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陈抟、邵雍解易
《四库全书总目》在“太卜之遗法,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之后,接着说:“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这就说到了象数派的第三宗:陈抟和邵雍。
易学发展到北宋,又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新儒家兴起,对经典的解读注重阐发义理,对《周易》的研究和解读,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据《宋史·艺文志》记载,北宋解易的著作有六十余家,明显地分为两大流派,即象数派和义理派。宋代象数易学与汉易相比,摒除了汉易中的阴阳灾异和天人感应的成分,将象数易学哲理化,其表现形式突出的特点是以各种图式解说《周易》,这些《易》图又被后人附会发明,自宋至清,形成了数千种《易》图,蔚为大观,自清代学者始,宋易象数学被称为图书之学。当然,所谓“图”“书”,主要指“河图”与“洛书”,据今人李申、刘大钧先生考证,图书之说,绝非宋人自造,而是对前人的传承和发挥,“以易图解《易》,由来久矣,隋唐之前,早已有之。”(《周易图释大典·序》)
关于北宋易学的传授系统,南宋初的易学家朱震有一番叙述:
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宋史·朱震传》)
朱震是南宋时期的象数派易学家,他将陈抟看作宋代易学的创始人,居于宋易整个传授系统的顶端,之后经过四传而至邵雍。朱震所说的这个传授体系为后世研究宋易提供了资料。南宋的王偁在《东都事略·儒学传》中也提到了这个传授体系:“陈抟读易,以数学授穆修,以象学授种放,放授许坚,坚授范谔昌。”这里面说到了陈抟所授乃数学和象学。因此,陈抟可以说是宋代象数之学和图书学派的创始人。
1)陈抟解易
陈抟是历史上有名的神仙家,居华山四十年,人称“华山道士”,字图南,号希夷,是五代末、北宋初的道教大师。《宋史》说“抟好读易手不释卷。常自号扶摇子。著《指元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他的象数学的渊源出自道教炼丹术,从炼丹术的角度研究《周易参同契》,借助《周易》卦爻象和阴阳之数阐释炼内丹的过程,其所采用的方式继承五代以来用图式解《周易》的学风,融会贯通,创立图式,形成了其卓有成效的图书之学。据宋、元、明三代学者的记载,陈抟易学有三类图式流传下来。一是先天太极图,二是龙图,三是无极图。下面就陈抟所传的先天太极图、龙图和无极图分别作简要的介绍。
①先天太极图
此图参考朱伯崑先生《易学哲学史》第六章,书中介绍此图为北宋陈抟之“先天太极图”,保存在明初赵撝谦《六书本义》中。朱伯崑先生认为:按赵氏领会,此图式是对《系辞》文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解释。图中黑白两条鱼形,乃阴阳二气环抱之状。阴气盛于北方,为纯阴,居坤卦之位;阳气盛于南方,为纯阳,居乾卦之位。阴气极于北,阳气始生,居东北震卦位,卦象为一阳二阴,表示阳气尚微弱。其后,经过东方离卦位,东南兑卦位,至正南方的乾卦位,阳气达到极盛,卦象为三阳。阳气极于南,同时一阴生起。阴气初生,居西南巽卦位,卦象为一阴二阳,表示阴气尚薄弱。其后,经过西方坎位,西北艮位,至北方坤卦位,卦象为三阴,阴气极盛,一阳初生。如是,循环不已。
此图的左边白色部分,居于东方,与右边的白色部分代表阳,彼此响应,两阳环抱的黑色部分代表阴,形成二阳夹一阴之象,是离卦象。右边黑色部分,居于西方,与左边的黑色部分环抱白色部分,形成二阴夹一阳之象,是坎卦象。
图中的白色部分,由弱到强的转变,自震卦一阳生,到离卦二阳夹一阴,再到兑卦二阳增长,再到乾卦三阳极盛,阳气达到全盛,这是阳长阴消的过程。
图中的黑色部分,由弱到强的转变,自巽卦一阴生,到坎卦二阴夹一阳,再到艮卦二阴增长,再到坤卦三阴极盛,阴气达到全盛,这是阴长阳消的过程。
图中黑白两条鱼形,白鱼头部有黑点,黑鱼头部有白点,意味着阳中蕴含着阴的因子,阴中蕴含着阳的因子。平时这两个点隐藏不显,当阳的势力达到极盛的时候,盛阳将变革,阳中蕴含的阴的因子开始发挥作用,与对方的阴彼此感应,发挥能量并成为生阴之本,这就是白色中显露的黑点。同样,黑鱼头部的白点,是生阳之本。
陈抟的先天太极图式当本于《周易参同契》。《周易参同契》乾坤居上下,坎离居左右,乾坤为天地之象,坎离为日月之象,再与其他四卦相配,以说明阴阳二气的消长,此图亦明此理,因此也可以称作卦气图。清代经学家胡渭在其《易图明辨》中阐释此图,认为其本于《周易参同契》月体纳甲说,阳气自东北的震卦生起,经离、兑至乾,是月光增长的过程,即阳息;阴气自西南巽卦生起,经坎、艮至坤,是月光亏损的过程,即阴息。图中白、黑两条鱼形,为东离西坎,离为日,坎为月。黑中的白点和白中的黑点,称阳精、阴魄。代表阴中含有阳精,阳中含有阴魄。换言之,月中有阳精,日中有月魄。炼丹家认为,体味此图式中所蕴含的自然规律,对于人身法天象地,顺应天地造化,炼身体内的阴阳二气有指导意义。周敦颐有诗赞曰:“始见丹诀信希夷,盖得阴阳造化几。”
此图生动形象地描画出了太极含阴阳、阴阳含八卦的关系,亦精妙传神地表达了阴和阳的关系:相因相反,相辅相成,此长彼消,对立统一,对待流行,生生不己。
②龙图
《宋史·艺文志》著录陈抟《龙图易》一卷,“龙图”即龙马负图,是关于河洛一类的图式,是河洛之学的前身。上面的图式出自元朝张理所著《易象图说》,第一行的左边的图式是天数,经过第一变,成为第二行左边的图式。第一行右边的图式是地数,经过第二变,成为第二行右边的图式。这样就由原先的纯天数图式和纯地数图式变成第二行的天地合位图式;第三变是将天地合位的两个图式合在一起,称为龙马负图。
这三变称为“龙图三变”,之所以要经过三变,是因为孔子在《周易·系辞下传》中“三陈九卦之义”,即对履卦、谦卦等九卦之德陈述了三次:
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而这三次变化的依据是《周易·系辞下传》中“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所以上图第一行的天数和地数,天数是以五个数为一组,五组等于二十五,地数是以六个数为一组,五组等于三十。
第一变,是在天数的五组中去除十个数,根据《龙图序》所说,分别从上、左、右、下组去除四、一、二、三共四个数,中组的五数不动,变成第二行左边第一变的图式,剩下十五个数,三个奇数,两个偶数,成为奇偶之数相配合的图式,称为“参天两地”之象。
第二变,是在地数的五组中进行拆分,将中间的一组拆成一、二、三共三个数,把这三个数分别加到上、左、右三组中去,下组的六个数不动,这样就在上、左、右、下四个方位形成了七、八、九、六个四个数,即《龙图序》所说的“六分而成四象”。然后,再把之前天数中去除的十个数添加到此图的中央,就形成了第二行的右面的图式。这样,“天地之数五十有五”的总数没有变,而两图已各成天地合位之图。
第三变,是将天地合位的两图合在一起,这种相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两图相重,另一种是两图相交。两图相重,即如《龙图序》所言,天一同地六相重,天一居上,地六居下,依此类推,地二同天七,天三同地八,地四同天九,天五同地十。两图相交,是第二行左图中的五不动,右图中的十隐藏不显,凡奇数分别居于四正位,偶数分别居于四隅位。上述两种相合的方式变成下面两个图式,称为龙马负图,就是我们如今常见的河图、洛书的图式。
上述的变化过程可参照《宋文鉴》中陈抟的《龙图序》一文。“龙图三变”解释“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图来显示天地之数的演变,从而说明八卦卦象起于龙图,七、八、九、六这四个数即少阳、少阴、老阳、老阴四象皆由数演变而来,天地之数变化组合而成龙马负图,这为宋代易学对于河图、洛书图式的形成和研究开了先河。
③无极图
此图据称为陈抟所传,清代朱彝尊在《曝书亭集》卷五十八《太极图授受考》中描述:“陈抟居华山,曾以《无极图》刊诸石,为圜者四,位五行其中,自下而上。初一曰‘玄牝之门’;次二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次三五行定位,曰‘五气朝元’;次四曰‘阴阳配合’,曰‘取坎填离’;最上曰‘炼神还虚,复归无极’。故谓之《无极图》,乃方士修炼之术尔。”明末清初黄宗炎(黄宗羲弟,与兄黄宗羲、弟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在其所著《图学辨惑》中认为此图始于河上公,传自陈图南,名为无极图,乃方士修炼之术,黄宗炎在其书中录有此图,并解释说:
乃方士修炼之术,其义自下而上,以明逆则成丹之法。其大较重在水火,火性炎上,逆之使下,则火不燥烈,唯温养而和燠;水性润下,逆之使上,则水不卑湿,唯滋养而光泽。滋养之至,接续不已;温养之至,坚固而不败;律以老氏虚无之道已为有意。其最下圈名为玄牝之门,玄牝即谷神。牝者窍也,谷者虚也,指人身命门两肾空隙之处,气之所由以生,是为祖气。凡人五官百骸之运用知觉,皆根于此。于是提其祖气上升为稍上一圈,名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有形之精,化为微芒之气。炼依希呼吸之气,化为出入有无之神。使贯彻于五脏六腑,而为中层之左木火、右金水、中土相联络之一圈,名为五气朝元。行之而得也,则水火交媾而为孕。又其上之中分黑白而相间杂之一圈,名为取坎填离,乃成圣胎。又使复还于无始,而为最上之一圈,名为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而功用至矣。
上面这段话,依据无极图式,细致地讲述了炼内丹的过程,最下一圈和最上一圈皆为虚无,从虚无到虚无之间的一段为有,最终“炼神还虚,复归无极”,因而此图式名为《无极图》。
陈抟《无极图》旨在为返归于道提出一个理论依据及方法论,这个图式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从无到有复归于无”的宇宙演化,大道背后是“反者道之动”规律。一是具体的内修方法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修炼内丹三大步骤。
关于陈抟所传的三个图式:先天太极图、龙图、无极图在易学哲学史上的地位,朱伯崑先生作了如下评述:“其龙图易,讲天地之数的变化和组合,由此而形成的河洛之学应属于数学;其无极图,讲坎离卦象和五行之象,当属于象学;其先天太极图,既讲八卦之象,又讲阴阳变易的度数,象和数兼而有之。但三类图式的共同点都讲阴阳变易的法则,就这一点说,陈抟的易学可以说是宋代易学哲学的先驱。”
2)邵雍解易
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是北宋著名的易学家,“北宋五子”之一。其易学特点,当时被称为数学。“北宋五子”中,张载创气学派,程颐创理学派,邵雍的数学派与前两者共成鼎足之势。我们在前面曾引用《宋史·朱震传》谈宋代象数易学的传承体系:
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
《宋史·道学传》中,亦有邵雍从李之才那里“受河图,洛书,宓牺八卦六十四卦图象”的记载,因此,邵雍易学属于来自陈抟的象数学派系统。
邵雍将易学分为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认为先天之学是第一性的,后天之学是第二性的,先天之学明其体,后天之学明其用,因而易学应以先天之学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因此,邵雍的易学又被称为“先天易学”。
邵雍认为以乾坤坎离为四正卦的图式是伏羲所画,称“先天图”,而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的图式是文王所画,称“后天图”,邵雍易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依据先天图推衍易学图式。他发展了陈抟以图解易的风格,也继承了汉易的卦气理论,同时摒弃了汉易中烦琐复杂穿凿附会的部分,呈现出宋代象数易学不同于汉易的新风貌。
邵雍的易学哲学著作有《皇极经世书》,据文献记载,书中包括《元会运世》、《声音律品》、《观物内篇》和《观物外篇》,然而我们读两宋间人王湜《易学》及清人王植《皇极经世书解》,即知邵雍《皇极经世书》原本已失传,其内容思想皆从后人整理和注解中得来,比如邵伯温的《皇极系述》《观物内外篇解》,张行成的《周易通变》,蔡元定的《经世指要》,以及朱熹的《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
朱熹撰《周易本义》,取《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载于卷首,指出“伏羲四图,其说皆出邵氏。盖邵氏得之李之才挺之,挺之得自穆修伯长,伯长得之华山希夷先生陈抟图南者,所谓先天之学也。”下面分别对这几个图作简要的介绍。
①伏羲八卦次序图
《周易·系辞上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邵子曰:“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也。”《说卦传》曰:“易,逆数也。”邵子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自乾至坤,皆得未生之卦,若逆推四时之比也。后六十四卦次序放此。”(《周易本义》)
此图式显示伏羲八卦的排列次序,由太极而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由乾一至坤八,以“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顺序排列,皆是阴阳刚柔自然生成,此图又被称为小横图。
如果用符号来代替上图中的文字,即可成为下图所示,则阴阳一层层叠加,三层而成八卦的过程清晰可辨,自右向左,从乾到坤的排列顺序是阴阳相交而形成的自然排列。
邵雍在《观物外篇》中说:
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上交于阴,阴下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
②伏羲八卦方位图与文王八卦方位图
伏羲八卦方位图(又称“先天八卦方位图”)和文王八卦方位图(又称“后天八卦方位图”)同出于邵雍。若将上述的小横图从中间拆分左右两半,然后拼成圆图,即得伏羲八卦方位图。《周易·说卦传》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邵雍以此为依据,以“天地定位”为乾一居南,坤八居北;以“水火不相射”为离三居东,坎六居西,形成了伏羲八卦方位图。乾与坤,山与泽,雷与风,水与火是相对的关系,而图的左半圆各卦及右半圆各卦又有流行消长的关系。“数往者顺”即由左半圆一个阳爻的震经历各两个阳爻的离和兑,至三个阳爻的乾,是阳气渐长的过程,现在按照乾一、兑二、离三、震四的顺序自乾往回数,所数的各卦都已是生成之卦,因此是在追数其往,称作“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即由一个阴爻的巽经历各两个阴爻的坎和艮,至三个阴爻的坤,按照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顺序自巽往前数,所数的卦都是未生之卦,因此是在推测未来,称作“知来者逆”。
邵雍此图式阐明了一年四季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其在《观物外篇》中说:
震始交阴而阳生,巽始消阳而阴生,兑阳长也,艮阴长也。震兑在天之阴也,巽艮在地之阳也,故震兑上阴而下阳,巽艮上阳而下阴。天以始生言之,故阴上而阳下,交泰之义也,地以既成言之,故阳上而阴下,尊卑之位也。乾坤定上下之位,离坎列左右之门,天地之所阖辟,日月之所出入,是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昼夜长短、行度盈缩,莫不由乎此矣。
再说文王八卦方位图,此是邵雍后天之学。邵雍依据《周易·说卦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得出文王八卦方位图,邵雍认为“起震终艮一节,明文王八卦也”。此图式的八卦方位是离南坎北,震东兑西,坤西南,乾西北,巽东南,艮东北。
邵雍在《观物外篇》中说:
至哉!文王之作《易》也,其得天地之用乎?故乾坤交而为泰,坎离交而为既济也。乾生于子,坤生于午,坎终于寅,离终于申,以应天之时也。置乾于西北,退坤于西南,长子用事而长女代母,坎离得位,兑震为偶,以应地之方也。王者之法,其尽于是矣……乾坤纵而六子横,易之本也;震兑横而六卦纵,易之用也。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邵雍认为后天八卦方位图是由先天八卦方位图转化而来,乾由南退居西北,坤由北退居于西南,这样就可以使震居东方,东方生物,震为长男,此即“长子用事”;巽居东南,东南长物,巽为长女,此即“长女代母”;离居南,坎居北,即“坎离得位”;兑居西与东方的震相配,艮居东北与东南的巽相配,即“兑震为偶”,兑能成物,艮能终物,这样的后天八卦方位图式体现的是地道,而先天八卦方位图式体现的是天道。邵雍因此认为先天八卦是易之体,后天八卦是易之用。
③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
此图式见于《周易本义》和《宋元学案·百源学案》,是邵氏四图之一的“六十四卦次序图”,又称“大横图”。《易学启蒙》这样解释此图:
八卦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为四画者十六,于经无见,邵子所谓八分为十六者是也。又为两仪之上各加八卦,又为八卦之上各加两仪也。四画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为五画者三十二,邵子所谓十六分为三十二者是也。又为四象之上各加八卦,又为八卦之上各加四象也。五画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为六画者六十四,则兼三才而两之,而八卦之乘八卦亦周。于是六十四卦之名立而易道大成矣。
如上图所示,邵雍排列此图式的基本法则是“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程颢称此法则为“加一倍法”,朱熹称之为“一分为二法”。邵雍以加一倍法(一分为二法)解释六十四卦卦数和卦象的形成,是把奇偶二数的演变置于第一位,采用的是一种数学推衍的方法,同近代的数学中的二进位制有相似之处,奇偶二数相当于二进位制中的1和0两个数码,从两仪开始,类似于逢二进位。
邵雍在《观物外篇》中详细叙述了八卦和六十四卦形成的基本法则:
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故曰“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也。十分为百,百分为千,千分为万,犹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叶,愈大则愈少,愈细则愈繁,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
在同一篇中,邵雍又说:
阴阳分而生二仪,二仪交而生四象,四象交而生八卦,八卦交而生万物。故两仪生天地之类,四象定天地之体;四象生日月之类,八卦定日月之体;八卦生万物之类,重卦定万物之体。类者,生之序也,体者,象之交也。推类者必本乎生,观体者必由乎象。生则未来而逆推,象则既成而顺观。是故,日月一类也,同出而异处也,异处而同象也。推此以往,物奚逃哉!
可见,邵雍的六十四卦次序不仅以数学的方式解释六十四卦的形成规律,同时也用来说明世界形成的过程,具有世界观或宇宙论的意义,天地万物都是按照八卦、六十四卦的生成次序演变而来。
④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图式外圆内方,将六十四卦次序按一定规律排列,方图的排列层次,可看作上述大横图“六十四卦次序图”从中(姤和复之间)拆开,将从乾到复的半部变作半圆形置于左边,再将从姤到坤的半部变作半圆形置于右边,左右拼接到一起,即是大圆图。然后,将大圆图分为八段,左边半圆分四段,右边半圆分四段,每段八个卦,自下而上叠成八层,先排左半圆的:第一层从乾到泰,第二层从履到临,第三层从同人到明夷,第四层从无妄到复。再排右半圆的:第五层从姤到升,第六层从讼到师,第七层从遁到谦,第八层从否到坤,六十四卦就按此次序排成了中间的方图。
方图的排列可以用数字图来显现,按照先天八卦的排列顺序: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将卦以数字代替,列入方图中会更直观地发现其中的规律。
朱熹解释此方圆合一图说:“圆图象天,一顺一逆,流行中有对待,如震八卦对巽八卦之类。方图象地,有逆无顺,定位中有对待,四角相对,如乾八对坤八之类。此方圆图之辨也。”(《宋元学案·百源学案》引)“有逆无顺”,是说方图上下八层,就六十四卦的顺序说,都是从右到左。按朱熹的解释,圆图的重点在于讲阴阳流行,方图的重点在于讲阴阳定位。前者是就时间过程说的,后者是就空间方位说的。此图后世俗称“六十四卦方圆图”。
邵雍指出了此图式的结构和运行原理:“阳起于复,而阴起于姤”“夫《易》根于乾、坤,而生于复、姤。盖刚交柔而为复,柔交刚而为姤,自兹而无穷矣。”
邵雍认为,坤为纯阴,阴为阳母,母孕长男而生复,坤、复之间非阴非阳,称“无极”,“天根”以生。乾为纯阳,阳为阴父,父生长女而为姤,乾、姤之间,“月窟”以伏。所以,自复卦开始,沿东边(圆图左半边)运行至乾,是阳气渐长的过程。至乾而阳气达至极盛,于是姤卦一阴生,沿西边(圆图右半边)运行至坤,是阴长而阳消的过程。然后,坤又接复,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由上面的大横图可以看到,太极、二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是阴阳二爻自然叠加而成,井然有序,顺理成章,六十四卦方圆图由大横图演变而来,六十四卦阴阳消长的顺序仍是一派自然,这是一种不假安排的自然之序,阴阳转化,此消彼长,形成对称结构,其中阴阳运行循环无端,其根本皆本于太极,万物化生皆从此出。邵雍认为此图即为伏羲所画的图式,伏羲当初只画了图式,没有文字,但天地万物之理已经尽在其中了。
邵雍的六十四卦方圆图是由时间和空间搭建起的宇宙模式,或者说,是邵雍描摹了自然形成的宇宙架构,天地万物和人类生活都处在此架构之中,无不是一阴一阳的循环消长和对待流行。如果将邵雍的先天易与汉易相比,可以发现,邵雍只讲阴阳,不讲五行,宇宙万物的生成是一个阴与阳不断分化组合的过程,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以此类推逐次展开,直至无穷。这种说法倒有些现代宇宙学中的“宇宙大爆炸”学说的意味。邵雍这种宇宙认识论和思维方式,对宋代易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宋代象数易学明显异于汉易之处。
⑤皇极经世图
邵雍以元会运世和岁月日时制定了一个历史年表,用以计算宇宙演变和人类历史的演变,元会运世与天之四象相对应,岁月日时与地之四象相对应,并以八卦的符号系统来表述。此年表称为皇极经世图。其子邵伯温解释说:“至大之谓皇,至中之谓极,至正之谓经,至变之谓世。”经是治理的意思,“皇极经世”意为以大中至正应变之道来治理世事。
邵雍认为,太阳一年绕天一周,故以日配元。日月交会一年十二次,故以月配会。经星一年运行三百六十度,故以星配运。一日十二时辰,故以辰配世。由此而规定了一套具体的算法,一元为十二会,一会为三十运,一运为十二世,一世为三十年。这样算下来,一元就等于129600年(1×12×30×12×30),一元只是宇宙时间的初始阶段。一元中有元、会、运、世,接下来,一会中也有元、会、运、世,同样用乘法计算,可得出一会所统率的时间为155200年,以此类推,运和世中也分别有元会运世,也作如此的次第相交,到世之世,得到一个庞大的数字559872000年。接着再配以地数,即以岁月日时分别与元会运世次第相交,如此终始循环,直至无穷。
朱熹的弟子蔡元定对邵雍的《皇极经世》作了高度赞扬:
康节之学,虽作用不同,而其实则伏羲所画之卦也,明道所谓加一倍法也。其书以日月星辰、水火土石,尽天地之体用。以暑寒昼夜、风雨露宿,尽天地之变化。以性情形体、走飞草木,尽万物之感应。以元会运世、年月日时,尽天地之终始。以皇帝王霸、《易》《书》《诗》《春秋》,尽圣贤之事业。自秦汉以来,一人而已。(《皇极经世绪言》)
这个年表可以看作邵雍为宇宙历史制定的年谱,邵雍将此宇宙周期表与六十四卦圆图中的六十四卦相对应,六十四卦分为八宫,八宫顺序即为伏羲八卦次序图中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这八个卦分别对应元、会、运、世、岁、月、日、时,每宫中的八个卦再分别配以元、会、运、世、岁、月、日、时,然后次第相交,每宫中的八个卦,居奇位数则乘以十二,偶位数则乘以三十。从乾卦开始,为元之元,到坤卦为止,为辰之辰,最终可以算出一个周期的天数和地数之总和为1216192320年。看上去,非常繁杂,其实把握了规律就是次第相乘,用邵伯温的说法即“其法皆以十二、三十相乘”,以现代的计算机来进行这些乘法计算并不困难,而邵雍以这样的数学算法,并非只做算术游戏,而是要将时间周期与历法、卦气、卦象相配,以供起卦占卜之用。邵雍依据六十四卦圆图制定了一个历史年表,如蔡元定所言“其书以日月星辰,水火土石,尽天地之体用”,以天象日月星辰配元会运世,为宇宙历史制定了年谱。
邵雍在其《皇极经世一元吟》中说:
且以一元言,其理尚可识。一十有二万,九千余六百。中间三千年,迄今之陈迹。治乱与废兴,著见于方策。吾能一贯之,皆如身所历。(《伊川击壤集》卷十三)
上图为黄宗羲《易学象数论》中的“挂一图”的“元之元”部分,黄氏于“皇极二”中释此图曰:
乾、兑、离、震为天之四卦,四卦自交成十六卦,十六而十六之得二百五十六卦,谓之《挂一图》,以之分配元、会、运、世、年、月、日、时。然在一元会止十二,止以辟卦配之。一元之中有三百六十运,一会之中有三百六十世,一运之中有三百六十年,一世之中有三百六十月,一年之中三百六十日,一月之中三百六十时,凡此六者,则以《挂一图》配之。皆用四爻直一,三百六十尽二百四十卦,余十六卦,每气之首各用四爻,二十四气恰尽余卦。
“挂一图”中,从“元之元”到“世之世”,共有二百五十六卦。一元有十二会,与十二辟卦相配,再配以二十四节气。黄宗羲以此方法起卦得运卦、世卦、年卦、月卦、日卦、时卦,论证分析后,认为朱子说“《经世》书以十二辟卦管十二会,绷定时节,却就中推吉凶消长。尧时正是乾卦九五”所言不确,黄宗羲算出“唐尧在星之癸,一百八十,是上爻将终,安得云九五哉?于其易明者且然,况科条烦碎,敦肯究心于此乎?”邵雍的这种算法确实科条烦碎,难怪《四库全书总目》说“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
我们发现,这种逐次以一配多,然后再配以卦气、历法的方式颇似“焦林直日”,焦氏是以值日之卦与六十四卦次第相配,可以出现四千零九十六种结果,以所占得的结果对应林辞,而邵氏是以各卦配元、会、运、世、岁、月、日、时,将时间纳入卦中,以流年对应卦爻象,得出占卜结果,两者另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将卦气纳入体系中。
邵雍将如此漫长宏大的时间和空间纳入计算之中,用辩证的易学思维,洞察宇宙运行、世事兴衰的大规律,真可谓思贯千古、胸怀宇宙。人类在思考与追求中不断前行,现代科技发达到可以使人类进入太空,对于宇宙天体间的距离,以光年来计算,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探寻和把握以期进一步了解宇宙运行的真相及规律。邵雍在《观物外篇》中说:“易之数,穷天地始终。或曰:天地亦有终始乎?曰:即有消长,岂无终始?天地虽大,是亦形器,乃二物也。”天地虽然大,也是有形的器物,是器物就有生灭,宇宙有它的运行周期,整个宇宙是众多世界生灭连续的过程。当下,人类对地球之外的星体以及宇宙有越来越多的了解,太阳系、银河系,以及那些恒星、黑洞、黑洞之间形成的吸力波,无不遵循着生灭相续、循环不已的规律,每一种状态的显现都是这个规律中的过程,正所谓“天地虽大,是亦形器,乃二物也”,邵雍试图用他的《皇极经世图》揭示宇宙运行的规律及其过程。
邵雍以他的这一图式制定出这样的宇宙历史年表,是对易学卦气说的推衍和扩充,他以阴阳消长的法则推出天地有终始的结论,宇宙同样是阴阳消长不断变化的过程。在将整个宇宙万有的变化纳入阴阳消长的过程之后,邵雍将关怀的目光回到人类社会,人类历史的变迁遵循阴阳消长的运行法则,盛衰荣辱、生死穷通,无不在过程之中,因此,邵雍提出了“观物”的人生观,既然明白了事物发展的规律,知晓了眼前的一切不过是阴阳消长的过程,人就应该从纷繁的表象中超脱出来,冷静观察万般变化,不以物伤心,亦不以心伤物,做到两不相伤,而自得于自在的境地。当胸中装得下整个宇宙,自然界的风月可以去自由品评的时候,人生便获得了高尚的乐趣。这种道家气质的宇宙观人生观,加上儒家气质的人文意识和终极关怀,使邵雍成为易学史上一位儒道兼综易学大家。
至此,我们已经简略介绍了象数派三宗的易学特点,为了使读者更多地了解象数派尤其是图书之学,特补充易图五例如下。
3)易图五例
①河图、洛书
朱熹《周易本义》卷首所载河图洛书:
《周易本义》在此两图之后有一段文字说明:《周易·系辞上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又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此河图之数也。洛书盖取龟象,故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河图之数,按汉易的说法,乃五行之生数同五行之成数合在一起,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图式以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以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并且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一与六共宗居北方,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为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三与八同道居东方,为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为友居西方,为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为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河图中数字的排列所依据的规则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清代李光地在《周易折中》卷二十一《〈启蒙〉附论》部分,把这一排列过程表述为“阳动阴静”与“阴动阳静”的法则。
大意是说,一到十这十个自然数当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河图与洛书都是由奇数与偶数进行有规律的变化而形成的。现以“阳动阴静”为例:
河图阳动阴静图
河图就是十个数字的排列,“五”和“十”居中央,然后其他的八个数分别排列在四个方位上,从上方(即南方)开始排,从“一”开始,一个方位排两个数,从外向内排列,外“一”内“二”。然后按顺时针,也就是往右转,在右方(即西方),三四从外向内排列,外“三”内“四”。然后在下方(即北方),六七从外向内排列,外“六”内“七”。然后在左方(即东方),八九从外向内排列,外“八”内“九”。这八个数这样分布于四方。接下来就是所谓的“阳动阴静”,也就是这样排好之后,一和七是阳数,阳动,就是单数“一”和“七”交换位置,这个“一”本来在上面挪到下面,“七”本来是下面移到上面。左右“三”和“九”交换位置,如此交换后的结果是:一、六居乎北,二、七居乎南,三、八居乎东,四、九居乎西,就形成了“河图”的数字排列。
黄寿祺先生在《周易译注》的“读易要例”中说:“事实上,‘河图’方位以‘五行数’(见扬雄《太玄经》)当之,‘洛书’方位以‘九宫数’(见《大戴礼记·明堂》)当之。”也就是说,“河图”是五行生成图,“洛书”是九宫图。
我们来看洛书图式与九宫图。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宫以“井”字划分九个等份,以正中的方位为中宫,对应四正四隅八宫方向,在晚间从地上观天的七曜与星宿移动,可知方向及季节等讯息。对于古代天文学来说,“九宫图”非常重要。洛书的数字排列与九宫图相符。
此图式中,每一行,每一列,以及两条对角线上的和都等于十五,这种数学现象在当代国际数学界叫作“幻方”。中国的“洛书”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幻方”,是三阶幻方。洛书看上去像一只大乌龟,记忆这个图式的口诀:“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洛书”所表示的这样的三阶幻方的数字排列是怎样形成的呢?我国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叫杨辉,在他所著的《续古摘奇算法》一书中,讨论了河图和洛书的数学问题。其中对于洛书所表示的三阶幻方的排列,找出了一种奇妙的规律。杨辉的表述是:“九子斜排,上下对易,左右相更,四维挺出。”所谓“九子斜排”就是从一到九这九个数,从左上到右下斜着排下来,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这叫“九子斜排”。然后“上下对易”就是“一”和“九”对调位置。“左右相更”是左右两个数对调位置,也就是“七”和“三”对调位置,然后“四维挺出”,四维就是四个角上这四个数。“挺出”往四个方向挺出去,这样就形成了这个洛书的数字排列。
洛书阳动阴静图
杨辉所总结的洛书的数字生成过程简捷而且非常容易记住。李光地在《周易折中》中,把杨辉所概括的这种排列方法也用“阳动阴静”来表述,由于上下左右这四个数都是单数,即阳数,“对易”和“相更”就是互相对调位置,是动。二、四、六、八这四个数不动,是静,在这个动静过程完成之后再“四维挺出”,就成了洛书的排列。
朱熹在《易学启蒙》中对河图、洛书进行详尽的介绍后,言道:“(圣人)则河图者虚其中,则洛书者总其实也。河图之虚五与十者,太极也;奇数二十、偶数二十者,两仪也;以一二三四为六七八九者,四象也;析四方之合以为乾、坤、离、坎,补四隅之空以为兑、震、巽、艮者,八卦也。洛书之实,其一为五行,其二为五事,其三为八政,其四为五纪,其五为皇极,其六为三德,其七为稽疑,其八为庶征,其九为福极:其位与数尤晓然矣。”朱熹的这段话将“河图”“洛书”之数落实到圣人效法“河图”作“八卦”,效法“洛书”制《洪范》“九畴”。
②十二辟卦方位图
十二辟卦方位图
十二辟卦择取六十四卦中的十二个特殊卦形,配合一年十二月的月候,指示自然界万物“阴阳消息”的意义,故又名“月卦”“候卦”“消息卦”。
黄寿祺先生在其《周易译注》的“读易要例”中介绍此卦图说:“十二辟卦的来源甚古,其说首见于《归藏》云:‘子复,丑临,寅泰,卯大壮,辰夬,巳乾,午姤,未遁,申否,酉观,戌剥,亥坤。”(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辟”字之义,犹言“君”、言“主”,谓此十二卦为十二月之主。
此图十二卦中,阳爻逐序递生的有六个卦,从子月复卦到巳月乾卦,阳爻从初爻的位置逐次上升:复卦初爻为阳爻,临卦是初、二爻为阳爻,泰卦是初、二、三爻为阳爻,大壮卦是初、二、三、四爻为阳爻,夬卦是初、二、三、四、五爻为阳爻,而乾卦则六爻皆阳,在此六个卦象中阳爻逐次增长,故称为“息卦”,“息”为生长之意。
阳极而生阴,乾卦全阳之时,一阴生于地下,初爻之阳被阴所替代,从午月姤卦到亥月坤卦,阴爻逐序上升,阳爻依序递减:姤卦初爻为阴爻,从姤卦、遁卦、否卦、观卦、剥卦,以至坤卦,此六个卦象中阳爻逐步消减,以至全无,故称为“消卦”。在十二辟卦中,子月(中气冬至)为复卦,为一阳来复之象(初爻为阳爻),表示冬至过后阳气初生,而午月(中气夏至)为夏至过后,阳气盛极而转衰、阴气初生(初爻为阴爻),寅月阴阳调和(三阳爻、三阴爻)故初春为“三阳开泰”,其义即源于十二辟卦。
“十二辟卦”是《周易》研究中的重要学说。《周易译注》云:“十二辟卦,自西汉孟喜、京房、东汉马融、郑玄、荀爽、虞翻,以迄清代汉学家,莫不采用。”
③卦气全图(含六十卦值候)
西汉易学家孟喜易有“卦气”“十二月卦”“六日七分”等例,以卦配时,以卦气开象数易,但卦气的源头早于孟喜,据今人刘大钧先生《“卦气”溯源》考证,“卦气”起源应于先秦,可推至殷商。孟喜的卦气之说用意在于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卦象、爻象配合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日,俨然是一个历法系统。
其法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分配四时,每一卦主一时:坎冬、离夏、震春、兑秋。每卦六爻,每爻主一气,共主二十四气,四卦的初爻分别主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冬至、夏至),即震初九春分、离初九夏至、兑初九秋分、坎初六冬至。四正卦已经各管一季,共余六十卦来配日,若每卦配六日,六十卦即共配三百六十日,然而每岁实有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须再分配于六十卦。五又四分之一除以六十,得数不是整数,于是孟喜创一日有八十分的说法,这样,五又四分之一乘以八十,得四百二十分。将四百二十分分配至六十卦,于是得每日七分,加上之前每卦所配的六日,就形成了每卦“六日七分”。六十卦已经配日妥当,接着将六十卦分配于四正卦之下,每一正卦可得十五卦,每一正卦管一季,刚好是三个月,十五卦分到三个月中,得每月五卦。所以在卦气系统中,形成五卦为单元的结构。在每一单元中,刚好配入十二月卦中的一个卦,因为十二月卦本来就分值十二个月,刚好配合,于是每单元中便成为一个月卦(十二辟卦之一)配上四个杂卦(非月卦)。孟喜再将十二月卦称为辟,其余称为公、侯、卿、大夫,五卦值月的次序,先为侯,然后次第为大夫、卿、公、辟。下图将孟喜“月卦配七十二侯图”与“六日七分卦气图”综合到一起,即成包含六十卦值候的“卦气全图”:
卦气全图
卦气全图分为八层,由内起第一层为坎、震、离、兑四正卦(图中四正卦的位置并未依东南西北的位置摆正,原因是要将十一月冬至复卦放在最接近读者的正方向,所以四正卦放在了四隅的位置);第二层为四正卦六爻;第三层为十二月;第四层为十二月建辰,如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等,所附元枵、星纪等,为黄道十二宫名;第五层为二十八宿及二十四节气;第六层为值月的十二消息卦及其六爻;第七层为消息卦每爻的值候,如蚯蚓结、麋鹿解、水泉动等;第八层为五爵六十卦,如公中孚、辟复、内候屯等。
卦气说的应用,其初为《易》筮占验,象数易家注经,多依卦气图而注,其后复用于历学,此中所含古代历法、气候等方面的知识是研究古代天文、历法、气候等重要的参考资料。
④《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
此图参考朱伯崑先生《易学哲学史》第六章第三节,书中介绍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有图和说两部分,《太极图说》是对图式的解说。今本《太极图说》是经过朱熹的整理而流传下来的(上图)。南宋的朱震为宋高宗讲《周易》时所进周敦颐的太极图与此图不同。朱伯崑先生认为,儒家学者周敦颐将道教的太极图加以改造并作了新的解说,吸收了其中的宇宙论,抛弃了成仙得道的炼丹术,从而形成了《太极图说》,以此作为儒家成圣人的理论依据。周敦颐在图式中还保留了阴阳动静分上下的注文,而朱熹修订过的图,从图式上去除了道教炼丹术的影响。朱熹修订的太极图成为明、清时期的标准图式。
现将朱熹所修订的周敦颐《太极图说》摘录于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周子全书》卷一)
朱熹认为无极是用来形容太极的,表示太极无有形迹,既无极而又太极,二者无时间先后关系。对于“说”的部分,“无极而太极”是朱熹作了修订的(原句为“自无极而为太极”)。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将道家的无极观念引入解易系统,并以阴阳动静解释太极和两仪的关系,朱熹接续其说,稍作修订后成为其理学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学说在易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后世易学有较大影响。
⑤《序卦》圆图
《总卦》圆图
《周易折中》在卷二十二“《序卦》、《杂卦》明义”中录有《序卦》圆图,并作文字解释说:
孔子《系辞传》,叙上下篇九卦曰:“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先儒以其卦推配上下经皆相对,盖乾与咸、恒对,履与损、益对,谦与困、井对,复与巽、兑对,每以下篇两卦,对上篇一卦,凡十二卦而二篇之数适齐矣,然十二卦之中,又止取九卦者,乾、咸其始也,兑其终也,略其终始,而取其中间之卦,以著阴阳消息盛衰之渐,故止于九。前所推上下篇各四节,阴阳消息盛衰之次,与此图密合。
此图将《系辞》中所提及的九个卦的关系在《序卦》所述卦序所形成的圆图中用连线体现出来,这九个卦我们在介绍陈抟的《龙图序》时曾经提及,称之为“夫子三陈九卦之义”,孔子对这九个卦的卦德讲了三次,可见对这九个卦的重视。《周易折中》总结先儒对这九个卦关系的认知,发现上经的每一卦正好对应沿直径所指向的下经的两个卦,这样就有十二个卦出现在对应关系中,略去这十二个卦中处于上、下经首卦的乾、咸以及十二卦末尾的兑,取其中间就是篇中所论的九个卦,以此来阐明阴阳消息盛衰渐进的变化。
图中所呈现出的这种对应关系确实很奇妙,既体现了卦序中所蕴含的变化流行、生生之义,又体现了上、下经之间的对待关系,可见,三陈九卦,并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