要因为自己天资过人而荒废学业,不努力,瞧不起别人,否则就会重重地摔一跤。要记住: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只靠天赋是不可能成为最强的,只有努力,不松懈才有可能成功。如果你有才华,那么就好好珍惜它,并利用它,千万别因为自己有才华而骄傲自满;如果你没有才华,就采用笨鸟先飞早入林的办法,用勤奋来补充自己的能力。有些担当重任的人物因为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或机遇未至,所以成就相对较晚。
“壁有缝,墙有耳”提示我们,只要启齿言谈保密之事就有可能通过缝隙和墙外之耳泄露和传播,其后果轻则会遭受损失,重则会有生命之危。同时也警示人们,千万不要去做坏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纸里终究包不住火,所以也就没有绝对的秘密。再隐秘的事,终会有暴露的那一天,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做任何有违道义和良知的事。“一叶障目”当然更不可取。
至于为什么“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就是,人往往都是关注自己的优点,对别人家的好事往往不会在意,有的人在意也会在心里嫉妒,更不会免费为其宣扬,让大家都知道。别人也是一样,也不是很感兴趣,所以说的人少,听的人也就少。人言可畏,人言杀人。有些怀有嫉妒心理的人,就喜欢传播别人的小道消息,喜欢看别人的笑话。因此,别人的桃色新闻、人际矛盾等往往容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还有的人因为在听这些别人家丑的时候自己往往会有一种优越感,觉得贬低了别人抬高了自己,所以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便扩散开来。但是不论人们是出于哪一种心态,做坏事总是没有好下场的,也不可能瞒过众人的双眼,做人还是要谨慎安分一些的好。
“贼是小人,智过君子”,作为正人君子,可以不去想着谋取不义之财,但应想着如何防范窃贼小人,保护财产安全。同样是面对贫困,君子能安贫乐道,小人则人穷志短,从中能看出一个人的道德是否真正高尚。小人与君子的区分并不取决于他们智商的高低,小人的才智未见得不如君子,只是没有高尚的道德作为保证,一旦将这些智慧用在邪路上,便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伤害。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甘贫穷,为了摆脱贫穷而做出种种有违伦常、道德败坏的事情。追求富贵本来是一种光明正大的行为,但是如果利用的是旁门左道,那么得来的富贵也就变了质。对此,有道德、有气节的君子是不屑为的。当然,我们也要提高警惕防范那些“不以我为德,反以我为仇”之类恩将仇报的小人,以更好地保护自己。
“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这句话本义是说,宁可用正当的手段争取,不可用歪门邪道去谋求,含有宁死不屈之意。也可引申为,当自己的付出被当事人和别人曲解、误解时,特别是当别人失礼时,不要产生报复心理,以牙还牙,而要以礼相待,原谅别人。做人就要大度,得饶人处且饶人,要学会用和平的、对话的、协商的、非暴力的方式处理矛盾。孟子曰:“仁者无敌。”这是一种宽容、博大的胸怀,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一种伟大的仁慈。自古至今,宽容被人们尊奉为做人的准则和信念,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并且被视为育人律己的一条原则。
【典例】
姜子牙大器晚成
姜尚(约前1156—约前1017年),名望,字子牙。祖吕氏,故也称吕尚,因是齐国始祖又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东海海滨人。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相传姜尚的先世为贵族,在舜时为官,因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故为吕氏。后来家道中落,至姜尚时已沦为贫民。为维持生计,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
当时,正是东方大国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殷纣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朝政腐败,社会黑暗,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而西部的周国由于西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倡行仁政,发展经济,实行勤俭立国和裕民政策,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国势日强,天下民众倾心于周,四边诸侯望风依附。壮心不已的姜尚,获悉姬昌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毅然离开商朝,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磻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时事的变化,待机出山。
一天,姜尚在磻溪垂钓时,恰遇到此游猎的西伯姬昌,二人谈得十分投机。姬昌见姜尚学识渊博,通晓历史和时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尚当即提出了“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意思是,要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姬昌听后甚喜,说道:“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等先生很长时间了!”于是,姬昌亲自把姜尚扶上车辇,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从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后来,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自欺欺人叶障目
从前,楚国有个书呆子,家里很穷。
有一天,他正在看书,忽然看到书上写着:“如果得到螳螂捕捉蝉时用来遮身的那片叶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身体隐蔽起来,谁也看不见。”于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叶子,那该多好呀!随便我去拿什么东西别人也看不见了,这样我们家不就富裕了吗?”
于是,他整天在树林里转来转去,寻找螳螂捉知了时藏身的叶子。终于有一天,他看到一只螳螂隐身在一片树叶下捕捉知了,兴奋极了,猛一下扑上去摘下那片叶子。可是,他太激动了,一不小心那叶子掉在了地上。
这下可糟了!院子里的地上全是落叶,到底哪一片才是能隐身的呢?书生只好把落叶全都扫了起来,一起带回了家。
他把树叶一片一片挡在自己面前,对他的妻子说:“你能看见我吗?”“能看见。”他妻子回答。“你能看见我吗?”他又举起一片树叶说。“能看见。”妻子耐心地回答。
他一次次地问,妻子一次次地回答。到后来,他妻子不耐烦了,随口答道:“看不见啦!”
书呆子一听可乐坏了,如获至宝。他拿了树叶,来到街上,用树叶挡住自己,当着店主的面,随手取了店里东西就走。店主惊奇极了,将他抓住,送到了官府。县官觉得很奇怪,居然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偷东西,便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书呆子说了事情的原委,县官不由哈哈大笑,也没有责罚他,便把他放回了家。
付出总会有回报
很久以前,有个很穷的年轻人,从小就失去了父母。有一天,他到寺院里拜佛。他虔诚地跪在地上,向菩萨祈求:“菩萨啊,请您告诉我吧!我要怎么做,才能成为富翁?”
良久,他终于听到一个声音说:“如果你要成为富翁,就必须懂得感恩生命,重视发生在你身边的每一件小事,珍惜与你有缘的任何事物,这样你就可以成为富翁了。”
年轻人一听,兴奋地跳起来:“这还不简单?我一定会努力的!”
他一阵风地跑出寺庙,一不小心给一块石头绊倒在地。他正要爬起来,却发现地上有一块糖果,还有一棵稻草。他想起了菩萨的忠告,就把巧克力糖和稻草一同捡起来,继续往前走。
走了一阵,他看到路边有位年轻的母亲在哄着一个正在大哭的小孩,可无论她怎么哄,孩子仍旧大哭。年轻人想起了菩萨的忠告,就把糖和稻草一同送给小孩,并哄着他说:“小弟弟,快别哭了,你看这稻草多好玩啊!”
也许是小孩看到那棵稻草很有趣,哭声逐渐小下来了,拿起稻草“玩耍”了起来,并把糖果送到嘴里。年轻的母亲看到孩子不哭了,心里很感激,便拿出三个包子送给他。年轻人舍不得马上吃,又继续往前走。
过了一阵,年轻人看到路边有一个男人和一匹马倒在地上,奄奄一息。他使劲地摇了摇那男人,那人睁开眼睛,原来人和马都饿倒了。年轻人想到了菩萨的忠告,就把三个包子送给了男人吃,还找来一点儿水给男人喝下去。男人恢复了体力以后,就对他说:“小兄弟,这匹马也饿得快不行了,我也没办法照顾它了,就把它送给你吧。“那人说完就走了。
年轻人耐心地喂水给马喝,等马醒过来以后,还找来一些草慢慢地喂它吃,马很快恢复了体能,可以站起来走路了。他又牵着马往前走。当他走到一个大宅院的门前,门里走出一个穿得十分华丽的人来,对他说:“小兄弟,快,请把马借给我用一下,我马上要外出办一件很急的事,那可是千百万元的生意啊!”没等年轻人回应,他又说:“如果我这一走不回来了,这大宅院,还有里面的财富,统统都送给你吧。”说完,骑上马飞奔而去。
后来,那年轻人就成了这座大宅院的主人。
一个人想要成功,不是单靠梦想和理想,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上,要懂得付出,懂得关怀你身边的人和事,要握住自己命运的钥匙,不要总期待别人能给你什么。
文天祥宁死不屈
文天祥(1236-1283年),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开庆初年(1259年),元朝的军队侵伐宋朝。面对强悍的蒙古铁骑,文天祥力主抗元。当元军快打到京都临安附近时,南宋朝廷中的官员纷纷逃跑。当时文天祥任右丞相,便去元军营中谈判,结果被元军扣留。在被押往北方的路上,他乘元军不备而逃脱。他历尽艰难险恶,渡海到了福建,和张世杰、陆秀夫等继续抗元。可是,宋元力量相差悬殊,不久宋军便被元军打败,文天祥在海丰附近的五坡岭被俘。
元将张弘范阴险狡诈,看见文天祥连忙上前相迎,文天祥转过身以脊背相对。张弘范恬不知耻地说:“文丞相,我敬佩你。古人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只要你写一封信给张世杰,叫他投降,那么,你还可以当丞相。”“无耻之尤!”文天祥一句话顶了回去。张弘范“嗖”地抽出寒光逼人的宝剑说:“你硬还是我的剑硬?”文天祥神色坦然,大步向剑尖撞去。张弘范连连退步,祈求地说:“文丞相,何必轻生!你就给张世杰写封信吧!”文天祥站住,说:“拿纸笔来!”张弘范以为劝降成功,喜形于色,赶紧递过纸笔,只见文天祥挥笔疾书:“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写完,文天祥冷笑着说:“拿去吧,我兵败被俘,不能捍卫父母之邦,深感无地自容,怎能写信去叫别人背叛国家?只有你这样的软骨头,才甘心做元军的奴才!”
元军灭掉南宋后,张弘范又向文天祥劝降说:“现在宋朝已亡,你的责任尽到了。如果你投降元朝,仍然可以做宰相。”文天祥气愤地说:“国家灭亡不能救,我怎能苟且偷生!”他决心以死报国。元朝统治者看到劝降无效,便给文天祥上了刑具,把他关在一间阴暗潮湿的监牢里。那里一年四季透不进阳光,冬天冷得像冰窖;夏天臭气熏天,蚊虫成群。就在这样的牢房里,文天祥被关了四年,受尽了各种各样的苦难和折磨,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以死报国的决心。
在这里,他写下了《正气歌》等许多爱国诗篇来表达自己生死不渝的坚定信念。元朝统治者看到文天祥不肯投降,还是不死心,元朝皇帝忽必烈决定亲自劝降。见到忽必烈,文天祥不肯下跪。忽必烈的左右强行要他下跪,文天祥屹立不动,从容地说:“宋朝已经灭亡了,我应当赶快死。”忽必烈劝诱说:“你只要用对待宋朝的心来对待我,我就封你做宰相。”文天祥仍不理睬。
忽必烈又说:“你不愿做宰相,就请你做别的官,怎么样?”文天祥斩钉截铁地说:“我只求一死。”
1283年1月,文天祥被押赴刑场。临刑前,元朝官员问他说:“你有什么话说,告诉皇帝,还可以免死。”他回答:“死就死,还有什么话可说!”他向着南方跪拜后,从容就义,年仅4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