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智慧背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小组合作】

物竞天择 不优则劣——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提高小组学习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杭州市上泗中学

郑小青 宋江伟


摘要:改变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而导学课堂模式中的合作学习、有效评价、组间竞争等像一股新鲜血液被注入这场课改大流之中。通过培养孩子的合作学习,建立一种精神态度和能力修养,而在这之中又以提高团队竞争力为原动力,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自信、找到快乐。本课题结合班级实际,从探索竞争现状及原因、探究小组构建的依据、重整小组构建的策略、提高学生组内竞争力、提升组间竞争力、提高班级凝聚力等六方面进行实践研究,构造拥有和谐的班风、浓厚的学风的班集体。

关键词:导学合作模式 小组建设 组内竞争力 组间竞争力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下最热门的教育形式,越来越多的学校都从曾经的观望状态不断地加入这个行列,愿意去尝试这种教育形式,也希望通过这一新的教育形式使安静的课堂转化为活跃的课堂。但与此同时,很多一线教师也对这样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感到担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内缺乏实质性的合作

每一次的小组合作学习,看似组内所有的学生都围在一起,但学生还是过分表达个人观点,较多地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缺少实质性的讨论和合作,小组合作的优势也不能体现出来,最终小组也不能通过交流统一思想,往往出现展示的结果只代表了个别同学的思想的情况。

2.组间缺乏实质性的竞争

由于小组成员分配的局限性,在学习中很多小组不再具有前期的学习积极性,竞争欲望大不如前,而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一度受到重创。如何提高小组的竞争力也是一线教师要不断思考的。

3.教师过分追求集体评价

我们一直认为,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作为教师,我们也发现,有的学生为了能让小组的分数更高,忽略了自身个体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教学方式,最终的目的还是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如果只是让这个组整体上升,而个性的发展却受到抑制,那么这样的小组合作也是失败的。

4.小组合作学习过于被动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大大地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还是出现了一面倒的状况。优秀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往往会扮演一种小老师的角色,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只是听众,往往得不到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那么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虽然有比常规教学模式更多的自由空间,但其实真正能够获益的还是很少。

(二)研究意义

1.提高小组竞争力有助于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课改实施下来,有些老问题依然会暴露出来,如错题再错。现在从学生展示后,以课后由学生展示过的问题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检测,小组之间进行竞争,个人的得分关乎全组的考核,必然会使每位同学都珍惜课上同学、教师在讲题的听课时间,从提高本组分数的角度,利用这一心理来促进课堂的有效性,这就是一种“心力”的体现。

2.提高小组竞争力有助于激活学习动力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上课的内容不懂得也不会及时消化,也没非常大的自身动力主动去学习,就像未加汽油的汽车,外力怎么推也开不远,导致学习效率比较低。一旦以小组为单位,提高本小组在集体中的竞争力,利用每个孩子想在班集体中想要表现出色的心态来对待自己于小组、小组于班级的重要性。

3.提高小组竞争力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儿童“六大解放”。它是培育创新素质的要旨,也是高度教育民主的体现。“六大解放”即解放眼睛、解放大脑、解放双手、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而在提高小组竞争力的过程中,正是做到了六大解放。所以,提高小组竞争力将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综述

本课题主要通过对学生个性的调查研究,进行合理的小组构建,并在相应的基础上进行微调;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小组成员“心力”的培养,进而提升小组成员内部竞争力,通过组内“对学”刺激学生学习的动力。与此同时,通过组长互换机制——“援组小组长”的引入,其理念类似于当下的“紧密型共同体”,利用优良资源来提高各组的整体水平和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那么组间竞争力也将随着每位小组成员的学习动力的增加不断提升。本课题想通过实时的调查研究和合理的对策方案,进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改革背景下,提升小组学习竞争力。

三、概念阐释

(一)导学合作模式

导学合作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以小组成绩为奖励或者认可的依据,以小组目标的设置来保证和促进课堂教学中互助、合作的氛围。导学合作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

(二)小组建设

通过构建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小组的构建和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合作中成长、学会与人沟通、领会团队的概念、学会倾听,都基于良好的小组模式。它能让个体有归属感,有团队荣誉感并为之努力奋斗,这不仅有助于整个班集体的发展,还有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在这之中让学生既会独立解决问题,也会通过合作来面对挑战共同克服困难,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高层次——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竞争力

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它需要通过竞争才能表现出来,笼统地说,竞争力有大有小、或强或弱。学习竞争力是学生在学习竞争中显示的能力。因此它是一种随着竞争变化着的又通过竞争而体现的能力。就目前对于正处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学生而言,小组内部及小组之间的竞争必然同时存在;而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要体现为心力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形成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

(2)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促进小组学习的竞争力。

(3)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提供小组合作学习的后续力量。

(二)研究内容

(1)学生学习竞争力的现状调查。

(2)学生性格特点的调查研究。

(3)小组构建的对策研究。

(4)提高学生组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5)提高学生组间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6)学生竞争力的成效分析。

(7)研究小组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

(三)研究方法

1.观察研究法

通过此方法了解课堂中学习竞争力较低的学生数量、学习环境以及在整个研究前后的变化。

2.调查研究法

通过此方法调查小组丧失竞争力的原因,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小组人员的团队合作能力变化情况。

3.案例研究法

通过对班级中性格不同的学生进行跟踪了解,不断深入学生内心,从身边案例入手,制定不同方案,探索其中的规律。

4.行动研究法

针对学生竞争力的差异,制定不同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仔细观察,坚持反思,从反思中不断得出相应策略,从而达到提高小组学习竞争力的目的。

(四)研究依据

1.荣格人格结构理论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性格分析理论也是一种整体人格结构理论。它由三个层次组成:自我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这为我们研究过程中研究学生性格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和参考方向。

2.人类气质类型理论

盖伦提出的关于人类气质类型的理论,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认为人类有四种气质:多血质表现为热心、活泼;粘液质表现为冷静,善于思考和计算;抑郁质有毅力,但表现出悲壮;胆汁质易发怒,动作激烈。采用气质类型测定量表,将学生的气质类型进行分类,使性格划分更科学也更有依据。

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学生在学校环境中,通过不断学习、与人接触、面对挑战等,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拥有归属感,懂得互相尊重,有目标、有信心去进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五)研究过程

(1)成立课题研究组并进行分工;

(2)起草立项报告;

(3)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程序,开展理论学习;

(4)学生个性调查与小组构建;

(5)班级文化建设和小组文化建设;

(6)研究提高小组竞争力的对策;

(7)课题中期监测与修正;

(8)课题组讨论总结研究课题,着手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9)完成结题报告。

五、实践操作

笔者在实践操作中围绕六个方面来提高小组竞争力。在合作学习模式中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追寻原因,通过教师的直接反馈和科学的问卷调查来分析;分析原因后在小组构建中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小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经前期的小组合作模式的磨练,进行矛盾归因,后重新修正小组构建的策略,并以提高组内、组间竞争力为目标,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以创意活动来使班级的凝聚力得到提高。实践之后新问题产生,再反思、再寻因、再解决,但始终以提高小组竞争力为核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

(一)探竞争现状——追寻合作滞销的原因

1.教师反馈,直面问题

(1)各组间存在差距,活动落实存在困难

在课堂上一些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合作流程非常顺畅,但一些小组不愿主动展示自己的成果,活动落实也比较困难。在每次的测评和课外评价中,在每个小组中三个层次的学生差异仍比较明显。

(2)课堂的活跃氛围流于表面,课后没有持续性的学习动力

在讨论过程中,许多学生变成了“陪读生”,很少有学生问为什么,很少有问题生成,交流流于表面。课后讨论的氛围和研究问题的热情度只停留在少部分学生中,没有持续性的学习动力。

2.问卷调查,科学直观

(1)调查样本的选取

调研主要以问卷的形式进行。选取的班级为初一年级共260名学生,并在本班具体分析并采取措施来研究。

(2)抽样调查问卷的设计及结果

由于本次研究是针对初中学生在课改中形成的小组竞争力,所以涉及每个方面的能力的题都与课改模式、学生个体的能力有关,问卷以图1中的九个维度为基础来设计问题。

图1 小组竞争力九维度

通过研究,让教师对目前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认识到学生的赞成、反驳、评价等学习行为还停留在表层,很多学生的竞争力正在不断丧失。优秀学生的竞争力并没有因为教学模式改变而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二)寻个性差异——遵循小组构建的原则

以本班学生为调查对象,缩小范围,有利于根据性格调查快速调整小组。

1.心理调查,气质分析

制定相关问卷调查表,并不定期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人的气质类型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

根据调查发现,混合气质和多血质的学生占了多数,这也和社会调查的结果比较相符,抑郁质、胆汁质的学生各占了13.8%。抑郁质的学生人数有点多,或是家庭、环境原因等,平时表现较内向、表达能力欠弱、不太愿意进入群体活动,而且这样的学生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同组学生的状态。基于这个原因,我们所采取的分组策略是:抑郁质、粘液质的同学与胆汁质、多血质的同学搭档成组。对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学生需特别留意,因为这部分学生的心理较脆弱又较敏感。

2.侧面了解,重点跟踪

经气质测试后,并没有立即调整小组,而是再以任课教师的课堂观察和课后交流以及学生间互相评价作为参考依据,通过对学生的跟踪调查和侧面了解,和最初的测试结果的吻合度也比较高。在分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性格的组内异质。

(三)调整中实施——修正小组构建的策略

1.回顾经历,静心反思——进行矛盾归因,整理思路重新起航

(1)合作机制的不成熟

目前小组分配之后,学习小组的组长一般就是教师指定,不仅没有使组长明确自己的职责,组员的分工及其职责也不规范。缺乏实时对组长、组员的培训。

(2)分组方案的不合理

在班级调查中发现,很多分组随意性较大,目的性不够明确。大部分还是一味按照学生成绩进行分组,导致竞争能力的天平始终不能平衡,很多学生也因此被冷落,成为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中的“陪读生”。

(3)评价体系的不成熟

我们往往是在没有较为成熟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就开始分组和合作学习,此时的学生虽然接触了新的课堂模式,表面“繁华”的背后却是知识的“宁静”。“热热闹闹”一堂课结束,但缺少学生自我的知识沉淀。

2.科学建组,规范制度——构建有效小组,将特色化进行到底

为构建有效的小组,课题实施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施行。

(1)合理分组,灵活调整

在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后,进行初步分组,小组建立后通过投票选出本班综合实力,包括人际关系、表达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各科学习能力等比较优秀的六位学生来担任组长,并请他们综合考虑成组的原则自行挑选组员。根据自己组的特色,建立班中的“特色小组”和“特色之星”,极大程度地鼓舞了更多的孩子走健康、全面发展的道路,这也是我们的教育之本。

(2)健全机制,分工明确

组内成员的各项职责都由组长进行布置分工,并制定小组分工细则。定期开展组长、小组会议,实时了解小组动态,总结每周表现并对组长进行定期培训。

(3)掌握方法,提高技能

小组的构建和分工到这一阶段已基本到位,接下来就是不断渗透合作学习的方法,让每个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有序,不产生“菜市场效应”。在指导过程中,针对学生学习如何讨论、如何使自己在组内具有发言权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既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也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四)挑战新问题——提高学生组内竞争力

在合理进行小组构建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各组长的能力也是不同的,每个组的磨合程度也是不同的,所以就有了一个最大的挑战,那就是如何让每个人都有竞争的动力。经研究后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培养和提高竞争力的方案(见图2)。

图2 培养和提高组内竞争力三方向

1.组内对学,激发竞争

(1)制定对学小组,明确对学目的

小组构建完成后,每组都有同一层次的学生两人。A—A、B—B、C—C两人的学习状况相当,成为对学搭档。这不仅是之前意义上简单的在课中对学,而是持续地课上、课外组成对学小组,目的是在同层次上有学习同伴,在同层次上的竞争更有助于增加自信心,使进步明显与否更直观。我们通过制作对学评价表来将对学透明化(见表1)。

表1 对学评价表

将对学成效量化如表1所示,有效地利用学生竞争的心态,让他们迅速结成对学对子参与到学习的竞争中。发言的同学多了,课间拿着书本在教师身旁背书的人多了,运动会上为了班级荣誉、个人荣誉奋力奔跑的人多了。

(2)对学小组捆绑,成立“黄金搭档”

将每次班级的测试和期中、期末测评,以及对学评价表中的每周分数总结,以对学小组两两捆绑考核,评价过程中设置“黄金搭档”组,表彰对学效果明显的小组,进行班级内表扬,并将结果由校讯通发至家长,将表彰延伸。

(3)激发组内竞争,促进学习动力

对学小组的成立可以大大刺激组内同层次的竞争力,并且对每对对学小组提出目标与要求,若后一层次的学生由于自身努力跻身于前一层次,将加大表彰范围。这样,学生就会有很大的动力去学习,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2.同层互换,维持竞争

互换对学组,取长又补短。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年级越高就越是如此。当对学组成立一段时间后,有些对学组效果明显,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将这个两人对学组换到其他小组,分享优秀经验以及带动其他小组的竞争氛围。

3.组内交流,升华竞争

通过对学的形成、强化,组长定期进行小组交流会议,进行相互学习,从而升华组内竞争,为组间竞争做铺垫。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对学和同层互换后,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小组成员静下来一起思考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五)“紧密共同体”——提升学生组间竞争力

组间竞争力是小组学习合作模式得以长远发展的原动力,学生组内竞争力的形成为小组间产生有效竞争奠定基础。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培养和提高组间竞争力(见图3)。

图3 培养和提高组间竞争力三方向

1.互换机制,深入指导

为提高各组长的能力,以及合理应用班内优秀学生的资源,通过组长互换原则,让各个小组不断接受新的指导。但组长的互换只是为了加强组间的交流,而并非真正的组长互换,称之为“援组小组长”。通过这个组长的互换,各个组长都能发现他组的优点和缺点,使小组间的竞争更加透明,目标也更加明确。

(1)利用优秀资源,共同提高实力

小组之间的学科差异性还是比较大的,这就导致了在导学课堂中经常出现“一边倒”的局势。合理的评价机制已经让我们改善了这种现象,但是仍然不能治本。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各小组对新调来的组长格外尊重,也很愿意聆听新组长的意见和建议。组长互换机制使课堂一边倒的现象有所缓解,唇枪舌战的场面也不断出现在课堂中。

(2)明确互换目的,措施落到实处

所谓没有明确目的的活动是毫无意义的,在小组长互换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给予一定的指向性,这样就可以使各组长有目的地在新的小组中进行各项学习活动。

在实践过程中,互换的目的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第一,提高新小组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自主学习。每个小组的成员都会因为之前组长的各种管理而显得较为被动,学习情况由原先的教师监督转化为学生监督,这样也未能达到我们课堂改革自主学习的目的。通过人员调整,新组长首先会了解之前小组学习自主性不高的原因,制定新的方案。

第二,改善新小组的整体学习状态,清除消极学习。课堂改革已持续一段时间,已经基本让所有的学生进入了“高原期”,此时其他小组长的有效介入对小组的消极面进行整顿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强化新小组组内合作意识,升华综合能力。原来的小组很多都成了个别人的舞台,一小部分学生已不再一如既往地完成组内布置的各项任务。但是合作交流本身就是为了升华知识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通过组长的互换,让组长与新小组成员分享经验教训。

(3)及时沟通交流,反馈快速准确

互换其实就是为其他小组进行一段时间的诊断。新组长通过对其他小组的深入了解,在帮助对方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地找寻组内的新问题。在组长间的沟通交流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及时性原则、高效性原则、服务性原则。

2.互评机制,实时监督

小组的评价由各个组内某个成员进行登记,通过组间相互监督、评价,不断发现他组问题的同时,查找本组成员的问题,做到查漏补缺。根据公正、公开的互评基本原则,由组长来登记他组的分数,体现公正原则,而个人的评价则由值周班长来登记,体现公平原则,并且将每天的分数上墙至每日一评中,并在每周的班会课上由值周班长进行总结分析,评出星级小组、星级学生、“黄金搭档”对学组。

3.表彰机制,扩大力度

竞争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对于学生而言,精神奖励尤为重要。对小组学习竞争力较强的组进行大范围的大力表彰,让学生在学习、思想等多方面产生竞争动力。以争促学习,以争促发展,以争显活力,提倡处处争先,以此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不甘落后的动态。当然,表彰也要落到细处。例如,对值周的小组卫生工具摆放非常整齐给予加分等,从细小处着眼,往往会在无形中以榜样的形式为其他组做示范,而其他组也会不甘示弱,在这些班级常规工作上做好甚至做得更出色。

(六)办创意活动——提高班级凝聚力

团队的强大凝聚力使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雄伟建筑中的一块砖,不可缺少。它能真正把个人和团队目标联系在一起,使个人对团队表现出一种忠诚,对团队的业绩表现出一种荣誉感,对团队的成功表现出一种骄傲,对团队的困境表现出一种忧虑。竞争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学生也容易因为竞争而没有集体思想,所以为了避免这个弊端的产生,多举行全班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有了更多的彼此了解和交流的机会,也可以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诉说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让孩子们感受到,在这个大家庭中,自己是被人关注的,从而来提高整个班集体的凝聚力。

1.果蔬造型,千姿百态

在果蔬造型活动课中,学生获得创作的灵感和快乐,在动手操作中提高造型的技能,通过亲自动手,体会劳动果实来之不易。这也让孩子们在紧张学习之余,感受生活情趣,关注生活的点滴,发现生活中的美。

2.义卖活动,播种爱心

在义卖活动中,孩子们费力吆喝、详细介绍、分工明确,小组间合作又竞争、竞争又合作,其乐融融。

3.浓浓情意,尽在美食

因为班里有来自北方的同学,米饭吃多了对面食甚是想念,所以班委决定每学期做两次面食类的实物。

4.主题班会,畅所欲言

每次的主题班会都由学生自己策划、主持、报道、整理。其中有: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青春期该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关注我们的心理;谈谈我的小组;谈谈我对班级的建议;老师,我想对你说……从他们的交流中,重新认识他们,发现原来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中,已经有那么多成熟的想法。这让全班同学有更多的机会彼此了解、进行沟通。

六、实践反思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个参考方向。

教师反馈,问卷调查。研究竞争的现状,为小组竞争研究提供基础和指明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形式,看清目前小组合作的现状。

以人为本,科学分析。寻找学生间的个性差异,为合理分组提供科学依据。看清现状后,合理、科学地分析每位学生,为合理分组找到正确的方向。

矛盾归因,理清思路。总结前因后果,为后续的研究指明方向。之前的小组合作为何停滞不前?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解决此问题才能继续前行。

借力机制,组间竞争。制定良性竞争机制,形成班级竞争文化。竞争过度会有负面效果,所以需要建立良性的竞争机制才能让它成为班级中助学、助人的武器。

创意活动,情感交流。增强团体荣誉感,形成个性化班级,这其实是我们教师、学生所向往的,笔者列举了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方式、方法。

不断反思,坚持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改,这其实就是目前我们课改一直在做的,而这运用在班级管理中同样适合。

大量的实践活动给班级带来了全新的改变,在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加以完善,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主要有以下几点体现。

(一)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1.合作、竞争——小组文化

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分享、学会沟通、学会相信,在竞争中学会迎难而上、学会你追我赶,这就是我们要的小组文化,它是一股力量,它是一种信念。

2.和谐、共进——班级文化

为营造良好的环境文化,各个班级围绕阳光课堂主题进行教室布置,内容包括个性班牌、激励标语、学生作品、日行一善、班训班规、评价汇总、图书角等,班级布置突出对班级个性发展、美的展示、即时评价,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学习环境。

(二)促进了师生自主管理的提升

1.教师反思

仍有部分学生不愿参与到展示评价环节中,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多设置基础展示环节。在小组构建中,对组长的培养非常重要,组规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在教学中发现组内因为矛盾、摩擦变得不够团结时就该多开展以组为单位的竞争活动。

2.学生感悟

六人成组,六组成班,只要每位同学团结向上、每个组积极进取,那么整个班级就是团结、融洽的。组员相处要注意方式、方法,有问题及时解决、有意见及时提等都是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建议和反馈。

(三)促进了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

1.集体荣誉

两年中,班级先后两次获得了“区先进班集体”的荣誉称号,校运动会获得团体总分第二名,拔河比赛第一名,广播操比赛第二名等,在四项红旗评比中表现优秀。

2.个人荣誉

每位班级成员都各有优势,无论在学科竞赛、区运动会、区小报评比中,都有比较出色的成绩,国际跳棋比赛中有国家、省、市级的获奖。

参考文献

[1]唐全腾.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丹卉.把小组合作式学习落到实处[J].湖北教育,2006(1):52-54.

[3]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