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智慧背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基于国际视野的学校环境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

尹伟 葛宝根 余建军 朱宏 沈君


摘要:校园环境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由于校园环境缺少显性课程载体,缺乏有效的课程实施,加之校园环境统整意识不强,校园环境不能发挥更大的育人功能。本课题通过开发基于国际视野的环境课程,以强化环境持续的育人作用。本课题从多元架构国际化环境课程的内容体系、联动体验推进环境课程实施、双向交互完善环境课程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挖掘学校环境课程资源,开发基于国际视野的环境课程校本教材,形成有效的课程实施和评价策略,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环境课程 国际视野 开发 实施


一、基于国际视野的学校环境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缘起

校园环境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由于校园环境缺少显性课程载体,缺乏有效的课程实施,加之校园环境统整意识不强,校园环境不能发挥更大的育人功能。

(一)校园环境因缺乏显性载体而无法发挥持续的育人功能

2014年10月,笔者带队到美国半岛国际学校交流,在欢迎仪式上,10名学生结合PPT轮流向大家介绍学校:“我们的学校坐落于美国加州旧金山Palo Alto市。”“我们的校园里有一幢教学楼;我们的校园里有一颗雪松高15米,象征着我们能茁壮成长。”“我们的口号(理念)是‘one world, many cultures'。”“Philippe,他是法国人,是我们的校长……”在这个简短的欢迎仪式上,这10名学生就是在实施他们的校园环境课程。学校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目前,校园环境在隐性育人、美化校园方面已有较多的研究,但由于校园环境、文化没有显性的实施和评价载体,持续、系统、显性地发挥它的教育价值尚存欠缺,尤其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在国家课程和基础课程尚没有更多的变革下,要更好地发挥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还显不足。因此,要通过构建系统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校园环境文化课程,将学校环境物化为课程教材,把学校特有的文化镌刻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二)环境课程因缺乏有效实施而无法实现育人价值最大化

现象一:我们去名校参观、考察时,学校总会提供很多介绍学校文化的资料。但我们发现这些资料仅提供给外来参观者,学校师生却没有。

现象二:学校领导在介绍办学情况时,会讲校园精神是什么,理念有哪些,学子有何种特质。然而我们会发现,这些精神、理念、特质仅仅是校长的“私有财产”。

学校重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办学“新常态”,体现课程个性化也是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实施,课程只停留在看而到不了用的阶段。因此,有了环境课程的教材,还必须通过有效实施,环境课程的育人价值才能达到最大化。

(三)校园环境因缺乏统整性而无法达到现代化学校的品位

由于集团化办学体制的变革,有两所学校设立独立法人。之后,这两所学校并没有延续多年来的学校文化,从变更学校的教育理想、教育理念到更换学校的校园环境。此现象映射出,同一所学校,换个校长就像换种校园文化,没有传统的延续性,缺乏规划性。

在现代化学校的建设中,大多数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但由于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缺乏计划性的实施,校园环境文化因缺乏统整性而表现得“零散”“苍白”“生硬”,缺乏大气、开放、包容的国际化、现代化特色。因此,以开发具有国际视野的校园环境文化课程为契机,使校园文化更具统整性、规划性和可持续性,形成具有国际化特质的校园环境,是进一步推进学校教育国际化、现代化的前提。

二、基于国际视野的学校环境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意义

(一)环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推进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载体

教育的国际化是指教育理念、教师队伍具有国际视野,开设的课程有利于培养适应未来国际生活的人。教师或学校的理念最终是通过课程得以实施和体现的,因此,环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推进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载体。

(二)环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构建阳光课程体系的重要元素

“阳光课程”能够提高课程的适切性,提高课程的质量。环境课程是我们开发的“阳光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阳光课程”体系的重要元素。

(三)环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形成校园文化特质的重要保障

校园文化的形成是通过环境、人文、教育成果等长期积淀而成的。校园环境是构成环境课程的主要载体,因此,环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形成校园文化特质的重要保障。

三、基于国际视野的学校环境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体系

环境课程就是利用校园环境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材料、机会、经验、情景等资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构建的教育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内容体系包括校园环境和学校文化,方法体系包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课程实施的载体包括环境课程校本教材和学校环境实体。

(一)基于国际视野的环境课程释义

基于国际视野的环境课程是指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的公民为目标,学校环境课程建设基于学校传统文化并融入世界多元文化,丰富学生的亲身经历,既要体现民族文化,又要具有包容多元文化的气质。

(二)基于国际视野的学校环境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支撑

1.环境教育思想的具体化和规范化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生在学校同时受到两种教育,获得两种知识,一种是有意识学到的知识,一种是无意识学到的知识;有意识学到的是通过专门学习而获得的,无意识学到的是受到人文环境、人际交往的影响而吸取的。环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将无意识学习转化为有意识学习,是环境教育思想的具体化和规范化,是环境教育的创新。

2.环境教育内容的程序化和逻辑化

蒙台梭利环境创设教育理论认为,儿童的童年之秘隐藏在儿童的环境中,唯有通过开放的环境,才能将真正内在的潜能发展出来;环境是教育的工具,预备一个适合儿童开展其禀赋的环境,成为其新教育的目的。要开发学校环境课程,形成环境教育内容序列,使环境教育内容程序化、逻辑化,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有准备的环境”。

(三)研究框架

本课题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课题研究框架

四、基于国际视野的学校环境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实践

(一)多元架构:开发国际化校园环境课程内容

学校的环境课程建设是展示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重要指标。学校根据国际化校园环境课程具有的历史性、开放性、体验性特征,从校园文化、世界文化和探究文化三方面规划设计基于国际视野的环境课程内容体系,并将其物化为校园环境课程教材,为培育有自信、爱探究、乐健体、善交流的求是阳光学子搭建课程平台。

1.校园文化——课程内容体系之根本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渊源、办学思想体系和教育理念,有长期积累的校园精神,它们共同构成了学校文化,体现了学校个性的教育价值取向,这对学校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使每一个人身上都具备学校特有的气质。学校的校园文化在环境课程内容体系中起到立本溯源的作用。通过对学校历史、学校理念和校园精神等学校文化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将其编入课程教材中,明晰其内涵与教育意义,并且通过进一步挖掘课程内容隐藏的资源,使课程内容价值最大化,让环境课程为培养阳光学子持续发挥作用。

(1)积聚课程底蕴的学校历史

学校历史的积淀是学校环境文化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彰显了整个课程的底蕴。俗话说,每一段历史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变迁都有一段叙事,每一个故事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把每一个故事转化成课程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环境文化课程建设的一个主要方面。

我们学校由浙江大学创办于1957年,学校原名为“求是村小学”。1958年2月,学校更名为“××大学附属小学”。1972年,学校随区划调整回归西湖区管辖,更名为“杭州市××小学”。2001年学校恢复“××大学附属小学”的校名,校名由时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先生题写。接着通过人物链接介绍张俊生先生的不平凡的事迹。

通过校名这一载体,使师生、家长了解学校的历史变迁,再对校名题写人物的背景进行挖掘,产生更深远的教育意义,这种教育价值不局限于爱校,更可上升至爱国。学校的历史变迁、教改实验、名师名家等都能帮助师生更深入地了解学校,激发师生爱校的热情。

(2)洋溢课程内涵的学校理念

凝练学校办学思想体系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前提。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理念只有扎根到教师、家长的教育理念中,才能转化为教师、家长的个人教育行为,形成共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学生只有明确自己在什么样的育人理念中成长,才能努力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校园环境课程将学校的各种理念在环境文化课程校本教材中显性化,不断激励着师生将学校的办学愿景外化到教育教学的细节中,让课程始终洋溢着学校办学理念的内涵。

这个内容的载体就是,1987年4月13日下午,求是小学首届体育节隆重开幕。著名书画家、84岁高龄的敦煌文物研究院院长常书鸿先生应邀参加开幕式,并向师生赠送了他特地为祝贺学校体育节所创造的书画——《敦煌体育壁画》,鼓励学生“从小坚持锻炼,长大报效祖国”。学校在教材中详细阐述了实现“把健康放首位”的具体措施。

这个环境课程校本教材内容通过《敦煌体育壁画》这一环境课程的载体,引出为什么学校提出“把健康放首位”的理念,学校如何把理念落实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明确告诉师生、家长学校如何育人、育什么样的人。

(3)诠释课程精髓的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的外延包括校园精神、教师精神、学子特质、校风、教风、学风等,学校的精神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的,它代表学校的精、气、神,更体现学校培养人的目标与方向。学校精神诠释了教师、学生的特质,而课程落实的价值就是培养具有学校特质的人,因此,学校精神在环境课程内容体系中具有指向、引领的作用。

“阳光学子特质”是学校环境课程教材的校园精神内容之一,它把学校要培养的人概括为12个字,对其含义进行解释,使隐性内涵显性化,使每个学生明确“我”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环境课程内容体系开发中,将学校的校园精神、教师精神、学子特质等进行提炼,对其内涵进行阐述,使学校的校园精神、教师精神、学子特质、校风、教风、学风等内容的隐性教育载体显性、持续、系统地发挥教育功能,使之持续地影响学校中的每一个人。

2.世界文化——课程内容体系之特色

教育国际化程度最终体现在其所培养的人的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以及对不同文化的包容能力上。这些能力的培养除了通过组织学生到不同国家进行亲身体验以外,就是通过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学校环境课程建设要创设和发现学校中有助于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载体,通过具有国际元素的学校建筑、校园景观、班级文化布置、学校内国际通用标识等内容,增加学生的国际理解。

(1)融合世界多元风格的校园建筑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都非常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从学校建筑设计开始就融入学校的办学思想。在学校建筑设计与建造过程中,融入国际化的元素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包括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国际著名学校的育人理念等。校园建筑的国际元素可以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环境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例如,学校仿英国伊顿公学的建筑,其教育价值在于伊顿公学在全世界产生的很有影响力的办学历史及办学成就所带来的教育意义。这样的环境课程内容开发,是对学校建筑的国际化元素的充分挖掘,在此基础上用足、用好课程资源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情怀。

(2)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人文景观

景观文化是学校环境建设的主要部分,对于育人而言,这些景观一直发挥着隐性的作用。学校环境课程内容的开发,将学校景观文化的内涵显性化,并且充分挖掘景观文化的国际化元素,以此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在环境课程开发中,要充分发现学校中融有国际化元素的人文景观,挖掘校园景观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形成有序列的课程体系,将原来隐性的教育资源显性化,使其持续地发挥育人功能。例如,学校中日友谊树、万国旗、世界文化长廊、世界地图等都是国际化环境课程的载体,包含着国际理解教育内容。

(3)彰显世界各国文化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班级橱窗中的世界文化介绍、少先队英语角、节日活动的班级环境营造等许多班级环境的创设融入了国际化的元素,增加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要充分发挥班级环境的灵活性,对学校环境课程内容进行有机补充。因此,将班级环境内容纳入学校环境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探究文化——课程内容体系之创新

传统的校园环境以静态景观为主,隐性地发挥育人作用。现代学校环境课程的体验性,是培养学生“爱探究”品质的重要方法,是基于国际视野的环境课程的重要特质。学校环境课程内容体系中的探究领域可以结合数学、科学、体育、艺术、信息技术等领域进行开发,满足学生探究体验的需求。学校环境课程探究领域的内容分为科技创新体验和自然生态探究两部分。

(1)缘起于自然探旅的生态长廊

生态长廊或生态园是校内自然探旅的主体。生态长廊主要由小学阶段科学学习所需要的动、植物构成。在科学课堂上,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下到生态园进行观察、研究;课后,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研究。生态园的内容可以涵盖农耕、养殖等生产劳动内容。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能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学校的生态长廊中,建设真实的太阳能、风能发电机,设立核能、潮汐能的应用模型,普及新能源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开发新能源的探究兴趣,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这是学生具有国际视野的重要标志。

(2)致力于情境体验的智慧作坊

科学、技术、程序创新将是今后学校环境课程探究领域的主要内容,它们是传统课程的内容和实践体验的延续,探究实践的环境空间被称为智慧作坊。电子厨房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学习烹饪,学生制作食物的过程和成果被多媒体记录下来,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又成为学习的成果;“小工程师”车间的DIY机床、创意模、百拼电子启蒙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机器人工作室是以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和机械技术为核心的探究工作室,学生学习简单的程序设计,并应用于简单的机器人,通过探究实践,学会简单的程序设计,具备简单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形成计算机编程的思想。

(二)联动体验:推进国际化校园环境课程的实施

环境课程只有基于内容体系进行有效实施,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价值。目前国家课程中没有设置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将环境课程与各门学科相结合,进行联动体验,是实施环境课程的有效方法。

1.环境课程与人文课程的联动

小学阶段的人文课程主要有语文课程、品德课程与英语课程。环境课程与人文课程的联动主要体现为环境课程内容为人文课程提供文本资料,环境课程在人文课程中显性化,体现其历史性、人文性,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1)与语文学科联动,渗透学校传统文化

环境课程内容的教学落实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主要体现在认识民族文化、明晰校园文化等上,主要是体现基于国际视野的环境课程实施的历史性。

例如,学生初入学校,第一课便是“入学教育”,需要让学生认识学校。如何才能深入、系统地认识校园?学生在这一课中通过阅读环境课程教材中的学校的历史、学校的活动、学校的理念等内容,对自己的学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在这所学校中应该怎样做。

环境课程与语文学科可以联动体验的内容有很多,关键在于教师在落实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善于运用。校园环境中隐性的语文元素通过环境课程显性化,让语文课程变得更加开放而有活力,有效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2)与品德学科联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基于国际视野的环境课程实施要体现课程的开放性。品德学科有很多世界文化的教学内容,环境课程与品德学科的联动实施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某教师在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放飞和平之鸽》一文时,在课的最后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对维护“和平”的具体行动时,就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联想学校的“万国旗”景观,介绍“万国旗”的由来,最后总结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和谐相处。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屡见不鲜,而将环境课程与品德学科进行联动,能更快地拉近国际理解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意识——国际理解就在我们身边。

(3)与英语学科联动,训练国际交往技能

基于国际视野的环境课程与英语学科的联动体验,重在通过环境课程内容创设英语交际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训练学生的国际交往技能,为学生今后开展国际交流奠定基础。例如,在学校首届国际课堂节上,英语教师利用环境课程中的“中外交流雕塑”导入,以学生熟悉的镜头为主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向国内外教师展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也告诉学生国际交往能力在这所学校的重要性。

2.环境课程与理科课程的联动

小学阶段的理科课程以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为主。环境课程与理科课程的联动主要是为理科课程的教学提供探究体验的空间和器材,主要体现了环境课程的探究体验性。

(1)与数学学科联动,开启实践探究思维

校园环境课程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鲜活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材料。同时,在数学课中对环境课程内容的运用亦是实施环境课程的教学。

例如,某节数学课上,教师通过环境课程教材中的“康莱特”教学楼创设了面积计算的情境,让学生计算教学楼的面积。教师借机对“康莱特”教学楼的建造背景、某教师艰苦创业的历程向学生做了介绍,充分用足、用好学校环境课程资源,引领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

此案例不仅体现了数学计算的情境学习,更渗透了学校文化的传承,这样的联动体验使学习材料具有真实性,将学习结果应用于实际生活,实现知识型课堂向能力型课堂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

(2)与科学学科联动,进行合作创新体验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的基础课程,环境课程为科学课程提供合作创新体验。对科学课程中的植物、动物、模型、宇宙、星空等,学生都能在环境课程中的生态长廊、生态园、智慧作坊等开展探究实践。

3.环境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动

环境课程除了与上述课程进行联动教学之外,还可以与音乐、美术、体育及校本课程相结合,得以有效实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1)与艺体课程联动,促进综合素养发展

艺体类课程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身体素质的提升。环境课程内容中的校园建筑、景观设置、设施设备等有效地与艺体课程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艺体课程的教学效率,也可以为环境课程的实施提供更多的载体。

例如,学生在某节美术课上学习世界各国的建筑,教师在介绍世界各国的建筑时,介绍了中式古典建筑、欧式建筑的英伦风格、法式风格等。在介绍时,教师出示了学校环境课程中的英伦风格建筑图片和法式风格建筑图片。这些内容是真正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

看似简单、普通的环节,却使环境课程的内容得以有效落实,不仅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了自己的学校,而且还通过介绍世界名校的办学历史和成就,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取向的教育。学校环境课程与艺体课程实现联动,自觉地把艺术学习与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文化和人类科学的发展联系起来,使学生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2)与校本课程联动,促进实践能力提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越来越完善,活动课程、社团课程及环境课程组成校本课程体系。环境课程与其他校本课程的结合与相互渗透、联动教学是其他课程全面提升学生能力的补充。

例如,小课题研究是学校的特色课程。某小课题研究课上,五年级学生的研究主题是某一水系的水质状况。第一节课制定研究计划,有的学生选择研究西溪湿地的水质,有的学生选择研究西湖的水质,有的学生选择研究校内“生态池”的水质。

学校的环境课程内容和小课题研究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学校里就可以有效开展小课题研究,同时使环境课程有效落实。

(三)双向交互:完善国际化校园环境课程的评价

校园环境课程经过内容体系开发,进行联动实施,最后课程产生的教育效果必须通过有效的课程评价进行反馈。基于国际视野的环境课程的评价包括与其他课程一样的评价,即对学生的评价,不同之处在于有学生对课程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称为双向交互式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

环境课程对学生的评价的内容主要是依据课程建设中的学校传统文化、世界多元文化和探究体验实践等三个板块的内容确立的。经过课题研究初步的探索,分别从人文精神、国际视野和探究能力三方面进行评价。

(1)人文精神“我”来述

环境课程中的学校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学校精神特质的人,最终从学生身上散发出来的就是学校的校园精神、教师精神或学生精神。因此,环境课程实施后,学生的变化或者说学生对校园精神的理解,将能较好地反映出课程实施的效果。评价可以结合文学课、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读书节等,让学生或写或述校园精神。

(2)国际视野“我”来绘

基于国际视野的环境课程内容的世界文化主要借助学校环境资源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学生的国际视野体现为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对世界文化的了解,最终形成世界民族、人民和谐相处,世界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意识。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尝试让学生描绘出他们的国际视野,在学校的环境布置中展示。学生描绘的国际视野主要体现在对世界各国典型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如埃及金字塔、法国埃菲尔铁塔、英国伦敦大本钟、新加坡鱼尾狮等,有的学生绘制世界地图,并在地图上寻找国际友好学校,标注友好学校的特色活动。

(3)探究能力“我”来展

基于国际视野的环境课程内容的探究实践体验主要是学生借助学校环境资源开展探究实践体验,丰富学生的亲身经历,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使其成为一个爱探究、会创新的国际化小公民。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结合科学课、科技节、社团活动课进行展示与考评,在科学课、科技节等活动中现场展示创新实验、程序设计、机器人竞赛、模型制作等。在课题进行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环境课程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了多次评价,评价也进一步激励学生参与环境课程体验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发挥了环境课程的价值。

2.对课程的评价

学生对环境课程的评价可以进一步使学校了解学生对课程的需求,从而完善课程建设。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主要是对课程实施的总体评价和对课程内容的建议。课程评价的载体就是学校开发的网上选课系统。

(1)课程喜好“我”来评

学生通过网上选课系统对环境课程的总体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分非常满意、满意、比较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五个等级。

(2)课程内容“我”来选

学生通过选课系统除了对环境课程的实施进行评价以外,还可以借助系统提示提出对课程建设的建议。系统提示包括:你喜欢现在的环境课程教材吗?你认为里面还可以增加什么内容?你最喜欢的环境课程项目是什么?

五、基于国际视野的学校环境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成效

本课题通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明晰了基于国际视野的环境课程的特质,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环境课程教材,探索了环境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策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强化环境育人功能,形成环境课程开发新路径

课题研究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尝试中,强化了环境的育人功能,学校环境课程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1.形成环境课程开发新路径

“多元架构”构建了环境课程的内容体系,学校课程建设形成新的思路,对完善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发挥了应有的价值,为达成学校育人目标搭建了较好的课程平台,提升了学校的课程领导力。

2.丰富学校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环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完善了校本课程体系。通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从学校文化、世界文化、探究文化等三方面开发了涵盖“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理想”“我们的理念”“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国际友好学校”等内容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校环境课程教材,使学校环境课程具有显性载体,为学校环境课程有计划、有依据、有效益地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强化环境育人的持续性

通过校园环境课程的开发,将隐性的资源物化为文本,学生具备了学习的工具,使原来校园中发挥隐性作用的育人环境、文化载体显性化、系统化,从而使校园环境发挥持续性的育人作用,强化了校园环境育人的功能。

(二)搭建多元课程平台,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课程的最大价值,基于国际视野的环境课程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1.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怀

学校推进教育国际化、现代化,培养的人首先是充满民族情怀的人。学校以环境课程为载体,激发了学生爱校、爱国的热情。例如,一位学生参加学校国际友好交流后写的感受让我们看到了课程的价值:“今年国庆,我很荣幸地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美国游学活动,从登上去往美国的飞机开始,我心中便有了一种责任感,我觉得我不只是代表自己,也不仅仅是代表学校,而是代表中国。带着这种责任,我无论是在景区、商场还是马路上,都举止文明,礼貌友善。虽然美国科学发达、技术先进,友好家庭也条件优越、环境舒适,中国还没有像美国那样先进,但我相信,经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必然会研究出更先进的技术,更加繁荣富强!”

2.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课题实施一年多来,在环境课程实施过程中,基于世界文化内容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球村公民意识”及“全球视野”。通过对学生在全球地理、气候变化及热点国际话题的交流中发现,学生对这些话题的关注度有所增加,分析问题更有深度和广度。

3.增强学生的爱校情感

通过学校环境课程的实施,学生有了更多的探究体验机会,能根据环境课程内容主动地开展学校自然环境的自然探旅和学校校园文化的人文探旅,进一步增加对学校的了解,正所谓因深知而深爱。学校每学期都对学生的喜欢上学情况进行一次调查。课题组随机抽取了70份调查问卷,对比了课程实施前后的两个学期的学生喜欢上学率,发现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表1所示。

表1 2013学年第二学期和2014学年第一学期学生喜欢上学程度X2检验表

从问卷结果来看,环境课程的实施对学生喜欢上学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课程实施后学生喜欢上学程度高于实施前。

(三)打造课程开发平台,提升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

环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主体是教师,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校课程改革中的主体性,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能力。

1.提升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环境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学校的环境文化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课程资源进行甄选、编辑,要制定课程目标,落实课程实施与评价方案,使每一位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对学校课程建设形成新的认识,有助于提升课程在学校建设中的领导力。

2.提升教师的课程资源整合能力

环境课程的实施是与学校基础课程、校本课程的联动教学,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在不断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课程资源整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四)彰显国际化校园特质,推进教育国际化、现代化

1.统整的环境显雅致

通过学校环境课程的开发,学校对校园环境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划与设计,提升了统整性,更显精致与雅致。原本零散、陈旧的环境布置经过整体设计,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历史性,融入了世界文化的开放性,凸显了学校的国际化、现代化特色。

2.物化的文本道内涵

学校在进行环境课程开发中,秉承着“让每一面墙都说话,让每一处景都有故事”的理念,让学校环境更富内涵。例如,常书鸿先生赠予学校的《敦煌体育壁画》彰显了学校“把健康放首位”的理念;校园的中外交流雕塑刻画了学校“以交流拓视野”的特色,凸显了学校的国际化气息;校园的竺可桢校长与稚子交谈的雕塑述说着“求是精神”对学校产生的深远影响。

六、总结与思考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学校环境课程建设形成了一条新路径,学校课程建设形成了新思路,对完善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发挥了应有的价值,为达成学校育人目标搭建了较好的课程平台。

当然就本课题而言,还有很多研究的新空间,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继续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环境课程内容体系再扩充

目前,环境课程体系的内容包含了学校文化、世界文化和探究文化等。随着学校国际化、现代化的推进,新的课程内容将不断产生,课题组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对课程内容进行甄别、梳理,为环境课程赋予时代气息。

(二)环境课程实施路径再探索

目前,环境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进行联动体验实施所需的教师的课程应用能力和课程资源整合能力对环境课程的实施形成了一定的局限。因此,对环境课程实施路径的再创新是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要进一步发挥环境课程的资源机制和育人功能。

(三)环境课程评价形式再创新

环境课程实施后,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课程三方面的内容从人文精神、国际视野和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形式较少。在今后的研究中,课题组将继续创新评价形式,既有共性评价又有个性评价,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现代化与教师教育[N].文汇报,2004-07-09.

[2]派纳,雷诺兹,斯莱特里,等.理解课程[M].张华,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7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