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马克思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创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从一方面看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即指生产出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形式的劳动。每一种具体形式的劳动,能够生产出一种产品。而每一种产品,能够满足人们一种特定的需要,因而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比如,生产木器需要木匠的劳动,生产铁器需要铁匠的劳动……即使生产的同是木器或者铁器,但由于产品的品种不同,所以所用的劳动也是有差别的。因此,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就是由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的。
根据劳动的目的、对象、所用的工具、操作方法和劳动的结果将其区分为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比如木匠劳动的目的就是制造木制品,他以木料为对象,运用锯、斧等工具制出了木制品。
具体劳动是与人类社会共同存在的永恒范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劳动,以生产各种使用价值。因此,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性质是不随着社会形式的变化而转移的。对此,马克思说:“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但是,具体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形成了多样的使用价值,“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
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如木匠劳动、铁匠劳动等,虽然在具体形式上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人的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包括脑力和体力)在生产上的消耗。马克思指出:“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这种包含在生产各种商品的不同劳动中的共同的东西,就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的人类劳动,或者说是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正是由这种抽象劳动形成的。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方面,二者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从统一的方面说,商品生产者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个独立的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同时,二者又存在着对立关系,具体劳动是具有某种有用性和具体形式的劳动,而抽象劳动是抽象掉了具体形式的劳动。各种具体劳动是不同质的,而抽象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上的差别。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切社会都存在的永恒范畴;而抽象劳动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事实上,商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及其对立统一关系,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及其对立统一关系。对此,马克思指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首先发现的,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因此马克思将这一学说看作“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者,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虽然也曾对商品价值作出过某些科学的论证,承认价值是由劳动形成的,但是,由于他们受到自己阶级的局限,所以他们所提出的劳动价值论是极不完善、极不彻底的,他们只是笼统地说到了劳动,但并未区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马克思在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作了深刻的批判之后,继承了他们劳动价值论中的某些科学因素,同时又以科学的方法,对商品价值和形成价值的劳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正是由于这一发现,才彻底揭示出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从而把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化,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在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马克思从商品出发,揭露了商品这种物与物的关系后面所掩盖的人与人的关系,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只有依据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才能进一步正确地分析资本主义的各个经济范畴,如资本、剩余价值、工资、利润等,建立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才能够揭示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内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