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精心写作修改
美联社的《新闻写作指南》将新闻写作视为一门艺术。其中写道:“新闻写作是再思的艺术。首先涌上心头的东西很少是令人满意的。写作的技巧寓于对字词的挑选而不是现成语句的涌流。挑选的时间有时很短,有时则稍长一些。然而必须再思。”
刘少奇1956年向新华社提出的要求是:“新闻要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美国学者梅尔文·门彻提出,要把新闻“当成艺术品去雕琢”。
相对于其他新闻样式来说,通讯创作有其独特的规律。它不是一般性地记述事实,而是一个艺术的再思过程,是建立在采访真实基础之上的艺术再造。
通讯的写作修改过程,譬如治玉,非“切之磋之,琢之磨之”而不可。面对采访中获得的真实而丰富的素材,怎么分析素材、怎么提炼主题、怎么构架全文、主线怎么贯穿、意象怎么笼罩、高潮怎么推出,这些都需要精心琢磨;创作风格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是风俗长卷还是历史史诗,这些都需要认真把握。至于穿越、渲染、蒙太奇、比喻、勾连、铺排、夹叙夹议……种种文章表现手法,需要通讯创作者熟练运用。
创作要经历优化布局、总体调整、细部雕琢等等不同阶段。人们经常说,好文章要做到“行云流水”、“炉火纯青”,达到这种境界大都需要反复锤炼打磨。
因此,如果说采访时深入生活是一个“物理过程”,那么写作则是一个高于生活的“化学过程”。
古人说“格物致知”。面对密密麻麻、丰富而复杂的采访素材,通讯作者不是摘抄,不是依样画葫芦,而是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去寻求、思考生活的真谛、生命的意义等,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知”,然后用恰当的文字语言、表达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再思”的过程。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再思”,绝不是胡编乱造、随意捏合,而是建立在采访所获得的素材之上。古人说,“大诗人所造之境必须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优秀的通讯作品就应该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审美习惯,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通讯。时代在变,但在通讯写作修改过程中,通讯作者“艺术再思”的原则是不能变的。
今天的通讯不能简单地沿袭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写法,必须适应当下时代受众的审美需求和阅读习惯。在资讯不发达的时代,人们阅读内容有限,通讯曾风靡一时。今天,人们被海量的资讯所包围,要吸引受众阅读,提高关注度,就必须更善于叙事,用多样化的手法展示事物内涵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也就是俗话说的——“好看”。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写得太满,要留存一些空间,让受众去想象、思索、感悟,激发读者再度创作和进行自我阅读体验。因为今天的受众,一般不满足于“受众”的角色,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这就是今天阅读的时代特点。相比而言,有时后者更重要,要想写出具有时代感、符合当代审美习惯和阅读习惯的精品,就必须掌握通讯创作和创新的规律。
如何进行艺术再思,如何吸引受众的目光,如何引导受众去想象、思索、感悟?这是今天的新闻记者在通讯创作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认真探索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