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曾经沧海难为水,阀门厂的前世今生
S市阀门厂诞生于1952年,跟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崛起而成长,是S市机械工业的摇篮,也为国家核工业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S市是人尽皆知的大型国有企业。
1952年,S市阀门厂正式划归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前身中国第二机械工业部。1982年,第二机械工业部更名核工业部。1988年,核工业部改建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将S市阀门厂划归其下属公司管理,使该厂成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下属的三级公司。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1995年,S市阀门厂也像所有大型国有企业一样,开始了艰难的转型。
1996年,S市阀门厂率先进行了股份制试点改革,第二年“S科技”在深交所上市,S市阀门厂占股60%。此后,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入,“S科技”实行了股权分置,S市阀门厂最终占股19.68%。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轻装上阵,摆脱国企沉重的历史包袱,2004年, S市阀门厂将全部经营性资产划归“S科技”。
优质资产剥离后的S市阀门厂只剩下了一批“三产”。所谓“三产”,是指在国企内创造就业岗位,能为企业提供服务。所以,“三产”相当于后勤部门。S市阀门厂的“三产”就是:一个专为“S科技”生产包装箱的板箱厂,利用原厂房建设的宾馆、饭店、浴室。拥有500多名在岗职工,还背负着1700多名离退休职工、70多个精简下岗工人的沉重负担。单单人员工资一项,每年开支就高达1400万元。
也就是说,S市阀门厂除了一块老招牌,只留下了一个空壳子。也是这一年, S市阀门厂亏损600万元。此后,连年亏损。
老厂子、空壳子、大包袱,亏损似在情理之中,这是国企改革必须承受的“阵痛”,上级公司也承担起了连年补贴的责任。然而,在这样一个政策性亏损单位,却令人惊异地出了一位“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