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映大唐春:唐诗与唐人生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讲 漫游的地域

唐人的漫游,还应关注的一点是漫游的地域。

与东晋以来南北长期分割的国家形势相比,隋、唐尤其是唐代实现了空前的统一,疆域非常辽阔。初唐和盛唐时期,那种高昂的社会精神和丰足的物质条件又促使人们可以作全国性的漫游,所以当时人们的游踪所至,应该是无远弗届的。

比如燕赵之地。这里既是边塞,又非绝域,文人来此漫游不会经受太多的艰难。加上燕、赵古来即是慷慨悲歌之地,有一种豪士之风,漫游其地可以增加自己的壮气,扩展自己的情怀,所以有不少文人就来到燕赵之地进行漫游。燕赵之地有当年燕昭王修的黄金台,其中蕴含着一段招贤纳士的历史故事,因而很多漫游者到这里后都要登上黄金台,凭吊古人,并抒发一番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初唐的陈子昂到燕赵去过,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李益去过,那位曾经参加过边塞幕府工作的高适也去过。在这些去过的人中,以陈子昂的那首《登幽州台歌》最为著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仅四句,却前承古人,后启来者,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图28 明祝允明草书《蜀道难》(局部)

再如巴蜀之地。巴蜀农业非常发达,向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在唐代又有“益一扬二”的说法,也有的说是“扬一益二”,总之,无论谁在前,说的都是两地在天下非常富足。从规模看,成都恐怕也是除了长安、洛阳之外的第三座大城市了。蜀地又有很多的仙山,有很丰富的人文景观,因而吸引不少文人前往漫游。“初唐四杰”就都到过蜀地,大诗人杜甫、李商隐等人曾入川,依人做幕,留下了不少优秀的诗篇。限于篇幅,我们就不去细谈了。下面我们仅以江南的吴越和帝都的长安为例,作一重点介绍。

江南风景秀丽之地,首推浙东。据学者统计,仅收入《唐才子传》的278个人里边,就有174个人游过浙东。唐代共有322位诗人游访过浙东的山水,这样一个人数可以说约占唐代诗人总数的1/10了。

浙东确实是非常秀美的地方,早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就有大批的文人写下了关于浙东山水秀美的文字。比如王羲之就说:“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在他很有名的《兰亭集序》里,他进一步地赞叹:“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世说新语》也记载了很多关于浙东山水的佳话,如著名的画家顾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回答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另一位名士王子敬形容说:“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这样好的景色,着实令人神往。加上这一地区人文荟萃,文化气氛浓郁,两晋王、谢家族的声名,谢安的东山再起,谢道韫的咏絮诗,谢玄的兰芝玉树,谢康乐的山水之趣,王羲之的兰亭之会,王子猷的雪夜访戴……所有这样一些历史佳话,都对人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所以到了唐代,很多文人对浙东之地充满向往之情。

此外,浙东还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道教典籍中记载的“十大洞天”,有3处在浙东;“三十六小洞天”,有7处在浙东。道教又有“七十二福地”,其中有15处在浙东。这样的一种道教的气氛,也染浓了浙东一带文化的内涵。道教之外,还有佛教,佛教也非常青睐浙东之地,因为这里的名山非常多,所以佛教徒也把他们的寺院建造在浙东。著名的天台宗实际上就和浙东的天台山有直接的关系。名刹古观,佛迹仙踪,在在处处,遍布于浙东,这叫文人怎能割舍得下而不去游玩呢?

唐人到浙东漫游,目的之一固然是去寻山游水,希望借助名山大川的形胜来增加自己的文气、增加自己的壮气。但另一目的,也是为了寻仙学道。唐代好道术者不乏其人,有不少文人还曾经加入过道籍,受过道箓,李白就是其中之一。而受道箓要经过一个比较繁杂的仪式,要经过体肤的磨难,最后才能加入,李白也经过了这一关。他曾经写诗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而在名山里,最令文人向往的,大概就是遍布古刹名观的浙东了。于是唐代的文人从初唐开始即纷纷来到这里,经过盛唐而达于极盛,到了中唐,仍然有大批的文人把目光投指向浙东,并在游览过程中,留下了一篇篇精美的诗作。

图29 清袁耀《邗江胜览图》

浙东还有很多的人文景观,比如古代有尧舜禹三圣,越地就占了两个。虞舜,据说是上虞人。浙江余姚,传说就是舜出生的地方。治水的大禹起码到过越地两次。而且越地又是吴越争霸的古战场,有一种慷慨而壮烈的历史氛围。当年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交恶,勾践战败,最后是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积聚力量,终于打败了吴国。这样一些历史遗迹,使得来到这里的文人,不只是领略山川之美,而且可以领略到一种历史的深层内涵。于是像《越中览古》《越中怀古》这样一些诗作就纷纷产生了。

浙东之外,地处长江之畔的扬州也是非常为人歆羡的一座城市,这里是天下少有的繁华之地。南朝梁代有一个叫殷芸的人写了一本题名《小说》的文章,其中记载:

有客相从,各言所至,或愿多赀财,或愿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

说有客人提出了几个愿望,有的想多得一些金钱,有的希望成仙,飞天上升。其中有一个人说:腰间缠着十万贯钱财,骑着象征飞腾的鹤,到扬州去消费。这一来,富有、升天、享乐这三者都有了。这里记的是南朝或南朝以前的事,而到了唐代,扬州的繁华就更不是以前所能比的了,前面提到的“扬一益二”或“益一扬二”,就是扬州高度繁华的佐证。李白到过扬州,非常潇洒,据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挥金三十余万,大把大把地花钱,非常痛快。

扬州的特色不仅在于有美丽的风景,也不仅在于它有非常发达的经济,还在于那里有从事娱乐业的众多的女性。唐人有很多诗篇写过扬州的美女,比如张祜写了《纵游淮南》:“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在月色的照耀下,看桥上那些女性,一个个像是神仙中人一般,以至于他说人生只应该死在扬州。连死都选择在了扬州,由此可见他对扬州的迷恋。徐凝写了一首《忆扬州》:“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说扬州的女人长得非常漂亮,天下明月如果有三分的话,有两分就在扬州。杜牧写了《寄扬州韩绰判官》,也是一首很有名的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还有《赠别二首》:“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最有名的是他那首《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样一些诗人,都在维扬饱览过在别处不曾见到的女性构成的风景线。既是求官之游,又是欣赏山川之游、欣赏美景之游,还是欣赏女性美之游。所以唐人的漫游,可以说是多种多样,非常丰富。

除了浙东、扬州等地之游,唐代文人漫游的主要目的地,就是名都大邑,也就是大城市。当时的城市最大的恐怕就是帝京长安了。长安是皇帝待的处所,是政治、文化的中心,所谓“长安自古帝王都”嘛。文人漫游,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做官,要做官就要结识天下的高官和贵卿,要结交这些著名的人士来给自己延揽声誉。这些名官巨卿在哪里才有呢?最多的就是长安了。所以几乎每一个希望求仕进的文人都到过长安,王维来了,李白来了,杜甫来了,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元稹等等,一大批著名的文人都从四面八方向长安进发,希望在这里参加科举考试,结识达官贵人。而考场失利、求官不遂之后,又由长安向四面八方走去。虽然离开了长安,但不少人心心念念的还是要重回长安。于是就在来了、离开,离开了、又来这样一种往复的行动中,度过了他们漫游的许多光阴。也于是,围绕长安,就上演了一幕幕令人牵肠挂肚的悲喜剧。

图30 元赵雍《挟弹游骑图》

唐代文人的长安游,很多情况下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潇洒。有相当一批文人游得非常艰难、非常困顿,在漫游的旅途中,他们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比如那位大名鼎鼎的杜甫,来长安游了,游了之后就困居在此,长达十年之久。他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描述当时情况说:“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早上去敲富人家的门,晚上随着别人的肥马在奔跑。坎坷、困顿,在非常不得意的环境中度过,以至于残杯和冷炙,处处都潜藏着悲酸和艰辛。由此可知,盛唐文人的漫游虽然有浪漫的一面,但是也有非常沉重、非常痛苦的一面。盛唐尚且如此,那么到了中唐,到了晚唐,这样一种悲辛的场面就更多了。在《寓居对》中,晚唐孙樵这样描写他在长安时的情状:“一入长安,十年屡穷。长日猛赤,饿肠火迫。满眼花黑,晡西方食。暮雪严冽,入夜断骨。穴衾败褐,到晓方活。”别的不说,仅饥饿、严寒就让他感到似乎到了世纪末日。这样一种漫游,其中自然包含着诸多难以尽为人道的困顿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