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技术概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3 媒体感知

在现实生活中,各类信息通过不同的媒体形式被人感知,而感知信息的过程不外乎是将媒体信息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并借助不同的传递介质、承载介质等最终送达人类,并通过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而完成。有时,同样的信息(媒体内容)可通过不同的感知方式而获得,如一幅图像,正常视力的人通过自己的视觉即可直接地感知;盲人通过听觉(其他人或声音播放设备对该图像的声音解说)也可以间接地感知;即使是聋哑的盲人,通过触觉(触摸图像下面的盲文解释)也可以间接地感知。显然,上述的声音解说或盲文解释均可认为是图像媒体的同义补充,是通过激发人类的不同感知方式而达到媒体传播的目的,使人最终了解图像的内容。

虽然人类感知外界信息的方式有上述5种,但其中视觉感知占相当大的比例(一般认为人类感知信息总量的80%左右是通过视觉来获得的)。我国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窥一斑而知全豹”以及国外的“seeing is believing”等民谚都说明了视觉感知的重要性。当然,专门以欺骗人类视觉为目的的艺术表现形式——魔术则另当别论,因为对于诸如“穿墙而过”“隔瓶取物”甚至“头体切割分离再还原”之类的魔术来说,人眼见到的过程并不为实(许多魔术其实是在“迅雷不及掩耳”的时间内采用了“偷梁换柱”“移花接木”等技法)。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采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 Reality,AR)等技术制作的影视节目在播放时也达到了欺骗人类视觉而以假乱真的效果,其中VR、AR技术都是数字媒体技术的具体表现;绝大多数的电视台或电视节目公司都引入了虚拟演播室以及虚拟植入技术。

那么人类是否还有第六感?虽然有时有人在某种场合声称感知到了常人看不见、听不到、闻不到、尝不到、摸不着事物,并自称是以第六感的形式而获得,但这多是某种猜测、推测,也有人称之为预感。然而真正的“第六感”其实是在一定的先验知识储备及心里分析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猜想,是科学的。例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于1915年基于其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天体黑洞合并之类的宇宙强引力场事件可产生一种时空干扰波——引力波,但直到100年后才由科学家进行了验证(2016年2月11日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华盛顿特区联合发布了“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如此来说,那些完全凭空预感的“第六感”其实是不存在的。早些年前社会上关于“耳朵听字”之类的所谓特异功能均已在实际验证时不攻自破。

然而对于第六感的研究也并非空穴来风,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媒体实验室(Media Lab)早在2008年就开始了第六感(The Sixth Sense)的研究,并于2009年2月在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Design,即“技术、娱乐、设计”)公开演讲上由PattieMaes教授介绍了其博士后Pranav Mistry所做的第六感装置及技术内容。但是看其具体内容,该成果其实并不是人体生理上的第六感,而是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媒体技术的一种组合应用。在展示过程中,Pranav Mistry将市场上随处可见的摄像机穿戴在身上,用于采集现场图像(包括手的交互动作),经过衣兜内的智能手机中的软件进行分析及实时处理(可通过互联网进行通信),再将分析结果以文字或视频方式通过头戴式的微型投影机投射到任何对象上(如手掌或手臂、白墙、超市商品、纸张,甚至别人的身上)。其基本的应用场景是:用右手在左手手腕上画个圆圈,即可在手腕上显示出一个虚拟的手表,可读取时间;在书店拿起一本书,即可在书的封面上看到亚马逊书店对这本书的评价;看到报纸的一条新闻,可在报纸的纸面上显示出有关该新闻事件的活动视频;而对于看到的美丽风景,只需用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比画出一个取景框就可以拍照;……因此,Pranav Mistry的第六感其实是一套便携式的数字媒体设备及其软件系统,通过对媒体对象的采集、分析、处理(包括移动互联网通信),再将处理结果以投影图像的形式进行呈现,最终仍然是通过人的视觉来感知。图1-1是Pranav Mistry的导师Pattie Maes教授在TED演讲的视频截图。

图1-1 Pattie Maes在TED上介绍Pranav Mistry的第六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