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问题与分析策略
以上文献概述实际上表明,性别作为环境关心的重要社会基础,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已有研究主要针对西方社会,特别是北美社会。无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学者,针对中国社会中性别与环境关心的研究都还非常不充分,特别是基于全国范围抽样调查资料所进行的深入研究,目前还很罕见。因此,研究中国社会中的性别与环境关心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特别是基于全国性数据所做的研究,无论其结果是支持还是不支持已有的研究结论,它都是对该领域的重要贡献。从实践层面上讲,由于妇女的广泛参与被认为是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性别与环境关心还可能提供某些政策启示。
基于此,本章利用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城市部分)的数据,试图针对已有的研究发现,就中国社会中的性别与环境关心现象进行实证分析。简单地说,笔者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在中国社会中,公众的环境关心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如果存在性别差异,是否像已有的很多研究所发现的那样,女性比男性更为关心环境?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研究发现,假设环境关心的性别差异在中国社会也是存在的,并且女性比男性表现出更多的环境关心。这一假设也就构成本章的总假设。
进一步说,根据已有的研究和我们的问卷设计,我们可以作出以下一些具体的假设。第一,社会结构假设。在操作意义上,这里还可以细分为两个假设:(1)由于未就业女性在社会经济职业结构中处于更为边缘的位置,更多地以家庭为中心,因此按照前述社会结构理论,她们可能比就业女性,特别是比就业男性更具环境关心。(2)由于从事非技术/管理工作的女性在获得科学技术知识方面处于劣势,并且处于被支配的职业地位,按照前述社会结构理论,她们比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女性,特别是比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男性更具环境关心。由于涉及工作与否,这两个假设也可看成经济优先假设。第二,基于社会化理论的母性品格假设。在操作意义上,家中有小孩的女性,比没有小孩的女性,特别是比男性(无论是否有小孩)更具环境关心。由于涉及有孩子与否,此假设同时也是父母角色假设。
为了检验以上假设,本章拟采取双重分析策略。首先,我们采用双变量分析策略,对于环境关心进行分组双变量ANOVA分析。我们先看性别之间的差异,例如女性与男性、家中有小孩(6岁及以下)的女性与男性、未就业女性和就业男性、从事非技术/管理工作女性与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男性在环境关心上的差异;再看同一性别(这里只分析女性)内部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例如没有小孩的女性与有小孩的女性、未就业女性与就业女性、从事非技术/管理工作的女性与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女性在环境关心上的差异。这种双变量分析可以使我们初步发现性别与环境关心之间的关系。
其次,由于双变量分析在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确定因果关系方面具有局限性,所以,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性别与环境关心的真实关系,我们采用路径分析的方法,建立多变量多层次的线性模型。
以上分析将基于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城市部分)的数据。此次调查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主持,并联合其他学术单位实施。调查覆盖全国城市。调查利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采用PPS抽样从省级单位抽到社区,再在每个社区采用系统抽样抽取10个调查户。每户采用Kish表抽取1人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18~69岁的成年人。调查方式为入户面访,设计样本5 980人。调查问卷包含了与测量公众环境关心有关的21道问题,构成调查问卷的B卷,其中包括了国外广泛使用的测量公众环境关心的量表以及笔者设计的其他变量。有点遗憾的是,由于合作方的困难,在广东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湖北省的部分样本城市没有能够进行B卷的访问,这样使得完成的样本比设计的样本少了902人。本章分析只能依据实际完成的样本。由于缺失的样本量相对总样本量是很少的(15%),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我们认为其对总样本的代表性影响不大。
在全国实施B卷调查的其他抽样城市中,我们完成样本5 078人,其中有效样本5 073人。这当中,男性被访者占48.2%,女性被访者占51.8%;年龄在25岁以下、25~35岁、35~55岁以及55岁以上者所占比例分别为9.6%、21.2%、48.5%和20.8%;文化程度为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和大学本科以上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7.3%、32.1%、30.6%、12.5%和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