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企业内部市场化机制浅析
·李开龙·
面对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客观形势,经营管理机制的重构与完善已然成为出版社面临的重要问题。传统的管理机制衍生于事业单位体制,多年以来组织内部的日常运转已经习惯于计划性的上传下达和官僚式组织的科层分工,直接导致了工作按部就班、机构各自为政、内部缺少活力、运营效率低下,对于这些组织慢性病,企业上下如若没有警醒则无异于温水煮青蛙。反思原因,病灶的根本还是在于事业性的思维和机制,医治的办法可以多样,但出版企业内部引入市场化机制不失为一种有效转换经营机制的好办法。
一、内部市场化机制是出版企业进行管理升级的重要抓手
出版社转企改制的工作虽然已经完成形式上的转变,但距离成长为现代企业尚有一段征程,这点其实已是行业共识。如何顺应市场化的发展要求,转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机制,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已经成为后转企改制时代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经过了近十余年的依靠品种扩张、依靠涨价的粗放式规模增长,整个行业都不约而同地陷入了增长瓶颈和发展泥沼,码洋数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正比例的质量的提升;相反,行业整体越来越呈现出低端制造业的特征,大造货大发货大退货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而寻求发展转型已成为具体出版企业摆脱困境的必然选择。在转企改制的整体大潮下,当务之急应是通过内部机制创新释放组织活力,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和创意激情,回归出版行业文化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的原本。
所谓改制,一是改体制,二是改机制。一般认为体制是改变的根本,改好体制方能捋顺机制。但对绝对国资背景的具体出版社而言,体制层面的改变牵扯过多,并非一厢情愿就能实现。相对而言,机制层面的改革是企业自身能够把控和掌握的,也是应该马上做的改革。而且,从大型国企的改革经验可以看到,机制改革并非必须要等到体制改革完成后才开始,现实的选择应是从能做的开始做,二者互为促进,最终目的都是促进企业焕发生机和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内部市场化机制所蕴含的活力和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从根本上卸掉传统机制束缚、重塑核心竞争优势。
内部市场化就是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管理体系中,按照企业化和市场化思维对管理体系、业务流程、内部分工等进行优化和重构。通过市场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引入,将市场的竞争压力层层传导至企业内部各部门,让各部门直接面对市场从而迸发出创造活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内部市场化机制促进部门间的分工与协作,有效打破既有流程中的条块分割和各自为政,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塑造整体核心竞争优势。
二、通过内部市场化机制实现科层机制和市场机制在企业内部的有机融合
相对于体制的转变,经营管理机制的升级和创新其实是当下出版企业集自身之力就能做到且能做好的,从可行性和必要性角度来看,对于国有独资背景的出版企业而言,机制的创新要易于体制的转变,机制的升级其迫切性也强于体制的突破。对于当下的出版企业而言,一个重要且迫切的内部管理问题是依靠何种方式或机制配置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依靠科层机制还是市场机制,正确的选择当然是后者。内部市场化机制通过变固有的行政式管理方式为市场化的机制,通过在企业内部对市场原则、经济杠杆和竞争机制的有效运用,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转变为等价交换的经济关系,达到强化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提升效益的目的。
内部市场化的应用其实已经相当广泛,但在出版企业中的应用和实践仍处于空白。考察出版企业的组织架构,可以明显看到多数出版单位目前呈现出由U形结构向M形结构过渡、交织的特征。编辑、生产、发行、财务等传统性的部门设置遵循的是U形组织的职能分工原则,各部门是在全社最高管理层的统一协调下各司其职。而近年来出版企业纷纷采用的事业部制、分社制改革更多的是借鉴M形组织的产品原则和顾客原则,部门的经营决策权已经相对独立。这种组织结构的过渡和转变也是企业发展的基本轨迹,一般企业在发展壮大到一定规模之后,其组织结构都会逐步从U形结构向M形结构转变调整,企业经营管理开始从高层集中决策向分权化、市场化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出版企业自身组织结构的变迁也是暗合了内部市场化的轨迹,内部市场化原则对出版企业的业务流程也是具有天然的契合性的。
出版社在转企改制的进程中,必然也要遵循企业管理的一般规律,组织特征由集权制向分权制转变,内部运行机制由威权原则、计划原则向市场原则转变。转企改制对企业经营机制优化的客观要求是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如何有效配置并达到帕累托最优。传统的办法是依靠威权主义,自上而下地布置完成。而通过内部市场化机制的导入,可以实现市场机制与科层机制在企业内部的有机融合,传统业务流程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优化与再造,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按照市场机制达到优化配置,有效预防和避免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大企业病的发生,同时利用市场化机制加强企业内部资源的流动重组和优化配置,拆除内部的“墙”或“筒仓”,降低内部组织成本和管理成本,降低内部交易费用,提升流程运营效率和企业经营效益。
三、出版企业需要结合自身企业性质和流程特点探索出适合自身的内部市场化机制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文化传承与商业利益的均衡其实是出版企业面临的基础性任务,基础性任务做好了就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做不好就会在市场经济大潮下迷失自我。出版企业导入内部市场化机制,需要结合自身文化性、知识性企业的特点,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和专业方向,进行以我为主的改造和变革。
(1)塑造内部市场主体。以市场化改造为基本方向,将原有的职能型部门改造为相对独立的内部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例如将编辑和发行部门改造为相对独立的利润创造中心,将人力资源、行政部门改造为服务性主体,将出版部门、储运部门改造成为成本控制中心,赋予其自主决策的各种权力,对各个内部主体的成本投入和利润产出规则进行清晰的界定。
(2)建立选题投资机制。选题是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选题论证其实也是出版企业日常经营中最重要的投资决策,每一个选题的上马与否都可以看成出版社各种资源的一次投入。出版社更像是一个投资管理中心,更关注的是各个职能部门的投入和产出,编发部门则是具体项目的执行者,需要对具体选题项目的保值增值、对选题运营和市场回报负责。
(3)形成内部交易机制。各部门之间的内部交易机制的构建是整个市场化机制的核心,为了避免企业内部无谓的争斗,需要对内部交易机制的规则予以清楚的界定。由于各个出版企业的经营特征、业务要求各有不同,因此在制定内部交易规则的时候需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同时还必须要考量企业既有的利益格局。而且,在内部交易规则确定之后,还需要结合实践情况对其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修正。内部交易机制通常是通过内部结算价格这一纽带来运转的,内部结算价格的科学、合理确定对企业内部各部门至关重要。综合企业内部结算的各种实践,内部结算价格的确定无非两种形式:一种是统一结算,即企业统一制定内部产品的劳务的定价,内部主体在进行交易时统一使用这一定价;一种是协商结算,即买卖双方自主谈判结算。两种结算方式各有利弊,具体实践中需要在企业内部充分讨论酝酿、民主沟通协商,形成员工和部门都可以接受并具有持续激励空间的结算方案。
(4)确立内部协调机制。为了防止内部市场化可能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需要同时确立完善的内部协调机制,至少包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企业ERP系统,借助信息系统来完成内部市场化的有机运作;建立权威仲裁机制,协调和处理企业内部主体之间的各种交易摩擦;建立统一的核算中心,客观、专业地负责各个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的本量利核算。
内部市场化机制是对出版单位传统管理理念和做法的根本性革新,需要触及企业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的众多方面和环节,离不开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坚定支持和推进,离不开企业各级员工的深入理解和行动赞同,离不开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和细化,同时还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动进行即时的修正,因此需要企业上下形成充分共识,大胆求证、科学设计、稳步推进、耐心实施,方能有效发挥内部市场化机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