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悬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质疑:马可·波罗游记是不是虚构的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马可·波罗的游记实际上是两个人合作的结果,即由马可·波罗口述,由鲁思蒂谦执笔,因此很有可能出现一种情况:这位充满想象力的作家会将情节夸张甚至添油加醋。而且,这部游记的原稿早就失传了,留存下来的只是一些经过不断誊写的手抄本,其版本据统计达150多个。这自然会产生许多前后矛盾和与史实不符的情况,而这也使得后世一些研究者产生了巨大的怀疑。

事实上,自这部游记成书700多年来,就不断有人质疑书中那些夸大和虚构的东西,甚至怀疑他是否真的到过中国。德国学者徐尔曼在其著作《中世纪城市组织》中就最早提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到过中国的观点,认为马可·波罗在元朝所谓17年的历史完全是荒诞的捏造。而另一位德国汉学家福赫伯也列举出了许多疑点加以印证。美国学者海格尔和英国学者克鲁纳斯、吴芳思等也不约而同写了《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的文章表示质疑。总结起来,他们的主要质疑集中在以下几点:

第一,马可·波罗自称在中国17年深受忽必烈器重,但是为何元朝史书中找不到哪怕一条可供考证的记录?包括他自称在扬州做官三年,扬州地方志里同样没有记载。

第二,他自称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但游记中叙述的许多地名、人名甚至动物、器件,都使用波斯人的叫法,而他并没有提到自己懂波斯语。

第三,游记中只是描写了一些人们较为熟知的资料,而当时最富中国特色的汉字、印刷术、茶叶、筷子以及其他极其引人注目的东西没有提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没有提到长城。

第四,游记中记载混乱、错误百出,并且描写了许多明显不符合史实的场面。例如他自称曾向元朝献抛石机帮助攻打襄阳,而实际上襄阳在他到中国前一年就撤围了。

figure_0087_0061
马可·波罗描述的一件怪事:大都市民用纸币换白银。
figure_0087_0062
马可·波罗描述中的扬州城
马可·波罗称扬州城中有12000座桥。

其他疑点还有,书中几乎很少提到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也从未提到过他们的生意,没有提到过在中国符合他们身份的任何经商活动,这是否能从侧面说明他们没有到过中国,所以经商也无从谈起。怀疑者发现,马可·波罗回国时没有携带任何中国特有的东西,而威尼斯珍宝馆收藏的所谓马可·波罗罐,其实是14世纪的德化白瓷,与他毫无关系,而他带回的一些宝石实际上是波斯的特产。书中还有一些明显与史实不符之处,如将成吉思汗的病死说成是膝上中箭而死等,都属于明显的疏漏和错误。

尽管另有一些学者与上述怀疑的观点进行了辩护,但最终他们往往也陷入了困惑。比如:怀疑者认为关于马可·波罗自称在扬州做总管3年是谎言,因为史书和扬州地方志都没有记载。辩护者们解释说马可·波罗当时也许只是一个管理盐务的小官,因为他在游记中写到了产盐区长芦、海门和真州。但是扬州地方志中明确记载了元代大小官员,包括外国人的详尽名单,仍然没有找到他的记录。辩护者后来又解释说后人可能是将马可·波罗的原话“奉大汗命‘居住’扬州三年”误抄成了“奉大汗命‘治理’扬州三年”。但怀疑者马上反驳说仅仅“居住”扬州为何要“奉大汗命”,而且他“居住”扬州三年都做什么?似乎除了知道繁华扬州出产马饰外,就很少提到了。

关于马可·波罗竟然没有记载长城的问题,辩护者认为元长城已经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况且元长城土木结构并非明长城砖石结构那样引人注目,因此没有引起他的足够重视。但怀疑者指出当时的长城其实损坏并不严重,如果马可·波罗真的游遍中国,必然要数次经过长城,不可能视而不见。而同时代的元朝大臣张德辉就曾记载“北上漠北途中,有长城颓址,望之绵延不绝”,为什么单单马可·波罗就忽视了它呢?

关于没有茶叶的记载,辩护者们认为可能蒙古人不喜饮茶,所以马可·波罗对此也无印象。但实际情况却是,忽必烈于当时已下令官方组织茶叶贸易,还曾设立常湖等处茶园都提司“采摘茶芽,以供内府”。而且,早于马可·波罗的一位波斯商人苏来曼在所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就明确提到了茶。

关于汉字书法和印刷术,辩护者们的解释是马可·波罗不认识汉字,因此对中国汉字书法和印刷术不会做记载。但怀疑者认为,如果他真的到过中国,那么当他回到欧洲,看到落后的手写方式时,必然会联想到中国神秘的汉字书法和先进的印刷术,而比他早30年到蒙古的传教士鲁不鲁乞就记载了中国的书法和印刷术。

figure_0088_0063
马可·波罗请求忽必烈准许他回国。

至于其他一些疑点,如筷子、缠足等,其他外国人著作如《爵士游记》、《中国和通向中国之路》中都有记述,而唯独马可·波罗游记里没有任何记载。更让人们产生疑问的是,这部书中的叙述描写常常充满夸张失实的情节、信口妄说的逸事,其中许多地方即使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夸张而令人吃惊的。由于书中动辄使用“百万”这个词,以至于人们送了“百万先生”的绰号给马可·波罗。

1995年,英国不列颠图书馆中国部主任吴芳思博士出了一本书,书中概括了前人对马可·波罗游记提出的疑问,结合自己的研究,明确表示,马可·波罗并未到过中国。吴芳思博士甚至进一步指出,马可·波罗可能从来没有到比黑海沿岸和君士坦丁堡更远的地方,有关中国的种种描述则是从来往经过那里的波斯商人们口中打听来的,并加以想象和夸张而形成的。因为马可·波罗自称懂蒙古语和汉语,在意大利用法文写成此书,但书中很多名称却偏偏采用波斯语,而当时来往的商人们以波斯人居多。

假如这些怀疑者的论点成立,那么马可·波罗为什么要编造并不高明的传奇故事呢?对此,德国的徐尔曼教授认为他企图借以激发蒙古贵族对西方人士的热情和帮助,以及西方人士对东方古国的向往和兴趣。而另一部著作《详编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这很可能与他的社会地位较低而又想向上层社会爬有关。有一个例子也许能说明问题:和马可·波罗差不多同时代的,并自称是他的旅伴的约翰·曼德维尔,写出了《约翰·曼德维尔爵士的游记》。他也仿效马可·波罗的说法,声称自己和大汗共同生活了一年半。他的书和马可·波罗的书一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后来证明他是一个剽窃者,大量抄袭了阿尔伯等人关于中国的记述,这或许可以说明马可·波罗说自己到过中国也不过是追逐名利罢了。

1999年,美国有关方面为了证实马可·波罗事迹的真伪,组成一个科学考察队。他们决定重走当年马可·波罗走过的道路,不过是用现代交通工具代步,并全程网上直播。

考察队先在北京集中准备,然后转赴新疆喀什。丝绸之路在敦煌以西分三条路线,马可·波罗走的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这条路,考察也选择了这条路线,1999年10月4日,考察从这里开始。大体上沿着马可波罗的足迹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经过河西走廊,黄土高原,于11月2日到达北京。11月5日,全部考察活动结束。考察队将自己的见闻和《马可·波罗游记》进行了比较,证明许多记载是真实的,但同时也有许多出入。

《马可·波罗游记》中说,喀什是一个都会,这里是从西方进到中国的入口,中亚的通衢要道,城市繁荣,商业兴盛。考察队发现,这里的风情仍有不少和马可波罗的记述相似。马可波罗曾着重记述的葡萄和棉花,仍是这里主要的农作物。《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的丝绸、服饰、食品和手工艺品,不少在市场上还可以见到,并保持着旧日的风格与情调。就这件事看,《马可·波罗游记》是真实可信的。不过经过考察,他们发现游记中有些记载属明显错误,还有些应该记下的事物没有记,而这些都足以成为否定马可波罗来过中国的依据。

游记说,在张掖的一座庙中,有几尊约5米的卧佛。考察队员、考古学家福克斯到张掖寻访时发现,这里的大佛寺确有卧佛,但其长度是游记所说的7倍,即35米。福克斯质疑:如果马可·波罗是亲眼看过,误差怎么会如此之大?福克斯感到《马可·波罗游记》中好些记述,不像是他自己的经历。如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非常危险艰辛,当年马可·波罗一路上遭遇的困难,肯定比他们今天遇到的要大得多,应该大书特书,但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仅占有200字的篇幅,不免使人生疑。

总之,经过切身体会,考察队发现了不少疑点。根据考察所得和其他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福克斯得出结论:《马可·波罗游记》对推动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的确起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但马可·波罗极有可能没有到过中国。

接下来,那些收看网上直播的年轻人,在考察结束后进行了投票,结果65%的人否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35%仍肯定他来过。仍然相信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人,承认游记里面有错误和缺失,但认为这并不能得出马可·波罗没到过中国的结论。他们认为,马可·波罗只是一个商人而非作家,游记是由他口述,别人写的;他到过的地方也许没有那么多,观察不仔细,记录也会有疏失,但记下的事物也够多了,何况在这次考察中不少也确实得到了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