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语境下的画意摄影探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画意摄影新探索由此出发

·柴选

记得身居蜀地的诗人流沙河,与以写“乡愁”诗闻名的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在酬唱中,作了首诗——《就是那一只蟋蟀》。诗中写“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之句,讲的是文脉相通、渊源相同的华夏子民,无论从千万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还是由每个个体的感触、体悟等出发,都有着不可分割的情缘、如出一辙的趣味,甚至完全趋同的审美。

作为一种视觉传达媒介,摄影之于中国人的应用自如,亦是由东方视觉样式出发,从中华传统意趣出发的。作为一种对空间进行展示并与之对话的媒介,摄影者在操控相机撷取瞬间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便会受到自幼熟悉的图式影响,怀着“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等文化情感,带着日常观看经验集合形成的无意识。君不见,大部分中国摄影名家在谈及自己的摄影历程时,总会言及绘画、文学等家学渊源或友朋影响,虽说拿起相机是为了描摹自己心目中的大千世界,但观看世界的方式却永远脱离不了传统审美的影响,这些摄影家们多少都会谈及中国画论中的意境、留白等诸多理念。

从拍摄题材看,无论是摄影技术进入中国以来便成为众人关注焦点的黄山、西湖,还是近年来吸引了许多摄影者驻足探寻的皖南乡村等,并不是因为这些地方有着特定的文化意义,而更多是源于人们感受到这里的景观有着一种如画般的美,这里所说的“画”便是指中国的传统画意。从摄影界的现实来看,几乎所有人都会在面对美景时拍一些风花雪月式的图像,只不过其传播有主有次。一些历经沧桑的老人,似乎还能很容易找到他们年轻时跟着画意一派学摄影的感觉。旅居海外的华人摄影家李元等人,更靠着带有东方情趣和哲学意味的图像,来获得“出口转内销”的视觉影响力。这些说起来,应该与郎静山等一大批早期摄影名家传承下来的百年画意摄影传统有着紧密的关联。

有人曾将群起而集中拍摄各种题材的场景汇集到一处,命名为“中国式摄影”,对“群拍”这种文化现象进行反思和批判。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中国式摄影”在图像样式方面的体现,恰恰是基于中国传统画意的审美,是符合中国人先天文化传承的视觉经验的。近来一些年轻摄影师的作品动辄力图显现高古之气,不可否认其中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成分,但他们谈及的思考,多是源于对自己生活的土地,对自己感受的传统,对自己体会的历史的展现或表达。

在中国文化艺术界和摄影界整体转向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和获得灵感的大背景下,在对各种摄影类型都客观看待、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中国摄影家协会和江苏省淮安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郎静山杯”中国新画意摄影双年展,便有了学术层面的独特价值。这样一项主题鲜明的摄影文化活动,既是对中国本土摄影文化传承的总结和展示,又是对中国式景观的诗意化表达,当然也是真正展现一个摄影师文化涵养和内心世界的恰当方式。从大的方面来看,“新画意摄影双年展”是从百年画意摄影传统出发的创新化尝试,是对自20世纪初到目前为止近百年画意摄影传承与演变的系统化梳理。尽管2016年登场的首届活动由于筹备时间紧张,展品等难免挂一漏万,但通过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画意摄影作品的集中展示,既有传统中国式沙龙摄影一脉的呈现,又有由画意摄影乃至中国式审美出发的一些新型摄影样本的尝试,还有郎静山的部分原作亮相,再加上以“东方视角下的画意摄影流变”主题研讨会和中国摄影报(淮安)新画意摄影讲习所及配套的采风等活动的举办,让这一活动集纳的成果受到业界的关注,也成就了一种新的摄影类型的研究发端,更成为中国摄影界以特定摄影类型作为研究对象的新的品牌,成为立足南船北马、辐辏云集之地淮安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

在此期间,中国摄影报社作为承办单位,对“新画意摄影”主题组织了相关的学术专栏,既呈现了诸多参展摄影师和研讨会专家对于画意摄影及其延展话题的诸多真知灼见,又集纳了部分业界专家的研究成果,更借鉴和引用了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摄影大师》等相关文献。这其中,徐希景、孙慨、崇秀全等专家对于画意摄影发展历程的梳理;黄其昆、祖宇等专业人士对于黄翔、刘旭沧等个案的研究;刘冻、恒父等提供的江苏当代画意摄影样本、心界影社会员创作成果等,均显现出某种集群化效应。林路、杨振宇、姚璐等专家从世界摄影发展源流和中国文化传承、视觉呈现等方面的论道,梅生、王培权、钟建明等专家从具体细节入手对画意摄影展开的思考,均为持续年余的画意摄影学术探讨增光添彩。而在此前后,担任双年展学术主持的知名视觉评论家、策展人、微博名为“老树画画”的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树勇,在接受中国摄影报专访时,对中国画意摄影源流的讲解、基于文化层面的反思及对未来画意摄影发展路径的提示和建议等,更为新画意摄影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客观全面的思路。

在2018年第二届“郎静山杯”中国新画意摄影双年展即将登场亮相之际,按照两年前的约定,由人民邮电出版社推出首届“郎静山杯”中国新画意摄影双年展的学术成果,结合部分展出作品样本集结成出版物,作为第二届双年展期间一份总结回顾的样本,为更深入的学术研究、更系统的探讨总结提供参考。本书收录的部分作品和文论将作为新画意摄影的学术探讨发端,为一届一届举办下去的双年展和新画意摄影的研究提供历史的书写和时光的记录。

第二届“郎静山杯”中国新画意摄影双年展的展出内容将更为丰富,史料价值更为充分,在名家原作和新人佳作两翼均呈现出更丰富、更出新的状态,尤其是部分近现代摄影家的后人和知名收藏家等群体的大力襄助,学术界的积极广泛参与,以及淮安市有关方面提供的更充分、更得力的支持,我们有理由对本次活动更加期待。

作为一个学术品牌,中国新画意摄影双年展因为冠以郎静山先生之名,让这位出生于淮安的中国摄影泰斗级人物及其创立的中国摄影传统可以在新时代重新出发,抒写新的篇章。用摄影来诠释中国精神、中国气度、中国文化,展示中国人的美学情感、摄影智慧、艺术表达,让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用摄影讲好中国故事。

雁荡鸣春 1941年 郎静山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