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打击“伊斯兰国”的前景
(一)“伊斯兰国”的当前影响
“伊斯兰国”的窜起,给地区局势和全球反恐带来了恶劣而复杂的影响。
首先,“伊斯兰国”给伊、叙两国带来了深重灾难。“伊斯兰国”占领区内大量民众外逃求生,沦为难民。截至2014年9月中旬,伊境内有180万人流离失所,25000名平民伤亡。[1]仅在10月,叙利亚境内为躲避“伊斯兰国”而外逃的难民就高达20万。[2]若两国仍继续此前内部混乱境况,不能尽快团结应敌、化危为机,则国家分裂的噩梦很可能成为现实。
其次,“伊斯兰国”做大打乱了美战略布局,使地区权力博弈形势更加微妙。美不得不将遏制“伊斯兰国”的扩张作为当前中东战略的首要目标。在这种思路下,进一步遏制伊朗及更迭巴沙尔政权等战略意图只能暂时延后[3],和“老对手”妥协甚至进一步合作的可能则在不断上升。受此影响,中东地区内复杂的权力斗争结构又会进行联动式调整。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和以色列不愿看到巴沙尔政权及伊朗在此乱局中获利,博弈结果将如何影响反恐走势尚待观察。
最后,“伊斯兰国”成为新的暴恐中心,刺激并分化了各类国际恐怖主义组织。一些组织宣誓效忠“伊斯兰国”,这类组织包括车臣伊斯兰武装主力之一“迁徙者支持军”、尼日利亚的恐怖组织“博科圣地”、埃及的“耶路撒冷支持者”,甚至还有利比亚的海滨城市达尔纳等。更多的恐怖组织虽未效忠,但表示支持或愿意与“伊斯兰国”合作,争相借鉴其经验,甚至模仿建立各地的“伊斯兰国”。此类组织包括巴基斯坦塔利班、阿富汗塔利班、印度尼西亚“伊斯兰祈祷团”和“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等。当然,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另一些恐怖集团,则反对“伊斯兰国”,视其为竞争对手和敌人。但耐人寻味的是,“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马格里布和西奈半岛等分支都拒绝与“伊斯兰国”为敌,这凸显了当前“基地”总部对各分支的远程控制力下降,“基地”组织碎片化的趋势明显,而“伊斯兰国”则将其分歧进一步暴露了出来。
当然,不论是效忠、模仿还是竞争、敌视,“伊斯兰国”在全球范围内带起了一股恐怖主义回潮,激活并进一步激化了各地暴恐活动。“伊斯兰国”带来的恐怖溢出效应业已危害世界各地。
(二)打击“伊斯兰国”的现状及前景
2014年8月8日,在“伊斯兰国”武装接连攻陷伊北部、东部和西部大片地区,特别是从库尔德武装手中夺取了辛贾尔镇、扎马尔镇和摩苏尔大坝,进逼库区并威胁底格里斯河流域城市安全的情况下,美国一改之前不进行军事打击的态度,对“伊斯兰国”在伊目标发动空袭。9月23日,美又联合阿拉伯盟友,进一步对叙利亚境内“伊斯兰国”和“呼罗珊”组织的军事目标发动空中打击。截至10月底,美国及其伙伴国共出动6600余架次飞机,而五角大楼的数据显示,至10月16日,美空袭“伊斯兰国”的行动平均日开销为830万美元,已支出5.8亿美元。[4]这些空袭行动遏制了“伊斯兰国”武装的进一步进攻,配合当地武装夺回了摩苏尔大坝等战略要地,甚至成功定点清除了一些“伊斯兰国”的头目。但总体来讲,在缺乏大规模地面部队配合的情况下,军事进展迟缓有限,反倒是“伊斯兰国”逐渐调整战术,开始习惯在空袭情况下与美周旋。
资料链接
美国打击“伊斯兰国”的四点战略
美国的上述政策能挫败并最终消灭伊斯兰国吗?很多外界分析认为难度很大。首先,从作战角度看,现有战场力量不足以彻底消灭“伊斯兰国”武装。单独的空袭没有地面部队的有力配合以占据要隘,难以巩固胜果。虽然美军11月增派1500名军人入伊,使驻伊美军达到近3000人,但这些官兵仍主要担负特种作战、侦察、情报、训练和指挥等任务。反观与“伊斯兰国”交战的地面部队中,伊政府军和叙反对派武装的作战能力堪忧;叙政府军则更愿坐收渔利,不愿直接动手;库族武装力量重在保卫自己、收复失地;若要寄希望于打造一个可靠的反恐联盟军投入作战,还需要等待1~2年的时间,彼时战局如何,尚不可知。
“伊斯兰国”极端武装战力堪比正规军
其次,加入反恐联盟的美国伙伴国及攸关方各怀私心,反恐合力难成。沙特受缚于宗教意识形态因素,和许多海湾国家一样,更希望借机推翻叙利亚政府,难以全力反恐。土耳其对打击“伊斯兰国”也不热心,关注的是如何遏制库尔德人的扩张、独立势头,并推翻巴沙尔政权。伊朗的目的是维系什叶派新月地带的稳固。各方目标如此混乱,形成强大合力的前景确实比较黯淡。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一点,美国将其反恐战略聚焦于军事打击“伊斯兰国”,是典型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伊斯兰国”的兴起是中东地区庞杂问题的病征而非病灶,美国及其西方盟友依据自身利益,在叙利亚鼓励和资助有“圣战者”参与的各类反对派,在多国强推美式民主改造,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这场难解的疑难杂症的病因。因此,挫败并最终消灭“伊斯兰国”的关键,是美国重新思考其“9·11”以来的反恐政策。当前,阿富汗的塔利班正在回归,原本并无恐怖主义存在的叙、伊两国变成恐怖分子的乐园,利比亚国内无政府状态持续,而“基地”组织在中东各地的分支也在不断壮大。这些现象应该警醒美国,唯有真正从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切实需求出发,才能推动中东的整体稳定。
由此看来,在美国战略东移的大背景保持不变、打击“伊斯兰国”的政策了无新意的情况下,想要迅速拔除这个恐怖主义毒瘤难度着实不小。而应对“伊斯兰国”表现出的种种新威胁,国际社会团结一致,形成反恐合力,谋划针对性的成熟应对举措也要假以时日。所以,反恐效果短期不彰在所难免。不过,“伊斯兰国”威胁着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与稳定,其手段血腥残暴、树敌过广、野心亦大,早已民心尽失。暴恐分子纵使再残酷善战,其武装规模、战力毕竟有限,以游击形式或可勉强维持僵局,但若要组织大规模进攻,在各国都已有警觉和准备的当下,恐怕也十分困难。最重要的是,“伊斯兰国”掠地容易,但统治困难,维持其控制区内几百万人口的正常生活、几万武装人员的战斗开销,非法所得再多也是捉襟见肘。此前已有报道称其经济系统已呈现显著衰退。因此,从长远看,在国际社会的合作打击下,“伊斯兰国”的生存空间必然会被不断压缩,直至被最终消灭。
然而,打击恐怖主义的斗争需要细致周详的“从长计议”。“伊斯兰国”诚然是一个恐怖主义“怪胎”,目睹其狰狞面貌,人们不禁要问,滋养其不断杀戮和征服的负面能量到底从何而来?是来自数十年阿以冲突中结下的难解仇恨,是来自阿拉伯民族在西方主导的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落后、不知方向的屈辱感,是来自被西式民主动员起来的人民,特别是他们中的青年人对社会不公、发展无望处境的愤懑不满,还是源于“西方对伊斯兰”、“什叶派对逊尼派”的二元冲突价值体系?无论如何,我们能肯定的是,即便未来“伊斯兰国”不复存在,如若不能根除其业已产生的恶劣影响,涤荡其赖以生存的恐怖土壤,仍将有其他类型的恐怖组织继起作乱。因此,国际社会在打击“伊斯兰国”的过程中,不仅要形成战而能胜的军事力量,更要打造长治久安的合作机制,具体讲就是:动态追踪恐怖主义组织的最新发展动向,以拟定针对性强的综合治理措施;不断完善国际反恐合作的各项机制,在信息共享、网络反恐、金融监管和出入境管理等多个方面形成有效网络;在线上、线下社区联合传播正常宗教、民族的正义声音,特别注重在代表未来的青年人中传递正能量;在尊重各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及原则的前提条件下,努力帮助有关国家早日实现国内稳定,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将反恐合作推向深入,引导全球反恐斗争走向真正的胜利。
注释
[1]参见《联合国安理会第7271次会议会议记录》,见http://www.un.org/zh/documents/view_doc.asp?symbol=S/PV.7271,2014-09-19。
[2]参见《联合国安理会第7293次会议会议记录》,见http://www.un.org/zh/documents/view_doc.asp?symbol=S/PV.7293, 2014-10-30。
[3]参见董漫远:《“伊斯兰国”崛起的影响及前景》,载《国际问题研究》,2014(5)。
[4]"Air Strikes in Iraq and Syria, "http://www.defense.gov/home/features/2014/0814_iraq/, 201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