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映大唐春:唐诗与唐人生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一讲 漫游中的题壁诗

上一讲我们谈到了唐人漫游的原因、漫游的类型和漫游的地域,今天我们重点谈一下漫游中的题壁诗。这是唐人诗歌发表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漫游期间,唐人的一大活动就是作诗。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诗人们往往把一些比较短小的、精练的诗作题写在馆舍、佛寺、驿亭、名胜等等一些处所的墙壁上。墙壁如果题写不下的时候,就把诗写在专门为题诗制作的诗板上。这种活动被称之为题壁。题壁不能把诗写得太长,写得太长的话,既受空间条件限制,也不利于传播。所以唐人的题壁诗大都比较短,一般是七律、五律或者是七绝,其中绝句更多一些。

题壁诗是促进诗歌流传的一个重要因素。诗人们题壁诗作得多了,就形成了一种风气,以至不少佛寺、馆舍、驿店等场所都专门为文人题壁事先作了准备,比如笔墨,或是题诗的诗板。这样一来,就越发促进题壁诗的盛行了。

从现存史料来看,题壁诗在初唐就有了,但是到了盛唐,特别是中晚唐,流行更为广泛。这种风气兴起的原因,恐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图31 清代宫廷画《雍正帝行乐图》之十四:雍正扮苏轼在山野题壁

一是出于自觉的传播意识。白居易有一首题壁诗《宿张云举院》:“明朝题壁上,谁得众人传?”意谓明天把我们的诗写在壁上,看看谁的诗最受众人的喜欢,能够传播开去,明确地表达了传播意识。

二是被人求索,不得不为。比如有一个人叫郑仁表,他在《题沧浪峡榜》这首诗下有一个注,说:“经过沧浪峡,憩于长亭,驿吏坚进一板,仁表走笔曰……”坐在沧浪峡的长亭,驿吏执意拿出一个诗板来,要他留题。为什么让他留题呢?当然看重的是他的名人效应。我们现在也有这种风气,比如某些饭馆,某些名胜所在,如果有一些明星、大人物给它题了字,那么以后的游客、来住宿就食者就会越来越多,实际上给它制造了一种名气。所以这是驿吏坚决地求索,不得不题。当然,被索诗与被索钱,滋味是迥然不同的,索诗本身是一种较雅致的行为,对求索者和被求索者来讲,都不掉价,所以当主人家拿出诗板请求题写的时候,诗人心里自会感到特别受用。当然,不少主人家更多考虑的还是功利目的,为了获得诗人的题诗,先是竭力侍奉,做一些感情投资,或者再三请求,让你难以拒绝。遇上这样的主人,恐怕很少有诗人拂袖而去的。

从唐人现存诗看,诗板确是他们表现诗才、传播作品的一个不错的媒介。张祜有一首诗叫《题灵彻上人旧房》,其中有两句说:“寂寞空门支道林,满堂诗板旧知音。”可见,这间僧人旧房中的诗板已很不少,是“满堂诗板”;而且在诗板上题诗者,他大都熟悉,是“旧知音”。他如郑谷《送进士吴延保及第南游》之“胜地昔年诗板在,清歌几处郡筵开”、翁洮《和方干题李频庄》之“吟时胜概题诗板”,都表现了诗板在联系感情、传播诗名方面的功用。

第三个原因恐怕是更重要的,就是有情要抒,不得不抒。诗人写诗,大都是有了一种真切的情感在内心涌动,要把它抒发出来。看到了好景,看到了令人感动的事情,就要题诗一首。比如盛唐诗人崔颢来到武昌,站在高高矗立的黄鹤楼上,看长江滚滚,看汉阳美景,情不自禁,就题写了一首《黄鹤楼》诗。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七言八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一上来就连着三个“黄鹤”叠加而出,这在律诗中一般是不允许的,因为重复过多。但崔颢不避重复,一再使用“黄鹤”一词,反而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歌吟韵味,加深了人们对黄鹤这样一个古代意象的体认。从风格上看,诗的前四句是古体,后四句是律体,可以说是一个古律结合的诗作,而又写得行云流水,流转自如。前四句先用“去”“空余”“一去不复返”逐层地往前逼近,最后推出“白云千载空悠悠”这样七个字。“白云千载”是时间意象,“空悠悠”是空间意象,空间意象与时间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一种时空交错的、永恒的感觉。到了下半阕,诗人由怀古、感慨进入眼前之景,从虚转到了实;但是最后一句的“烟波江上”,又把眼前的实景予以虚化,呈现出一片迷蒙的景色,这又由实而入虚了。所以从全诗来看,诗人是触景生情、虚实结合、实中有虚而虚以代实,营造了一个令人品味无尽的高远意境。

图32 明安正文《黄鹤楼图》

由于诗写得好,又题写在黄鹤楼上,所以影响力就大。据《唐才子传》记载:李白后游黄鹤楼,见而赏之,题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由李白这句话起码可以推知两点:其一,崔颢的诗是题写在黄鹤楼的墙壁上的,如果不是题写在上边,李白就不会说“崔颢题诗在上头”了。其二,李白对这首诗非常赞赏,以至于虽有在黄鹤楼赋诗的愿望,但因崔颢之诗在前,也只好搁笔了。仔细想来,武昌黄鹤楼的名气,与崔颢的题诗极有关联;而崔颢题诗的影响,更与李白的赞赏脱不开干系。

像这样一些面对美景感从中来,当下题诗于壁的情况,在唐代非常多。然而,还有一些题壁诗是缘于伤心,缘于现实苦难的刺激。比如有个叫温宪的人,写了一首《题崇庆寺壁》。为什么在此题壁呢?是因为落第,科举考试没有中第,心情非常悲愤、哀伤,于是就写了这样一首诗:“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说的是家中十口人都等待着我一个人,为什么等我一个人呢?我中上了进士之后,他们也就会跟着荣光,跟着解除了贫寒——因为唐人进士及第,当了官后,是可以免除家人的徭役的。可是现在的情况是“半年千里绝音尘”,整整走了半年,千里之遥,和家人没有一点信息来往。自己从年纪轻轻到“鬓毛如雪”,从充满希望到“心如死”,一次次来到长安,一次次铩羽而归,已经不想再来科考了,已经绝望了,可是这一次考试还是落第了,这让人情何以堪啊!如何面对那等待中的十口之人啊!“犹作长安下第人”,结尾一句写得极沉痛、极感伤。由于沉痛、感伤,由于心中不平,所以就要发泄,就要题壁。

唐诗中还有不少诗题写在驿站或长亭、短亭的墙壁上,像岑参、韦应物、白居易、杜荀鹤等,都有一些题壁精品,其内容也多种多样,或与友人互相赠答,或表现思念情怀,或抒发人生感慨。驿站是人们往来的交通要道,长亭、短亭是供游人短暂休息的处所,也是去宦游、科举这样一些人的必经之地,于是在这里题诗,便成了一种习惯,一种创作风气。晚唐的吴融有一首《题扬子津亭》,其中两句说:“扬子江津十四经,纪行文字遍长亭。”在扬子江渡口的亭壁上,纪行诗都满了,可见题诗者之多。唐人这种题壁,大概类似于今天人们外出旅游,到了一个名胜所在,便在一些墙壁或木柱上写、刻自己的名字,或者是“某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只不过唐人的文化素养比今人要高一些:今人是大白话,而且多属破坏文物、污染环境之举;唐人则是题诗一首,而且诗多写得很精美,很有文化内涵,这就给环境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元稹有一首《褒城驿》,也是题壁之作,抒发了他很深的人生感慨:“容州诗句在褒城,几度经过眼暂明。今日重看满衫泪,可怜名字已前生。”经过褒城驿已经好多次了,每次都会发现壁上有不少好的诗句,令人眼睛为之一亮。可是今天我再次经过,却是满衫的泪水。为什么呢?因为一些题壁的诗人已经作古了,已经不在人世了,看着他们留下的墨迹,不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在驿站题壁,很多时候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是诗朋好友之间表达情思、忆念的特有方式。元稹和白居易的友谊大家都很熟悉,他们可以说是以诗始、以诗终的。在他们出行之时,常常能发现对方的题壁之作,看到之后,就写诗一首寄给对方,对方再寄诗作答。比如元稹想念白居易了,没办法排遣,就把白诗题写在墙壁之上,抬头就可以看到朋友的诗,希望借着读诗以缓解其思念之情。元稹《阆州开元寺题壁乐天诗》说:“忆君无计写君诗,写尽千行说向谁?题在阆州东寺壁,几时知是见君时?”表现的就是这种忆念。白居易读了元诗后,写了一首《答微之》回复:“君写我诗满寺壁,我题君诗满屏风。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说是你把我的诗题满了寺院的墙壁,我则把你的诗题写在屏风之上。我们现在相隔太遥远了,就好比两叶浮萍漂浮在大海中,何时才能再相遇呢?

有的时候还有这种情况,诗人旧地重游,又见到了当年的题壁之作,于是有感于岁月和人生的变迁,再题诗述怀。顾况有一首《天宝题壁》说:“五十余年别,伶俜道不行。却来书处在,惆怅似前生。”写的是隔别五十年又来到了原来题壁之处,吟诵之后,令人产生一种恍如隔世的感受。另一种情况是,诗人两度经过同一处所,上一次没有题,这一次补上。白居易有一首《重过寿泉忆与杨九别时因题店壁》的诗,其中这样写道:“一去历万里,再来经六年。形容已变改,处所犹依然。他日君过此,殷勤吟此篇。”当年和杨九在寿泉分别没有写诗,现在旧地重经,物是人非,真令人感慨万端。于是题诗于壁,纪事抒怀,并告诉对方说:希望你下次再路过此地时,把我题写在墙壁上的诗吟诵一遍,就知道我对你的思念情怀了。估计杨九再次经过此地的时候,一定能读到这首诗,一定会生发出另一种感慨。所以题诗既深化了友朋间的感情,又起着一种留言条的作用。

把题壁诗当留言条,在唐人那里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元和十年(815)初,被贬在远方的元稹、刘禹锡、柳宗元等人接到朝廷诏令,回返京城。他们回朝的路线都要经过商山,元稹先行,写了一首名为《留呈梦得子厚致用》的诗,题下自注:“题蓝桥驿”。从这首诗的诗题和自注可知,这首诗是题写在蓝桥驿的墙壁上的,其目的之一,即在于告诉不久后也要经过此路的刘禹锡、柳宗元他们,我已经先你们一步返京了。

唐代题壁诗的作者也有女诗人,比如唐末会稽令韩嵩之妾王霞卿就有一首题壁诗《题唐安寺阁壁》。诗前小序说:“琅琊王氏霞卿,光启三年(887)阳春二月,登于是阁,临轩轸恨,睹物增悲,虽看焕烂之花,但比凄凉之色。时有轻绡捧砚,小玉看题。”阳春之季,登阁游赏,睹物增悲,不觉情动,遂题诗一首以抒怀。诗是这么写的:“春来引步暂寻游,愁见风光倚寺楼。正好开怀对烟月,双眉不觉自如钩。”诗题到寺壁上后,被一个叫郑殷彝的文人见到了,于是郑氏便和作一首:“题诗仙子此曾游,应是寻春别凤楼。赖得从来未相识,免教锦帐对银钩。”从这首和诗看,颇有些轻薄、戏狎的味道。王霞卿很气愤,作《答郑殷彝》一首,题壁斥之:“君是烟霄折桂身,圣朝方切用儒珍。正堪西上文场战,空向途中泥妇人。”说你也算是一个人才了,正应西上长安,在文场上一试身手,干嘛把心思都用在妇人身上!诗写得正气凛然,想来那位郑姓士子看了会满面羞愧的吧。

还有一位王氏,作了一首《书石壁》:“何事潘郎恋别筵,欢情未断妾心悬。汰王滩下相思处,猿叫山山月满船。”从诗意看,写的是一位负心男子移情别恋,可是王氏对他仍念念于心,不忍割舍,借“猿叫山山月满船”的形象画面表现她的满腹哀思,颇有感人的力量。女性题诗有女性的特点,这种特点有时从书法上也有展示。晚唐诗人吴融有一首《富水驿东楹有人题诗》,诗下注了一笔:“笔迹柔媚出自纤指”。意思是说,笔迹非常柔媚,好像就出自女性的纤纤玉手。从吴融这首诗的内容来看,这个题壁者应该是一位女性诗人。

说到这里,不妨谈一下唐人题诗的书法问题。唐人在题壁的时候,要用毛笔来写,那么书法的好坏就对诗人们是一种考量了。用毛笔题壁,诗与书法同时得到展示,题诗因好的书法而生辉,千古流传。书法好的人,如果诗也作得好,题起来就是兴趣盎然、落笔生辉了。有些诗人,诗作得不错,但是书法不好,就会使他的诗大打折扣。诗人兼书法家的贺知章,诗好,字也好,他的题壁之作就备受人们的喜爱。到了中唐的时候,刘禹锡在洛中寺北楼还看到贺知章的草书题壁,写诗称赞说:“高楼贺监昔曾登,壁上笔踪龙虎腾。”(《洛中寺北楼见贺监草书题诗》)从贺知章到刘禹锡,相距近百年时间,但是贺知章的题壁诗还存留着,而且那个笔迹就像龙虎飞腾、跳跃一般,草书写得非常漂亮。贺知章是名人,性格风流倜傥,多处都留有他的墨迹,到了晚唐,他题写的诗壁还有留存。温庭筠有一首《秘书省有贺知章草题诗,笔力遒健,风尚高远,拂尘寻玩,因有此作》,其中有“落笔龙蛇满坏墙”一句,说的是在秘书省看到贺知章的题壁之作,但因时间太久远了,墙壁都已经斑驳陆离了,尽管如此,那些如龙蛇一样飞舞的字仍然在墙上放射着光辉,表现出它的魅力。

图33 南宋马远《江亭望雁图》

与贺知章相似,杨少卿字也写得好。冯少吉看了他的题壁诗后,写了一首《山寺见杨少卿书壁因题其尾》:“少卿真迹满僧居,只恐钟王也不如。为报远公须爱惜,此书书后更无书。”在山寺看到杨少卿的题壁之作后,冯少吉就大发感慨,说杨少卿的字恐怕连书法大家钟繇、王羲之都比不上。他告诫寺院里的僧人应该爱惜,因为这些题诗毁掉后,恐怕就再没有可令人观赏的书法了。这实际上是用题壁的方法赞赏以前题壁者书法之妙。

杜甫诗写得好,但他的字似乎写得不怎么样,于是杜甫有时写了诗,就请人代为题壁。杜集中有一首诗《醉歌行赠公安颜少府请顾八题壁》,诗题是“醉歌行”,赠给公安颜少府,后边补充说明:“请顾八题壁”。就此而言,杜甫是在避短,如果他的字写得好,自己直接题写就行了,没必要请一个姓顾的人把诗题写在壁上。

与杜甫的情形不同,晚唐诗僧贯休的诗写得好,书法也还不错,所以他曾经把一首诗用篆书和隶书两种字体写出来,在展览诗的同时还展览了书法。由此看来,伴随唐人的题壁活动,还有不少轶闻趣事,供我们细细咀嚼。遥想千年之前,唐代的诗人们在漫游旅程中,一路走,一路题,把诗写了一路,也把文明播撒了一路。那种情景,恐怕很难重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