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南一先生移植古琴曲集一》是我的第一本古琴谱集,共收录了19首古琴移植作品。书里面的曲目包含流行音乐作品、器乐作品类及琴歌作品。虽然在曲目量上略少了些,但未来我会更加努力,让曲谱的种类和数量丰富起来。每一首移植作品的呈现,需不断对原曲的和声编配、指法安排及书写校对等进行反复的斟酌与推敲。我原本准备在曲谱旁书写演奏提示,标注出演奏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我个人对此处的一些理解,后又觉得不太妥当,因为自己还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学习与进修,所以便放弃了这个念想。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对于古琴音乐的学习与探究,我会一直不断努力并加以完善。
我给自己取了个号叫南一先生,现代人对于成年的男士称为先生,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看武侠修仙的90后,之所以起了这么个名号,是因为觉着女子行走江湖诸多不便,两袖清风自在般的先生称号,更符合我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南一”取自南怀瑾先生的名号,因敬仰老先生的才思,便在自己的名号中将“南”字冠以首位;“一”则是保持初心始终如一,为了时刻警醒自己不要忘了对音乐的初心。
我出生于1990年,幼年时期便开始学习音乐。说来惭愧,这期间我学习了不少的乐器(这点真的要感谢我的父母,这么多年,我从任性学习到现在的职业之路都离不开父母对我的支持与信任),钢琴、古筝等各类乐器的学习也为我日后的古琴移植之路打下了一些基础。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06年我遇到了我的恩师吴青教授,在吴青教授悉心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打好坚实的“基本功”,如何将“揉按滑颤”运用在传统筝曲中,如何用“心”弹琴等。这些教诲让我在专业性上得到了飞跃式的进步,让我知道了音乐的表达是否能够以更好的姿态呈现是需要以基本功底做根基的。2009年我进入梦寐以求的音乐学府——武汉音乐学院。我的导师刘文佳老师一直致力于古筝现代作品的创作、演奏与推广。她让我接受到了更多元化的音乐理念与态度,将我领入到了一个新的音乐领域——音乐的呈现是可以用多种形式表达的。在此期间我还跟随王启晨教授学习了单簧管,虽然没有坚持下来,但对于音乐的气息、结构又有了不一样的感悟。后来我又遇到了我挚爱的乐器——古琴。在宁晓静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了传统琴曲,并深深被古琴的音乐魅力所折服。
第一次尝试移植是在朋友的音乐会上,需将二重奏双筝作品《出水莲》以新的方式呈现。于是我将琴筝做了一些实验性的尝试,发现这些新的尝试也别有韵味。此后一发不可收拾,随着作品慢慢增多,于是就有了这本谱集。这本谱集都是改编移植的古琴小曲。移植曲本身是指将创作成熟的歌唱作品或者器乐作品,通过一定的手法的改编使之适合另一个乐器的演奏,此类作品叫作移植曲。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移植是较为常见的。可以说移植贯穿着我们整个民族的音乐发展史。客观的说移植乐曲,无论从乐器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还是演奏空间的拓展和满足不同审美的需求上,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而古琴音乐中移植却相对少见。但不可否认的是好的改编移植能通过古琴这个载体给乐曲孕育新的生命力。在音乐的发展上,移植乐曲不但可以丰富古琴音乐的曲目与风格,提高古琴的演奏技巧,而且现代音乐的流行性也可以让大众更加容易接受古琴、喜欢古琴,从而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及研究中。
任何音乐风格和器乐作品的创新,都离不开对其本身传统音乐及传统文化的学习。古琴音乐的移植,于我而言,始终都只是一种媒介,我想让更多人了解古琴音乐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便以通俗易懂的音乐形式让更多人知道古琴、了解古琴背后的文化与历史。我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促使我不断地学习与研究现存流派风格的音乐处理手法与技巧在琴乐审美中的运用,不断完善自己,不盲目抚弹,背离琴乐传统。如何更好地对古谱进行创造性的音乐重建,更好更贴切地表达出音乐的艺术风格,这些也是移植的前提与准备。此谱集是我一些实验性的移植作品汇总,浅闻小见仅供参考。如有不得体之处,还望各位琴友多多指正。
最后,感谢所有为此琴谱出版辛勤付出的小伙伴们,还有我的恩师及父母,感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关爱与帮助。我会再接再厉,定不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与支持。望大家琴艺精进、学习进步、身体健康、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