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中国保险资金运用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新常态下保险资金运用的核心竞争力建设

2014年以后,国内经济的新常态正逐渐重构资产管理行业的竞争格局。保险资金运用也应该顺势而为,一方面要通过强化资金优势、完善利率曲线等方式不断夯实自身传统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抓住保险主业的战略发展机遇,在产业投资、投行业务、营销渠道等领域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新国十条”下保险业快速发展带来的资金优势

“新国十条”立意高远,明确将保险业定位为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将发展保险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使之成为整个社会风险管理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相关政策逐步落地,保险业的社会属性和潜在功能将被进一步激发,保险资金运用也将迎来新的机遇。

(一)保费快速增长将强化保险资金的规模优势

在保险业进入全面升级的过程中,人身险将改变与银行高收益理财产品的恶性竞争局面,向“兼具避税、风险保障和财富管理”三种功能的新型保险产品转型,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责任险将在减轻政府承载的社会风险、化解社会责任纠纷等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养老险、农业保险在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保障农业再生产能力等方面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都预示着保险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根据“新国十条”的发展目标,保险密度将从2013年的1266元/人提升到2020年的3500元/人,增长近2倍。保费规模的快速增长将带动保险资产管理规模不断扩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的地位将继续提升。

(二)社会属性增强将提升保险资金稳定性

国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正在稳步推进,为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提供重大契机。此外,随着“新国十条”推动养老险和商业健康险的相关政策落地,政策的叠加可以为涉及养老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预留足够大的发展空间。保险公司有机会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深度介入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障系统,新的保险产品也将逐步开发出来。社会属性的显著增强,将进一步提升保险资金的稳定性。

(三)增加保险资金来源,提升保险资金配置的灵活度

“新国十条”明确提出推进保险公司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这是推动险资进入财富管理领域的重要信号,无疑将丰富保险机构经营模式、提升保险资金运用能力。经过3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居民积累了大量的财富,随着中国房地产价格上涨预期转向,居民财富配置将逐渐由不动产转向金融资产,会催生大量的财富管理需求,险资进入财富管理领域将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保险资金运用的来源将得到进一步拓展,从而提升资金配置的灵活度。

二、资产负债双轮驱动

(一)资产负债双轮驱动的意义

实行资产负债双轮驱动主要源于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与利率市场化的综合背景。在外部压力与内生动力的双重作用下,保险业正逐步开展负债端保险产品定价利率市场化的实践探索。寿险定价利率放开将导致新单利润下降,传统业务的利差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无论是人寿险公司还是养老险公司,在受到负债端收益提升压力的情况下,其转嫁方式便是对投资端提出更高的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管理要求。在新一轮保险行业发展的形势下,负债端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往这种静态的“以对标负债端要求进行资产端配置”的模式已难以顺应行业发展的客观趋势。将负债端和资产端有机结合,以双轮驱动模式推进深化改革和发展,既是新时期保险行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又对承担资产负债纽带作用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而言,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实现资产负债双轮驱动的产品化模式

未来实现资产负债双轮驱动的主要发力点就是以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为核心的产品化体系建设。一方面,传统保险产品是保险业实现规模增长和利润来源的重要途径,产品作为载体和工具,在负债端具有成熟的模式和体系;另一方面,产品化对接也是实现将资产负债端的收益、风险、久期、流动性等多元需求属性进行匹配的有效方式。

从发展阶段来看,资产驱动型产品的业务设计主要有三种模式:完全匹配模式、期限错配模式和资金池模式。

1.完全匹配模式

所谓完全匹配模式,即将保险资产端和负债端在收益水平、期限、规模和风险等级等方面进行全口径的对接。保险资产传统配置方法下,先形成负债池,而后为保单负债配置相关资产。资产负债匹配模式则不同,一般此类业务是以特定投资资产为标的,定制化设计和发行相应的保险产品。该保险产品独立建立账户运作和管理,并通过特定渠道实现快速销售。此类业务模式,有利于形成公司标杆性产品,帮助公司打响产品的行业品牌(见图2-11)。

2.期限错配模式

资产负债驱动产品的第二种业务模式为期限错配模式。此模式下保留了前述完全匹配模式中“规模总量匹配”和“风险等级匹配”的特征,不同的是其利用了利率曲线理论中期限与收益要求同向相关的特性。其主要操作方法是通过设计一系列期限较短且滚动发行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或者具有投资功能属性的保险产品(投连险、万能险等),对接规模较大、期限较长、流动性程度较低的投资资产,赚取长期投资资产的高收益和短期负债端要求回报之间的利差,同时通过各类技术方式保证产品组合的流动性。

图2-11 资产负债驱动产品模式一:完全匹配模式

3.资金池模式

资金池模式是以产品化实现“资产负债双轮驱动”的理想状态,较期限错配模式更进一步的是,资金池模式进一步打破了资产端与负债端之间的直接匹配关系,在规模、期限、收益和风险层面均可以实现错配管理。资金池模式的实质是资产池和负债池的构建和联动。一方面,建立以高收益另类资产为主、流动性资产为辅的资产池,为负债端提供产品收益和流动性的保障;另一方面,在负债端循环发售一批期限和收益要求不同的保险产品或养老保障产品,对标的不同渠道和收益需求的细分市场,做宽业务覆盖范围,做大产品体系容量和规模。在资金池模式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于设计或者采购一系列产品化工具,实现资产池和非标池的联动。资金池模式在技术层面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通过现金流模型实现资产池内金融资产收益和期限的分层管理,对标不同收益要求和期限的负债端产品;二是通过流动性补足方案、预约赎回机制、临时赎回惩罚等方式,化解潜在的流动性缺口风险,保持循环滚动的平稳运作状态;三是在投资风险分散化的基础上,建立资产池风险分层识别方法,对尾端风险建立风险转嫁机制,防范单一投资标的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对负债池的扩散性影响。

三、抓住保险业战略布局带来的投资机遇

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鼓励发展养老服务中小企业,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保险业与养老及健康医疗产业具备天然的联系,应把握产业布局演变机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依托保险主业,做大做强保险资金养老产业投资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老龄化人口超过2亿人的国家,并且老龄化进程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预计从2013年到2030年,老龄化人口将从2.02亿人增加到3.71亿人,年均新增老龄化人口1000万人,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超过60岁的老人。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加上现有“421家庭结构”难以支撑传统养老结构,我国对老龄人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快速增加。根据测算,未来20年我国养老产业规模有望达到20万亿元,养老相关行业将成为成长最快的领域。新常态下的保险资金运用须以保险主业为依托抓住产业格局演变机会,抓住先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养老产业投资不仅包括养老社区投资建设,还涵盖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紧急救援等内容,投资规模大、周期长、投资回收期一般在15年左右,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保障。保险资金属性与养老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投资养老产业能够缓解保险资金错配压力,为保险公司带来稳定现金流收益。保险公司通过养老产业投资向上连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等产品,向下连接老年医疗、老年护理等产业,并整合相关产业,构建全生命产业链,实现保险主业与养老产业的相互促进。

保险资金运用抓住保险业战略布局带来的投资机遇投资养老产业,首先要突出自身优势,明确市场定位,打造差异化竞争策略。伴随保险资金成本不断上升,初期建设运营规模相对较小的情况,为保障保险养老产业的良性发展,可提高养老社区的准入门槛,以中高端人群作为服务对象。在此基础上,可逐步扩大潜在消费群体,比如享受老年公寓设备、设施、服务等资源的群体,以及旅游观光者、购物者、就医者等,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提高收益。

在产品开发上,打造与保险产品挂钩的养老社区。保险公司通过产品创新,发行以服务为承诺而非提供现金保障的新型保险产品,是其他养老机构所无法比拟的。参考海外保险业将保险产品开发与养老社区建设结合起来的实践经验,年金型产品和长期护理险等健康险险种可作为与养老社区发展匹配的创新保险产品开发方向。短期内可在现有年金产品和投资型产品的基础上稳步创新,增加与养老社区相关的内容,确保具有操作性。

在区域布局上,采取全国性连锁社区和区域内递进型社区双层布局,即在全国选择若干自然条件、气候条件比较好的适宜养老养生的区域进行布局,在全国形成连锁式的养老社区,客户可以根据气候变化及自身的喜好,选择在不同区域的养老社区进行候鸟式养生、养老。

在经营方式上,采用连锁经营、差异化策略。连锁经营,对保险机构而言,有利于提升服务的标准化,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客户对品牌的认同度和忠诚度。对客户而言,客户的选择更加多样化。从美国的经营来看,连锁经营的养老社区是主流,通常拥有一个或多个品牌,重视品牌的建设和维护,以优质的服务培养客户对品牌的认同度和忠诚度。

在投资运营模式上,可采用多样化模式。各保险集团根据自身及项目特点,灵活选择投资商与运营商为一体的全资模式,投资商、运营商、开发商为合作体的股权合作模式,战略性入股较成熟养老产业企业的股权投资模式,购买REITs模式及发行类REITs的投资计划模式等。在运营方面,综合应用销售、租赁、服务手段,发掘利润增长点,打造符合我国经济社会特点的保险资金养老产业运营模式。

(二)依托保险主业,发展与保险产业相关联的大健康产业链

我国医疗健康支出持续高速增长,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健康支出占GDP的比重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世界低收入国家医疗健康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5.8%,世界高收入国家的这一指标已经超过12%。我国医疗健康支出明显低于世界其他国家,医疗健康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长,最有实力对健康养老相关产业链条进行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保险服务社会、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较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保险资金投资方式、投资渠道更为多样化。除在资金方面的优势外,保险资金投资健康产业链企业能够为被投资企业带来良好的品牌效益和客户资源。目前,我国非公医疗机构、体检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基础。保险资金投资大健康产业链机构能够有助于相关企业的品牌建设,帮助企业实现跨区连锁等。同时,保险公司具有强大的客户资源优势,保险资金投资大健康企业能够为企业带来大量潜在客户。

同时,保险公司投资大健康产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协同效应。掌握客户健康数据、提供健康管理及医疗服务,可以与保险产品设计、保单销售协同发展,对保险形成支持;为保险公司提供第三方健康管理服务及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方案。保险行业拥有大量的客户群体和强大的服务网络,在保险中引入健康管理,实现保险机构、投保人、大健康产业“三赢”。

从保险资金与医疗机构的合作领域来看,保险资金可优先投资盈利性医院。体检机构和健康管理公司也将成为保险资金投资大健康行业的重点对象。两类机构前期投入少、盈利周期短、易于与保险产品对接。保险资金投资这两类机构有助于从源头上提高疾病的防控能力,降低患者医疗负担,同时降低保险理赔成本,实现投资与主业的发展协同。

四、探索以服务保险行业为主线的投行业务

保险资产管理机构作为保险板块下的资金运用和投融资业务开展主体,既有在大资管时代下谋新求变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诉求,又肩负着资金运用和资产管理业务服务保险主业的本职使命。因此,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在以市场化规则开展各类投行业务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以保险主业为依托的核心竞争力,在重点业务领域做好保险主业和投行业务的有机结合。

(一)债券承销与债券信用保险

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道:“支持和规范商业银行、证券经营机构、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等合格机构依法开展债券承销业务”;“建立债券发行人信息共享机制。探索发展债券信用保险”,表明保险资产管理机构作为债券承销人已纳入政策导向范围。

展望未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与财产险公司在债券发行承销领域存在密切的资源整合机遇。一方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市场化、投行化运作日趋成熟,走在行业发展前列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具备了债券发行承销的基础渠道和目标客户,保险资产管理行业的风险管理优势在中低风险偏好市场具有相当的认可度;另一方面,近年来保险行业着力推动信用保险的发展,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财产险公司积累了一定的信用评价、财务核保、风险分散和再保安排方面的经验。将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债券承销的投行业务和财险公司信用保险有机结合,既增强了合作融资方募集资金的资质和综合能力,也为受托资金的投资创造了直接的投资渠道。

此外可以预见的是,保险机构作为发债主体直接融资的政策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目前保险公司可发行次级债券以及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发行资本补充债券等,未来不排除保险公司和保险机构能够以更多元更直接的方式参与债券市场融资,届时投行端发售承销和保险端承保增信的结合将更为有机和紧密。

(二)保险连接证券:巨灾风险管理新思路

保险连接证券(ILS)是一种把保险风险直接转移到资本市场的新型金融产品,其主要作用是实现风险由保险市场向资本市场的转移。在发达国家,保险连接证券产品的运用已经相当成熟,尤其是在转移巨灾风险方面应用广泛。传统意义上的巨灾保险连接证券包括巨灾债券、巨灾期权、巨灾期货和巨灾互换,近年来又衍生出或有资本票据、巨灾权益卖权、行业损失担保和“侧挂车”等。

目前我国在巨灾资本工具方面的运用基本处于空白阶段。未来可以巨灾债券为起点,发展保险连接证券。巨灾债券以保单证券化技术为基础,保证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在遭遇大型灾难损失索赔时可以及时获得备付的赔偿分摊资金。借鉴海外先进国家经验,我国监管机构和保险行业对以巨灾风险管理为重点的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业务结合高度重视。目前,诸多财产保险将巨灾风险作为除外责任,而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因此以保险和资本市场手段转移、分散进而应对巨灾风险具有相当的必要性。

(三)应急资本工具

更进一步地,在发展保险连接证券的基础上,未来可以发展针对企业融资需求的“应急资本工具”,即为企业遭受损失事件后提供筹资。

一般应急资本产品以特定的损失水平为触发条件,是巨灾事件风险损失转移和在后筹资工具的一种补充。目前常见的应急资本工具包括应急债务、应急票据、应急股票等。

应急债务方案是最常见的应急资本工具。应急债务方案是在损失发生之前安排外部交易提供资本方案,并预付一定的方案成本。从设计方法上看,与期权的原理类似。一般而言,应急债务方案的定价主要以债务支付的可能性和触发条件为依据。常见的触发条件包括:特定的、企业无法控制的灾害或者风险事件发生,且由上述事件导致的损失金额超过一定额度等。

五、打造以保险营销员队伍为基础的营销渠道

保险业具备其自有的营销团队,也有相当体量的客户资源。通过保险营销员队伍开拓业务,向个人销售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不必担心渠道的挤压与其他行业带来的竞争,也可以减少由于外部竞争带来的消耗。把握好保险营销员团队,配合适当的监管政策,可以使保险资产管理业在整个资产管理市场更具影响力,并形成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一)保险业特有的个人营销渠道

保险行业从业人员众多,截至2013年末,保险业从业人员377.42万人,从业人员数量位居金融行业之首,其中营销人员占比在70%以上(见图2-12)。

图2-12 保险机构及从业人员增长情况

拥有这样一支庞大的营销员队伍及完备的营销体系,是保险资产管理区别于券商资管、公募基金等资产管理机构的优势。券商资管与公募基金的资产管理业务的销售利润相对微薄,因此无法承受独立建设营销队伍的成本。也正因如此,券商资管、公募基金等资产管理机构对于个人零售业务多采用渠道代销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也是无奈之举。

早在2012年,中国证监会就公布了《保险机构销售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拟允许保险机构销售证券投资基金。公募基金的营销渠道主要集中在银行零售和第三方理财,而保险机构能作为公募基金的代销渠道之一,可见其营销实力和巨大的营销潜力。作为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本身就依托于集团内的保险公司存在。个险营销员队伍是保险公司必须建设的资源,也是保险公司开展业务的基础。在已经形成营销体系,有了一定数量的客户积累之后,增加客户黏性、防止客户和资金外流也是保险公司必要的发展重点,这恰恰需要内外部资源给予相关的支持,如提供理财服务、提供资产配置方案等。而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长期打理保险资金,在投资端有丰富的经验,有足够的实力为个人客户提供理财投资服务与整体资产配置,二者不谋而合。因此保险业内的资金/资产端,理应能够打通,巩固保险业内特有的营销渠道。

(二)较强的协同效应

保险营销员队伍为客户营销的主要是保险产品,而保险产品主要的功能是保障性。对于持有现金储蓄较多,需要进行理财投资的客户,仅依赖保险主业很难获得足够的服务。虽然也有附带理财功能的投连、万能、分红等险种,依然难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风险偏好和多元化配置的需求。

实际上整个理财市场上除了银行理财外,也缺少足够体量的低风险、稳定回报的理财产品。如保险资产管理产品能通过保险营销员队伍进行代理销售,一方面对于保险营销端可以更好地维护保险客户,增加客户黏性,在销售过程中也能丰富保险营销员的知识体系和专业程度,有助于保险营销的更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可以为保险资产管理端带来更丰富的资金来源,做大资产管理规模,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其协同效应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