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教辅图书质量,提升教辅产品竞争力
·刘云辉·
说起教辅图书,很多人的大概印象就是图书质量参差不齐,同质化现象严重,编校错漏百出,选题滞后于现实需求,但是在这样一个无序的市场中,仍有很多家出版教辅的单位连年盈利,甚至有的效益颇佳。为何有的出版单位在同样混乱的市场中能占得先机拥有广泛的读者群,有的却在市场上居于弱势,甚至业绩连年下滑,最终从市场上销声匿迹?原因肯定众多,从选题策划到市场营销,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图书的销量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导致业绩差异。文编接触最多的是书稿,其次是作者,下文从一个文编的角度谈一下如何强化图书质量,从而为提升教辅图书的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辅图书现状和问题分析
从2004年开始进入考试分社,已经11年, 11年,一个襁褓中的婴儿能长成活力无限的少年,一株幼苗能长成屹立于天地抗击风雨的大树。但是多年来,我们的教辅图书,品种和码洋几乎呈连续增加的态势,单品种销量和利润却没有与码洋和品种同步增长,甚至逐年下滑。如果说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准入门槛低和科技创新导致的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是外因,我们只能被动适应的话,那么,分社教辅图书自身的选题针对性、编校质量和营销等则是可以通过编辑的自身努力加以改进从而带动图书的销量的。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质量的竞争,过硬的质量是争夺市场的基础,否则再大的市场份额也会因为低劣的质量而丧失。那么,我们的教辅图书目前有什么问题?
(一)图书版式、体例和内文多年来“以不变应万变”
时移世易,教辅图书的读者群,从“80后”,变成了“90后”,现在又是“00后”。读者群在变,相应的知识讲解方式和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在变,但放眼我们的教辅图书,十多年来从版式、体例到知识点讲解,可谓“以不变应万变”。正是这种不变,使得图书跟不上读者群的需求。翻开书,看到的是版式无甚新意,体例编排显得沉闷,知识讲解以每年修订的方式进行补丁式修改。年复一年,新意寥寥,那么我们的图书又凭什么来吸引读者?当图书从外到内都不能回应读者的需求时,又怎么能奢望图书销量和利润?当然,教辅书每年都要修改的现实,决定了不可能每年都要更新体例版式,内文更不可能全部改写,但是在这种大的框架内,是否可以在每年修订时,哪怕从外观上,稍微“与时俱进”?
(二)学科多,内容杂,同一编辑应对不同学科内容
现在人大社考试分社的图书涉及多个学科,从最基本的英语、政治、法律到高等数学、计算机、日语,就是英语中也会涉及英文讲解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本上,每个编辑都要加工多个门类的书稿。面对非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稿,考试分社的编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出现知识点错漏,误导读者。面对陌生的学科,编辑们边学习请教边审读稿件,有时候难免力不从心。同一编辑加工不同学科图书的现实,不仅对编辑本身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对于保障图书质量也是一个隐患。但不可能每个学科都有专门的编辑人员,难题如何解决?
(三)作者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作者缺乏责任心
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辅图书作者队伍中,的确有很多高水平的作者,他们细致地编写自己的图书,可谓字斟句酌,以高度的专业精神为读者呈现了高水平的读物。但是,也有一些作者的交稿质量很差,知识点错误百出,为了出书而出书,所交书稿明显有拼凑的痕迹。也有作者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转嫁到编辑身上,有的甚至在委托编辑修改知识点后看都不看一下。作者的责任心可见一斑。有的作者,图书初次出版后,每年只是进行个别更改,罔顾知识的变更。比如,有的法律图书,内文中的知识点已经陈旧过时,编写时所依据的司法解释已经被废止多年,仍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书稿中;考试大纲已经更改,但图书没有进行相应的修订。英语类图书中,有的作者提供的稿件,缺漏文字、错误表达多处出现,或者对试题的解析毫无针对性,导致无法进行正常审读。这样的稿件,加大了编辑的工作难度,影响了图书出版进度。针对编辑就稿件提出的疑问,有作者称“对这个内容,我也不是很熟悉”。这样的作者,如何能提供高水准的书稿?
二、几点建言
上面是我从自身工作角度总结的几个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下面几个建议。
(一)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调查,了解读者需求,改进体例,更新内容,不断创新
教辅图书要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一个度,不能每年推翻全部更新,但也不能多年一成不变。读者在变,市场在变,我们的图书也要顺势而为。因此,图书编辑应该坚持不懈地进行调查,关注读者的需求,深入读者群,听取读者的意见。教辅图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战性和时效性,这就要求编辑熟悉相应学科的知识体系,了解考试的要求和读者的需求。现在网络发达,各个考试论坛中活跃着众多考生,可以考虑通过多种方式在专门的学科论坛中了解考生的需求和阅读倾向,总结出考生选择图书时最关注的方面,从而相应地体现到我们的教辅图书中。也可以参考最畅销教辅图书,多比较,多学习他人的成功之处。
另外,教辅图书每年全部更新是不切实际的,但是给读者呈现一个轻松阅读的版式却是可以实现的。为了考试而读书本身就是一种负担性学习行为,晦涩难懂的知识和枯燥的试题训练已经让很多人苦不堪言,因此让读者在视觉上感到愉悦能减轻其阅读压力。在版式和体例上可以进行相应的设计,哪怕字体、字号、体例、排版风格的改变也会让读者偶尔放松紧绷的神经,这样的一些小变化或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加强编辑培训和学习,提高职业素养
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目前,编辑的审读任务很重。现实已然如此,编辑只能适应现实,努力加强自身业务素质,从而使自身胜任目前这种多学科并上的出版要求。编辑在借用外力的同时,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提高驾驭稿件和编辑加工能力。现实要求教辅图书的编辑不仅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要“专”且“广”。只有如此,才能识别书稿中的各种问题,并与作者进行有效沟通,从而做出真正好的教辅书。
我们的编辑,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还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教辅图书不涉及评奖,没有“出名”的机会,准确性要求高,时间紧,为了使每个产品都产生“正效益”,编辑必须要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提升职业素养。
(三)加强作者队伍建设,打造产品内在竞争力
出版社架起连接读者和作者的桥梁。读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作者对出版单位而言则不可或缺。优秀的作者队伍能吸引大量读者。教辅图书的作者应该十分熟悉相关学科或领域,学有专长,并熟悉当下的考试现状,了解考试的趋势,关注考试政策,写作水平高,对考试大纲要考查的知识点能进行高屋建瓴的论述。只要这样的作者写出来的书稿才能对考生有真正的辅导作用,切实在考生漫长的复习道路上助考生一臂之力。作品满足了读者的需要,作者的精神劳动才有文化价值。因此,要切实加强作者队伍建设,我们不仅要留住已有的优秀的作者,发掘有潜力的新作者,也可以与作品问题多多的作者多沟通多交流,双方共同努力,共同提高图书质量。有些作者其实是可以把书稿做好的,前提是编辑对作者严格要求。比如,一位英语图书的作者针对编辑的意见反馈,对稿件进行了二次修正,内文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可以看出,并不是他的水平太差,而是作为编者的责任心不到位。编辑的认真审读和反馈,起到了督促作者的作用。
三、小结
好的产品才能赢得读者的信赖,才有竞争的基础。教辅图书读者群有其特殊性,知识点的准确无误只是他们对图书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但对编辑而言也是最难做到的。除了准确性,图书还得有新颖的、符合读者阅读习惯的体例格式等。读者的需求和市场的竞争对编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然选择了编辑这个职业,就要努力尽到编辑的本分。当然,更希望我们的教辅图书产生双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