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学与老有所为:国际视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关于衰老与老年学

人们对衰老、老年问题的研究源远流长,在探索和追求健康长寿的过程中,世界各国的人们都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和知识。但作为系统的学科,老年学却是一门年轻的新兴学科,它有特有的研究对象,所涉及的科学知识是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在实践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应用价值。21世纪,世界上很多国家普遍面临着人口老龄化,而人口老龄化所引发的种种问题使老年学在这些国家中已经成为一门备受关注的学科,并被未来学家认为将是21世纪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一)衰老与老龄化

老龄化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老龄化可分为正常老化过程(the normal ageing process)和疾病老化过程(the disease ageing process)。正常老化过程不一定有疾病,如白发和皱纹出现不一定是因为生病。每一位老年人都会经历老化带来的正常生理转变,他们要学习接纳和适应,比如接纳自己的白发和皱纹。在老化过程中他们可能要应付很多具有考验性的事件,例如退休、配偶或朋友的离世、疾病或家庭关系的挑战等,这些都需要他们以坚强和乐观的态度来应对和作出调整。老年人若能积极地适应环境,减少各种负面事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就能够继续获得快乐和有意义的生活。

可惜社会上有很多人对老年人和老化过程有很多的误解,认为衰老就意味着疾病和死亡,认为大部分老年人代表3D(Dependent, Depressed, Demented),即依赖、抑郁和痴呆。这些误解贬低了老年人的价值,是一种年龄歧视。其实大部分老年人都对新事物有兴趣,喜欢学习新知识,愿意成为终生学习的实践者。

一般人对正常老化往往了解不足,错误地认为疾病是无法避免的老化现象。老年人自身、家人及公众都可能因为这种误解而忽略了对患病老人的及时照顾,所以学习老年学知识对于老年人个人、家庭成员以及管理、服务等有关领域的人员都是非常必要的。很多老年学研究证实老化过程可以是一个积极的经历,老年人的适应力和反弹力是很强的。国际上较新的老年学研究结论指出,老年人生命和生活的质量不仅与先天的遗传和生理健康条件有关,而且与他们是否拥有良好的心理、积极的自我认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还与对环境是否感到满足以及是否获得支持和参与社会活动、实现自我价值等有重要关系。(Hooyman &Kiyak, 2011; Mui & Shibusawa, 2008)此外,人们在老化过程中若能够“自我启动”(self-starter)去建立新的社交圈子,也会减少患病几率、延长寿命。这些生存技能会成为健康老化的资源,老年人若有好的身体,就能够有更高的适应力,大体而言,健康的老年人是具有弹性、灵敏和乐观的。

总之,老龄化并非一个问题,但对老化过程的无知、误解或歧视会导致大问题。要通过教育使人们了解大部分老年人是能够独立和健康的,只有小部分需要照顾和支持,这一小部分需要照顾和支持的老人并不代表所有老年人的经历,正如大部分青少年都没有问题,少数问题青少年可能需要帮助,但他们并不代表所有的青少年。

(二)老年学和社会老年学

老年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从各学科和实践工作领域的角度出发,对老年人在老化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要进行研究。老年学是一门涉及多个领域的学科,这些学科包括医学、生物学、心理学、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工作等。而社会老年学(Social Gerontology)是一门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个体和群体老龄化对老年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的学问。社会老年学研究与老化过程有关的身体、心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系。(邬沧萍,姜向群,2011;杨培珊,梅陈玉婵,2011)社会老年学不同于老年医学(Geriatrics)。老年医学是针对健康、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研究,而社会老年学则是从四个不同但相关的角度研究正常老化过程。(Hooyman & Kiyak, 2011)第一个老化过程是年龄老化,它指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开始活着的年龄数目的增加;第二是生理老化,这强调的是随着年龄增加身体所出现的生理上的正常变化,如眼睛老花、皮肤产生皱纹、出现白发、女性更年期来临等;第三是心理老化,即随着人们年龄增加,智力、记忆、个性、主动性、应对压力的能力等发生变化;第四是社会性老化,这指的是在生命过程中人们所经历的社会变化,包括角色和人际关系、家庭和朋友的非正式支持系统和正式支持系统(如政府和各种机构组织提供服务)等方面所产生的变化。这四个不同方面的老化过程不是独立发生而是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之间又互相影响。在老年人越来越多、在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过程中,更需要决策者、实践工作者、研究者甚至每个人都清楚地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变化特点及主要问题和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更符合他们需要的服务和产品。

社会老年学是以多学科的知识为基础的,主要应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从生命历程的角度去研究与老年人有关的诸多课题,包括个体老化与群体老化(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所包含的种种课题,例如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家庭关系、经济保障、医疗保障、居住环境、生活压力、适应能力、社会服务及福利、老年社会政策、社区照顾、机构照顾、长期照顾、老年人的劳动就业、老年志愿者、终生学习、生活质量等。社会老年学的研究对象是老年人及与其相关的家庭、社区、社会支持系统(梅陈玉婵,齐铱,徐永德,2009),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让老年人活得健康和快乐,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虽然人们很早就开始孜孜不倦地寻求健康和延缓衰老的各种方法,但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说,相对于很多学科,老年学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医学、生物学、社会和行为科学的研究者们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以美国为例,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由于老年人口增长迅速,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的研究呈现出跳跃式的发展。尽管如此,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把老年和伤残、疾病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年龄增长带来的积极的一面。这种研究倾向直接或间接地使社会把年老看作疾病、伤残、情绪抑郁、死亡或临近死亡的代名词。在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这种老龄研究中的负面倾向使得研究者忽视了老年人的潜能、智慧、经验、反弹力等优势,从而忽略甚至否认了老年人的价值和贡献。中国香港的老龄研究和服务大概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以退休金保障为主要课题。80年代中期香港进入老龄社会,老年学的研究课题扩展到长期照顾与医疗服务方面,此时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的研究发展进程与美国早期很相似,偏重负面的老化经验、疾病的研究。在中国内地,真正比较系统地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老龄问题始于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世界老龄大会召开后。受国际社会重视老龄问题的影响和中国庞大老年人口数量的现实需要,老年学在中国日益呈现方兴未艾之势,但中国的老龄研究还是以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为主,更多的是把老年人作为需要扶持的弱势群体来看待。所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很多人对老人的认识还是偏向负面的。事实上,国际上已经有很多科学研究证明,绝大部分老年人的老化过程是积极、健康、快乐的,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并不显著低于中青年人群。早期老年学对老化过程的负面看法难以很好地解释现实生活中与老年人有关的很多问题。

(三)老年人的需求

中国正处于经济腾飞的重要历史发展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引发人们需求层次上升。需求层次不同,人们对生活的评价也不同。马斯洛提出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其内涵在于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们不仅仅希望维持生存,还强调心情舒畅、社会和谐和自身价值的自我实现。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必然转向高一级的需求。处于不同需求层次上的人对生活的评价侧重点是不同的。改革开放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转折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已不仅限于吃饱、穿暖的基本物质保障,人们将追求更高的生活层次。

老年群体的需求具有与一般人口群体相同或相似的特点,也有不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独特之处。在联合国老年人原则的基础上,《2002年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提出了老年人生存和发展的目标,包括:

● 充分实现所有老年人的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

● 使老年生活安全无虞,这涉及重申消除老年贫穷的目标以及在《联合国老年人原则》的基础上作进一步发展;

● 使老年人能够通过有收入的工作和志愿工作,充分和有效地参与其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

● 通过诸如终生学习的机会和参与社区生活,为整个一生和晚年的个人发展、自我实现和幸福提供各种机会,但同时认识到,老年人并不是一个没有差异的群体;

● 确保老年人充分享有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以及公民和政治权利,并消除对老年人的一切形式的暴力和歧视;

● 通过消除性别等方面的歧视来确保老年人的性别平等;

● 认识到家庭、世代相互依存、团结和互惠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极为重要;

● 提供老年人所需的保健和支助,并对其提供社会保护,包括预防和康复性保健;

● 促进各级政府、民间社会、私营部门和老年人本身各方间的合作,把《国际行动计划》变为实际行动;

●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内,利用科学研究和专门知识,并发挥技术的潜力,集中注意老龄化所涉及的个人、社会和保健等问题;

● 认识到老年土著人的境况,其独特的处境,并认识到有必要设法使其对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决定有实际的发言权。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过程中,老年人生存和发展的目标也在不断提升,这种生存和发展的目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在经济保障上由过去的满足温饱走向小康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能够在经济上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老年群体不致在我国经济迅速增长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陷入相对贫困;

● 在健康上由延长寿命提升为提高存活质量、缩短疾病期和生活不能自理期,并由单纯要求身体健康扩展到对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完好的追求,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尤为突出,对医疗和康复体系中的设施、产品质量、技术水平等都会有越来越高的需求;

● 在照顾服务方面由过去的获得基本照顾特别是家人的照顾提高到对高质量照顾服务的需求,并对社区照顾、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有更广泛、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而对照顾者、护理员、社会工作者等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 在生活环境方面由过去对基本居住条件的要求提高到对居住质量、居住环境和设施的安全性、便捷性的要求,此外,对适合老年人生活的社区环境、社会环境甚至文化环境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私人和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年龄友好型社区和城市等应越来越受到老年人的关注;

● 代际关系将是老年人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日益重视的方面。平等、和谐的代际关系应成为各代人的共同要求,在此基础上,老年人对于获得尊重、爱、帮助和照顾、肯定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 老年人在劳动就业、志愿服务等方面的社会参与目标将跃上一个更高的层次。更多的老年人将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继续贡献能力而工作或为他人提供服务,这与过去为了满足基本生活所需、获得经济收入不同,所以老有所为也是老年人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 老年教育和终生学习也成为众多老年人追求的目标,不断提高水平和技能、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被“边缘化”已成为老年人的现实要求;

● 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以及需求层次的提高对更加完善、系统的老年人政策法规体系以及老龄工作体系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于保障老年人各方面目标的实现都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以上八个方面的内容只能概括地反映出我国老年人生存和发展的大致目标。事实上,老年群体是一个差异性很大的人群,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健康水平、不同家庭条件、不同教育程度的老年人的生存和发展目标侧重点也不同。

在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老年人生存和发展的目标可以从《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体现出来。该规划提出了建立健全老龄战略规划体系、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老年健康支持体系、老龄服务体系、老年宜居环境体系和老年群众工作体系,服务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大局,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让广大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主要发展目标包括:建立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体系基本框架,制定实施老龄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初步实现全国老年人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健全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辖区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普遍建立健康档案;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全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全面推行城乡建设涉老工程技术标准规范、无障碍设施改造和新建小区老龄设施配套建设规划标准;增加老年文化、教育和体育健身活动设施,进一步扩大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办学规模;加强老年社会管理工作;各地成立老龄工作委员会,80%以上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服务对象,基层老龄协会覆盖面达到80%以上,老年志愿者数量达到老年人口的10%以上。

(四)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无论生存和发展目标的侧重点如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追求人的全面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目标。21世纪前半叶是中国经济腾飞、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历史发展期,是我国迈向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转折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已不仅限于吃饱、穿暖的基本物质保障。今后人们将追求更高的生活层次,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一项客观要求。

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了开发出一个能够在国际上采用的生活质量评估体系,启动了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项目(WHOQOL),该项目研究中提出的对生活质量的界定受到了广泛肯定。世界卫生组织对生活质量的界定是:“在一定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下,个人对其生活的看法和评价,这种看法和评价与他(她)的目标、期待、标准和重视的方面有关。生活质量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把个体的身体健康、心理状况、独立程度、社会关系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以复杂的方式整合起来。”生活质量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在各生活领域拥有资源的充分程度和人们对各生活领域的满足程度所作的评价情况,是衡量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孙鹃娟,2007)生活质量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多维的、复杂的概念,反映了相互关联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宏观和微观因素、积极和消极因素之间的共同影响。不同社会、不同文化和不同人口群体强调的生活质量的优先领域是不同的。老年人是社会中不断增大的群体,而且这一群体在经济、健康等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加之用生命历程理论的观点来看,一个人晚年期的储备如何反映了资源和技能一生的积累、削减情况。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如何不仅表明老年人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情况,也是表明我国社会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庞大的老年群体作为人口群体的一部分,理应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但由于老年群体是退出劳动生产领域的群体,在社会转型时期,老年群体极易由于其他群体生活质量的迅速提高或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而陷入“相对贫困化”或“边缘化”,而这无疑对实现全面小康和建立和谐社会是不利的。因此,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应当成为老年人生存和发展的永久目标。

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很多,如图1—1所示,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等都会对老人的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具体来说,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包括:

图1—1 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

● 成长背景因素:家庭、文化、社会制度等。

● 生理因素:指与生俱来的生理特征及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正常生理变化,譬如一些系统和器官的功能或稳定性降低等。

● 心理因素:指随着年龄增长,在感觉、知觉、智力、记忆、个性、情感、效能感、应对压力和损失的能力等方面的变化过程。

● 个体的需求和期望等:老年人个体的需求内容、需求程度会影响生活质量的高低,而期望程度越高往往越容易对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 生活压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在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压力和困难,这是人生中必然经历的过程,是否能应对和解决这些压力和困难就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会更多地经历疾病、衰老、家人和朋友的死亡等重大压力事件。若能经得起人生风浪,愿意从中学习,获得的人生智慧就更多,老年人就会变得更坚强,还可以成为助人的人生体验和情感资产。研究证明,经历越丰富、应对困难越多的老年人越乐意帮助他人。(Mui & Shibusawa, 2008)原因可能是经历多的老年人能够从困难中学会更多的生活技能,拥有更坚强和成熟的心智,因而有能力去帮助其他人。

● 支持系统:指老人可获得的支持情况,包括非正式支持系统和正式支持系统,如家庭、社区甚至个人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而提供的各种资源,包括各种设施、设备、服务、情感关怀等。

上面讨论的各种因素是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举例来说,老年人若能摄取并吸收足够的营养,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生活的需求和期望不过高,又能得到充足的经济资源和各种必要的支持,那么就更容易实现身心健康并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

(五)从生命历程的视角看待老龄问题

国际上一般认为65岁为老年的开始,因为这是传统上的退休年龄,而不是由于特定的生理或心理原因。在中国,60岁往往被作为老年阶段的开始。不管对老年人的年龄界限如何规定,人们都认可老年期是生命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人从出生时开始成长,经历童年、青少年、壮年、中年而步入晚年,每个人于各阶段的发展会因基因、遗传、疾病、生活方式而有所差异。老年期是人生命历程中最后一个阶段,人们的健康会受到之前身体、心理及生活经历的影响。因此,预防疾病和强化身心健康的工作需尽早开始。而所有的发展和适应亦非终止于童年或青少年。人在生命中继续其适应过程和学习,以配合各自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人生每一个阶段,通常都有相关联的一系列心理和社会的发展的成长任务:少年需要建立自我身份,并且将重心由家庭转向朋友,年轻人则需作出事业上的抉择和选择终身伴侣,到了中年,个人的注意力则多集中于追求社会和经济上的稳定,而对于老年人来说,在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中,应该有很多不同的选择和继续发展的任务,根据他们的教育程度、工作性质或经济条件,他们可能选择完全退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或是当志愿者、继续学习,或者半退休,用自己的专业经验继续支持后辈。

老年学认为老年群体是个差异很大的群体,老龄化是人生成长发展的延续,只有从生命历程的角度看老化过程,才能真正了解老年期的各种影响因素和结果,人们在老化过程中怎样面对挑战和如何解决问题与他们的个性、人生经历和以往的处理方法有关。(Hooyman & Kiyak, 2011)

宏观事件和社会结构对个人的生活至关重要甚至起决定性作用,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受到社会环境、文化以及个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影响。根据生命历程范式的观点,一方面生活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老年人群,其生活质量会受到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该群体在进入老年期以前甚至生命历程初期的各种经历都会对这一群体的晚年生活产生影响。在美国,随着1946年至1964年期间出生的婴儿潮一代(baby boomer)进入老年期,人们对老年人的看法也在不断改变。美国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一代人表达出他们到了60多岁甚至70多岁仍有继续工作的意愿,其中一部分人是出于退休金收入安全性下降的需要,包括退休年龄变化、雇主养老金减少、退休者健康收益减少等因素;还有一部分人不是因为经济的需要而是因为他们喜欢工作。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对在非营利部门工作有更强烈的兴趣,职业女性退休后更愿意做志愿者工作。在愿意做志愿者的老年人中,56%的人愿意从事与其原来的工作有关的服务或工作,以便使自己的技能得以应用;另外,志愿活动的便捷性和灵活性也是老年人愿意成为志愿者的重要因素。(Mui, 2010)

受人口队列效应的影响,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群逐渐跨入老年阶段,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问题将面临新的特点。今后陆续进入老年期的老年群体是出生于新中国成立(1949年)后的人群。受新中国成立后人口两次主要出生高峰的影响,今后即将进入老年期的这部分人群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受其成长历程中独特的社会背景、社会事件的影响,他们在人口、社会、经济等特征方面呈现一定的独特性,他们的各种需求与当前及过去的老年群体有一定差异。

一方面,从人口队列的影响作用来看,这两个群体出生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直至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前的两个出生高峰期:一是1950年至1957年间,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二是1962年至1970年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这两个人口庞大的队列将在2009年至2030年间陆续进入老年。从这两个群体出生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主要生命历程来看,他们与出生于1949年以前的人群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社会特征。例如,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人在青年时期经历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恢复高考”等社会事件;这两个群体在生育期都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子女数较少。而最近30年来中国社会的迅速转型也对他们的职业、收入、社会保障等带来了巨大影响。种种因素使得这两个人口群体在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生活方式、晚年生活安排、期望和需求等多方面都可能异于1949年以前出生的群体。因此,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中国,需要专门为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群设计和提供老有所为的项目,使他们能保持活力,拥有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

那么老年工作者如何从生命历程的视角去从事老龄工作和服务呢?通过老年人的生命史去了解其生理及心理健康状态、应付问题的方式和个性,以及社会和家庭支持系统是必要的。


李女士是一名79岁的退休医生。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性格冷静、情绪稳定。李女士已孀居40年,有5名子女,全部已婚,并各自生儿育女。她原与幼子一家居住,帮助照顾家中孙儿。最近李女士因青光眼而失明。由于失明和丧失自我照顾能力,她情绪低落。李女士最大的恐惧,就是失去自主能力和不能阅读。社工在了解详细情况并与她和她的子女商量后,决定动员李女士搬到为视障人士设立的老人院。该处的环境充分考虑到了视障老人的需要,李女士入住后,作为志愿者带领一个小组去支持其他有视障的老人。李女士之所以选择社会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而不由子女照顾,是由于她过去很独立,不依靠他人。同样是失明,其他一些老人可能更习惯于家人的照顾而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以下提及的黄女士是另一个例子。

65岁的黄女士是一名刚退休的中学教师。她22岁时结婚,但丈夫于婚后第二年因癌症去世,他们夫妇并无任何子女。夫家认为她是不祥的人,而她自己的娘家亦认为她是外嫁女,因而不让她返回娘家生活。这些经历使她对自己的命运常常感到不满。但她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弹得一手好钢琴,为了消除间歇性的抑郁情绪,她常常去音乐会和听音乐,这种自我照顾的方法可以帮助她适应年轻时的独居生活。退休之后,她在家附近的老年中心参加了一个专为寡居妇女而设的支持小组。在小组中她认识了不少处境相同的妇女,并且互相支持。此外,该中心的社工还通过谈心等精神慰藉的方式帮助她排解精神上的压力。同时她到附近一家智障儿童中心担当志愿者,教儿童们弹琴唱歌,因而她开始感到虽然自己并无子女,但同样有能力照顾很多儿童。黄女士的这个例子说明老年工作者在了解老年人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各种资源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获得有意义的生活。


老年工作者要明白老年人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群体,是社会的资产,所以为老年人设计的项目不能单一,要丰富多彩。还有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转变就是在一些国家,针对老年人的各种项目和计划已经开始了一种文化改变,也就是以老年消费者为主导(Consumer-Directed Programs)的改变。老年人在老年项目和计划中可以担任策划人、顾问和监督者,运用他们的智慧、财力和社会资源去发展各种针对老年人的政策和项目。所以老有所为的政策和项目要获得发展,也必须调动老年人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通过终生学习来培训老年人,使之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对老年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将带来巨大成效。因此无论是发展性、预防性还是治疗性的政策和项目,都要请老年人参与讨论和规划。尤其是随着老年群体的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他们有更为独立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意识,对生活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比较高。

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为家庭、医疗、经济、房屋、城市规划、社会福利等各领域带来不少机会和挑战。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有关专业如医疗、护理、心理、社区服务、公共管理、社会工作等都需要更专业的人士。在国外,老年学、老年社会工作是目前发展非常迅速的专业,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对接受过专业老年学知识与方法训练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在美国,不少社会工作、公共卫生、医疗、护理等教育机构正急起直追,加强老年学的训练,使更多专业人士能具备老年学知识和技能,积极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总体来说,社会老年学的理论和实证是建立老年社会政策和推动实践项目发展的基础,社会老年学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应该是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来形成科学的政策和项目,去支持老年人及其家庭,使他们活得健康快乐,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继续享受有意义的生活,过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多姿多彩的老年生活。(梅陈玉婵,齐铱,徐永德,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