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商业银行的票据战略与实现保障
基本竞争战略
21世纪初,我国的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成为上市银行。它们迫切要解决的生存问题是:如何在强手如林的早已被国有商业银行瓜分的公司信贷市场中站稳脚跟、夺取自己的市场份额。不仅如此,它们还要解决四个问题:(1)资本小、充足率不达标;(2)客户资源缺乏;(3)负债(存款)急需开发;(4)要给投资人回报等。追踪这些商业银行近年来成功发展的轨迹,其基本战略十分明显:
●立足国内沿海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型城市。
●实施以承兑为主的票据业务,与国内大中型企业接触和联络。
●推行买方付息等票据贴现业务,将票据的融资成本比贷款成本低的明显优势发挥出来。
●实行承兑、贴现、转贴现的组合营销方式,保持并保证自身在经营上的盈利性、安全性与流动性的统一。
●在报表公布时点上,将扩张的资产以转卖的形式抛出,使报表能更加合理而合规。
●在实施上,始终紧盯住商业银行经营的短期贷款,来做短期贷款的替代品,以成本领先、标歧立异和目标集聚为武器来建立和完善票据经营体系,通过票据市场来保障其基本战略的实现。
一、短期贷款的替代品
1.社会融资规模
社会融资规模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它不同于传统的融资渠道。它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这里的金融体系为整体金融的概念,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1年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摘要如下:
初步统计,2011年全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2.83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7.47万亿元;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5712亿元;委托贷款增加1.30万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03万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3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4377亿元等。
从结构看,2011年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58.2%;外币贷款占比4.5%;委托贷款占比10.1%;信托贷款占比1.6%;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占比8.0%;企业债券占比10.7%;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比3.4%等。
这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是指处于流通中尚未和银行发生直接资金融通的票据,它的使用和流通与已经贴现的票据一样,可能就是短期贷款的替代品。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社会融资总量快速扩张,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从2002年到2010年,我国社会融资总量由2万亿元扩大到14.27万亿元,年均增长27.8%,比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年均增速高9.4个百分点。2010年社会融资总量与GDP之比为35.9%,比2002年提高了19.2个百分点。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社会融资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金融结构也多元化发展,金融对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一是2010年企业债融资、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和保险公司赔偿分别占同期社会融资总量的8.4%、4.1%和1.3%,其中企业债融资比2002年上升了6.8个百分点。二是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融资功能显著增强。2010年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分别占同期社会融资总量的16.3%、7.9%和2.7%,分别比2002年高19.8、7和2.7个百分点。
2.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的统计资料的反映
中国人民银行在近年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常常提到:商业银行票据业务迅猛增长,在短期贷款中占比日益提高。
如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第一季度货币执行报告》中写道:
2009年以来,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快速增长,第一季度新增4.6万亿元。从期限结构看,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投放较多。第一季度中长期贷款增加1.9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40.7%,延续了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的项目投资类中长期贷款多的特点。票据融资增加1.5万亿元,同比多增1.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32.3%。其中,3月票据融资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19.5%,分别比1月和2月下降19.0和26.0个百分点。短期贷款增加1.2万亿元,同比多增5828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26.3%,较上年第四季度提高4.4个百分点。主要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中,大部分行业贷款保持同比多增。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第一季度新增贷款分别同比多增3779亿元、2304亿元和1895亿元。
各类贷款快速增长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长期贷款的增长有利于扩内需保增长政策的落实,满足项目建设的信贷资金需求。随着投资项目的陆续启动,为投资项目配套的中长期贷款相应增加,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得到有力体现。金融机构也保持了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对贷款项目的还款来源、收益及担保等方面积极开展调查,合理把握好保增长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票据融资的增长有利于加大对企业的融资支持。从支付环节看,商业汇票的签发、背书转让,既推迟了出票人(付款人)的付款日期,节约其财务费用,又可衔接产销关系,降低企业产成品和应收账款资金占用,还可为供货方(收款人)提供成本较低、便利快捷的融资工具。从投向看,票据资金主要投向实体经济中贸易相对活跃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下游企业,在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替代,票据的承兑、转让和贴现同样可以满足企业的短期流动资金需求,如综合考虑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第一季度企业流动资金总体上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这是我国为了抵御国际金融风暴而发出的4万亿元投放的时期,中国人民银行针对商业银行大量用票据融资做法的一个肯定。明确地指出: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替代关系。
据山东省某市银监分局统计:表外业务成为企业融资的又一渠道。某年辖内银行机构累计办理担保类表外业务56.6亿元,其中承兑汇票29.76亿元、信用证26.47亿元、保函0.37亿元,合计56.6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余额的16.12%。次年7月末,表外担保类业务累计达109.4亿元,较年初增加52.79亿元,余额达到99.9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余额的30.69%,占比较年初提高了14.57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其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贷款余额的增长。
3.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融资主要是依靠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它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一般大型商业银行的资金配置主要是两大类:(1)将贷款集中,靠压低价格来竞争,以获得大客户和有明显投资回报的大项目;(2)将其富余的资金放置在只能获取微薄利差的债券、货币市场上,多样化的信贷营销很少能见到。对此业内人士评论道:(1)信贷营销日趋集中;(2)基层信贷网点日益萎缩;(3)信贷产品研发成果日益乏见;(4)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开拓日益缓慢;(5)可抵押的资产范围狭窄;(6)缺乏统一高效的、可靠的电子担保登记系统;(7)缺乏完整的优先权规则;(8)商业银行不接受以农产品作为担保的融资项目;(9)法院处置担保物的费用太高;(10)商业银行不敢投放资金,但中小企业又借不到资金。这些都是我国信贷投放中明显的缺陷。
4.商业银行贷款的操作程序构成与票据业务操作比较
短期贷款的操作与票据业务操作的比较如图4-1所示:
图4-1 短期贷款的操作与票据业务操作的比较
基层银行的管理者明确指出短期贷款操作程序或成本由①、②、③、④四个部分构成的,并由1家银行独立完成,现在如果变成票据业务,①、②就构成了承兑业务;③、④就成了贴现业务,这项融资就变成了由两家银行合作完成。
因此,一般贷款用途有直接支付关系的,即可用票据业务替代。金融界的相关人士早就观察并发现:近年来我国已经逐渐出现了“短期贷款票据化”的趋势。
5.商业银行的主动承兑是其打开短期信贷市场的利器
新上市或新开业的商业银行要想成功争夺公司客户的信贷市场份额,主动承兑是其打开信贷局面的重要利器。因为传统的大型商业银行在承兑上往往会显得非常谨慎,在操作上各商业银行之间尚有承兑保证金成数的竞争(如有的商业银行给客户评定信用等级时,定为A要收取承兑金额60%的保证金,有的却仅收取50%),这使得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能够从中突破,加快发展。
如深圳发展银行2004年的承兑余额比2001年增长了200.22%;招商银行同比增长335.15%;中国民生银行同比增长334.67%;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同比增长507.92%。其承兑时收取的保证金一般都超过50%。办理承兑后,往往又顺藤摸瓜,抓住出票人又抓收款人,将营销客户的目标锁定在贴现人身上,“吃了上家又吃下家”,承兑成为资产扩张的武器。在我国没有对属于表外科目的承兑数量加以控制或限定的条件下,“票据的承兑”成了商业银行扩大资产——“引体向上”的根本动力。
通过对总行设在广东的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相关报表进行分析,根据其总行经审计的资产负债表,我们整理出了这三家银行的资产增长与票据承兑业务的相关系数,见表4-1。
表4-1 广东发展银行的资产增长与票据承兑业务的实际数据
注:R=0.723093605, R2=0.522864362。计算过程略,下同。
资料来源:广东发展银行刊印的纸质年报(2001—2003年),广东发展银行网站(2005—2006年)。
相关系数为0.72,判定系数为0.52,说明其资产增长与票据承兑业务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深圳发展银行的资产增长与票据承兑业务的关系见表4-2。
表4-2 深圳发展银行的资产增长与票据承兑业务的实际数据
注:R=0.981826177, R2=0.963982641。
资料来源:深圳发展银行历年披露的年报,深圳发展银行网站,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
从表4-2中我们看到:深圳发展银行的资产增长与票据承兑有极高的关联性,其密切程度的判定系数可高达0.96。
招商银行的资产增长与票据承兑业务的关系见表4-3。
表4-3 招商银行资产增长与票据承兑业务的实际数据
注:R=0.923994614, R2=0.853766046。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历年披露的年报,招商银行网站,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
从表4-3中我们可以看出:招商银行的资产增长与票据承兑也有密切的关联,其判定系数高达0.85。对这三家银行进行同口径比较,见表4-4。
表4-4 总部在广东的三家商业银行资产增长与票据承兑关系的比较
从整体趋势来看,三家银行均是一边倒地发展(都在朝一个方向发展),即承兑与资产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因为承兑是扩大资产的重要武器。特别是深圳发展银行,其关联程度被称为“国内之最”,其资产增长主要是靠主动承兑拉动的。
我们从总行设在广东的三家股份制银行的报表中,均能清晰地看出如下的发展战略:
●承兑牵引。
●贴现俯冲。
●扩大存贷。
它们用这种明确的战略,争夺当地的信贷市场。
商业银行的承兑业务是表外科目,其余额也仅是对外承诺付款的那一项,是或有负债。那么承兑余额与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总额是否有关系?其余额的增长与资产总额是否有关联?对这些问题的测算和判定将有助于我们对部分商业银行借助承兑扩张、拉动资产增长的概念有所认识。
从表4-1至表4-4可得出初步结论:三家商业银行的承兑余额和资产总额均有极高的关联度,从而据此评定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强烈地正相关。承兑余额的连年增长与资产增长方向一致,都起着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或者是根本作用之一。可以深信不疑的是,主动承兑是这些商业银行的票据综合经营基本战略中的一个步骤。
中国人民银行曾在《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客观地指出:“票据市场交易主体的职能进一步分化,承兑环节主要是以股份制商业等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而贴现环节则主要是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
6.贴现可以直接替代短期贷款来获得融资
贴现的概念
贴现是指商业汇票的合法持票人在商业汇票到期以前为获取票款,由持票人或第三人向金融机构贴付一定的利息后,以背书的方式来进行票据转让,以达到短期融资的目的。对持票人来说,贴现是指以出让票据的形式,提前收回垫支的商业成本;而对于银行来说,贴现是指买进票据,成为票据的权利人,票据到期,银行可以取得票据所载金额,并获取利差收入。
贴现的特点
●贴现是一种票据买卖行为,且仅限于未到期的远期商业汇票和本票。一些见票即付的即期票据(如支票)不可办理贴现。
●持票人拥有的票据必须通过合法的方式取得,即满足《票据法》第十条的要求: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都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
●转让票据,须贴付利息。随着票据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以持票人支付贴现利息的情况已经发生变化,如贴现市场上已出现了买方付息贴现的业务,即由票据持票人的前手(购货方)向银行支付贴现利息。从理论上讲,只要票据关系人以外的第三人存在替持票人支付贴现利息的合理解释,银行就可以替持票人办理贴现业务。
●持票人转让票据,须做成背书形式。《票据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持票人可以将汇票权利转让给他人或将一定的汇票权利授予他人行使。《票据法》第二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出票人行使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权利时,应该背书,并且交付汇票。《票据法》第三十条对此作了补充:非经背书转让,而以其他合法方式取得汇票的,应依法举证,证明其汇票权利。
●操作简便。一般来说商业银行办理票据贴现都无须为申请人做信用等级评定与授信操作,只要审查其持有人获得的票据是否给付对价,其票据的承兑人是否安全可靠就行。因此,贴现利率的定价一般都远远低于贷款利率的定价。
专栏
票据贴现与贷款的比较
1.贴现与贷款的相同点
(1)贴现与贷款同属信贷范畴。按照我国现有规定,贴现与贷款同属于信贷范畴,均受中国人民银行的贷款操作规范和中国银监会的监管,如企业在贷款或贴现之前都要向中国人民银行申领贷款卡,在发放资金前都要履行必要的审查、登记程序等。
(2)贴现人与贷款人均为金融机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贴现人和贷款人的所在单位都必须是经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核准经营的金融机构。我国尚未建立企业或个人利用闲余资金投资票据的正式渠道,但如今在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民间性质的票据融资市场,对此有关的监管部门应予以重视,合理规范并适度引导。
(3)贴现与贷款所适用的基本原则相同,即应遵循:1)合法性、合规性的原则;2)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原则;3)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4)公平竞争、密切协作的原则。
2.贴现与贷款的区别
(1)资金融通的期限不同。一般贷款的期限短的为数月,长的则可达5年以上,而纸质票据的贴现期限最长不能超过6个月;贷款到期可以展期,但贴现不存在展期问题,只存在到期不获付款时的追索问题。
(2)款项用途有无约定不同。一般贷款均约定贷款用途,而企业申请贴现,无须就贴现所得款项的用途做出任何承诺或说明,银行也没有这方面的审查义务。
(3)收取利息的方式不同。一般贷款的利息都在贷款到期或按约定时期定期收取,通常称为先贷款,后收利息。贴现是票据的买入,除了票据到期不获付款而向企业进行追索外,贴现后银行与申请贴现人已无任何关系,所以在贴现时,银行可以先行扣收利息。
(4)当事人不同。贷款的当事人一般都为银行、借款人和担保人。贴现的当事人则为银行、贴现申请人和票据上的每一个当事人。
(5)手续不同。贷款投放的准备工作较多、手续烦琐,如须经过开户、建立信贷关系、授信、贷前审查、担保人(物)评估等过程。而贴现的手续要比贷款简便,一般只要票据真实,票据的形成及取得合法,即可办理贴现。
(6)流动性不同。贷款投放后,一般情况下很少发生贷款权利的转移现象。而银行经贴现取得票据权利后,可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将票据权利通过转贴现或再贴现的方式予以转让。因此,票据贴现的资产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7)授信主体不同。贷款的授信主体是以贷款申请人为主,其他担保人为辅;而票据贴现后,第一付款人为承兑人,因此贴现授信主体应以承兑人为主,贴现申请人或其他票据债务人为辅。
(8)收贷对象不同。贷款到期,收贷对象是以贷款申请人为主,担保人为辅;而贴现票据到期,收贷对象则是以承兑人为主,其他票据债务人为辅。
(9)会计处置与报表处理不同。企业办理贴现后,表现为应收票据的减少,货币资金的增加。卖出票据后,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不作反映,仅在表外附注栏的“或有事项”中进行说明,即“已贴现商业汇票形成的或有负债金额”,表现为企业的或有负债。而企业在办理贷款后,表现为短期或长期借款增加,货币资金增加,在会计报表上有明确的反映。
(10)遵循的法律规范不同。票据贴现依据的是《票据法》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支付结算办法》,而贷款主要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简称《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与《贷款通则》等。
二、成本领先
成本领先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争夺公司客户短期信贷市场的一个重要武器,是实施基本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实施的票据经营的基本战略中的成本领先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1)对外寻找公司信贷客户时,想要吸引客户就得以票据业务替代原来的传统的信贷融资,使客户能够降低融资成本;(2)在自身经营中获得低成本和高效益的产出,给投资人优厚的回报。
1.对外营销中的“成本领先”策划和宣传
近年来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狠抓票据业务,大举进攻传统的信贷市场,其强有力的武器就是“成本领先计划”。中国民生银行制定的“企业财务革新计划”和“企业采购票据融资计划”等,就是将对企业的票据承兑、贴现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替代传统的贷款方式。其公开宣传的营销方式就是可以比贷款降低2个百分点的算明账方式。为此,中国民生银行还设计了“票据包买”、“票据一本通”和“买方付息”等产品。运用这些理论和产品,选择具有重要的国家级产业链的行业加以实施和推广。
如中国民生银行在2005年就明确提出:锁定5大发电集团、以省级电力公司为主体的发电企业100家、13个国家煤炭基地中的100家企业和中国煤炭企业前20强,作为目标客户群体,设立专业产品经理。针对煤电供销现状,在电厂直购、经销商采购、集团统购这三种基本营运方式下,配置电力行业客户经理167名和80多名煤炭行业客户经理专司其职。
中国民生银行竭力推销“买方付息”贴现的宣传,就是为客户算账。例如:
某企业是一家设备制造商,需向外采购零部件,按合同约定:现金提货价格为100元/件,赊销期3个月的价格为105元/件。企业的烦恼在于:现金采购面临较高的融资成本,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是5.22%;赊销又面临较高的采购成本,每件要加收5元。这时我们可以做出以下的计算:对于该采购商每月采购额为1000万元(欲采购10万件),三种支付方式的成本如下:
(1)银行贷款融资支付。
商业银行年贷款利率是5.22%,月利率是4.35‰;若每月承付利息43.5万元,那么全年应付出522万元。
(2)赊销的计算。
每件高5元,每月应多支出50万元,全年应付600万元。
(3)贴现(采用买方付息方式)。
如年利率为3.6%,月利率为3‰,那么每月承付30万元,全年的总支出为360万元。
比较这三个方案:方案(3)与方案(2)相比可节约240万元,与方案(1)相比可节约162万元。即买方付息的贴现可比赊销省240万元,比贷款融资省162万元。站在客户利益的立场,给客户算出可比较的方案,是银行推广其“买方付息”贴现产品的契机,或制定全部“公司业务”战略的出发点。
2.对商业银行经营信贷与票据的成本比较
中国民生银行的公司业务部负责人曾说道:“我们的票据业务用12%的资金赢得了20%的利润,这个数据要远远高于靠存贷款获取的利润(这可能是某一个时期的情况)。”某行某年上半年获利2亿元,其声称:贷款创造盈利1亿元,票据创造盈利1亿元。贷款的资金利润率为4.2‰,票据的资金利润率为11.7‰,票据创造的盈利要高于贷款7.5‰。
对此,我们须对这个问题的成本核算作一比较:
●贷款的资金配置和盈利核算的测算
如果1000万元的资金贷款期限为6个月(180天)、月利率为4.2‰,那么,10000000×4.2‰÷30×180=252000(元);如果须减去资金成本2.1%,则其盈利应为:
252000-1000000×2.1‰÷30×180=126000(元)
●票据的资金配置和盈利核算的测算
如1000万元资金在6个月里做票据贴现和转贴现6次,即通过贴现买入、通过转贴现(再贴现)再卖出,则其6次的运转模式如下:
第1次:买入月利率为2.7‰,卖出月利率为2.22‰,贴现时离到期日175天,持有5天,其盈利应为:
(10000000×2.7‰÷30×175)-(10000000×2.22‰÷30×170)=10000000×(2.7‰÷30×175-2.22‰×170)=31700(元)
第2次:买入月利率为3.0‰,卖出月利率为2.22‰,贴现时离到期日160天,持有10天,其盈利应为:
10000000×(3.0‰÷30×160-2.22‰÷30×150)=49000(元)
第3次:买入月利率为3.12‰,卖出月利率为2.52‰,贴现时离到期日144天,持有4天,其盈利应为:
10000000×(3.12‰÷30×144-2.52‰÷30×140)=32160(元)
第4次:买入月利率为2.52‰,卖出月利率为1.92‰,贴现时离到期日120天,持有3天,其盈利应为:
10000000×(2.52‰÷30×120-1.92‰÷30×117)=25920(元)
第5次:买入月利率为2.4‰,卖出月利率为1.8‰,贴现时离到期日115天,持有5天,其盈利应为:
10000000×(2.4‰÷30×115-1.8‰÷30×110)=26000(元)
第6次:买入月利率为2.22‰,卖出月利率为1.8‰,贴现时离到期日90天,持有20天,其盈利应为:
10000000×(2.22‰÷30×90-1.8‰÷30×70)=24600(元)
上述6次的盈利之和是189380元,远高于贷款资金配置取得的126000元,是其150.30%。再进一步研究下去,即会发现票据经营实际占用的资金天数仅为:
5+10+4+3+5+20=47(天)
实际占用资金的天数仅是贷款天数的26.11%。如果票据经营实际占用资金天数等同于贷款的实际天数,那么在180天内(6个月内)票据买入和卖出的机会可以大于6次(例如为16次甚至60次),其资金占用、资本占用和流动性的特点都是贷款无法比拟的,围绕着经营的目的可以设计出多种流动性组合,使效益最大化。由于票据周转得快,将会创造比贷款高得多的效益。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的贷款一般来说很少有转卖的,目前我国还没有高度发达的信贷资产买卖市场。由于票据的易买、易卖、易于流动的特点,其商业性质的盈利远远高于贷款,通过上述分析,中国民生银行(用12%的资金获得了20%的利润)的秘密可以揭开了。
正是“成本领先”使商业银行票据经营替代短期信贷的基本战略的方向更加明确了。
三、标歧立异
“标歧立异”是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基本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是在原有的市场中发现独有的买方客户的特殊需要。具体是指两个方面:(1)做好标歧立异的宣传,形成一种轰动效应,争夺或满足有特殊需要的客户,获得与原来相比有所增长的盈利机会和业绩;(2)开发出可能被认作标歧立异的产品,扩大或占领市场。
(1)在宣传上: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往往会利用一切可以宣传的渠道,如报纸、媒体、电视广告、网络等等。在宣传上常常竭尽“歧”和“异”之处。如在有关的网站上摘录的歧异性广告或宣传词为:中国民生银行票据的“三板斧”、兴业银行的“票据快车”、招商银行的“票据包买”以及深圳发展银行的CPS(Commercial Paper Based Short-term Financing Solution,以票据业务为核心的企业短期融资方案)等等。将商业银行平时的票据和资金运作与“利斧”、“快车”或英文缩写作为产品,这样确实在同类产品的宣传上起到了标歧立异的效果。
(2)在产品上:中国民生银行宣传的“买方付息”已经成为了各家银行都在经营的产品,不仅如此,在买方付息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卖方付息、第三方付息、双方共同商议付息(协议付息)等多种形式。在产品的实际营销和推广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推出新产品时往往会将它们冠以各种名称,以达到标歧立异的目的。近年内,我国商业银行在票据经营中标歧立异的产品可见表4-5。
表4-5 我国商业银行标歧立异的票据产品
专栏
部分商业银行标歧立异的宣传网页
资料来源:各商业银行宣传网站。
四、目标集聚
目标集聚是商业银行的经营者们为了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基本竞争战略,动用有效的管理资源,组织内部人员,以明确的目标,集聚人力、物力、财力去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种形式。采用这种集聚战略可以获得在短期内大振声势、夺取市场、一举成功的效果。下面我们以中国农业银行的部分基层行在票据经营中实施的“目标集聚”的形式加以剖析。中国农业银行部分基层行在票据经营中开展了创造奇迹、明显增长、走出困境和占比提高等一系列的实践,该行在“目标集聚”的形式下开创了全面推进、分类和激励、强化考核以及内外联动等具体工作方式。
专栏
“目标集聚”下的多种典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