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情商课 哈佛智商课 哈佛财商课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做一个受同事喜爱的人

欣赏并认可你的同事

一个团体当中有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有快乐的天性,能够给他人带来笑声;有的人非常善解人意,与之交谈总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有的人则拥有渊博的知识,随意的交流总能带给他人惊喜,使听者获得更多的知识……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长处、特长。我们不可能是全才,也不可因为我们具备了某方面的才能而夜郎自大。

每个同事都有值得我们肯定与学习的地方,没有一个一无是处的人。

赵利上大学时,班上有个很会欣赏别人的同学,常能听到他对别的同学进行称赞。那时他觉得这同学挺庸俗,年纪轻轻何以学得如此世故,搞这等“阿谀奉承”,真没有意思。

不过这个“庸俗”的同学在班上人缘极好,在竞争意识很浓、谁对谁都不服气、彼此讲究“封锁”的氛围里,这位同学似乎是个例外,他如鱼得水,能够和大多数同学进行交流沟通。更让人刮目相看的是,这位同学的成绩由入学时的垫底位子一路飙升。到了毕业时,他已是年级的前几名了。即使这样,赵利还是能听到他对别人的赞扬。后来他们又分到了同一个单位,别看这位同学其貌不扬,但特会处事:见谁都打招呼,好像早就是老熟人似的,而且总听他赞扬人,一副谦虚的样子。同事芝麻一点事儿,他都爱帮忙。他来了不到一年,不但得到领导的首肯,许多同事,尤其是年长的同事也都很喜欢他,许多诸如学习培训、参观考察的“美差”都落到他的头上。年底,他还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而赵利他们这些平时工作勤勤恳恳、自恃“清高”的人却什么也没得到,他们都说这不公平!

与其说这个男孩的成功是“阿谀奉承”,不如说是由于他真心欣赏他人的优点成全了他。因为靠“伪称赞”是无法获得那么多人的认可的,唯有出于真诚的欣赏才会有此结果。

有一次,德鲁克在纽约的第33街和第8街交叉的那家邮局排队寄一封挂号信。德鲁克发现那位管挂号的职员,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很不耐烦——称信件、卖邮票、找零钱、发收据,年复一年重复工作。因此德鲁克对自己说:“我要使这位仁兄喜欢我。显然,要使他喜欢我,我必须说一些好听的话,不是关于我自己,而是关于他。”所以德鲁克就问自己,“他真有什么值得我欣赏的地方吗?”有时候这是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尤其是当对方是陌生人的时候。但这一次碰巧是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德鲁克立即就看到了他值得自己欣赏的一点。

因此,当他在称德鲁克的信件的时候,德鲁克很热情地说:“我真希望有你这种头发。”

他抬起头,有点惊讶,脸上露出微笑。

“嗯,不像以前那么好看了!”他谦虚地说。德鲁克对他说,虽然他的头发失去了一点原有的光泽,但仍然很好看。他高兴极了,他们愉快地谈了起来,而他对德鲁克谈的最后一句话是:“相当多的人称赞过我的头发。”德鲁克敢打赌,这位仁兄当天出去吃午饭的时候,走起路来一定是飘飘欲仙的。

德鲁克曾公开说过这段经过。事后有人问德鲁克:“你想从他那儿得到什么呢?”

德鲁克想从他那儿得到什么?

如果我们是如此自私,一心想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回报的话,我们就不会给予别人一点快乐、一点真诚的赞扬—如果我们的气度如此狭小,我们就会理所当然地失败。

是的,德鲁克是想从那位仁兄那儿得到什么,德鲁克想要一件无价的东西,并且得到了,德鲁克得到了这种感觉,就是自己为他做了一件事,而他又无需回报。这是一种当事情过去很久,还会在你的记忆中闪耀的感觉。

人类的举止,有一条最重要的法则。如果我们遵循这条法则,我们几乎永远不会出问题。事实上,如果遵循这条法则的话,就会给我们带来无数的朋友和无限的幸福。但是一旦违反了这条法则,我们就会惹上无尽的麻烦。这条法则就是: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并认可他人的成就。

林肯曾在一封信中这样说:“人人都喜欢受人称赞。”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也说过:“人类天性的本质就是渴望受人重视。”他不用“希望”、“要求”、“盼望”等字眼,而是用“渴望”来形容它。这足见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

时至今日,这仍是一种亟待满足的人类需求,只有少数人懂得满足人类这种内心渴望,并借此将他人掌握在自己手中。

林肯在信中写道:“我的童年是在密苏里州度过的,父亲养了几只品种优良的杜罗吉大猪和一头良种的白牛。我们多次带着它们参加美国中西部一带的家畜展览,并且数次获得特等奖。父亲精心地把特等奖蓝带别在一块白色绒布条上,有机会便拿出来向人炫耀。

“它们并不在乎赢来的蓝带所显示的荣誉,但父亲却不然,因为那满足了他‘渴望被人重视’的欲望。”

历史上也有许多名人关于获得这种渴望的趣事。乔治·华盛顿也喜欢人家称呼他“美国总统阁下”;哥伦布请求女王赐予“海军大将”的头衔;凯瑟琳女皇拒绝接受没有注明“女皇陛下”的信件。1928年,好几个百万富翁不惜财力资助贝尔德将军到南极大陆探险,附加条件就是,那些封冻的山岭要用他们的名字命名。作家雨果甚至希望有朝一日巴黎能改名为雨果市。就连著名的戏剧家莎士比亚,也以自己的家族获得一枚象征荣誉的徽章为荣。

几千年来,哲学家一直在推测人性关系的规则,而从推测中,只导出了一条重要的箴言。这条箴言并不是创新的。梭罗亚斯特早在3000年前就把它教给拜火教徒了。孔夫子也于2500年前就在中国宣扬它了。道教始祖老子,也把它教给了他的门生。释迦牟尼于耶稣诞生前500年,在圣迦河岸宣传过它。印度教的经文典籍,在这之前1000年,就传播过它。

既然我们非常想获得别人的欣赏和认可,我们为何不慷慨点,先将赞美送给周围的人们呢?

信任架起沟通的桥梁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否达到一定的效果,是建立在相互之间的信任度基础之上的。单位里的每个成员之间需要共同合作携手做事,必要的信任是沟通的桥梁。

楚国有个著名的画家叫郢人,有个著名的石匠叫匠石。一天,郢人为神像着色,鼻子尖上沾了点白泥巴,连忙喊来匠石:“快,把我鼻尖上这点白泥巴用利斧削去吧!”匠石点头,挥起手中的利斧。“使不得!使不得!”一位老人吓得跌跌撞撞地跑过来,拦住了匠石。又对郢人说:“万一他一失手,你的鼻子可就再也长不上了!”郢人微微一笑:“老先生请放心,我对我的朋友很有信心,是不会有万一的。”

说罢,郢人气定神闲地对匠石说:“朋友,请吧!”匠石立刻在众人的惊呼声中胸有成竹地挥起大斧,“刷”的一道白光闪过,只见郢人鼻尖上的白泥巴已被削得一干二净,鼻子却丝毫无损。

朋友、情侣、同事、上下级,都需要相互信任,不仅要像上面的郢人一样信任对方的能力,更要信任对方的人品。

唐太宗是一代名主,他与部将尉迟恭之间的相互信任,使得他们的通力合作更加有效,并被传为美谈。

隋唐时期最有名的战将之一尉迟恭,字敬德,原为宋金刚的部下,公元620年4月,宋金刚兵败逃命,尉迟恭等人被迫投降了李世民,一同投降的将领及宋金刚的部下士卒在夜间偷偷地逃走了。

这样一来,唐营里都指着尉迟恭窃窃私语。屈突通、殷开山等几人,害怕尉迟恭逃跑,为唐留下后患,就把尉迟恭捆了起来,然后跑去对李世民说:“尉迟恭骁勇绝伦,天下无敌,日后必为唐之大患,必须及早除之。现我等已乘其不备把他捆了起来,听候您的发落。”

李世民闻言大惊:“你们可知道,尉迟恭如果要叛变,他怎么可能落后于他人呢?现在他人叛而敬德留,足见尉迟敬德毫无叛心啊!”

说完,赶忙走到尉迟恭面前,亲手为其解开了绳索,并把他引到了自己的卧室,拿出一箱金子相赐,说:“大丈夫只以意气相待,请不要为小事介怀。如果将军不愿意留在这里,这箱金子可作为路费,略表我的心意。当然,我是怎么也不会因谗害正,更不会强留不愿与我交朋友的人。”

尉迟恭听李世民如此一说,声泪俱下,立刻跪拜道:“大王如此相待,恭非木石,岂不知感,誓为大王效死,厚赠实不敢受。”

李世民忙扶起他说:“将军果肯屈留,金不妨受。”

尉迟恭仍旧推辞,李世民便说:“先收下,作为以后有功时的赏赐吧。”

第二天,李世民带了500骑兵巡视战场,突然遭到王世充骑兵的包围追杀。王军人数过万,带队的又是大将单雄信,单是隋唐时名将,惯用长槊,紧紧地缠住李世民不放,李世民眼看就要被生擒,正在这性命攸关的紧急关头,突然一员猛将飞驰而至,冲开层层包围,把李世民从刀枪丛林中救了出来。

此人正是众人皆疑,独李世民信任的尉迟敬德。

李世民回营后对敬德说:“众将疑公必叛,我谓公无他意,相报竟这般快速么?”

再把昨夜那箱金子相赐,尉迟恭这才收下。

经此事变以后,尉迟恭几乎成了李世民的贴身侍卫,每次征战,都寸步不离。李世民好冒险,总喜欢把最勇猛的将领组成一支突击队,在敌军阵中左冲右突,以挫敌锐气或打乱敌人阵脚,每次尉迟敬德都参加了突击队。尉迟敬德也以能加入这支冒险队伍为荣,感激李世民的信任,对李世民更加忠诚,决心以死来报答李世民的知遇之恩。

唐朝统一天下之后,皇宫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越来越激烈。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被立为太子,但他怕功劳盖世、战将如云的李世民与他争夺太子之位,便联合三弟李元吉企图刺杀李世民。

可是,李建成又十分害怕李世民的大批战将和护卫,尤其是和李世民形影不离而武功绝世的尉迟敬德。李建成深知尉迟恭是除掉李世民的最大障碍。于是他就采取了分化瓦解政策。

有一天李建成派人送给尉迟恭一车金银珠宝,尉迟恭坚决辞退:“敬德出身微贱,久陷逆地,幸亏秦王提拔,得有今日,现欲酬报秦王知遇之恩,尚未有好机会,若取太子礼,我报恩更报不过来了……”

李建成等见金银珠宝并不能收买尉迟敬德,便又施一计,准备以北讨突厥为名,要调尉迟敬德作先锋,由李元吉带领离开长安。并决定在大军出发前,乘尉迟恭不在李世民身边时突然行刺以便除掉李世民。

尉迟敬德在探知这一情况后,便与其他谋臣一起,劝说李世民先下手为强,李世民率先发动玄武门事变,尉迟敬德协助李世民,捕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亲手割下两人的首级,假传圣旨斥退李建成等人布置的军队,然后冒险执槊闯到李渊面前,逼迫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

这样李世民在尉迟敬德等人的协助下,终于顺利地登上了太子之位,不久便做了皇帝。

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但若互相猜忌那么就会种下祸根。有人说现代社会出现“信任危机”,夫妻之间猜疑,兄弟姐妹也时常疑窦丛生,这给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设置了可怕的交际障碍,甚至是情感障碍。

你只有信任别人,别人才会对你也充满信赖感,否则诚信的交流从何而来呢?

尊重他人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充满了神圣的尊严,值得我们尊重。要想被他人尊重,需先尊重他人,这似乎是每个人都懂的道理,但不见得都会去做。

玛利亚从车站送完朋友回来,给凯蒂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下着小雨的中午,车厢里的乘客稀稀落落的。在桥头站,上来了一对残疾的父子。中年男子是个盲人,而他不到十岁的儿子呢,则只剩下一只眼睛略微能看到东西。父亲在小男孩的牵引下,一步一步地摸索着走到车厢中央。当车子继续缓缓往前开时,小男孩开口了:“各位先生女士你们好,我的名字叫汤姆,下面我唱几首歌给大家听。”

接着,小男孩用电子琴自弹自唱起来,电子琴音质很一般,但孩子的歌声却有天然童音的甜美。

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唱完了几首歌曲之后,男孩走到车厢头,开始“行乞”。但他手里既没有托着盘子,也没直接把手伸到你前面,只是走到你身边,叫一声“先生”或“小姐”,然后默默地站在那儿。乘客们都知道他的意思,但每一个人都装出不明白的样子或干脆扭头看车窗外面……

当小男孩两手空空走到车厢尾时,玛利亚旁边的一位中年妇女尖声大嚷起来:“真不知怎么搞的,纽约的乞丐这么多,连车上都有?”

这一下,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这对残疾的父子俩身上。没想到,小男孩竟表现出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冷峻,一字一顿地说:“女士,你说错了,我不是乞丐,我是在卖唱。”

车厢里所有淡漠的目光刹那间都生动起来。有人带头鼓起了掌,然后,是掌声一片。

说到这里时,玛利亚眼里有晶莹的泪花在闪烁,她的声音变得很低沉:“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孩子,却在顽强不屈地承受着生命给予他的考验,我们怎么能说他是乞丐呢?”

玛利亚的叙述,让凯蒂的眼睛也湿润了。不久,凯蒂有事经过广场,听到一阵悠扬的琴声,原来是一个小男孩在拉小提琴,她一眼就看出,他就是玛利亚提过的那个在车上卖唱的孩子。

怀着完全没有施舍者的心态,觊蒂弯下腰,把微薄的钱币郑重地放在小男孩的手心,凯蒂相信,同时伴随它的,还有一个沉甸甸的信念——人生无乞丐。每个人都是我们应尊重的对象。

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任何人都想赢得别人的尊重,因此任何人都要去尊重别人。让自己养成尊重别人的良好习惯,就如同搭起了沟通心灵的桥梁。

有个业务员,他的工作就是为强生公司拉主顾。主顾中有一家是药品杂货店。每次他到这家店里去的时候,总要先跟柜台的营业员寒暄几句,然后才去见店主。有一天,他到这家商店去,店主突然告诉他今后不用再来了,他的店不想再卖强生公司的产品了。这个业务员只好离开商店。他开着车子在镇上转了好久,最后决定再回到店里,把情况说清楚。

走进店里的时候,他照常和柜台上的营业员打过招呼,然后到里面去见店主。店主见到他很高兴,笑着欢迎他回来,并且比平常多订了一倍的货。这个业务员对此十分惊讶,不明白自己离开店后发生了什么事。店主指着柜台上一个卖饮料的男孩说:“在你离开店铺以后,卖饮料的男孩走过来告诉我,说你是到店里来的推销员中,惟一会同他打招呼的人。他告诉我,如果有什么人值得做生意的话,就应该是你。我同意这个看法,所以我决定还购买你的产品并且数量要比以前多一倍。”这个推销员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关心、重视每一个人是我们必须具备的品质。”

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这能为你赢得更多的友谊,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记住,嘲笑别人最终只能使自己被嘲笑。

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很瘦。一天他碰到一位胖胖的绅士,那人奚落萧伯纳:“一见到你,我就知道世上正在闹饥荒。”萧伯纳不慌不忙地说:“一见到你,我就知道闹饥荒的原因了。”

绅士在奚落别人的同时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只能自讨没趣。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只能自食其果。

所以,若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考虑一下我们是否尊重了别人。

尊重别人是起码的品德修养,在工作之中也同样应如此对待每一位同事。一个不尊重别人的人得不到他人的敬重,更不可能配合你的工作了。因此,多一点包容之心,大度一点,容纳下个性不同的同事,你也就获得别人的尊重。

不搞小团体

所谓小团体其实就是派系斗争、“结党营私”。有人会认为如果不加入某个小团体,会受到团体之中成员的排挤,一些重要的机会总与自己无缘。在“利益”的诱惑下,人们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滑进一些各自为营的派系。

其实,即使加入其中能获得一些利益,但也容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树倒猢狲散”,当然更不幸的是成为他人斗争的牺牲品。

乔尼斯在某跨国传媒公司下属的一个办事处工作,和其他4名员工一起,在频道主编的带领下,努力地工作,他们负责的频道眼看着越办越好。谁也没想到,一场因为值班而引发的派系争斗悄悄降临……

一个周末,轮到乔尼斯这一组值班。一位同事头天加班,早晨晚到了一会儿。乔尼斯因为生病,也是下午才过去。不料这些都被“顺带路过”的总编看在眼里。第二天,公司里开始盛传“××频道的员工不肯值班”,好在频道主编挺身而出,替他们澄清……事情很快平息,但总编和他们的关系从此急转直下。

当别的频道还在建设中时,乔尼斯这一组已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可在例会上,总编却要求他们加班,说是“权当做给上面看,样子卖力点,也好加工资。”却遭到了频道主编的反驳:效率出工作,没必要做“秀”嘛。看得出来,总编脸上有点挂不住。

两个月后,总编总算钻到了“空子”:频道主编怀孕,开始休假。第二天,总编立马就给××频道“穿小鞋”——每天召开三刻钟会议,一开就是一星期,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反复强调剩下的4个人要归他直接负责,××频道的内容需要全面调整。

以后,总编的小动作不断:试用期过了,乔尼斯的工资却明增暗减,公司里更在盛传××频道已经被判了“死刑”。

谣言很快变成了现实。一个月后,总编直截了当地对乔尼斯说:“公司里要调整职位,你的文笔不错,应该可以找到新的工作。”很快,另外3个人也遭厄运:一个同样被辞退,总编找人传个话,就把他打发了。一个调到市场部。最后一个“独木不成林”,请了病假。人事经理事后悄悄告诉乔尼斯:“你们的上司不在,谁也保不住你们。”

莫名其妙地被卷入派系斗争,又莫名其妙地成了斗争的牺牲品,这就是无辜的羔羊最冤枉的结局,一旦不小心滑进“派系”中去,就会像树那样,很自然地就分出了枝杈,最后你就像枝丫上的树叶一样被无情地扫掉。

被康熙皇帝誉为“元辅高风”的清初大臣范文程历经清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四朝,官至大学士兼太子太师,在建立和巩固清王朝中屡出奇谋,是一位颇有远见的政治谋略家。其在清廷任职的那些年参与军国机密要事,极受皇帝重用。朝廷每次议政,以及草拟各种文书最后都要征求他的意见,并按他的建议进行修改删订。他谋略过人,上下左右的人都很看重他。太宗皇太极死后,权力斗争十分激烈,很多人成为皇家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唯有他巧妙地避开了皇族内部的派系之争,最终得到保全。

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病死,因为皇位继承问题事先没有安排,皇族之间爆发了残酷的斗争,一时间杀人流血,势不两立。在这场斗争中,作为政治谋略家的范文程可以说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但是出于保身的目的,他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没有向任何一方倾斜,并且在任何一方向他请教斗争策略时,他都以臣是朝廷之臣,只为朝廷尽忠,立君乃皇上家事,臣下不便干预为理由,巧妙地回避了,没有得罪任何人。

实际上这很智慧,是智者的选择,高情商的做法。如果你没有能力去参与这场竞争,在上司的眼里,不论哪一方,你也只是他们利用的工具。假如你一旦站错了队,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相反,如果你保持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当他们的竞争结束后,你照样可以获得他们的信任。所以,你没必要为没有把握的未来去冒险,而这时候,最为明智的做法就是不轻易表态。

古今一理,虽然说职场不是官场,现在不比往昔,但在领导与领导之间保持平衡,范文程的处世观不能不说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

办公室是最容易滋生派系斗争的温床,无论对老板还是员工来说,办公室的派系之争都是一种挑战。许多职员认为,能否成为派系中的一员,对其职业生涯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的确,如果因为被一个派系排除在外而无法得到最好的工作任务,这无疑是很挫伤积极性的。反之,因为一些你并不认为特别值得的朋友而被否定同样也令人感到难堪。

加入一个业已形成的小圈子是很困难的,但并非完全不可行。首先,你应该建立并且流露出自信。你可以邀请派系的主要成员吃午餐,偶尔和他们一起去酒吧或咖啡馆。然后,去找你的老板,要求与派系中的成员从事一个项目。但是请务必记住,不要表现得太急不可耐,太爱出风头,否则你会一无所有。

而如果这个派系欺负作为局外人的你,你就要尽可能地用平缓的语气把这个问题反映到老板那里。详细阐述派系对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千万不要以一种受害人的姿态来描绘你的职业和工作,如果你提到自己在感情上受到的伤害,那么,你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将受到削弱。

如果你已经身为派系的一员,并感受到自己的工作表现因此而受到了影响,那么与之保持距离将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之余,限制自己的社交活动,例如与其他同事共进午餐,为派系之外的人提供帮助。切忌在办公室里高谈阔论你的周末是如何与他们共度的。

只要你成为群体的一分子,派系斗争就往往是一种常态,如果你闭上眼睛漠视这种存在,就如同关上电视拒看台风来袭般的不明智,因为你迟早会被卷入其中。事情的真相是:一批贪婪、神经质、以自我为中心,除此而外一切都很正常的人们凑合在一起,试图要完成什么的时候,勾心斗角便是不可避免的。你面临的挑战是找到一个方法,游刃有余地控制。学会加入,懂得离去是你最有效的存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