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活动区更富吸引力
(本文荣获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论文征集三等奖)
摘要:区域活动是一种教育游戏活动,区域活动的目的是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幼儿依靠自身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摆弄、操作去感知、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活动区的建立使幼儿有了自由、自主的活动场所,为幼儿提供了充分活动的机会与条件。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创设各区域,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的发展以及不同需求扩建活动区;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活动材料来实现的,教师应在区域中提供适宜的材料,丰富活动区的内容;在活动区游戏中引导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及自我服务意识;教师的支持、启发和引导是实现活动区教育价值不可忽略的因素,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细心地观察、及时地引导,从而使活动区更富吸引力,更好地促进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大班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其灵活多样的形式能满足不同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在开展区域活动中,我根据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结合集中教育活动的目标设置各种区域,同时,还为幼儿提供了具有多用性和开发性的游戏材料,并以同伴的身份对幼儿加以适时的点拨指导。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做法如下所述。
一、针对幼儿的兴趣与需求构建活动区
1.依据幼儿年龄特点设置活动区
活动区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区域活动的真正教育价值。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我为幼儿设置了建构区、图书区、表演区、美工区、益智区、科学区、种植角及根据每次主题不断变化的主题区等,让幼儿在各个活动区中得到各方面的发展。
例如,在主题活动“影子变变变”中,由于影子对幼儿来讲是一个好奇而又难懂的现象,幼儿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所以在活动后,我在科学区设置了“手影表演区”,幼儿通过不断变换手电筒与手的距离或者照射方向,找出影子的不同,进一步理解光和影子的关系。
2.满足幼儿不同需求,扩建活动区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的发展和我的观察,大班的幼儿已能自主进行交往,不是只待在“娃娃家”等进行游戏,而是有了更多的交流需要和自主交往的欲望。
我在班里开设了“水果超市”,幼儿可以自主地选择水果的种类,共同协商水果的价格,制作水果价目标签。幼儿对参与超市游戏更是兴趣十足,“水果超市”的服务员、收银员等角色都是幼儿自主分配的,同时,在游戏中幼儿可以独自运用数的分解来进行购物。这些角色区的建立来源于幼儿的需要,符合幼儿意愿,他们游戏起来更投入,更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做既满足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模仿成人相互交往、互相交流的需要,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班级的其他区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是动态变化、随时调整的,所以我们应根据幼儿的需要随时调整班级的各个区域的游戏。
二、提供适宜的材料,丰富活动区的内容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活动材料来实现的,活动材料可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质量,关系到幼儿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因此,教师应善于根据教育意图,提供符合月份目标和幼儿发展需要的材料。
1.随幼儿的兴趣变化不断调整活动材料,使其更具有针对性
活动材料的针对性是指它能满足幼儿当前的活动需要,适合幼儿活动的特点。大家都知道,材料太多时幼儿不知玩什么好,材料太少又不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教师便注意在游戏中观察幼儿游戏的情况,按需要随时增减材料,引导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以我班“海鲜大排档”中设立菜单的做法为例:我扮成顾客去“海鲜大排档”用餐,服务员问:“您需要点些什么?”我说:“您这里都有什么?多少钱?”孩子们都围着老师讲这里都有什么。我说:“可是大家都说,谁来做饭啊?请你们的服务员来说吧!”赵曜小朋友说:“饭店都有一张纸,上面写的都是饭和菜,想吃什么可以照着点菜。”“我知道,那是菜单,我们也应该做个菜单。”茜茜说。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做菜单,孩子说我来写,菜单的字幼儿不认识,也没办法发挥作用,怎么办?亮亮小朋友想到可以在菜名的后面画上实物,这样既直观又方便,便于幼儿使用。于是,菜单就在幼儿游戏中使用起来。
又如,在科学活动中围绕“蒜宝宝”展开系列主题活动之后,孩子们对植物非常感兴趣,我们在种植角里种了圆葱、芋头、地瓜、白菜、土豆等一些生活中孩子们常见的蔬菜,孩子们还亲手种植了“蒜宝宝”。他们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和感知植物生长的特性,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种植技能,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
2.使活动材料具有可开发性,以满足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材料的可开发性是指活动材料的结构、类型和功能是多样的、可变的,能满足幼儿发现、探究和创造的需要,使幼儿能够在活动区对材料进行组合、加工、创新。我班投放角色区游戏材料时,刚开始认为材料投放越多、越真实、越漂亮,孩子们就越喜欢。这些材料虽能吸引幼儿注意,在短时间内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但时间一长,由于以物代物活动少,幼儿创造性体现不足,幼儿的游戏兴趣便很难维持。教师辛辛苦苦准备的材料,孩子们欣赏几天就不再理会。所以,应该走出材料投放的误区,明确材料投放的方法,即半成品材料和废旧材料更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以物代物。半成品材料使幼儿玩时能任意组合、加工和变形,自己变出多种玩法,这样幼儿就会在摆弄中积极思考、充分想象,创造性地开展游戏。
我班宁宁小朋友扮演超市的收银员,他在结账时用积木做扫码器,把纸盒当电脑用。通过这种以物代物的方法,既丰富了幼儿的游戏材料,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同时还能调动幼儿的游戏兴趣和积极性。
又如在美工区中,我根据月份目标投放了各种形状、颜色鲜艳的彩纸,让幼儿进行粘贴、绘画活动。有的孩子利用各种几何图形的拼摆,粘成一个“小花园”;有的孩子在上面添画几笔,把它打扮成小动物;有的孩子用剪刀在长方形彩纸的两边各剪一刀,做成了纸蜻蜓……孩子们探究、创造的欲望在运用开发性材料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三、秩序和规则是区域活动开展的基础
1.用“进区卡”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和与人协商的能力比较差,所以说幼儿的规则意识差是普遍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问题。
我们班大部分幼儿都很爱参与表演,所以大家都想进入表演区活动,可是一个区域不能人太多,幼儿之间又不能妥善地协商。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每个区域的入口处都粘贴一辆公交车,每位幼儿制作一张“进区卡”,让幼儿入区后把自己的“进区卡”插在公交车座位上,如果这个区域没有多余的位置,就说明这个区域人满了,不能再进入了。通过这种办法,限制了每个区域的人数,既解决了人多拥挤的问题,也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丰富了幼儿的交往经验。
2.用整理流程实践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
操作材料的管理一直是我们头疼的问题,每次幼儿在区域活动后,区域总是一团乱,操作材料散落在桌面和地面上。这就需要幼儿自主整理区域,培养自我服务意识。
每次在美工区活动结束后,橡皮泥屑、碎纸片、胶棒、剪刀等操作材料总是散落在区域中,通过整理流程的实践,我们请幼儿自己来整理玩过的区域,用过的材料放回原处,不能使用的操作材料就收拾干净扔到垃圾桶里。这样,既让幼儿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培养了自我服务意识,又帮助教师解决了整理难的问题。
四、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及时引导
在区域活动中,可能出现幼儿无所事事、争抢角色、游戏进行不下去等现象,这就需要教师适时介入与指导,这样既可为区域游戏活动增添兴趣,又增进师生感情,便于游戏情节深入与发展。教师要改变以往“检查者”的身份,使指导从关注玩具是否掉了、东西是否乱了、幼儿是否发生矛盾等问题转移到幼儿参与活动的本身,转移到判断幼儿的需求和发展水平上,以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
1.引导幼儿共同协商,自主分配和扮演角色
教师应该把“导演式”游戏活动转变为幼儿自主的游戏活动,每天早晨孩子入园后引导他们自己选区、自愿结伴、自己分配角色,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时,教师可以观察幼儿选择游戏的情况,引导孩子学习分配角色。
例如,我班小朋友在“小医院”区域游戏时,只能有两名幼儿来扮演医生,可是却有许多小朋友想当医生,看到这种情况后,我并没有去制止,而是和他们商量解决的方法:“大家都想当医生,这可怎么办啊?”有的说猜拳,有的说轮流担任。结果孩子们决定先猜拳定出两名医生,其他人再轮流担任,很快大家就愉快地开始了游戏。这样孩子们学会了自己去解决问题,自主分配角色。
2.细心观察,适宜指导,引导游戏主题不断深化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游戏活动的观察者、指导者,还是游戏的参与者和游戏材料的投放者,应细心观察并给予适宜的指导。
(1)参与幼儿游戏。在活动中,我们要相信孩子,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好伙伴,与他们平等相待,将角色转向幼儿的合作者及引导者。
例如,在“娃娃家”区域活动时,嘉暄不小心把桌子打翻了,东西撒了一地。这时,全班的小朋友都把眼睛转到“娃娃家”看热闹,教室里一下子乱了起来。面对这一情况,我并没有马上责备孩子,而是轻声招呼孩子一起整理“娃娃家”,我用轻松的口吻说:“刚才在‘娃娃家’的小朋友不小心打翻了桌子,以后大家可要小心一点,今天这么多热心的小朋友帮助你收拾,下次你可要好好准备,请大家来做客,表示感谢。”这下,闯祸的嘉暄的紧张情绪大大缓解,其他孩子也稳定下来了。这样既解决了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又发展了游戏情节,支持幼儿的游戏向纵深方向发展。
(2)提出问题或建议。幼儿在游戏中,遇到争端、困难时,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或以建议的方式进行指导,不断引导,使幼儿游戏不断发展。
例如,一天“小医院”里,当病人的幼儿寥寥无几,医院门前冷冷清清的,这时我以“院长”身份介入了游戏,我说:“今天病人好像不太多,要不我们去给小区里的人打预防针怎么样?”孩子们兴高采烈地答应了。“那我们要带什么东西去呢?”孩子们回答说:“注射器、药水、棉球、体温表、小药片……”准备完毕之后,“小医院”的“医生”、“护士”们纷纷来到“娃娃家”、“小商店”等区域送医上门,既解决了幼儿等待的问题,又发展了游戏情节。
我们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由此可见,在游戏中让幼儿获得知识,对孩子来说学得自在,对老师来说也教得自然。教师只有真正发现区域活动的魅力所在,才能够把握指导的尺度,让游戏活而不乱地开展,孩子们才会玩得更开心,获得更多的本领。总之,区域活动是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幼儿自主游戏、学习和交往的环境课程,是体现幼儿自发产生、自由选择、热情参与、乐在其中的自由探索和创造的活动,教师应善于把握活动中的教育契机,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幼儿的各种能力,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中二班 周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