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采写通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采访的准备

——事先做好案头工作,收集并研读背景材料,划定并研究采访对象,拟定详细的采访方案和采访提纲。

约翰·布雷迪在《采访技巧》中说:“经验丰富的记者一致认为,每采访一分钟,至少要准备十分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采访的“十比一原则”。

准备充分,采访才有效率。那么,采访的准备工作包括哪些方面呢?

做好案头工作。这是采访前必须做足的功课。最大限度地了解选题的基本背景、历史资料和相关数据等,并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对即将开始的采访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相关素材,有的是权威部门提供的资料,有的是从网络上搜索的资料,有的是从书籍、报纸、杂志、影像等获得的资料。采访之前,阅读、甄别、整理、归类、分析这些材料,就会对采访选题有一个基本认识和把握。

优秀的记者绝不会省略案头的工作。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以善于采访世界风云人物著称。她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舍得在采访之前下功夫,收集和消化各种材料,从各种渠道熟悉自己的采访对象。

在到中国采访邓小平之前,法拉奇收集了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资料,进行认真研究。她对中国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历史都有所了解,对邓小平个人的历史背景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情况也非常熟悉。到北京后,她仍随身带了大量有关邓小平的书籍认真分析。法拉奇说,她访问邓小平之前,看了好几公斤重的材料。也正是这种充分的准备,使她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有的深刻、有的尖锐,激发了邓小平回答的兴趣,采访非常成功。

我很看重做这种功课。《“三西”扶贫记》采访之前,我除了研究相关历史资料外,还研究了记者从国家扶贫办搜集的相关文件、总结以及书籍,我们还与扶贫办的同志进行了沟通和交流。《“三北”造林记》采访之前,我曾到内蒙古对造林进行过调研。之后我们又从国家林业局等部门搜集了三北工程的背景知识、资料以及相关数据。既有文字资料,还有影视素材。之后,我派两名记者先期前往三北地区,用一个月的时间找故事、找素材、找感觉。对他们带回的几万字素材,我反复研究了七八遍,在许多地方作了批注,标出了进一步采访的重点和方向。正是因为做了这些工作,采访前,我对于三北工程的总体情况和其中涉及的重点人物,就已经有了具体可感的印象。

草拟写作提纲。可能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这是采访后要做的事,还没有进行采访,怎么可能拟出写作提纲呢?

其实不然。在做好案头工作、分析题材和主题的基础上,作者头脑中应该有一个初步的写作提纲。书画创作中强调“意在笔先”,也就是先在脑中构思成熟,做创作准备。通讯也是这样,只有先搭起一个框架,有一定的指向,才能有针对性地进一步搜集素材,有的放矢地进行采访,才能减少盲目性,少做无用功。当然,提纲是否合理要在采访中检验、修正,有些预先设置的提纲可能在采访后要作较大调整,甚至被推翻。

《永恒的召唤》这篇通讯拟于2012年3月1日或者2日播发。2011年11月我们就启动了前期工作。虽然时间宽裕,但自启动那一刻起,对这篇通讯的大体架构就在我脑中萦绕。我看了大量关于雷锋的书籍以及雷锋精神讨论的文章,对当今社会的精神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写出了初步提纲。

题目叫《历史回声与时代的呼唤——雷锋精神中国随想曲》。主题定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用雷锋精神审视观照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回答当代中国人追求怎样的生命价值。我认为,当代中国呼唤的最强音是雷锋对生命和幸福的价值追求,是对人与社会及他人关系的价值选择。

怎么去概括其精神实质呢?应该是:雷锋对国家、对人民、对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对需要帮助的弱者,满怀爱心,真诚奉献,并从中获得人生价值的实现和幸福愉悦的满足,这种幸福在他那里达到了纯粹的境界,使他完成了人生价值由有限到无限、由普通到高尚、由短暂到永恒的本质性的升华。

这篇通讯的着力点不是好人好事,而是以此突出当代社会精神追求的得失,应该是当代社会对生命价值的呼唤,触及人的灵魂,在灵与肉的纠结中折射生命哲学,反映最核心的价值选择和追求,应该是一种生命底蕴的流露和精神的灌注,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优越与魅力,这样,通讯的主题才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

我在架构的设计上也经历了一个打磨雕琢的过程——原来考虑从雷锋精神的几个方面切入,写成原本篇、幸福篇、风神篇、追溯篇。但思来想去,觉得写作会受到局限,决定再把思路打开一些,于是,我想到了高更。

在之后与记者的交流中,我谈了对架构的新思考:

第一,序曲。

19世纪末,在南太平洋塔希提岛,孤独而苦闷的高更站在悬崖上面对着浩渺的大海和无边的苍穹,以及那即将谢幕的落日,伸展着自己的双手,发出关于人对生命价值的三个永恒的追问: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到哪里去?

200多年来,这种追问一直回响在世俗和非世俗的社会人心里。谁能真正回答这个问题?

在古代,就有一些中国先哲先贤在追问这个问题。

在世界历史上,更有许多有识之士追问着同样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中国一位普通士兵以他最朴素的人生实践,回答了人类社会最深奥的人生命题。

第二,承续篇——历史的回声。

先从抚顺的一个军营开始——目光从人类的大视野,一下子回到一个具体的点上。

在清晨的操场上,50年来每天点名,第一个名字就是雷锋,全班战士共同回答:到!

雷锋仍然生活在这个班里。

半个世纪的回声,穿越时空和人们的心灵,延续着雷锋的精神。然后讲50年雷锋精神怎么跨越发展,直到现在。

第三,弘扬篇——时代的呼唤。

今天的我们,如何去认识雷锋精神,弘扬和发展雷锋精神。

第四,拷问篇——世俗社会的精神缺失。

回答与雷锋精神相悖的是什么?社会的缺失在哪里?

第五,追思篇——人生价值的意义。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哲学思考,回答雷锋精神是当代社会,同样也是未来社会永久的价值守望。

最后,再回到高更对人类价值的三个永恒追问上。

这个提纲的设计,建立在前期大量案头工作的基础上。虽然后来在创作中,对原有的写作提纲进行了很大的修正,但是,这个起初草拟的提纲为采访和写作提供了基本的指导。

设计采访方案。根据主题和写作提纲,布局采访对象(包括所要采访的方位、部门、人物等)。采访对象的确定要围绕主题表达的需要,既要照顾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永恒的召唤》一稿在拟出基本写作框架后,我就考虑了采访的布局。我对几位记者说:

我们这篇通讯着眼点在于时代性,这样一种复杂、胶着、矛盾的时代,寻找什么、呼唤什么?因此,调研对象要有广泛性,应包括党员领导干部、先进人物、企业家、商界人士、文化名人、思想家、公众人物、公民社会道德模范,甚至包括一些有一定道德缺陷的人。

国外也要有采访,是不是可以采访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电影演员茱莉亚·罗伯茨?这是一个呼应,可以寻找人类的精神共鸣。

记者们根据我的这些要求,列出了采访方案和采访计划。

在《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一稿先期准备时,我阅读并研究了当地提供的50多个人物的素材,对人物的背景、故事、性格进行初步分析之后,圈定了10个人作为采访目标。后来,对包括张福根、郭变花等人的采访都比较成功,成了通讯中的经典人物。

拟定采访提纲。1946年,著名剧作家曹禺受邀赴美国讲学,其间几乎天天要接受新闻记者的采访,多的时候一天来五六批记者。他们的采访都要受到有关方面规定的时间限制,很严格,一般一次采访不得超过40分钟。他后来在谈到那段经历时说:“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纽约时报》的一个记者。他在采访中只是目的性地提了几个问题。过后,他在报纸上先后发表了三篇文章。文章里谈了许多我意想不到的事,而且与事实没有出入,材料准确无误。不难看出,他在采访之前做了许多研究工作,看了不少书籍和资料。我们有的记者采写一个人物,往往寄全部希望于同采访对象作无休止的谈话,然后把谈话内容一股脑写进文章里去,等于是一篇谈话资料的堆积,我看这不是个好的方法。”

因此,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特点,分门别类地拟定采访提纲很重要。总的原则是,向特定采访对象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只有这一对象才能回答,而不是泛泛而问、泛泛而谈。同时,对于有关联的采访对象,可以考虑设计提出同一个问题。

有人说,采访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正确的问题。而正确地提问,离不开事先的准备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