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不可不知的金融学名词
1.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与CPI
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与CPI(Consumer Price Index,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三个词语相信大家经常会看到,但对于其代表的含义可能不太了解。尤其这三个词通常会一起出现,被用作衡量当前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一组指标。究其原因,就在于它们在某些方面存在一致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下面一一为大家介绍。
基尼系数的提出者最初被认为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实际上张冠李戴,它真正的提出者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但弄清这个问题时,人们已经习惯了“基尼系数”这个叫法,再想改变的话很难,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基尼系数又称为收入基尼系数,顾名思义,它与居民收入,也就是人们的钱袋直接有关。具体来讲,是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所占的比例。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为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当然这种极端情况并不存在;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同样,这也是不可能存在的极端情况。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出现完全意义上的平均。基尼系数不是一个刻板的理论,它是一种概率,强调一种可控的平衡。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介于0—1,通常来讲,基尼系数越小,居民收入越平均,社会财富越均衡;基尼系数越大,则意味着财富等资源分配越不平均。
在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低于0.2表示收入高度平均,高于0.5表示收入差距悬殊,介于0.2—0.4,则表示比较平均。据一些经济专家计算,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5。尽管有很多客观原因,如地域宽广、人口众多、发展不均衡等,但需要引起足够重视也是毋庸置疑的。中国政府这些年也做了许多实事,如扶贫工程、西部大开发等战略规划,但依然任重道远。
恩格尔系数的提出者是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它主要针对的是收入中用于购买食品的部分。举个例子,如果你收入中90%的部分都被用来购买食品,那代表你的生活是很危险的。因为除了吃的之外,你连买衣服的钱都没了,更不用说满足其他需求,等于连“温饱”这个小目标也只完成了一半。万一又生病了怎么办?同样,我们也经常看一些外媒的报道:在一些实行时薪制的国家,工人每工作一小时就可以买几斤肉。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水平了。
与基尼系数一样,恩格尔系数也是越小越好。基尼系数小意味着国民收入很公平,恩格尔系数小则意味着所有人吃饭都很容易。做到这两点,社会就有了和谐、富足的基础。因为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其他的。恩格尔系数越小,意味着人们有更多的购买力,有更多的收入用于穿、用、投资等其他方面。
国际上认为恩格尔系数高于59%时为贫困,介于50%—59%为温饱, 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绝大多数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接近或高于59%,至2005年时已达到小康与富裕之间。最新的数据,也就是2017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恩格尔系数已低至29.3%。尽管大家都知道这并不等同于我国已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但2017年中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确实降到了30%以内,就算它有些争议,就算我们说起“钱”这个字时依然压力山大,但确实今时不同往日了。
CPI则是消费品物价指数的英文缩写,它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用它来观察通货膨胀水平。换言之,它是一个范围更大的恩格尔系数,因为食品只是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之一,而且占比越来越少。但人们为什么还是感觉压力山大呢?一来与人们的消费需求与消费观念的转变有关;二来如果CPI升幅过大,表明通胀过快,经济不太稳定,这时候政府就会采取干预手段,如采取紧缩货币等政策,这反过来会影响CPI以及其他一些指标。总的来讲,CPI上升是不受欢迎的,无论是百姓还是政府。一般来讲,当CPI的涨幅为3%时,就可以称作通货膨胀,大于5%时政府必然会干预,因为这时代表着通货膨胀已经很严重了。
综上所述,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与CPI这三个指标与百姓生活和社会经济息息相关,我们要随时关注它们的变化,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适度干预。从政府方面来讲,要防止我国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严控食品、房子等生活必需品的飞涨,打击投机倒把、哄抬物价、过度炒作等行为,推行各种惠民政策,如廉租房、农业补助等,为营造一个更和谐的社会而不断努力。从个人来讲,要在了解相关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投资理财,在抵御通货膨胀的同时争取一个更富足的明天。
2.GDP、GNP与GNI
在所有的专业术语中,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个金融词语。因为媒体每天都在报道,特别是自2010年以来,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消息足以令每个中国人振奋。2017年的数据更加令人感到惊喜,中国不仅继续蝉联全球GDP第二(131735.85亿美元),而且与第一名——美国的差距越来越近(195558.74亿美元),与第三名日本的差距越拉越大(43421.6亿美元)。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在2010年,就有媒体指出,尽管中国发展迅速,然而就当年的GDP总量来讲,可能是被高估了。如果用“严格的价格统计方式”来计算,中国当年的GDP总量可能至少要下降40%左右。若此话当真,至少在当年,中国“经济第二”的位子是没有多少含金量的。但如今已经过去了8年,中国各方面发展都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可以自信地说自己坐稳了“GDP第二”的位子。但我们的人均水平如何呢?
分数跟谁比?跟自己比的话,当然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但跟发达国家相比就差得太远。2017年世界人均GDP榜首国家为西欧小国卢森堡,高达101447美元。中国澳门比较争气,人均为75484美元,仅次于卢森堡,排名世界第二。但中国大陆人均仅为8827美元,排名全球第74位,离世界平均数10714美元还有一段距离。
人均GDP的变化不突出,并不是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是GDP本就是世界银行用来蒙骗发展中国家的障眼法,在它为公众所熟知的同时,基本上已经没有人再谈、再用GNP这个指标了。一度,中国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GNP到底是多少。
所谓GDP,意为国内生产总值。而GNP是英文Gross National Product的缩写,即国民生产总值。GDP是衡量经济运行的有效指标,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国家GDP总量越高,意味着这个国家经济状况越好,但也仅仅是经济状况好而已。细想一下,国家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赚钱,但一个国家经济状况好,并不意味着这个国家就能赚钱。例如,中国,众所周知,我们经济的腾飞是从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开始的,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的GDP总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外资企业创造的,而这些外资企业所得并不属于中国,他们所制造出来的经济数字并不能给中国国力和国民福利带来实际的意义。当然,你也可以说:肉烂了至少还在锅里,外资企业对于今日的中国来讲依然具有其重要意义,因为其至少能解决很多就业问题。
用通俗的话来讲,GDP是针对领土的财富,只要在一国领土内,不论是哪一国人,创造的财富都将计入所在国的GDP。如果他是外国人,其财富最终会转移到国籍所在国。而这部分财富,便成了其国籍所在国GNP的一部分。换言之,只有GNP才能说明一国人民的净收入。没有增加本国GNP的GDP增长,至少也是一定意义上的为他人作嫁衣。一般来讲,在发达国家,其GNP与GDP是大致相当的,我国则远远不及。以日本为例,其GDP早已变成世界第三,但GNP依然高出中国一大截。
我们如此分析,绝不是要把外资定性为洪水猛兽,而是要寻找经济金融的真相,不能再唯GDP论。
那么,GNI又指什么呢?它是英文Gross National Income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国民总收入,尽管看上去与GNP略有不同,但实际上不过是同一事情的两种说法罢了。1993年之前,全球通用GNP概念,但当年联合国将其改称为GNI,从此就沿用下来。有些人不明就里,还以为是两个意思。
3.央行、货币政策与银根
2018年上半年,如果你炒股的话,只要没亏,哪怕一分钱也没赚到,就已经赢了99%的散户。因为伴随着三大股指的下行,大家手里的股票一直在“跌跌”不休。在这种时刻,唯一能显身手,大家能指望的,就是央妈——央行了。而央行的一系列动作相信大家也已经看到了,最主要的大动作就是从2018年7月5日开始的大范围定向降准。简单来讲,就是各银行需要交给央行的押金降低了,那么可用于向外贷款的资金就增多了,社会上流动性也就多了,必然会有一部分资金流入股市,股价稍涨,股民们马上就会重拾信心,股价就会继续走高,大盘就拉了上去,也就是我们截至目前(7月底)看到的这样。
金融市场有“逢8必危”的说法:
1988年,中国股市波动;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2018年,具体危机目前还不好说,但全球贸易战已进入焦灼状态。
有危机是正常的,危机能够暴露自身的问题所在,及早改善,危机还有可能成为转机。救火需要水,抗洪需要船,央行及其手中的各种金融工具就是最好的危机调控器。以中国央行,也就是中国人民银行为例,其设立初衷就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订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换言之,央行的主要金融工具就是货币政策,具体来说包括前面提到的降准和降息,及其反方向操作加息、加准,此外还有再贴现、购买外国的公债及外汇等。
危机其实也分好多种:有内忧,也有外患,还有内外交加。例如,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源于那些被索罗斯狙击的东南亚国家,其自身金融体系存在严重缺陷与系统性风险。2018年成功当选马来西亚总理、92岁高龄的马哈蒂尔,至今提起那场危机还对索罗斯恨之入骨,公开表示索罗斯就是一个无良奸商。马哈蒂尔称得上政坛常青树,从1981年开始,他连续担任了21年首相,索罗斯的阻击战就发生在其任职期间。但痛恨有什么用?单纯道德上的拷问也没有意义,索罗斯之所以要拿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下手,就因为这些国家当时是软柿子。在索罗斯等金融大鳄眼中,金融市场不属于道德范畴,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另外,就像索罗斯说的那样,如果缺陷摆在那里,他不去狙击,还是会有别的人去狙击。
重要的是扎紧篱笆,让狙击者付出代价。
亚洲金融危机中,索罗斯不是没想过做空港币,进而狙击人民币,但中国政府应对有方,运用丰厚的外汇储备,全力迎战,使索罗斯等一众国际炒家铩羽而归。
再说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了大地震,5月19日,也就是地震发生7天后,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便及时联合发布了《关于全国做好地震灾区金融服务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受到地震灾害影响的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重灾省市实行恢复金融服务的特殊政策,主要内容为:取消灾区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约束,引导其充分运用资金,满足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需求,并引导全国性金融机构加强系统内信贷资源调剂,加大对灾区的信贷投入。
同年8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又联合印发《关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金融支持和服务措施的意见》,引导金融部门加大对灾区重建等重点领域和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全方位做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金融支持与服务工作。
同月15日,为增强汶川地震受灾地区农村信用社贷款能力,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决定,对用于灾后恢复重建的支农再贷款,自2008年5月1日起至2011年6月30日实行优惠利率,各期限利率在原有基础上下调0.99个百分点。
9月15日,央行又宣布,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
12月18日,为进一步加大对灾区的再贷款支持力度,央行又决定从12月22日起,用于灾后恢复重建的支农再贷款优惠利率的适用范围,由极重灾区、重灾区扩大至一般灾区。
这一系列动作可谓是相当频繁,再加上当年上半年央行曾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及通货膨胀,先后5次加准,一加一减,称得上是稳、狠、准的大转身。正是有了这些旨在扶助灾区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货币政策,以及全国同胞的大力支持,最终才取得了抗震救灾的胜利。
至于2018年,因贸易战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有目共睹,不过相信中国也能够妥善应对,毕竟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基础已经更加牢固,中国的金融体系也更加健全,再加上以往的经验,这次也一定能够平稳度过。
最后我们说说银根。
所谓银根,其实是个历史名词。因为中国历史上是银本位制,市场交易多用白银,故此习惯上把货币资金的供应称作“银根”。供不应求,叫作“银根紧俏”或“银根紧”;反之,供过于求,就称作“银根松疲”或“银根松”。
银根其实就是指央行的货币政策。紧缩银根,也就是央行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减少货币流通量,包括减少信贷供给、提高准备金和利率等。一般来讲,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过快时,央行就会紧缩银根;反之,当经济萧条或下行压力加大、失业率上升时,央行就会降低利率,鼓励大家贷款,以发展经济、促进就业,即放松银根,也就是所谓的宽松政策。
经济是动态的,收紧银根或放松银根只需符合当时的需要即可,过紧或过松都对经济不利,因此需要适时、适量地调整银根。为稳妥起见,各国央行一般都是分阶段收紧或放松银根,同时还会根据国内经济的改善状况和国际环境作相应调整,所以我们才会不断看到银根一词出现在各大媒体上。
4.景气循环与经济指数
景气循环是经济学术语,指的是经济景气状况呈周期性循环变动的情况。如图1所示,整个景气循环过程可以简单分为扩张和衰退两个阶段,细分又可再分为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复苏期四个阶段。
图1 经济指标景气循环过程中的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复苏期示意图
早在19世纪,美国就已经有人开始对景气循环进行系统性的研究。现在,有些美国经济学家已经把美国的景气循环模式往前追溯到了1830年。之所以没有追溯得更久远,原因在于景气循环中有一个关键词——政府,确切来讲是指现代意义上的政府。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政府,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景气循环,而1830年之前的美国与今天的美国相比,像极了一个草台班子。换言之,现代意义上的政府是景气循环的推手,其依据是“凯恩斯主义”。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促使人们对萧条本身研究,也成就了凯恩斯。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指出,在经济萧条时,对于产品的总需求可能有不足的现象,导致高失业率以及可能的产能流失。因此,他认为应该增加政府在公共产业中的活动,包括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稳定景气循环。
研究可知,景气循环有不可捉摸的成分,但也有一些固定的模式可循。以前的确出现过时间又长、范围又广,又让人感到恐怖的衰退。未来也会出现,不管现在经济景况有多好。当然,当身陷于景气衰退的谷底,也一定要记得会有复苏和扩张的那天。牢记情况总是有上有下、有起有落而不完全是世事无常,对你的财务状况和心理健康都很重要。
以景气循环为出发点,经济活动通常分为四个阶段: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复苏期。美国前总统卡特曾经讲过一个笑话:“衰退就是你的邻居失去工作,萧条就是你自己失去工作,复苏就是卡特失去工作。”卡特没有提到繁荣,其实繁荣的定义最简单:生产迅速增加,投资增加,信用扩张,价格水平上升,就业增加,公众对未来乐观,经济数据持续增加或者至少保持稳定。有人说,中国现在就很繁荣,我们就处在繁荣阶段。这样说并没有错,但这是普通人的说法。综合来看,我们是刚刚经历过繁荣,充分的投资,大量的基建,带动GDP高增长,然而很多投资是以负债方式进行的,业绩并非没有,但包袱甩给了未来,危害隐藏了起来。
经济衰退的标准定义是,一年的连续两个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即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季度GDP出现下滑。负增长导致经济活动放缓,劳工需求率下降,失业率上升,厂商和家庭都被迫削减开支,物品和劳务价格会因需求减少而下跌,这有助舒缓通货膨胀的压力。
让很多唱衰中国经济的人感到遗憾的是,中国经济并未进入衰退,没有价格水平下跌,也没大量失业出现,没有公司或工厂成批倒闭的频繁现象,这对我们来讲是好事。产业链还在正常运作,繁荣还没有结束,现在需要的只是转型。
接前文,如果经济持续衰退,便会演变为萧条。萧条期的标准定义是GDP下滑10%以上的经济低迷期,甚至出现负增长。这是经济艰难的时期,失业会成为普遍现象,并且因为人们对物品及服务的需求下降,会有更多人加入失业大军。
根据这一标准,美国最近一次经济萧条期发生在1937年5月至1938年6月,当时美国GDP下跌了18.2%。之后,美国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经济萧条乃至接近经济萧条的经济衰退。过去半个多世纪中,美国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发生在1973年11月至1975年3月,当时美国GDP下跌了4.9%。
冬天过去了,就是春天。萧条过后,必然复苏。复苏期的主要表现是经济活动渐渐增多,厂商开始增聘工人来提高生产,失业率开始下降,人们对物品及服务的需求增加,通胀率亦随之开始回升。如果不出现反向的外力干预,下一轮繁荣指日可待。
景气循环对我们造成的影响,绝不仅仅是失业或就业那么简单,如果你不拒绝投资的话。当国家经济进入复苏期后,正常情况下,利率会随之上扬。这是因为在经济走强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对未来持乐观态度,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想借钱、越来越多的企业想融资,资金需求增加,利率自然水涨船高。另外,在经济扩张期,企业活动的增加往往会影响物价上涨并导致通胀压力升高,而通胀压力增加会促使央行推高利率。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利用储蓄、货币定投等投资工具尽量享受高利率带来的投资回报外,最可观的投资方式就是股票。如图2所示,经济复苏必然带动股市的复苏,如果能提前布局,再配合定投,抓一个长期的大牛市,那么等下一轮衰退到来时,你的资金已经非常可观了。
图2 景气循环与利率及股市、债券走势示意图
投资,不是盈利,就是亏损。但如果我们稍微冷静一点,将眼光放长远,就会发现盈利的概率远大于亏损的概率。我曾经做过一个计算:在中国,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在之前任何时刻买入股票,只要持有10年以上,其盈利的概率至少是100%。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买股票就一定要持有10年,凡事物极必反,既然懂得在景气扩张前布局的道理,为什么不懂得在景气扩张接近尾声之前退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