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哲学是宇宙论
(一)哲学是宇宙论
哲学是宇宙论,这是怀特海关于何谓哲学即哲学性质的基本观点,也是他致力于建构和阐述的哲学理论体系。用他在其代表作《过程与实在》“前言”中的话说:“这些演讲的目的是要阐述一种严密的宇宙论观念,通过探讨各种经验论题来揭示这些宇宙论观念的意义,最后建立一种适当的宇宙论,使所有特殊论题都能根据这种宇宙论获得自身的内在联系。”[1]《过程与实在》的副标题就是“宇宙论研究”,意在表明他所要阐述的就是一种哲学的宇宙论。当然,他所理解的哲学宇宙论与哲学史上其他的哲学宇宙论具有明显的差异。
一般地说,宇宙论是研究宇宙的起源、结构、永恒性、有机性或机械性、规律、空间、因果性等的理论。这个意义上的宇宙论,我们可称之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宇宙论,它通常是指研究宇宙的大尺度结构和演化的学科,如天体演化论、大爆炸宇宙学说等。除此以外,自古代西方哲学产生以来,还有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宇宙论,它通常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理论的一部分,致力于探讨宇宙的本性,世界的偶然性、必然性、永恒性、在时空中的限制,世界在变化中之形式的规律,以及人类的自由和恶的起源等。
从概念上说,“宇宙论”一词在哲学意义上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沃尔夫使用的。他把哲学分为实践和理论两部分,实践部分包括伦理学、家政学、国家学,而理论部分则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神学。他认为,本体论以存在为研究对象,宇宙论以宇宙为研究对象。相对于神学与心理学,宇宙论是研究作为整体的宇宙的起源和结构等问题的学问。到18世纪,西方人已开始普遍地运用沃尔夫关于宇宙论的提法来分析哲学史问题。康德把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叫作宇宙论证明,并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宇宙论的四个二律背反,即总结了以前哲学中各种宇宙论的对立观点。黑格尔认为,宇宙论的研究应包括世界的偶然性、必然性、永恒性、有限性、规律性、人的自由和恶的起源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从唯物主义出发,认为宇宙论的问题均由哲学世界观所决定,没有单独的宇宙论。有一些传统西方哲学家则认为,哲学宇宙论仍然有存在的价值,而且宇宙论与本体论有区别,两者的不同在于:宇宙论探求这个世界上什么是真实的,而本体论则探求对任何世界都有效的关系与原则。[2]
怀特海正是在探求世界上什么是真实的(real)意义上使用“宇宙论”概念的。整个《过程与实在》就是根据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现代科学理论所揭示的宇宙万物的本性及存在的真相,试图阐明世界上各种现实存在的生成过程是最实在的。简言之,只有“过程”才是“实在”的。这也是怀特海把其代表作叫作《过程与实在》的本意。
在汉语中,“真实的”和“实在的”是两个词,但在英语中它们实际上是同一个概念,即real。怀特海的《过程与实在》,其中“实在”的英文就是reality,即real的名词化形式。因此,整部《过程与实在》的核心思想就是,宇宙是由各种现实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摄入而不断生成的现实过程。任何现实存在,不管以实体性形式存在的东西如山川、日月、星辰、树木等,还是以非实体形式存在的东西如信息、波、场、精神、意识、思维等,只有处于不断生成的现实过程之中,才是真正的、实在的存在。倘若脱离了不断生成的现实过程,它们就成为非实在、非真实的存在。这正是怀特海所揭示的过程原理要表明的宇宙真理:“一个现实存在是如何生成的,构成了这个现实存在是什么;因而现实存在的这两种描述方式并不是互不相干的。现实存在的‘存在’是由其‘生成’所构成的。这就是‘过程原理’。”[3]
(二)过程哲学宇宙论的研究目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第一,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宇宙论研究是以重新发现从笛卡尔开始到休谟为止这个阶段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怀特海强调,他的宇宙论研究的目的是要强调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大师和从笛卡尔到休谟这些近代哲学大师的著作中被后来创造体系的哲学家们所抛弃的内容,即有关过程和关系的思想。
第二,在《过程与实在》第一编里,怀特海解释了过程哲学宇宙论使用的方法,并概括地阐述了构成其过程哲学宇宙论的观念体系。[4]在《过程与实在》第二编里,怀特海致力于揭示这个观念体系可以恰当地解释那些构成西方文明思想之复杂结构的观念和问题。他指出,建构一个观念体系,这个观念体系能把各种审美的、道德的和宗教的旨趣同产生于自然科学的那些关于世界的概念相联系,这一定是完美的宇宙论的目标之一。他所要做的,正是朝着这一目标努力。
第三,怀特海指出,哲学史揭示了在不同历史时期支配着欧洲思想的两种宇宙论,这就是柏拉图《蒂迈欧篇》表达的宇宙论和17世纪的宇宙论,后者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和洛克。前者的缺陷在于其包含过程思想的宇宙论缺乏自然科学做基础,而后者的缺陷则在于以牛顿力学为基础,坚持了机械的宇宙观,忽略了宇宙的有机联系和发展。怀特海要发展的过程宇宙论则遵循了一种综合的研究路径,他说:“也许真正的解决办法在于把先前这两种宇宙论体系结合起来,并根据自洽性和知识进步的要求作一些修正。”他认为他要阐明的宇宙论,正是按照这种方式依靠哲学传统的肯定价值而构成的。并且他强调,“检验这个体系是否成功的标准就是要看它是否能对各种各样的经验给予恰当的理解”[5]。
(三)怀特海致力于把过程哲学描述为一种宇宙论的主要目的
第一,他要以一种新的方式认识世界。换言之,他要给我们描绘一幅新的世界图景,从而为我们提供一种观察世界的新方式。在他看来,“一种新观念通常会引入一种新选择”[6]。对此,柯布评论说:“伟大的哲学家通常会要求我们以一种不同的方式观察世界。《过程与实在》就是这样一种要求。”[7]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明确地说过,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实际上都是在以自己最适当的方式来描绘一幅关于经验世界的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以此来指引人们的活动。[8]怀特海给我们描绘的是一幅动态生成的和有机联系的世界图景。不过,正是试图勾勒实在本身的必要条件的努力,使怀特海的宇宙论不同于他的形而上学。因为怀特海提出的宇宙论所处理的不是实在本身的必要条件,而是偶发“事物”的偶然条件。[9]也就是说,在怀特海哲学中,他的形而上学主要关注实在本身的必然条件,因而他提出一系列原理来说明这些问题。他的宇宙论则主要关注偶发事物的偶然条件,因而论述了自然、社会和精神现象的各种限制性条件。
第二,他要对世界做综合性的总体性研究。这种综合性研究致力于阐明西方哲学中许多以往含糊不清的问题,把许多在近代世界中被分割为碎片的东西重新整合起来。从方法论上说,最主要的是他要以发生学方法代替传统的结构分析方法,以过程—关系视域为出发点来探索世界,以便重新把现实世界解释为动态生成的有机整体,以创造性作为解释世界万物不断生成的根本动因。这样,怀特海过程哲学便成为与所有近代的西方实体哲学、现代西方的分析哲学和现象学等哲学流派均有根本区别的新哲学派别。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过程—关系视域来看待整个宇宙及其存在状态,与从实体和结构角度来看待整个宇宙及其存在状态,所得出的哲学结论一定会迥然不同。
第三,他的宇宙论研究是为了同近现代西方的认识论哲学区分开来。近代西方哲学发生了康德哲学引起的所谓“哥白尼式的革命”,使西方主流哲学家认为可以将所有哲学问题归结为认识论问题,认为哲学就是认识论,认为传统形而上学中的宇宙论和本体论研究是根本不能被证实的思辨哲学或形而上学问题而将其抛在一边。由于坚持这种认识论哲学的基本立场,近代哲学进一步强化了自然与文化、主体与客体、心灵与世界、事实与价值、第一性质与第二性质的区分和对立。为克服这种割裂世界整体性和有机性的二元对立的严重弊端,怀特海明确地反对把哲学仅仅归结为认识论的错误倾向,认为哲学在本质上首先是宇宙论研究,在这种宇宙论和本体论前提下,才有可能真正地探讨认识论问题。他认为,近代哲学把全部哲学归结为认识论问题,其本身就是坚持主客二分的产物。因为倘若不设定认知主体与对象的二元性,认识论就不成其为认识论。因此,怀特海明确地要把康德在近代哲学中实现的所谓“哥白尼式的革命”重新颠倒过来,以彻底消除作为近现代西方哲学中主导性范式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以有机整体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现实世界。所以,他明确地指出:“有机哲学是对康德哲学的颠倒。《纯粹理性批判》描述了主体性材料进入客体世界的现象之中的过程。有机哲学则试图描述客体性材料如何进入主体性满足之中,以及客体性材料中的秩序如何提供主体性满足中的强度。在康德看来,世界产生于主体;而在有机哲学看来,主体产生于世界——世界是一个‘超体’,而不是‘主体’。”[10]也就是说,世界是能动的有机整体,而非纯粹被动、受动的客体。人与世界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有机联系和能动关系,而不是作为征服者的人类主体和纯粹被动的自然客体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人与世界万物之间的关系毋宁说是一种主体间关系。因此,只有在首先弄清宇宙论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给认识论研究奠定坚实的本体论基础。
注释
[1]怀特海:《过程与实在(修订版)》,杨富斌译,“前言”2页。
[2]参见冯契主编:《外国哲学大辞典》,21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3]怀特海:《过程与实在(修订版)》,杨富斌译,29页。
[4]关于怀特海过程哲学的研究方法和观念体系,参见本书后面有关章节。
[5]怀特海:《过程与实在(修订版)》,杨富斌译,5页。
[6]同上书,13页。
[7]转引上书,494页。
[8]参见《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许良英等译,171页。
[9]参见菲利浦·罗斯:《怀特海》,李超杰译,12页。
[10]怀特海:《过程与实在(修订版)》,杨富斌译,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