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其庸画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初中半耕半读

冯其庸15岁那年,也就是1939年,镇里办起了一所中学——青城中学。第二年,他考入了该校初中。因为家里需要劳动力,他不得不半耕半读。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无锡私立青城中学校门

在这所中学,他很幸运地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国文的丁约斋先生。丁老师发现他读书多,领悟快,还以为他出身“书香门第”,坚持要到他家去看看,结果看到的竟是一个穷苦的农家。直到丁老师在他的旧书架上发现了一部《安般诗钞》、一部《古诗笺》,才好像证明了他“书香门第”的猜测,因为这种书是一般人家不可能有的。其实,这些书都是冯其庸的一位朋友送给他的,他的文史功底和领悟能力,都是他刻苦读书得来的。

这期间,给冯其庸印象最深的,是丁老师讲的三句话:一句是“读书要早,著书要晚”;再一句是“读书要从识字始”;第三句是“写好了文章自己要多读几遍”。这三句话,第一句、第三句都好理解,这第二句就很有深意了,意思是,要真正读懂书,就要从“读懂”每个字开始,不仅要认识字,还要懂得字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识文断字”,因为中国的文字中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冯其庸深深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重要意义,所以他读书不放过每一个字,包括认识了的字。后来,他总把《说文解字》一类的字书放在案头,随手查阅,为他读书做学问打下了扎实基础。

也就在这时,他读书更加自觉了,还迷上了诗词和戏剧。

蒋春霖的《水云楼词》,万树的《词律》,还有宋代词人的大量作品以及清代纳兰容若的《饮水词》《侧帽词》和顾贞观的《弹指词》等等,他都读得爱不释手。有不懂的地方,就向老师请教。有的差不多整本的词都能背下来了。后来他成为写诗词高手,与熟读与背诵不无关系。

冯其庸的家乡无锡,是个戏剧盛行的地方,离他家不到三里远的地方,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孟将庙”,也有人说是“猛将庙”。每到晚秋时节,庙前广场上照例要演社戏,一般是两个通宵,也有演三个通宵的,有时还要演“双台”的。那时最流行的是京剧,到现在,他还记得那时候唱的很多剧目,如《追韩信》《斩经堂》《借东风》等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时村里的人都喜欢戏,冯其庸更喜欢戏。有戏的时候看戏,没戏的时候听说戏。每当大人们三五成群兴致勃勃地说戏的时候,他便津津有味地听讲。

冯巷西头的河道,村民在洗涤(冯其庸摄于1940年)

冯其庸读中学期间,一个演昆曲的苏昆剧团,流落到前洲镇。这个剧团的演员,个个有绝活,戏演得极为精彩。剧院离他就读的青城中学很近,下午放学后,他常常赶到剧院看戏,看完了戏再回家。这个剧团当时演出的拿手戏,他几乎都看了。

所以他说:“我的戏剧课最初是在农村上的,是在农村上的‘戏剧系’,我的老师就是这些社戏演员,以及给我讲戏的村夫和亲友。”

听戏、看戏,给冯其庸上了很好的一课,培养了他浓厚的戏剧兴趣,也给了他很多戏剧知识,为他后来研究戏剧,写作剧评,播下了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