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結語
楊復繼承朱熹、黄榦遺志,續成《儀禮經傳通解》之“祭禮”,相關議題之辨析,多秉持依經闡釋而折衷朱子之原則。楊氏考述之“明堂禮”,屬《六經》禮學之中“祭禮”下的一項儀典,乃天子季秋時饗上帝之禮,以有功之祖配祀,享以牛羊而禮尤備;明堂有九室,天子居之以出教令,卻非常居之所。這樣的考述,趨於簡約,卻頗合乎居今行禮之宜。
有别於楊復,惠棟治經標榜“漢學”,其《明堂大道録》博考漢儒古義,視“明堂”爲統攝太廟、太學、靈臺、辟雍等宫室的“大教之宫”,王者居之以順時行令,法天行政而贊化育,乃表徵大道之行的神聖場域。惠氏藉由考索“明堂”,構設王者施行王道的理想之教化,寄寓對“天下爲公”、“大同”盛世的嚮往。這樣的“明堂”系統,趨於繁縟,未必可行,卻昇華其義涵,成爲經學論域的核心議題。
如果説楊復“明堂禮”反映出朱熹禮學以致用於今爲經世的特點,其現實性高於理想性;相對的,惠棟“明堂”之政以探索古聖王之經世制度爲致用,這表現的是寧以理想指導現實的治經態度。關於“明堂”的文獻典據含混模糊,楊、惠兩家之考論,都未必合乎歷史事實,唯其書缺有間,史實難明,兩家“明堂”説之歧異,與其斤斤計較孰是孰非,從中探察傳統經學家的上述兩種解釋經典的傾向,或許更有意義。
2012年6月初稿
2012年11月修訂
[1] 以上,詳參楊復:《儀禮經傳通解續序》,葉純芳、橋本秀美編輯:《楊復再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1年,卷首,頁1—2;並參葉純芳:《導言》,頁5—10。下文引述楊復《祭禮》,俱依此板本。
[2] 王國維:《明堂廟寢通考》,《觀堂集林》,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卷3,頁125。
[3] 張一兵:《明堂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頁7。
[4] 葉純芳:《導言》,頁40。
[5] 楊復依鄭玄之説,將《有司徹》併入《少牢饋食禮》,合爲一篇。説見《祭禮·義例》,頁6—7。
[6] 楊復:《祭禮·天神篇上》,頁173。
[7] 楊復:《祭禮·天神篇下》,頁233。
[8] 同上註,頁233—235。
[9] 説參苗露:《宋代理學家陳祥道生平考證》,《綏化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頁86—88。
[10] 楊復:《祭禮·天神篇下》,頁234。
[11] 楊復:《祭禮·天神篇上》,頁177—180。
[12] 同上註,頁211。
[13] 楊復:《祭禮·天神篇下》,頁235。
[14] 同上註,頁238—239。
[15] 楊復:《祭禮·天神篇下》,頁235—239。
[16] 同上註,頁240—243。
[17] 同上註,頁243—244。這兩條語録,並參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卷81,頁2138;及卷82,頁2143。
[18] 楊復:《祭禮·序》,頁4。
[19] 見楊復《祭禮·天神篇下》轉述,頁249。
[20] 同上註,頁254。案:“比之中”,當作“北之中”,《文集》與《語類》(參下註)所録均作“北”。又,“南之東(即東之南)爲明堂左个”,其中“即東之南”四字,《文集》作小字夾注;以下諸句同。
[21] 朱熹:《明堂説》,《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四部叢刊正編影明嘉靖本,卷68,頁1248;《朱子語類》,卷87,頁2237—2238。
[22] 楊復:《祭禮·天神篇下》,頁255—256。
[23]《朱子語類》,卷84,頁2177。
[24] 同上註,頁2178。
[25] 説詳拙著:《旁通辨證,解消朱熹——從典範轉移看〈周義本義辨證〉》,“朱子經學及其在東亞的流傳與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美國鳳凰城:亞利桑那州立大學,2012年5月6—8日。
[26] 惠承緒、承萼:《周易述題識》,附見《周易述》,乾隆二十四—二十五年雅雨堂刊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書盧見曾《序》篇末,頁2上—3上。
[27] 説詳拙著:《惠棟論〈易〉之大義與微言》,“東亞經學高端論壇”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太原:晉祠賓館,2012年7月14—15日。
[28] 惠棟:《明堂大道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影清乾隆年間刻經訓堂叢書本,卷1“明堂總論”,頁545—546。案:經訓堂本《明堂大道録》以江聲校録者爲底本,字體仿小篆結構,爲便於閲讀,文中引述多逕改爲通行楷體。又,“治曆”之“治”字下,經訓堂本以小字夾注“御名”二字,係因乾隆皇帝名弘曆,故缺字避諱。參照上海圖書館藏《明堂大道録》稿本,“治”字之下作“歷”。
[29] 惠棟認爲蔡邕《明堂月令論》“于四代明堂之法辨晰分明”,而鄭玄、王肅、袁準三人别持異議,徒生淆亂,故“備載漢晉諸儒之論”,以俟折衷。詳參《明堂大道録》卷1“諸儒論明堂”,頁551。
[30] 惠棟:《明堂大道録》,卷2“明堂權輿”,頁555。並參惠棟撰,鄭萬耕點校:《周易述》,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卷20,頁372。
[31] 同上註,卷2“神農明堂”、“黄帝明堂”、“唐明堂”、“虞明堂”、“夏明堂”、“殷明堂”、“周明堂”各節。
[32] 惠棟:《明堂大道録》,卷1“明堂大教之宫”,頁546—547。
[33] 同上註,卷1“明堂天子諸侯等禮”,頁547。
[34] 同上註,卷1“諸儒論明堂”,頁548。
[35] 惠棟:《明堂大道録》,卷1“諸儒論明堂”,頁548—552。此外,並參同卷“廟學同處異處皆統於明堂”、“明堂靈臺同處”、“辨明堂即路寢不在郊”諸節。
[36] 同上註,卷8“明堂四面”,頁622。
[37] 同上註,卷1“明堂四代之禮”,頁546。
[38] 同上註,卷2“明堂權輿”,頁555。
[39] 同上註,卷3“王居明堂禮”、“王居明堂義”,頁564—566。
[40] 同上註,卷4“明堂門數”,頁577—578。
[41] 惠棟:《明堂大道録》,卷3“明堂象魏”,頁573。
[42] 惠棟:《周易述》,頁13—14。
[43] 惠棟:《明堂大道録》,卷7“明堂尊師”,頁611。
[44] 惠棟:《荀子微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影上海圖書館藏稿本,頁466—467。
[45] 張濤、陳修亮:《周易述導讀·導讀》,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頁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