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普查工作内容、方法及其他
·李 红·
新书普查是人大社质量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质量管理规定》(2013年修订)第四章第十三条规定:坚持图书批量装订前的样书检查制度。印装厂在每种图书批量装订前,必须先装订若干本样书送出版社查验。出版社责任印制、责任编辑及质量管理部门在接到样书后,应立即对样书进行整体上(成品外观、图文印刷、装订;封扉版、目录、书眉等)的质量检查。责任印制3日内将检查结果通知印装厂,印装厂根据出版社认定意见开始批量装订。印装厂在接到出版社的通知前,不得擅自将待装订的印成品装订出厂。
这条规定明确了人大社新书普查的三个责任者,即责任印制、责任编辑和质量管理部门。新书普查是在编辑加工工作完成以后,又是在新书大批量装订之前,因此,这个检查环节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图书普查既区别于文字编辑加工书稿,也不同于成品书质检抽查10万字的工作。下面从质量管理部的角度,就新书普查“查什么”“怎么查”等相关内容,做一叙述。
查什么?
新书普查要检查的内容多而散,大体上可以分为封面(也包括腰封、前后折口、书脊和封底等)、扉页、版权页、辅文、目录、书眉、页码等(不同的图书涉及的项目或有不同,不同装帧形式的图书部件也不尽相同,本文所列只是绝大多数图书可能涉及的内容)。从质量管理部门的角度而言,新书普查大致可以总结为十个步骤。
第一步,查封面。封面是一本书的“脸面”,也是新书普查环节检查的重点。主要查封面三要素,即书名(含丛书名、题上项以及相应的图标)、作者名称及著作方式(引进版图书有原作者国籍、外文名、译者)、出版社名称(含社标)。此外还包括外文书名的单词拼写,某些图书书名标注的汉语拼音(如教育分社的图书,封面多出现书名的汉语拼音)。有腰封、护封等特殊装帧的要单独检查。
第二步,查书脊、前后折口。书脊同样涉及书名(含丛书名、题上项以及相应的图标等)、作者、出版者等,根据书脊的宽窄和图书的装订形式,书脊的内容有所区别甚至缺省(如骑马订的图书)。图书的前后折口一般为内容简介和作者简介,有时候也会把相关图书列在折口上,还有策划编辑和责任编辑、封面设计的名字。
第三步,查封底。封底包括条码、定价、引进版图书登记号、推介文字等。未设计前后折口的图书,其内容简介、作者简介、套书的其他图书,以及策划编辑、责任编辑、封面设计的姓名等也有可能出现在这里。
以上三步检查中,要同时关注装帧设计方面的问题。
第四步,查扉页(包括扉背)。扉页涉及书名(含丛书名、题上项以及相应的图标)、作者名称及著作方式(引进版图书有原作者国籍、外文名、译者)、出版社名称和出版地。扉背一般是编委会名单。
第五步,查版权页。包括CIP数据、书名(含丛书名、题上项、资助出书项目名等)、作者项(作者名及著作方式)、书名汉语拼音、出版社各项信息(社址、网址、电话等),还有图书的印制单位,图书的印张、插页、字数、定价、规格、版次、印次等。引进版图书还包括外文版权页。
扉页、版权页的检查,要关注格式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
第六步,查文前部分。一般会遇到出版说明、套书的总序、序言、前言、推荐、致谢、编辑手记等;有些没有前后折口的图书也会把作者简介、内容简介放在这一部分。
第七步,查目录。包括目录中所列章节等各级标题的文字(与正文一一核对)、字体、字号、与正文对应的检索页码、目录自身的页码、目录的书眉等。有的图书目录分类细致,还包括细目、图表目录等。
第九步,查全书页码。包括文前、目录、正文等。同时,要检查图书的印制装订质量。
第十步,查字数、印张以及插页。
质管员检查一本新书,上述十步工作中涉及的文字一般会逐字读过,需要前后核对的都要一一对照检查。做完这十步工作,一本书的新书普查才基本完成。质管员把检查的结果登记在统一的Excel表中,有问题的要致电责任编辑或者责任印制。
怎么查?
新书普查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用“挑剔”的眼光查检“硬伤”。这里说的“挑剔”,并不是说我们的图书不好,而是根据人的心理因素而言。如果质管人员对图书持完全赞美与欣赏的心态,恐怕无法检查出问题。首先要检查是否有明显的印装错误,如拼版错误、明显的印刷问题、装订顺序颠倒或缺页等;其次,要看是否有明显的编校或排版错误,如书名中的错别字、拼写错误的单词,书眉错误,目录与正文标题不一致,宣传文字、作者简介或内容简介当中的明显错字或者明显不当的提法等。这些问题,对出版社的声誉会造成损害,影响人大社图书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图书的发行和销售,有些可能还会造成严重的负面的社会影响。具体的例子,我们在后面会提到。
第二,用“一致”的原则查问题。我们常常说要封扉版一致,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原则。具体而言,在新书普查中,要注重以下几个一致:
(1)书名要一致(含丛书名、题上项、资助名称等)。书名不仅出现在封面、书脊、扉页、版权页上,还可能出现在书眉、封底或折口的丛书目录中,在序言、前言、后记、致谢等辅文中也可能出现。由于序言、后记交稿的时间与正文有可能不一致,在这些辅文中出错的概率更大。有些图书作者申请了某些资助,要在版权页或者扉页、封底等处标注,作者往往还会在序言或者后记中再次提及,也要注意这种名称的一致。
(2)目录和正文要一致。这包括标题文字、标点,也包括检索页码。图表目录也要和正文中的图表标题一一核对,也要关注图题与图片的一致。同时,目录中还有一个小的一致,就是目录中的各级标题所用的字体、字号也要一致。
(3)作者项要一致,包括外国作者的译名、原名、国籍等。作者名会出现在封面、书脊、扉页、版权页(含CIP数据)以及序言、后记、作者简介等辅文当中。尤其是翻译图书的译者序,有可能会出现与封扉版不同的作者名。再版图书还要注意作者职务等是否准确。
(4)章节内容要一致。涉及章节内容的地方有内容简介、前言、目录、编写说明、篇章页等。尤其是在修订版图书中,作者删改了某些章节、修订了某些栏目,而涉及这些修改的地方如果没有一一对应修改,就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
(5)定价要一致。图书定价出现在版权页和封底,但版权页随正文付印,封面后付印。这一时间差就有可能造成定价的不一致。
(6)扉页、版权页等格式上要与国家相关标准一致。其中还包含一个小的一致,图书的尺寸、装帧形式(包括插页数字)要与版权页标注一致。
发现了什么?
新书普查中发现的差错形形色色,概括起来,以下几类比较常见:
一是目录差错。这类错误在普查中发现较多。2014年普查的一本图书,仅目录中的差错有十余处,包括检索页码错误,标题与正文不一致等。这类错误或者因为作者反复订正,或者因为版式调整频繁,在改动或核对时出现遗漏。
二是书眉差错。样书中某个章节的书眉错成另外一个章节的,2014年的《游戏化革命》《其实谁都不容易》等书都出现了这类差错。
三是版权页差错。有汉语拼音差错,如把“行政”拼成“xinzheng”,把“谋略”拼成“moulue”等。有CIP数据差错,如把人名中的“凤”错为“风”,把“社会主义民主”错为“社会主义民义”。而版权页上的图书版本信息中,有标注的开本与样书不符的,也有把出版社网址写错的。
四是一般性文字性、语法性差错。如辅文中“冶金”错为“治金”,“竣工”错为“峻工”,“技术”错为“枝术”,等等。也有个别词语用错的现象,如“亲炙”一词,意思是直接受到教诲和传授,而有的图书中出现“得到某某专家亲炙”这样的错误。标点之类的差错也比较常见。
五是章节内容不一致现象较多。多见于教材的前言或内容简介,有可能出现正文中的栏目或者内容与前言不符。
近几年,人大社在样书普查中发现严重错误而导致停止装订的已经有多起,这里试举两例:
2012年出版的一本书中,有一幅布达拉宫的照片,图题标注的却是“扎什伦布寺”。质管部的工作人员普查样书时发现了这个差错,认为这不是一个一般的错误,当即向领导报告,并提出该书暂停装订的建议。布达拉宫在藏族人民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地方,该幅图题的差错不仅是知识性差错,而且涉及敏感的民族宗教问题。由于发现问题及时,分社进行了相应的技术处理,从而保证了新书的入库质量,减少了经济损失,重要的是避免了可能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
2014年的一本样书,其中一章的篇章页出现拼版错误。所幸在普查时发现了这一问题,及时通知出版部门和印厂协调,进行技术处理,避免了更大的经济损失。
以上简单叙述了质量管理部的新书普查工作流程、内容,以及注意事项和常见的差错。这些工作,关注的可能仅仅是一个标点、一个字母、一幅图片等琐屑的问题。而做好这些看似琐屑的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多年的编校工作经验,更需要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在全社会都在关注图书质量、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接连加大图书质检力度的今天,新书普查工作不仅是图书质量检查的重要环节,更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关口。唯有认真贯彻出版物质量是出版社的信誉之本、效益之本的基本方针,实施、推进全社参与、全员负责、全程控制、全要素达标的质量管理理念,才能进一步提高人大社图书质量,继续保持人大社图书在质量方面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