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博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2 美国国歌溯源

美国国歌《星条旗》产生于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期间(1812—1815),是由巴尔的摩律师弗朗西斯·司各特·基(Francis Scott Key, 1780—1843)目睹美军在巴尔的摩麦克亨利要塞(Fort McHenry, Baltimore)保卫战获胜时作词,采用了英国人约翰·斯坦福·史密斯(John Stafford Smith, 1750—1836)创作的《安纳克利翁在天国》(Anacreon in Heaven)曲子,到1931年3月,经《国会法案》(Act of Congress)通过,由胡佛总统(Herbert Clark Hoover, 1874—1964)签署法案,《星条旗》正式成为美国国歌。

在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期间,英军于1814年8月占领了华盛顿(Washington),并向巴尔的摩(Baltimore)推进,为了保卫巴尔的摩,美军拼命抵抗,十分顽强。1814年9月12日夜,弗朗西斯·基带着美国总统的信件,来到停泊在切萨皮克湾(Chesapeake Bay)的英国战俘交换船上,要求释放他的朋友、著名医生威廉·比恩斯(William Beanes)。英军当时正在攻打马克亨利要塞,基不能回去,便留在船上过夜。他彻夜未眠,破晓时看到巴尔的摩城堡虽遭受了英军炮火的轰击,但上空仍飘扬着星条旗,百感交集,当即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挥笔写下了激动人心的诗篇。这首诗原名叫《马克亨利保卫战》(Defense of Fort McHenry),当时曾被印成传单散发,鼓舞了美军的士气,不久被配上英国情歌《安纳克利翁在天国》的曲谱,在美国人中广为传唱,歌词中的“星条旗”一词也成为这首歌的歌名。从此,《星条旗》便在全美流行。

《星条旗》的手稿现有3份,一份保存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一份在宾尼法尼亚历史学会(the Pennsylvania Historical Society),另一份曾以2.64万美元的价格被马里兰历史学会(the Maryland Historical Society)购买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