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一主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经济发展也伴随着新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与社会双重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巨大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加强与改进社会管理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五位一体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至此,有关社会管理的系统化论述形成,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成为各级党和政府在新时期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为西部大省,四川省辖区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76.2万人,是全国第二大藏区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重灾区。统计数据显示,四川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6.9%,人均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相当于全国地方平均水平的6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2.7%和88.4%。可见,人口多、底子薄、不均衡、欠发达是四川基本的省情。在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社会管理难度大的形势下,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对于进一步推进四川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四川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在“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努力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高地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发展环境,取得了一系列社会管理成果: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初步建立、公共安全体系逐步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体系基本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不断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城乡基层社会管理不断夯实、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在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的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形成了特色。然而,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一些经济发展问题逐步演化为社会问题,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必须把创新和发展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程序和方法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基于此,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发展与社会风险控制研究中心整合相关研究力量,就四川省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进行专题研究,形成了《四川省社会管理创新发展报告》。该报告主要围绕四川省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对四川省社会管理新格局的构建、四川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川省城乡社区治理体制、四川省农地流转风险中的农民权益保障、四川省流动人口及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四川省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建设管理、四川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四川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四川省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公共投资布局优化、四川省社会管理创新的绩效评估、四川省社会管理创新案例与分析等专题进行研究,旨在解析四川省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现状与问题,为四川省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实现民生优先、共同富裕战略,构建和谐四川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
该报告的撰写和出版得到了四川省社科联和四川大学社科处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由于水平有限,报告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疏漏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