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 商品拜物教
一、商品拜物教的性质
物品作为商品表现出复杂性和神秘性。对此,马克思指出:“最初一看,商品好象是一种很简单很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但是桌子一旦作为商品出现,就变成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了。”那么商品这种神秘性是从何而来的呢?
首先,商品的神秘性不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引起的。因为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可以满足人们这样或那样的需要。马克思指出:“商品就它是使用价值来说,不论从它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需要这个角度来考察,或者从它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才具有这些属性这个角度来考察,都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很明显,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例如,用木头做桌子,木头的形状就改变了。可是桌子还是木头,还是一个普通的可以感觉的物。”
其次,这种神秘观念也不是由决定商品价值的内容——劳动所引起的。因为,一方面,就形成商品价值的质而言,不管劳动各种具体形式如何千差万别,它们都是人类的脑髓、神经、肌肉等的支出,是无差异的一般人类劳动。另一方面,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没有什么神秘的。
最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性质也不具有神秘性,因为在任何社会的生产中,人们总要互相依赖并互相交换彼此的劳动或劳动产品。
那么,究竟为什么商品会让人感到神秘、感到难以理解呢?
马克思指出:“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最后,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也就是说商品之所以让人感到神秘是由商品形式本身所引起的。这是因为,当劳动产品取得商品形式之后,无差异的一般人类劳动就表现为商品的价值;以时间计算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就表现为商品的价值量;人们之间原本是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就表现为商品与商品之间互相交换的关系。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认为商品这种劳动产品具有一种神秘的特性,似乎这些物品本身天然就具有价值,天然就能够按照一定的数量与其他商品相交换,认为这些都是物品本身天然就具有的属性。
正因为如此,本来是人们自己的社会劳动产品之间的交换关系,在商品生产者看来,这种生产关系却成了物和物之间的关系,乃至物对人的统治关系。这就像人们在宗教迷信方面对神的崇拜一样。神本来并无神秘之处,实质上当人们对自然力和自然现象不能正确理解而把它们当作神来看待的时候,它们便成为一种支配人们命运的力量。由于人们对商品和对神的看法很相似,所以马克思便把人们在自己观念中形成的对商品歪曲的反映,称为商品拜物教。也就是说,马克思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的关系所掩盖、人与人的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并反过来支配人们命运的现象,称为商品拜物教。
二、商品拜物教的产生
因为人们对商品形成的拜物教是由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引起的,所以这种拜物教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独特的社会性质引起的,即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引起的。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独立地进行生产,生产多少、生产什么以及怎样生产都是由生产者自己决定的,因此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在直接形态上都是私人劳动。但是,每个商品生产者又是整个社会分工的一员,他们都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生产商品的,因而又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具有社会的性质。可是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不能在生产过程中直接表现出来,只能通过商品交换间接表现出来。这样,原本是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劳动之间的社会联系,却表现为商品之间的价值关系;原本是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却表现为物和物之间的关系;原本是人们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却表现为商品价值量。但是由于商品生产者没有也不可能正确认识到这些,因而在他们的头脑里,商品就成了一种充满神秘性的东西。
同时,因为商品的拜物教观念起因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因此,即使把价值的实质及商品价值关系的本质揭示出来并加以阐明,也不会消除商品拜物教。这是因为科学分析虽然可以揭示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原因及其本质,但是却不能消除拜教物产生和存在的现实基础。要消除商品拜物教,就必须先消除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凡是没有商品经济的地方,商品拜物教就不会产生。马克思指出:“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刻消失了。”在原始公社,各个氏族公社的成员共同生产、共同消费,每个人的劳动都直接表现为整个公社总劳动的一部分,因此氏族成员之间的生产关系并不采取物与物的形式。即使在封建主义经济中,“人都是互相依赖的:农奴和领主,陪臣和诸侯,俗人和牧师。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的基础上的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但是正因为人身依附关系构成该社会的基础,劳动和产品也就用不着采取与它们的实际存在不同的虚幻形式”。也就是说,农奴为领主提供的剩余劳动不必通过商品与商品的交换来表现。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每一个农奴都知道,他为主人服役而耗费的,是他本人的一定量的劳动力。缴纳给牧师的什一税,是比牧师的祝福更加清楚的。……人们在劳动中的社会关系始终表现为他们本身之间的个人的关系,而没有披上物之间即劳动产品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外衣”。在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中,“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人们的一切关系都打上了商品货币的烙印。与此相联系,商品拜物教也发展到了充分的程度。在这里,一切劳动产品都转化为商品,一切生产者的社会联系都通过商品交换关系来实现,价值规律广泛地支配着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仅有商品拜物教,而且还有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利息拜物教和地租拜物教等。总之,人们的一切生产关系,在这里都被物的假象蒙蔽起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要揭露人们在经济领域内的这一切拜物教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