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权变管理思想

20世纪70年代以来,权变理论在美国兴起,受到广泛的重视。权变理论的兴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当时的美国,社会不安、经济动荡、政治骚动达到空前的程度,石油危机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企业所处的环境很不确定。但以往的管理理论,如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等,主要侧重于研究加强企业内部组织的管理,而且以往的管理理论大多都在追求普遍适用的、最合理的模式与原则,而这些管理理论在解决企业面临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时又显得无能为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再相信管理会有一种最好的行事方式,而是必须随机应变地处理管理问题,于是形成一种管理取决于所处环境状况的理论,即权变理论。“权变”的意思就是权宜应变。权变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卢桑斯、菲德勒、豪斯等人。

1.权变管理思想的基本观点

权变理论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该理论是从系统观点来考察问题的,它的核心就是通过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来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

权变管理思想就是要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它把环境作为自变量,而管理的观念和技术作为因变量,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即权变关系。也就是说,在某种环境条件下,为了更快地达到目标,要采用某种相应的管理原理、方法和技术。比如,在经济衰退时期,企业在供过于求的市场中经营,采用集权的组织结构,就更适于达到组织目标;如果在经济繁荣时期,在供不应求的市场中经营,那么采用分权的组织结构可能会更好一些。

权变理论学派同经验主义学派有密切的关系,但又有所不同。经验主义学派的研究重点是各个企业的实际管理经验,是个别事例的具体解决办法,然后才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而权变理论学派的重点则通过大量事例的研究和概括,把各种各样的情况归纳为几个基本类型,并给每一类型找出一种模型,所以它强调权变关系是两个或更多可变因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权变管理依据环境自变数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因变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来确定对当时当地最有效的管理方法。

2.权变管理思想的优缺点

权变理论为人们分析和处理各种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十分有用的方法。它要求管理者根据组织的具体条件及其面临的外部环境,采取相应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灵活地处理各项具体管理业务。这样,就使管理者把精力转移到对现实情况的研究上来,并根据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从而有可能使其管理活动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更加有效。所以,管理理论中的权变或随机应变的观点无疑是应当肯定的。同时,权变学派首先提出管理的动态性,人们开始意识到管理的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往人们对管理的行为的认识大多从静态的角度来认识,权变学派使人们对管理的动态性有了新的认识。

但权变理论存在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即没有统一的概念和标准。虽然权变学派的管理学者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从中概括出若干基本类型,试图为各种类型确认一种理想的管理模式,但却始终提不出统一的概念和标准。权变理论强调变化,却否定管理的一般原理、原则对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每个管理学者都根据自己的标准来确定自己的理想模式,未能形成普遍的管理职能。于是,权变理论使实际从事管理的人员感到缺乏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初学者也无法适从。

第五节 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管理故事:森林遇虎

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大老虎。A就赶紧从背后取下一双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B急死了,骂道:“你干什么呢?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A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

解释: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止步不前就是退步。市场竞争,快手打慢手,快鱼吃慢鱼,哪还容得你止步不前?面对这样的环境,管理理论也必须不断发展和创新。

一、战略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是以战略管理为主的企业组织理论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之后,由于环境变动剧烈,越南战争爆发,加上汇率浮动,美国经济内临石油危机,外遇崛起的日本及欧洲的挑战,于是科技竞争愈演愈烈。管理学界开始重点研究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谋求企业的生存发展,出现了战略理论的研究。例如,安索夫《公司战略》(1965年)一书的问世,开创了战略规划的先河;到1975年,安索夫的《战略规则到战略管理》出版,标志着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书中将战略管理明确解释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为保证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规划与指导”。之后,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1980年)可谓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顶峰,其许多思想被认为是战略管理理论的经典,并在全球范围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企业再造理论和企业文化管理理论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以企业再造理论与企业文化管理理论为主的阶段。

1.企业再造理论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管理学因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在管理中作用的凸现,20世纪30~40年代形成的企业组织愈来愈不能适应新的、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管理学界提出要在企业管理的制度、流程、组织、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新。美国企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了大规模的“企业重组革命”,日本企业也于90年代开始进行所谓“第二次管理革命”。其间,企业再造(也称组织重组、流程改革)风潮相当流行。企业再造理论的最终构架由迈克尔·哈默博士与詹姆斯·昌佩完成,他们在其合著的《再造企业——管理革命宣言书》(1993年)中阐述了这一理论:要使现代企业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时间、质量、成本、服务的优势,必须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根本改造,以适应竞争、客观环境变化、顾客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企业再造的首要任务是企业流程再造,系指以组织过程为出发点,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一项活动的价值贡献,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将人力及工作过程彻底改变,重新建立组织内各层关系。

此外,对企业再造理论作出贡献的还有日本学者小林裕,著有《企业经营再造工程》(1993年),完成了日本管理学界对这一时期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总结。美国的特蕾西·高斯、理查德·帕斯卢卡等也有所建树。

2.企业文化管理理论

“企业文化”管理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于美国,它源于日本80年代初的经营管理的成功。当时日本的企业文化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如终身雇用、年薪制度等各种福利,让员工对公司产生极大的向心力,从而以踏实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促进了日本企业的蓬勃发展,这引起了世界各国管理学者的关注。研究者和提倡者普遍认为,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成功的关键,反映了当代企业管理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