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因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因此它也就相应地表现为两种形式——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作为商品的自然形式,也就是商品本身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从各种各样的商品上直接感受到。但是,商品的价值形式却不是这样。就一件商品的价值形式而言,无论我们怎么翻来覆去地看它,都是看不见、摸不到的。马克思说:“同商品体的可感觉的粗糙的对象性正好相反,在商品体的价值对象性中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因此,每一个商品不管你怎样颠来倒去,它作为价值物总是不可捉摸的。”事实上,因为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的是商品的一种社会属性,看不见也摸不着,只有通过不同商品之间的社会关系即交换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因此,交换价值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只有从商品的交换价值中,才能够看到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研究商品价值形式是为了揭示商品货币的起源和货币的本质。马克思在考察价值形态时曾经说过:“我们要做资产阶级经济学从来没有打算做的事情:指明这种货币形式的起源,就是说,探讨商品价值关系中包含的价值表现,怎样从最简单的最不显眼的样子一直发展到炫目的货币形式。这样,货币的谜就会随着消失。”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价值形态是适应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部落之间还不是为交换而生产,人们只是把极少量的多余的产品拿来交换,因此,最初的商品交换是带有偶然性的、个别性的。由于商品交换是偶然的、个别的,因而商品的价值表现也就带有偶然性、个别性,一种商品的价值只能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和它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与此相适应,价值表现也是简单的、个别的和偶然的。这种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可以用以下等式来表示为
1只绵羊=2把石斧
在这个价值形式上,商品(绵羊)的价值是通过另一种商品(石斧)来表现的。从形式上看,这种价值形式似乎是很简单的,其实,它所包含的内容却极其复杂。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因此,我们需要对这种价值形式作进一步的详细分析。
这种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从更一般的层次说,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w(A)=kw(B)
其中,w(A), w(B)分别表示商品A和商品B的价值量。这个公式表示商品A和商品B相交换的比例关系,其中k为比例系数。商品A的价值量通过另一种商品B来表现。但是商品A和商品B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商品A起着主动的作用,它把自己的价值表现在商品B上面;而商品B则起着被动的作用,它只是商品A价值的表现材料。在这里,商品A的价值不是由它本身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借助于另一种商品,即借助于商品B相对地表现出来,因此,它是处于相对价值形态上。相反地,商品B由于也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只是充当另一种商品,即充当商品A的表现材料,证明商品A具有同样的价值,因此,它就成为了等价物,或者说处于等价状态上,即上面的式子w(A)=kw(B)中,等式左边表示相对价值形态,等式右边表示等价形态;且A≠B,即同一商品不能同时处于两种价值形态,否则k=1,即自身表示自身,没有实际意义。在价值形式中,一个商品究竟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还是等价形式,完全取决于它当时在价值表现中所处的地位,就是说,取决于它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还是表现价值的商品。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在等式的左边;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商品处于等价形式,在等式的右边。
在简单的、个别的和偶然的价值形式中,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既存在着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关系,也存在着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关系。
首先,它们之间是互相依赖和互为条件,彼此难以分离的。这是因为相对价值形式如果离开了等价形式,就不能使自己的价值得到具体的表现,而等价形式如果离开了相对价值形式,也就不是价值表现的材料了。比如绵羊如果离开了石斧,就不能表现自己的价值;同样地,石斧如果离开了绵羊,也不会成为价值的表现材料。绵羊只有借助石斧才能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石斧只有依赖绵羊才能成为等价物。
其次,它们之间又是互相排斥和互相对立的。这是因为在同一价值表现中,同一商品不能既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在等价形式上。如果绵羊既是相对价值形式,又是等价形式,那么,方程式就会变成1只绵羊=1只绵羊,但这样,它也就不再是价值表现了,而是表示1只绵羊就是1只绵羊而已。
以上分析的是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相互关系。下面对它们分别作进一步的分析。
先分析相对价值形式。相对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的形式。在“1只绵羊=2把石斧”的等式中,绵羊只有和石斧相交换,才能相对地表现自己的价值。在这里,石斧是等价物,绵羊通过和石斧的交换使自己的价值得到相对的表现。这里,种类不同的两种商品之所以能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绵羊和斧子这两种商品是抽象的人类劳动的凝结物,都具有价值。
不过,在绵羊和石斧的价值交换关系中,只有绵羊一种商品能够表现自己的价值,是通过和石斧的交换表现出来的。但是,这里不是通过石斧的价值来表现,而是借助于石斧的自然形式来表现,从而把绵羊的价值表现为2把石斧,这样,和绵羊的自然形式不同的价值,就有了一个独立的表现形式。
在1只绵羊=2把石斧的价值关系中,充当等价物的石斧,本来也只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使用价值,并不是表现自己内在的价值。可是当它和绵羊对等时,它就再不是以单纯的使用价值出现,而是作为价值体,作为绵羊价值的化身而表现出来。也就是说绵羊在和石斧交换时,把石斧的使用价值当作表现自己价值的材料,从而通过这种价值关系,把自己的价值表现在石斧的使用价值上,这样,绵羊的价值就获得了一个可以被人们捉摸得到的形式。
对于商品的价值通过它与另一商品的交换关系来表现,马克思曾经作了如下的概括,他说:“可见,通过价值关系,商品B的自然形式成了商品A的价值形式,或者说,商品B的物体成了反映商品A的价值的镜子。商品A同作为价值体,作为人类劳动的化身的商品B发生关系,就使B的使用价值成为表现A自己价值的材料。在商品B的使用价值上这样表现出来的商品A的价值,具有相对价值形式。”
在一个价值形态中,不仅要表现“价值一般”,即表现价值的质,而且还要表现价值量。价值量的相对表现,概括说来,可以有以下四种不同的情况:
(1)w(A)=kw(B),若w′(A)=nw(A)(n>0), w′(B)=w(B),则,即:w′(A)=nkw′(B)。
以上公式表示:若商品B的价值不变,则当商品A的价值变动时,商品A的相对价值会与它本身的价值按正比例变动。比如在1只绵羊=2把石斧的价值形式中,如果石斧的价值不变,则当绵羊的价值变动时,绵羊的相对价值会与它本身的价值按正比例上涨或下降。
(2)w(A)=kw(B),若w′(A)=w(A), w′(B)=nw(B)(n>0),则,即:。
以上公式表示:若商品A的价值不变,则当商品B的价值变动时,商品A的相对价值会与商品B的价值按反比例变动。比如在1只绵羊=2把石斧的价值形式中,如果绵羊的价值不变,则当石斧的价值发生变动时,绵羊的相对价值会与石斧的价值按反比例上涨或下降。
(3)w(A)=kw(B),若w′(A)=nw(A), w′(B)=nw(B)(n>0),则,即:w′(A)=kw′(B)。
以上公式表示:若商品A和商品B的价值按同一方向、同一比例变动,则商品A的相对价值保持不变。比如在1只绵羊=2把石斧的价值形式中,如果绵羊和石斧在生产上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同时按同一方向和同一比例发生变化,则绵羊的相对价值就会保持不变。
(4)w(A)=kw(B),若w′(A)=nw(A), w′(B)=mw(B)(n, m>0),则,即:。
以上公式表示:若商品A和商品B的价值按同一方向但不同比例变动或者按相反的方向变动,则商品A的相对价值适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在1只绵羊=2把石斧的价值形式中,如果绵羊和石斧在生产上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同时按同一方向但按不同程度发生变化,或者按照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则绵羊相对价值的具体变动,可以由上述三种情况的应用具体推算出。
总之,商品的内在价值的变化,不可能完全明确地通过它的相对价值反映出来。商品的内在价值不变时,它的相对价值可能会发生变化;商品的内在价值变化时,它的相对价值可能并没有变化;即使内在价值和相对价值都发生变化,变化的方向和程度也不一定是一致的。这是因为相对价值只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不是价值本身,事物的表现和其本质往往是不一致的。
现在,我们再来考察等价形式。
马克思说过:“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在上述绵羊和石斧两种商品中,就只有充当等价物的石斧具有能够同别的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这是因为在这两种商品的交换关系中,绵羊主动地把石斧当作等价物,承认石斧是绵羊自己价值的化身,因此,石斧就有了直接交换绵羊的可能。而正是经过等价物,绵羊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在这里,作为等价物的商品,不仅可以直接交换其他商品,而且用来交换的数量也是确定的。在1只绵羊=2把石斧这个交换中,用2把石斧就能交换1只绵羊。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数量比例并不能表明绵羊的内在价值量。所以,马克思说:“其实,商品的等价形式不包含价值的量的规定。”
基于对等价形式的理解,可以得出等价形式的下面三个特征。
第一,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在“1只绵羊=2把石斧”的等式中,石斧是绵羊的价值表现形式,但石斧不是用它的价值表现绵羊的价值,而是用它的使用价值形式来表现绵羊的价值,即1只绵羊值2把石斧。因此,在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石斧的使用价值成了绵羊价值的表现形式,它不仅把绵羊的内在价值表现为外在的、摸得着的东西,而且把价值量用石斧的使用价值量表现出来。
在简单的价值形式中,充当等价物商品的使用价值之所以能够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是因为这种商品本身也有价值。这就好像用砝码去衡量砂糖的重量一样,砝码之所以能够表现砂糖的重量,是因为砝码本身也有重量。
第二,具体劳动成了它的对立面即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等价物都是一定的具体劳动的产品。当这种产品的使用价值成了表现价值的材料时,生产这种产品的具体劳动就同时成了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了。例如,在1只绵羊=2把石斧的交换中,制造石斧的具体劳动就成了在1只绵羊的生产上耗费的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
第三,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的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各种各样商品的劳动都是私人劳动;同时,由于每一种具体的私人劳动,都是社会总分工体系的一个部分,即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此,它们又都是社会劳动。可是,生产商品的这些私人劳动并不能直接成为社会劳动,只有这种商品能够直接和其他商品相交换并获得社会的承认,才能成为社会劳动。而处在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石斧就能够直接同别的商品相交换,因此,制造石斧的私人劳动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形式的劳动。
通过考察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可以看出,从总体上说,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绵羊,它的自然形式只是作为使用价值的形式出现的,而处在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石斧,其自然形式却是作为价值形式出现的。商品本来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的统一体,在这两种商品的价值交换关系中,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表现为使用价值,等价形式的商品仅仅表现为价值。这样,原来一个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的矛盾,现在外化为一种外部的对立了。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最古老、最原始的价值形式,只是价值形式的胚胎形式,正因为如此,在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中,商品的价值表现还是很不完全、很不充分的。因为从这种价值形态上,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商品与另一个商品相等,还看不出它在质上与所有商品都相等,在量上与所有商品相比较。这表明在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下,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物的这种性质还没有能够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随着生产的发展,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必然要过渡到新的价值形式。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之后,剩余产品日益增多,公社之间以及公社内部的商品交换比较频繁,交换逐渐成为一种经常的现象,这时,一种商品已经不是偶然地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而是经常地和许多种商品相交换了。于是,价值的表现也就由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逐步过渡到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这种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可以用下列等式来表示:
在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的价值已经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个别的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其他的商品上。如上式所示,不仅石斧是表现绵羊价值的材料,而且粮食、黄金、茶叶等其他许多种商品都是表现绵羊价值的材料。此时一只绵羊的劳动不仅第一次被视为同无数其他劳动相等,而且因为绵羊必须按照不同的比例和不同的商品相交换,所以各种商品相交换的比例要由它们包含的价值量来决定也表现出来了。因此,只有到扩大的价值形式,商品价值才第一次被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尽管在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中,商品价值的表现比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更充分,价值表现的范围更大,这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仍然是有缺点的。其一,各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或者等价形式不统一。如就某一种商品来说,虽然可以表明它和其他那些商品有相同的质——无差异的一般人类劳动,但就商品全体来说,它们的价值还仍然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表现,它们还没有一个一般的为大家所公认的等价形式。其二,商品的价值表现没有穷尽。因为,这时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都是一个无穷无尽的特殊等价物的序列,而每出现一种新的商品,价值表现序列又会延长。这表明了,在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中,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依然是不完全和不充分的。
由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存在的缺点所引起的问题会随着交换的发展而日益显著起来。例如,当一个人要用绵羊去交换石斧时,石斧的所有者却可能不需要绵羊而需要茶叶,但茶叶的所有者也不需要绵羊而需要粮食,只有粮食的所有者才需要绵羊。在这种情况下,绵羊所有者就必须先用绵羊换粮食,否则交换难以进行,交换的这种困难表明,商品经济的矛盾是随着交换的发展而加深了。因此,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必然要过渡到新的价值形式。
3.一般的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进一步发展了,商品交换越来越困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问题本身同时产生。随着交换的发展,便从无数的商品中逐渐分离出一种商品来,其他一切商品都习惯地和它相交换,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这样一来,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便过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所谓一般的价值形式,就是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商品上。这种一般的价值形式可以用下列等式来表示:
这种价值形式之所以叫做一般的价值形式,是因为与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相比,在这种价值形态上“商品价值的表现:1.是简单的,因为都是表现在唯一的商品上;2.是统一的,因为都是表现在同一的商品上。它们的价值形式是简单的和共同的,因而是一般的”。
在一般的价值形式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一种从它们之中分离出来的商品(绵羊)来表现,因此,商品的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的这种性质,便完全地、充分地被表现出来了。由于一切商品在质上都表现为一个共同的东西,因此它们在量上便可以互相比较和衡量。现在,一切商品都可以通过绵羊来互相比较它们的价值。例如,2把石斧=1只绵羊,3斤茶叶=1只绵羊,所以2把石斧=3斤茶叶。
在一般的价值形式中,处于等价形式用来表示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成了一般等价物;而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了商品价值的一般存在形式;生产这种商品的特殊的具体的劳动,成了抽象劳动的一般形式;生产这种商品的私人劳动,也取得了一般的社会形式,被直接当作一般的社会劳动而存在。因此,每个商品生产者现在只要能够把自己的商品换成一般等价物,就可以用一般等价物来换取任何他所需要的商品。
一般的价值形式克服了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和局限性,因而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交换的发展。但是,在这种形式上,一般等价物并没有完全固定地由某一种商品来充当,这给商品交换带来了新的困难,阻碍了各地区之间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适应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一般的价值形式必然会向新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转化。
4.货币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因此,交换的商品日益增多,交换的地区也进一步扩大,原有的一般的价值形式已经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地由某一种商品来充当。当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被固定在一种特殊商品——金银上的时候,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成了货币。于是,一般等价物就变为货币形式。货币形式可以用下列的等式来表示:
黄金之所以能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材料,并不是由于黄金有什么神秘的属性。在人类历史上曾有很多种商品充当过货币。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首先是因为金银本身也是商品,本身具有价值,但是货币的作用最终逐渐地自发地固定在白银和黄金上面,是因为这些贵金属的自然属性适于发挥货币的作用,如金银具有同质性、易于分割、不腐烂、体积小而价值大、便于携带等。所以,马克思曾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马克思根据价值形式的历史分析,科学地阐明了货币的起源,揭示了货币是从交换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自发产生的,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充当货币材料的黄金,最初是在偶然的交换行为中充当个别等价物,直到最后由于它固定地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才转变为货币。
货币的出现不但未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反而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展开了。货币的出现,使得整个商品世界分裂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是各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代表着价值。这样,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对立了。因此,货币的出现在促进商品交换发展的同时,并没有消除商品的内在矛盾。相反,货币的出现使卖和买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上脱节,从而潜伏了危机的可能性。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也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导致资本主义社会频繁发生经济危机。
上面关于价值形式的分析,揭示了货币的本质无非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货币之所以能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但它又和普通商品不同,它是唯一专门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