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财税体制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作用
根据前文的分析,科学发展观所试图解决的问题至少有两个:一是有可能造成经济发展中断的总供求失衡;二是资源配置倾向于生产体制,使得经济增长的收益无法转化为民众福利的制度失衡。两者具有统一性,前者是后者的经济表现,后者是前者的制度基础。
从改善总供求的角度看,处理收入分配问题是关键。如果收入分配继续往高收入阶层和企业倾斜,由于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偏低,而企业的未分配收入都会转化为投资,则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会不断恶化。如果投资形成的产能多,而消费相对不足,其间的差额就要变成出口,形成贸易顺差,既会增加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的强度,又无助于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的局面。
从改善制度失衡的角度看,生产体制与福利体制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制度安排,保证生产体制所创造出的新增价值可以转化为社会成员都能分享的财富。由于将逐利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市场经济天然具有将经济资源优先用于生产性用途的倾向性,如果没有特定的制度安排,生产体制与福利体制之间的失衡很难避免。
因此,科学发展观所试图解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分配有关,而分配正是财政活动发挥作用的领域。调节收入再分配,财税体制中的收入与支出政策是主要的政策工具手段,这一点已广为人知。而构建生产体制与福利体制的制度平衡,同样离不开财税体制的协助。
在Esping and Andersen(1990)的创新研究中,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福利体制被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即表1—10中北欧国家的社会民主主义体制、英美传统的自由主义体制和欧洲大陆的保守社团主义体制。
表1—10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福利体制的类型
从表1—10可以看出,不同的福利体制安排要与相应的财税体制相互配合才能正常运转。自由主义体制的国家主要依靠市场提供福利,为此,政府的税负水平较低,以保证民众有足够的收入在市场上购买基本的福利产品与服务,低的税负水平也使得政府只能运作济贫项目,而不可能提供更多的福利。保守社团主义体制的国家主要依靠劳动力市场的工资谈判制度来保证民众的收入水平,同时依靠政府组织雇员、雇主与政府共同出资的各种社会保险来保证福利的提供,财政收支规模居中。社会民主主义体制的国家由政府向全体公民提供较为均一的福利,因此财政收支的规模最大。显然,在生产体制、福利体制和财税体制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图1—9所示。
图1—9 生产体制、福利体制和财税体制的相互作用
第一,生产体制制约着财税体制。财政活动所需的经济资源来自生产体制所创造出来的新增价值,不同的生产体制(政府主导的/市场主导的、内向型的/外向型的、粗放型的/集约型的)也决定了财政主要以什么方式获得收入。
第二,生产体制制约着福利体制。生产体制中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决定了福利体制可以采用的年金制度;生产体制中技术的强调程度和对妇女的接纳程度,决定了福利体制对劳动者和家庭的扶持力度等等。
第三,财税体制制约着福利体制。财政收入的多寡决定着能够用于民生的资金规模。
第四,福利体制对人及自然环境的保护,是生产体制维持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重要基础。
第五,通过财税体制提供的公共产品以及施加在企业身上的税负,对生产体制维持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第六,福利体制对财政制度与政策可以有所选择。不同的福利体制为达到特定的“社会保护”目标,会对财政收支的规模与方式提出特定的要求。
正是这种相互依存关系,使得财税体制的再分配手段在调节生产体制与福利体制的失衡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反之,若是两者间出现了失衡,财税体制也必定在其中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