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报不可忽视的细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向

引导社会朝着文明方向前行

不管你是否承认,舆论导向是客观存在的。舆论导向作用是新闻独具一格的特征,无论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发展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新闻报道中,不论是有意的引导还是无意的流露,由此产生的社会效果都是客观存在的。比如牙膏底部的彩色短线,它并不代表牙膏成分,我们的报道误登了,引起了读者的焦虑;而“7·5”公交车事件,我们本想引导社会舆论减少负面效果,但是评论用词不太合适,反而带来读者的不爽。

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新闻导向,恰当使用舆论引导。尤其是读者充分信任的党报,应该高度重视,谨言慎行,以避免产生不良的舆论引导,不好的社会效果。

导向问题不仅仅指我们以往偏重的政治导向,也涉及各个层面、各个角度的导向问题,比如:理论导向、价值导向、行为导向、审美导向……我们应当从各个角度和层面把握好导向,贴近民心、凝聚人心,引导社会向民主、法制、文明的方向前行。

一张党报,毋庸讳言应把握好舆论导向,倡导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发挥舆论的正确导向,这是党报工作者的职责所在,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良心所在。

当然,我们这里强调的舆论导向,是基于新闻的真实、客观这个基础之上的,我们在注重新闻的导向作用时,毫无疑问要坚持新闻真实这个原则,维护新闻真实这一生命线。

因为我们这里所谈的仅是一个时期的报道案例,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导向问题。

头版稿件安排还有提升空间

2014年7月1日,对于报纸来说是考验功力的一天,这一天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日,在这一天,新华社发布了三条重要消息:《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 强调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三大改革方案》以及《中共中央决定给予徐才厚开除党籍处分》等。

《人民日报》《浙江日报》均把这三条消息放在了头版,并把政治局两条稿件放在一二条位置,“徐才厚稿”放稍下位置。体现了在这个特殊意义的日子这几条稿件深刻的含义。快报和党报没可比性,但快报“七一”版面的处理还是比较到位的。快报头条以“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特别报道”为栏头,安排的是标题新闻《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领导干部要疾恶如仇 对不正之风亮剑》;二条安排的是《中共中央决定给予徐才厚开除党籍处分 对其涉嫌受贿犯罪问题及问题线索移送最高人民检察院授权军事检察机关依法处理》,在新华社稿件中还用黑体标注徐才厚的主要犯罪情节和恶劣影响;三条安排的是标题新闻《大力弘扬奋斗精神 共建共享美丽杭州 杭州举行基层领导干部“七一”座谈会》,下面配发杭州举行大型群众歌咏活动的大幅照片。从上述稿件安排看,版面大气、厚重,既传达了中央精神,体现党惩治腐败的坚定决心,又营造了党的生日的喜庆氛围,弘扬了主旋律,传递了正能量。

而当天本报的头版稿件安排仍沿袭了本报的常规做法,在题前位置安排标题新闻《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制度建设》,在题前下方安排《中共中央决定给予徐才厚开除党籍处分》(未刊完有转版);而在头条位置安排的是《龚正在全市基层领导干部“七一”座谈会上强调 大力弘扬奋斗精神 共建共享美丽杭州》,以下依次为《张鸿铭在调研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时强调 提高认识形成合力 千方百计做好工作》、《红旗飘飘谱新曲》图片报道、《张鸿铭会见深圳企业家代表》、《杭黄铁路昨天破土动工 王金财出席项目推进会并讲话》。分析一下当天本报头版,有两点值得商榷。一是把《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 强调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作为标题新闻刊登,而将《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三大改革方案》放到了三版要闻,将这一组有重要意义又相互关联的稿件割裂开来,显得有些零碎又分量不够。因为在“七一”前夕审议通过的三大改革方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措施,涉及治党治国和亿万群众长远利益的战略举措。这三条消息不仅是政治上的大事,也是群众关心的大事。如果把政治局两条稿件在一版呈现并处理成一二条位置(可处理成标题新闻),而处分徐才厚的稿件完整在一版刊登(转得并不多),是不是更合适?二是全市基层领导干部“七一”座谈会的新闻,与《红旗飘飘谱新曲》图片报道,都是属于庆祝“七一”的稿件,在“七一”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如果能够安排在一起,是不是更能烘托节日气氛,体现本地贯彻中央精神的主旋律?但现在中间隔了一条市长张鸿铭调研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稿件,就显得碎片化了。

本报最近在头版的改革上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版面比以往要大气,头版头条也经常安排本地典型报道和鲜活新闻,在照片安排上也不惜篇幅,让以前颇让人诟病的一版有了新的气象、新的面貌。对比分析“七一”本报的头版稿件安排,感觉还有提升的空间。本报头版应当在现有改革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追求更进一步的提升。本报头版的稿件安排,应该更加重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导向意识、责任意识,特别是当前中央正推进深化改革举措和加大反腐力度,意义重大,群众关注度高,对这类稿件应更加重视。

领导人姓名职务等须逐字核实

2013年7月3日 A1版头条《夏宝龙在全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作动员(引题)深刻领会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 以饱满热情投身教育实践活动(主标题)邢元敏讲话 李强乔传秀王辉忠等出席(副标题)》,出现一处领导人名字错误:倒数第2段中,(中央督导组组长)邢元敏错为刑元敏。

像这样领导人名字的出错,既是政治性差错,也有损杭报形象,应引起高度重视。此前本报也曾发生过把领导人姓名或职务弄错的差错,有深刻的教训。

如何避免这样的差错?采写、编辑、校对等环节,包括部门主任、值班编委,都应提高认识,增强责任心。此外也提醒一下,对此类差错,泛泛地看一遍是很难找出差错的,因为它音同形近。对于此类重要稿件,要绷紧头脑中把关防错这根弦,有意识地对稿件中领导人特别是新出现的领导人姓名、职务等逐字核实,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这个“奖”放头版不合适

2013年10月30日头版要闻,《杭企掌门人拿到农化行业“奥斯卡”》的报道,其中提到“昨天,有着全球农化行业‘奥斯卡’之称的Agrow Awards 奖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公布了今年的结果,终身成就奖颁给了一家杭州企业的掌门人:新安集团董事长王伟。这是中国人首次拿到这个奖项”。

“Agrow Awards奖项,是全球农化巨头在作物保护行业展示创造力和创新力的标志奖项,由世界著名农化杂志《世界农作物保护新闻》主办,每年由10位国际专家组成的评审团评审。终身成就奖获奖者,要为全球作物保护和生产领域(尤其是工业生产)做出卓越贡献,并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曾获此殊荣的仅有4人。比如,首位将转基因作物引入市场的先驱者、农业生物科技的‘教父’孟山都执行副总裁Robert Fraley博士。”

此次获奖“其中最重要的研发,就是发现并成功回收草甘膦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氯甲烷废气,用于有机硅生产,又将有机硅生产过程中的废盐酸精制后用于草甘膦生产,实现了‘草甘膦—有机硅’氯资源的绿色循环利用”。

草甘膦是目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也是由孟山都研发,种植转基因大豆、玉米的配套农业化工品。有关资料怀疑草甘膦对人体有害。德国莱比锡大学2011年12月进行的一项研究,证明草甘膦在人类的整条食物链内不断残留积累。所以有建议完全禁用草甘膦。

转基因大豆、玉米及相关产品已是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争议热点,我们当天的国际新闻版,做了详尽的国际社会当前对转基因食品的反映和态度,基本上是惧怕、拒绝转基因食品,孟山都、杜邦等美国研究转基因农作物公司广受国人诟病。因此,社会敏感度这么高的一个化工产品,获得了这么一个奖,放在头版刊发,不太适宜。采编稿件时我们要对所报道的新闻背景有尽可能多的了解,这样才会有对刊发报道的准确把握。

使用中国地图要十分小心

2013年1月30日 B1、B2版城市周刊,以“家山万里遥”为主题,通过数个心怀“乡愁”的个体,反映过年时的离乡别绪。其中 B2版讲述了3个人的家乡情结,并配以中国地图表示他们身在杭州与家乡的遥远距离。这几张图不很清晰,南海诸岛未体现,存在很大的隐患和漏洞。

对于在报纸上使用中国地图,国家有严格规定,宣传部门也有明确的宣传纪律。如外交部、国家测绘局《关于严格遵守使用中国地图有关规定的通知》指出:“公开出版展示的地图(包括书刊插图,电影电视、舞台设计用图以及展示用的各类示意图),国界线必须按照中国地图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绘制。应特别注意南海诸岛、中印边界线走向、钓鱼岛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界的正确画法。”又如省委宣传部、省委外宣办、省委统战部联合发文的《统战宣传报道中应注意把握的有关问题》指出:“在制作我国地图时,应注意不要漏掉港澳台和南海诸岛。”

但在B2版配的3幅中国地图中,南海诸岛均未体现。当晚出版前,检校室校对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与版面编辑沟通,版面编辑与照排联系,在南海诸岛上画了些白色的虚线,进行了处理。但从见报后看,由于印刷质量的原因,这些虚线根本无法看清。

此类差错杭报以前也出过,作为政治性差错给报社带来较大损失,希望引起同仁重视。

这张照片不应该刊登

2013年10月20日8版西湖副刊悦览《台北街头速写簿》,发表了台湾摄影家阮义忠的摄影作品,其中“用力擦亮台北”(图07美丽华饭店,1985),在饭店旗杆上出现“中华民国国旗”。虽然是摄影作品,但在报纸上出现这样的标志是不应该的。

“国旗”问题是个严肃问题。根据有关政策,“中华民国国旗”已被视作历史旧物,目前除南京总统府、中山陵、抗日战争纪念馆、历史电视剧等以外,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公开展示或使用。记者编辑在涉及港澳台及海外方面的新闻采编内容时,应切实增强政治意识,严格遵守新闻宣传纪律,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给报社带来较大损失。

配发地图是很严肃的事

2013年11月13日 A10版杭州湾·财经新闻,介绍了一位推动中美文化交流的企业家,配发了一张用不同颜色区块划分各州的美国地图,先不说这张图画得是否准确,单看这篇报道的内容,似乎没有什么必要用到这张图,而且这张地图除了标注波士顿、纽约外没有任何标注,也没有任何说明,不知道配发这张美国地图有何含义,打算用来说明什么。

报纸配发地图,尤其是涉及国家的地图是很严肃的事。如果是必配不可的图,一定要谨慎行事,精确绘制,上版后应认真核对,以免出错。

几幅“河赛”照片有违政策精神

为推进“五水共治”宣传,从2014年3月24日起,市委外宣办(市网信办)联合本报启动“河赛——杭州最美河道摄影大赛”,摄影爱好者踊跃投稿,把镜头对准杭州的江河湖海溪,发掘自然、人文和治水之美,成为“五水共治”宣传中的一个亮点。2014年3月31日,本报16版推出“‘五水共治’特别报道·河赛——杭州最美河道大赛”专版,选登了“河赛”首周读者投稿。从版面看,不少照片角度佳,水平高,令人赏心悦目。但其中也有几幅照片选得不理想,有违有关政策精神,在新闻宣传效果上值得商榷。

其一是左下角的两幅照片,与“五水共治”的宣传主题有矛盾。一是《九溪原韵》,说的是“2011年5月2日,杭州九溪,大树溪流加浣衣的农妇,构成美丽的九溪原始韵味”。二是《富春江畔好风光》,说的是“2009年7月18日,富阳新桐乡富春江畔洗衣人”。这两幅照片拍的都是在溪边、江畔洗衣服的场景,美则美矣,却煞了风景。此前有报道提到,“五水共治”中的“治污水”,需要人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河边洗衣、洗拖把等,都是陋习。从环保角度看,在河中洗衣,洗衣人都会使用磷含量很高的洗衣粉和洗衣液洗衣服,而磷排放到河道中,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发黑发臭的“元凶”。当前正在进行的“五水共治”,其核心就是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而选登的这两幅照片却在不经意间突出了洗衣陋习,在新闻宣传上是不妥的,是不值得提倡的。

其二是右上角的照片《健步运河》。说的是“2014年3月22日,大关桥下,四只小狗与主人一起散步运河边”。这幅照片仔细看,有两处是违反《杭州市限制养犬规定》的。一是从照片中看,画面中央的一只小狗明显没有大人牵着的狗绳。而按《杭州市限制养犬规定》,小型观赏犬在允许出户时间内,必须束犬链,并由成年人牵领,也就是说,遛狗时是要牵着狗绳的。二是从照片的影子中能明显看出,遛狗时间为中午前后,而依据《杭州市限制养犬规定》,允许携带小型观赏犬出户的时间为19时至次日7时,也就是说,白天是不能遛狗的。由此可见,选登的这幅照片也有不妥。

其三是版面的主图《富春江边晨泳风景》,说的是“2013年6月18日,富阳鹳山富春江边晨泳爱好者造就了江边另一道风景”。钱塘江是禁止游泳的,上游的富春江是否可以游泳?安不安全?是否环保?要不要提倡?也存在着疑问。

照片和文字稿一样,传递着多种信息,也是有宣传导向的。因此在选登照片时,要考虑其是否与有关政策精神相符,否则就会在新闻宣传上产生副作用。

“台湾”与“国内”不可并列

2014年7月24日A10版消费新闻《草席价格贵过牛皮席》第一部分“打了3.5折 一床草席仍要5600元”第4自然段写道:“记者百度后发现,马兰草产自台湾,但一般在国内加工生产,因为这种特殊的草韧性强,且人工耗时漫长,一床草席编织需要约莫一个月时间,所以价格很难再降下来”

这句话有两个毛病:句尾缺了个句号,这个标点不可省;“马兰草产自台湾,但一般在国内加工生产”这里“台湾”与“国内”并列出现不妥当,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台湾与祖国大陆(或大陆)为对应概念。因此,这句话改“国内”为“祖国大陆或大陆”才准确。这涉及我国领土、主权和港澳台关系,因此新闻采编时一定要小心。

顺便提一句,最近新华社规定第一批禁用词,在时政和社会生活、民族宗教、法律、国际关系、网络语言使用等方面都有具体规范化要求,可找来学习一下,帮助我们正确运用,不出差错。

“国家”“民族”这些表述应准确

2014年10月14日 A9版消费新闻《今年“双十一”是星期二 据说当天厕所会很忙》,报道今年“双十一”的一大特色是“买遍全球、全球可买”,其中提到,“220多国的海外消费者首次可以参与属于全球的购物狂欢”,这里提到的“220多国”,表述不准确,应该是“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家和地区是有明显区别的。国家由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四大要素构成,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享有国际法所确认的权利,履行国际法所规定的义务。而地区通常指中央政府不能直接施政的城市、区域,未取得独立、被他国侵占的区域,或附属的殖民地、属地、托管地,是不具有主权国家地位、未获得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

在这前一天10月13日16版大视觉,《冬季去长白山、朝鲜采风》,介绍了一条旅游线路,从文中我们得知,这条线路除了去长白山,还要去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吉市。文中并没有说要去朝鲜,因此标题上的去朝鲜采风就大错特错了,去朝鲜族采风不等于去朝鲜采风,民族和国家是两个概念,报道中涉及国家时,应当慎重。

另外,对“祖国生日”这类说法也当谨慎。2014年10月3日6版文化新闻,《“我们读诗——祖国我们的表达”诗歌朗诵会举行》,文中“庆祝祖国母亲65岁生日,10月1日,FM89杭州之声携手杭州图书馆文献借阅中心推出……”“祖国母亲65岁生日”提法不妥,应当改为“新中国成立65周年”或“新中国65岁生日”。

建设报道惯用的“快思维”该改改了

2013年4月18日A7版《富阳场口中心镇建设演绎“加速度”》一稿不仅在标题中体现城镇建设“加速度”,在文内更是多处提到:“90天就完成100万方土方平整,一个半月完成5座电力铁塔……120天内完成……180天内完成……200天内完成所有项目建设。”如此赶工期的报道或许现实中还这么做,但作为党报却不宜提倡。从高铁放慢速度,到各地强调工程追求质量不盲目赶速度,在项目建设报道中惯用的“快思维”该改改了。

民生热点报道要引导到位

2014年岁末,经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与城镇职工并轨可谓热点新闻,从年初全国“两会”代表委员高度关注,到年末正式政策出台,加上这项改革动议之始历时多年,有许多市民百姓表示关切。

本报2014年12月25日 A2版要闻吴山时评《养老保险并轨,制度公平是根本目标》, A4版国内新闻《三问养老“并轨”》前后版面做了报道,体现当日本报对此新闻的重视。但读了后面这篇来自新华社的报道,感觉对这项改革实施似乎有所怀疑。

翻阅央媒对这一热点民生新闻报道,感觉比较全面。比如当日“新华每日电讯”4版每日焦点对此是这样报道的,题目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将与企业‘并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短评:盼‘养老公平’,享改革红利”“链接:改革成本别转嫁到百姓身上”,稿件均来自新华社,报道内容很详细,问题解析很透彻,社会热点引导很到位,整个报道全面而准确。

新华社每日有大量来稿,当遇到重要热点民生新闻,选稿组版要用足稿库资源,考虑全面,使得新闻信息完整准确。

“楼市调控”版面处理偏轻

2013年3月2日,《国务院发出楼市调控通知,出售自有住房所得20%计征个税》无疑是条重要新闻。同城报纸除了《浙江日报》(头版导读,5版要闻头条),其他均以头版头条报道。都市类媒体基本上都是整版解读。《都市快报》《买房的卖房的都乱了,中介挑灯夜战 房东要求撤销挂牌》《钱江晚报》《记者采访杭州房产专家进行解读,房产交易或迎来冰冻期》等都做了本地报道。

杭报财经版也做了报道,但在版面处理上却把《陕西科技大学组团来杭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这条稿子当作头条,国务院楼市调控稿做了尾条,而且仅转载了新华社稿件,缺乏本地报道跟进,新闻没有做足。另外,头版也未做导读,这样处理显然偏轻,也远离市场。

灾难报道有可改进之处

灾难总是突如其来。2014年,昆明暴力恐怖袭击事件、马来西亚客机失联事件接连发生,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也成为报纸的重磅新闻。本报在昆明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在得到确切消息时,深夜停止印刷厂印刷,果断推掉原定的版面,撤换头版头条,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消除了社会恐慌,发挥了党报主导舆论的作用,值得称道。马来西亚客机失联事件发生后,本报除在头版头条报道外,3版整合新华社稿件和本地旅游、保险行业相关消息,进行综合报道。对于这两次事件,国内、国际新闻版也“螺蛳壳里做道场”,每天精心编辑内容,努力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和可读性。

但也有读者对本报这两次的灾难报道提出意见,认为后续报道力度不够。这可能与宣传纪律有关。但如果没有约束,本报的灾难报道确有可改进、提升之处。一是在后续的报道中,要做到力度不减,不要在群众还议论纷纷、网络炒得火热时,突然减弱了声音。可以在头版辟出一定篇幅,做些专门的导读,把国内、国际新闻版的重要内容引入到头版,从而保持热度,回馈读者的关注。二是根据事件进展和新闻延伸,适当扩大国内、国际新闻版面,如扩大到两个版,充分报道灾难事件。三是做好落地新闻,结合灾难事件,挖掘与本地有关联的新闻。

对“7 ·5”公交事件报道的一点看法

2014年7月5日,公交车被人放火燃烧,造成车上乘客严重烧伤的重大突发事件,成为本报7月上旬报道重点。从6日至12日的6天当中,本报几乎每日以组合式版面聚焦事件进展、政府有力组织善后和社会多方积极反应,每组报道紧紧抓住“最美”主题,以现场救援、29名伤员救治、案件侦破公布及城市应急反应等方面依次展开,再一次充分展现了市民群体、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的美好形象,让杭州“最美”又一次向全国展示并有效传播。

但还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可能是因为这次“7·5”报道开始就定下“最美”主基调,我们对突发事件中有些细节方面有所忽略。首先是6日2版的言论标题“这一夜,祈祷与振奋”。虽然言论中说得很清楚,为“在灾难面前,在危急关头,这座城市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所振奋,言论也写明“我们为伤者们祈祷”,但是无论如何,这一夜杭城突遭灾难,这一夜有29个无辜群众严重烧伤,躺在医院,在这样的报道中言论以振奋为主题,似乎有些不妥。其次是对与“最美”不相关却是主要的新闻内容有点忽略。如,对29名伤员的基本情况,他们救治烧伤过程的动态新闻基本没有顾及。但他们是这次事件的直接受害者,同时也是新闻核心信息之一,政府已经给予了全力的帮助和关心,全社会都非常关注他们的信息,我们不能忽视了对他们的报道。比较快报“7·5”事件报道,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29名烧伤者的持续报道,7日 A6版特别报道整版推出《29名住院病人受伤及救治情况》,把每个伤员的基本情况和受伤治疗情况一一报道出来,后续几乎每天都有这方面的持续报道,而且安排版面也不小。

地方党委机关报是一个城市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舆论场中的定海神针,虽然新媒体信息纷繁,时效神速,但是市民获取准确信息还要从第二天的报纸特别是党报上看。因此,党报的角色定位没有变,我们应坚定和自信,把报道做得更加完美,更加出色。

出租车事件报道有些弱

2013年1月,杭城的一个重大新闻事件是“杭州出租车又被吐槽”。

相对各报报道,杭报报道有些弱。这除了认识上的原因,各部门没有良好配合,在版面上没有形成合力也是一个问题。

近些年对于杭州出租车市民意见较大,宰客、议价、绕路和高峰打不着车等等乱象长时间未能得到根本性整治,因此政府出手整治符合民意。同时出租车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杭州出租车行业形象关乎杭州城市形象,也体现着杭州的软实力。对于这个本地的社会热点,杭报如果精心策划,重拳出击,既配合了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又体现了民意,还能树立党报的威信,没有理由引导缺位。

快报《当年朱镕基时任市长铁腕治理出租车市场》《上海出租车体验式》报道和上海管理经验等组合式报道;《钱江晚报》《杭州出租车全中国最差,言之过重》《杭州的士到底得了什么病》《四张药方,治好上海五万的士》等连续报道,都做得有声有色、声势浩大,短时间内形成舆论热点,产生了较强的舆论引导力。

反观杭报,2013年1月30日 A2版吴山时评栏目《心痛,不如行动》的评论,力度不够,有隔靴搔痒的感觉,更遗憾的是下面紧跟一篇市交通局的工作性报道。杭报与交通局有发行合作,做好交通宣传也是理所当然,但这样编排显然忽视了读者的感受。

牙膏说法早有辟谣

“购买牙膏时要留心注意牙膏管的底部,会发现有一条彩色短线,这条彩色短线会有‘绿、蓝、红、黑’4种不同颜色。这些彩色短线是有含义的,绿色代表纯天然成分,蓝色代表天然和药物成分,红色代表天然和化学成分,黑色代表纯化学成分。”2015年4月6日2版市民大学堂“牙刷牙膏的选择”小节的文内这样写道。

正好读者杨女士前两天给父母买了支管底部带有黑色短线的牙膏。杨女士父母看到这个报道,就对她说“买牙膏不细心,现在用了很不放心”。杨女士解释凭牙膏管底部的短线颜色选择牙膏不是这么回事情,尽管用就是了。“现在杭报上都这么登了,我们该信谁?”两位老人说的气话让杨女士很郁闷。

对此事,杭州皎洁口腔保健用品有限公司生产技术人员指出,牙膏的成分跟底管的颜色条没有任何关系。事实上这个条是牙膏生产流水线上机器识别用的,它的功能只是识别和定位。他说,“前两年不是电视报纸还有专门对这事的辟谣嘛”,叫大家不要相信这个不靠谱的说法。

查找新华社、央视等权威媒体,曾在2014年12月8日新华网“网传‘膏管底部色标代表牙膏成分’说法不靠谱”,和2014年1月8日央视网“央视焦点访谈辟谣牙膏底部颜色条代表着什么?”做过相关求证解释性报道,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协会、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等单位相继出来表示,牙膏管底部的色标俗称“电眼定位点”,是产品制作完成后软管自动填充、封尾机定位感应时使用的,牙膏软管里充好牙膏后,机器感应到颜色点会自动封住软管,这在印刷软管类包装时很常见,与产品的成分无任何关系。

可见,杨女士对我们报道中提到的“购买牙膏时要留心注意牙膏管的底部,会发现有一条彩色短线……”的说法进行指正不无道理。新媒体当下发展迅速,但党报在老百姓心中的那份信任还在,市民对新媒体的信息真实性常存疑惑,但对杭报的报道心里充满着信任,这是读者对几代杭报人经年努力付出的肯定。因此,采写编发新闻报道或引用来自网上的内容时,一定要有敬畏心和责任感,所发新闻需要多方求证,事实细节需要反复核实,力求新闻发布真实权威。否则,不仅误导读者,而且有损杭报品牌形象。

敏感时期慎发倾向性明显稿子

2013年,加多宝和王老吉的红罐之争影响较大,2013年5月15日,这个被称为“中国包装装潢第一案”的案子在广东高院开庭审理,当天法院未做出判决,双方都各执一词,认为自己有道理。2013年5月24日B4版美食,却有一篇倾向性非常明显的稿子——《没有加多宝就没有红罐凉茶》,立场完全站在加多宝一方。也许这是一篇跟经营有关的软文,但在报纸的非广告版上出现,十分不妥,尤其是在双方正在打官司等待判决的敏感时期,极易惹来麻烦。在敏感时期发倾向性太过明显的稿子,应当慎重。如果非发不可,那也必须发在广告版,不能出现在新闻版或是专版等非广告版上。

为动物招“保姆”报道太大

2013年5月16日B1版都市新闻《杭州动物园招聘,亲,你敢来吗?》的报道,算不上什么大新闻,版面却搞得过大,占据了三分之二的版面,加上题图压上一只老虎,是不是太重了些?虽然版面较有形式感,但形式要依靠内容,内容是根本。形式大于内容的报道不太恰当,好的内容配上合适的形式,才相得益彰。

“民警吼孩子”不值得报纸肯定

“再哭!再哭警察叔叔就把你抓起来!”这是2013年8月13日 B2版热线·实时新闻《4岁男孩被救后一直哭 民警怎么劝都没用 副所长一声吼,不哭了》报道的情节。对一位才4岁还不懂事的小孩子,用这样的言辞“恐吓”是不合适的,更不值得报纸肯定。

这则报道是说余杭中泰新南湖绿苑小区一位4岁男孩,被上班去的家长反锁在屋内看电视,后来弄开玻璃移门跑到二楼阳台上哭着找妈妈,身子还踩着凳子探出阳台,出现险情,中泰派出所接警后,民警在还不够长的梯子上“叠罗汉”把小孩救下。虽然小孩安全了,但他还是哭着喊着叫“妈妈”,年轻民警怎么也劝不好,派出所副所长虎着脸,对着4岁男孩子一声吼:“再哭!再哭警察叔叔就把你抓起来!”报道说:“这招很管用,小孩当时就收声了,几颗泪珠子还挂在脸上。”

看完这则报道,却感到不是滋味。一是孩子才4岁,还不懂事,哭个不停叫“妈妈”,也是孩子的自然反应,民警这样吼,是不是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二是记者“称赞”民警这招“很管用”,也有失偏颇。从另一个角度说,民警的态度也够生硬的。哄哄4岁的小孩子应该有很多的办法,但最后却用“恐吓”来解决,说明民警的工作方法也是有欠缺的,特别是不值得报纸“肯定”。三是如果家长读者看到这样的报道,想想假如自己的小孩被警察这样吼,心里会不会不舒服?

社会新闻有些情节很生动,但在报道中也要做点具体分析,把握导向。

汪峰能否上头条没必要炒作

2013年11月,歌手汪峰上头条的事被炒得很火,单是本报就做了四篇稿子,有点过了。2013年11月14日文化新闻娱评《对不起,您又只能放尾条了》,介绍了汪峰上不了头条的背景;2013年11月15日都市新闻《嘿新闻又玩新花样》里再次介绍了汪峰屡屡上不了头条的背景;2013年11月17日,悦览的博乐版块里,又一次以《出门问雨神,头条问汪峰》为题,把汪峰上不了头条作为调侃对象;2013年11月21日,体育新闻版《让朱骏来教汪峰如何上头条》又一次把汪峰上不了头条拿来开涮。虽然此事是这段时间的网络热点,但如果屡屡把这件事拿出来说,显得报纸格调不高,而且也容易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

高考政策新闻解读不够

2014年12月16日,教育部发布了两个高考改革的重要配套文件,浙江同时也是列入这次综合改革的试点省,杭城各家媒体12月17日做了大版面的新闻。

本报A16版教育新闻做了《未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怎么考?(主标题)教育部出台高考改革配套方案 学生可文理兼修、文理兼考(副标题)》的报道。快报A10版教育大汇的新闻副标题做得很细:原则上高一考2个科目左右,高二考6个科目左右,高三考6个科目左右。一些高校招办主任透露,针对浙江考生的选择科目预计明年三四月份公布。商报16版教育新闻明确做出了新方案实施时间为2017年,从“统考”变“选考”,学业水平考试覆盖全部14科,除语、数、外可自选三科计入高考总成绩。而且,新闻内容通过新旧高考实施比较,提炼出了四个方面变化,读后对这次改革主要内容、两个重要配套文件内容解析得清清楚楚。

本报主要以两个配套文件的文本展开新闻内容,重要的信息文内也提到,但从新闻标题,政策落地及新闻展开三方面来看,快报、商报的操作手法有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对重要新闻、市民关注度高的新闻,应突出对重要信息加工制作,从考生与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计新闻内容与版面,达到信息高效传播。

尽量不要出现这些负面评价

2014年6月25日B4版教育新闻,《哪些问题是考生及家长最纠结的?本报帮你一一梳理》,其中在选学校还是选专业的回答中,专家说可以“适当结合父母所从事的行业,为孩子以后就业攒一些人脉资源和铺一些关系网”。社会上确实有这样的讲关系看人情的陋习,但在报纸上尤其是我们党报上公然宣扬这种观点,有些不妥,而且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反感。

另外,本篇报道在选外地高校还是本地高校的回答中,称“有的‘活宝’不读书,每学期挂科,即便进入一所好学校,也是要被退学的”。用“活宝”来指代差生,带有贬义,这样的负面评价出现在报纸上也十分不妥。

独轮车报道有些偏颇

2014年10月10日B6版旅游新闻,《杭城有批“独轮旅行者”》介绍了一种新兴的休闲产品——电动独轮车。2014年8月19日,本报消费新闻也做过同样题材的报道,该报道中有一段说:“记者从交管部门得知,电动独轮车是新生事物,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监管,和旱冰鞋、滑板、‘死飞’一样,属于玩具,不属于交通工具。《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七十四条规定,行人不得在道路上使用滑板、旱冰鞋等滑行工具。这种电动独轮车,虽然有较弱的制动效果,但并未被法律确定是交通工具,所以在具体操作中,这种独轮车应和滑板等属于同类,不应该在道路上行驶。”可见,电动独轮车是不能上路行驶的。但在本文中,这一点并未明确指出,只是提了一句“现在独轮车还是一个相对小众的东西,也有很多人担心它的安全,还有‘上路’的问题”,更多的还是对独轮车上路持提倡和鼓励的态度,本文不仅报道了一位旅游达人踩着独轮车丈量川藏线的事迹,还介绍了杭州骑行者“从音乐喷泉,到苏堤、断桥,环西湖刷,这是我们‘刷街’的经典路线”,甚至还介绍了一位“一直骑独轮车代步上班的方先生”。

当然,媒体在报道时,确实可以对新事物或有争议的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立场,比如电动独轮车有很多好处,在文中有充分的展现,但毕竟独轮车目前还是不允许上路的,我们大张旗鼓地宣传它的“违法”行为,却不提它目前尚不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事实,就有些偏颇了。

有必要贴上“白领”标签吗?

2014年11月27日B2版热线新闻,《高架上建起公交快线,开启提速治堵的新思路》副题“天都城前往杭州大厦的白领早晨能多睡会儿”和第一个小标题“535路公交车:全长23公里,白领乘客渴望提速”,这里出现的两处“白领”完全没有必要。难道普通农民、蓝领工人或是离退休老人就不坐这趟公交车了?就算是“前往杭州大厦的”,也不一定要特别指出其白领身份,还是统一称“乘客”为好。这是一篇介绍市政设施的新闻报道,对公交车的乘客就不要人为地贴上“白领”的身份标签,用中性词比较好。

使用网络内容和语言需注意格调

近段时间融媒体版有较大变化,可读性增强,内容较活跃,但需注意格调。比如2013年11月25日16版融媒体,“还有这些好看”的区块,“前男友现在与我暧昧,我要不要把他追回来?”“‘钟点丈夫’正走红”等两个城市生活资讯,内容格调倒也算不上低下,前一个述说与前男友四年来分分合合,纯粹私事,后一个其实也就是提供修理水龙头、更换插座的家政服务,但两个标题做得太夸张,实在有些“暧昧”。

《杭州日报》是党报,我们需要提高可读性,但是我们是否要照搬网络的手段,是否需要用这些噱头来博人眼球?《杭州日报》正在打造全国一流,最有品位的新型城市党报,如何实现内容丰富、格调高雅,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2013年11月《新闻阅评动态》对《杭州日报》使用“带有低俗恶搞含义的网络语言”提出批评,现摘录如下,希望引起大家重视。


之前的11月6日(2013年11月6日), 《杭州日报》城市周刊B6、B7版,以两个整版篇幅,报道了光棍节前后杭城商界的经营竞争状态。这本是好事,无可争议,但报纸两个大版多篇文章,均不加筛选地以网络低俗文字“屌丝”为标题津津乐道。如“土豪盯上屌丝”“屌丝们,和土豪做朋友吧”等。看似时髦,实为媚俗。无独有偶,更早几天的10月29日的《杭州日报》A13版“财富、健康”新闻,也以同样的网络文字作为标题:《网络空间刮起金融旋风、群雄逐鹿“屌丝”理财市场》。

何谓“屌丝”?同是《杭州日报》11月6日 A6版城市周刊《得屌丝者得天下》这篇文章指出:“从社会阶层分析,屌丝其实就是普罗大众,如打工者、小白领以及上班族,人数上占优势,但地位上边缘化。与此相对的应该是高富帅。也就是说,所谓屌丝,其实就是活跃在网络上的普通劳动阶层老百姓。”“屌丝”一词的出现,是网络时代一些网民的创造,代表这些网民的情绪和感情色彩,所以为许多网民所接受,并成为某些人心中的时髦词汇。但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里,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里,“屌丝”毕竟是一个低俗的词汇,一些传统的词典里,甚至没有录入。因此,在像《杭州日报》这样一家严肃的党报上,频频出现这样的文字,总是会让人感到别扭和不雅,采编人员存在有意迎合部分网民的嫌疑。而对比中央的一些主流报刊,类似“屌丝”“土豪”这样的低俗网络用词很少看到。

应自觉抵制低俗不雅词语

随着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普及,网络与现实生活正在深度融合,原来还囿于网络小圈子的网络语言也迅速传播开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新词新语,丰富了社交生活。如“给力”“高富帅”“吐槽”“宅男”等,都已被广为接受,甚至有些还走进了词典,丰富了现代汉语。分析一下网络语言,有些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是对汉语字词的传承创新,因此也受到人们的喜爱。就连习近平总书记在元旦献词中也使用了“点赞”“也是蛮拼的”等网络语言,弘扬正能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也要看到,有些网络语言不合语法、晦涩难懂,难以成为主流,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男默女泪”等,昙花一现的概率较高;而有些网络语言则低俗、不雅、恶搞,如“屌丝”“二逼”“小鲜肉”“撕逼大战”“约吗”等,有违社会道德规范,难登大雅之堂。

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正在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报纸,在吸收使用网络语言上“也是蛮拼的”。翻看本报,“小伙伴”“任性”“卖萌”“萌萌哒”“涨姿势”“也是醉了”……纷纷走进各个版面的文字里,丰富了报道语言,也贴近了读者,值得“点赞”。但同时一些低俗不雅词语也掺杂在一些报道中,带来了负面影响。如2014年12月25日A15版旅游新闻《如此味道2014年刷爆朋友圈的十大美食事件》,在“日料打擂台”一节:“高逼格的日料店带来的不仅仅是价格的震撼……”2014年12月27日12版文化新闻《央视开年大戏走“谍战”风》:“剧中黄渤一改以往的屌丝搞笑形象,饰演举止儒雅、善于计划的角色……”2014年12月29日B7版文化新闻《陈导,你这么挺徐克他知道吗?》:“80后鬼才导演掌镜,小鲜肉鹿晗首秀……”

要知道,“逼格”一词源于恶俗的“逼”字族,从京骂“傻逼”,到“牛逼”,又衍生出“苦逼”“二逼”“穷逼”,如今又有了“逼格”“撕逼大战”,正如“屌丝”一样,是拿人的生殖器官来造词恶搞。而“小鲜肉”一词,同样“出身”不好,一说是以往富婆招引男妓时对年轻肌肉男的称呼,一说来源于日本的色情片,而在网络上却被引申为年轻、帅气、有肌肉的新生代男演员的称呼。不管如何,光看字面,就觉得颇为不雅。《咬文嚼字》评选2014年度十大流行语,就拒收“小鲜肉”“约吗”“逼格”等热词。《咬文嚼字》执行主编黄安靖表示,收录流行语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价值,时代价值、语言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要弘扬正能量,而“小鲜肉”“约吗”“逼格”等词语低俗不雅,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因此,作为党报,对网络语言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在网民中兴起并流行的词语,记者、编辑不应全盘吸收,不加区分地使用。对于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或属中性的网络语言,可以“拿来”丰富报道语言。而对于低俗、恶搞、不雅的网络语言,则应自觉抵制,把好宣传语言关,不让其“登大雅之堂”,以免对读者,特别是语言鉴别能力不强的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

别让这25个(组)词污染报纸

前面曾在审读报告中提到过,作为党报的记者、编辑,应自觉抵制低俗不雅的网络语言,如“屌丝”“逼格”“小鲜肉”等,把好宣传语言关,不让其“登大雅之堂”,以免影响党报的声誉和媒体的格调。经过审读报告的提醒,近期杭报上那些低俗不雅词语确实少了。这也说明,大家对抵制低俗不雅词语还是有共识的。

但网络的影响也时刻都在,虽然“屌丝”“逼格”不见了,但又有新的低俗词语在报纸上出现。如2015年6月10日B4版文化新闻《何老师虽然没来 大家还是玩嗨了 电影<栀子花开>主创与浙大学子互动》,文中提到,“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走的是题材很励志,过程很逗比的路线”, “分享自己的‘逗比往事’是拉近距离与活跃气氛的最好方式”, “好好的电影宣传愣是变成了一场盛大的‘逗比同好会’”,这里多处提到的“逗比”,就是个网络低俗词语,位居人民网发布的2014年度网络低俗语言排行榜第三位。

就在2014年6月3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按照原发微博提及量排行,“尼玛”“屌丝”“逗比”位居2014年度网络低俗词语排行榜前三。在这份排行榜的榜单中,总共列出了25个(组)词语,都是网络上经常看到的。我们来看看这份网络低俗词语榜单:1.尼玛;2.屌丝;3.逗比;4.砖家/叫兽;5.艹;6.你妹;7.装逼;8.草泥马;9.我靠/我擦/我屮艸芔茻;10.妈蛋;11.逼格;12.特么的;13.撕逼;14.滚粗;15.蛋痛;16.小婊砸;17.傻×;18.跪舔;19.绿茶婊/心机婊;20.碧莲;21.碧池;22.土肥圆;23.你 M的;24.矮矬穷;25.焚蛋/坟蛋。

这份报告还指出网络低俗语言产生的四大途径。一是生活中的脏话经由网络变形而受到广泛传播,例如“草泥马”“尼玛”等词语同音利用;二是词语因输入法运用而呈现出象形创造,例如“艹”“我屮艸芔茻”“我凸(艹皿艹)”;三是英文发音的中文化、方言发音的文字化使网络低俗语言不断翻新,比如“碧池”“逼格”“滚粗”;四是网民自我矮化、讽刺挖苦的创造性词语,如“屌丝”“土肥圆”“矮矬穷”“绿茶婊”等。这些也为我们分辨低俗词语提供了路径。

报告还特别指出,网络语言低俗化向部分纸质媒体转移已有显现。如国内有媒体就出现这样的文章:《绿茶婊只是明骚 女汉子才是暗贱》《马年将到“草泥马”给您拜年了》《让明星情侣“撕逼”飞一会》等,无禁忌地使用网络低俗语言,对女性不自觉的歧视,反映出部分文化载体无视社会责任的恶俗狂欢。这也再次提醒我们,对网络低俗语言,要肩负社会责任,按照“打造全国一流、最有品位的新型城市党报”的要求,继续认真、自觉、坚决抵制,以好文风、高品位回馈读者。

“全国首个”这类词应慎用

2014年8月26日A8版区县(市)新闻《建立全国首个健康产业集聚区(引题)桐庐“两大规划”助力健康产业发展(主标题)》的报道,把桐庐将规划建设的健康产业集聚区誉为“全国首个”。文中也说:“2013年11月经杭州市人民政府批复,该县率先在富春山居图实景地建立全国首个健康产业集聚区——富春山健康城。”众所周知,近些年来全国各类名目的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产业园等已是遍地开花,桐庐居然还能建立“全国首个”健康产业集聚区?令人生疑。

为求证,立即上网搜索一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有一篇中国新闻网2012年9月11日的报道《“中国药都”倾力打造世界先进的健康产业集聚区》。报道说,从2008年起,辽宁省本溪市利用中药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沈阳经济区的沈溪新城规划建设了60平方公里的“中国药都”产业园,发展生物制药、医药器械和健康服务三大产业,经过四年发展,众多医药百强和上市企业签约落地,成为国内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该省有关负责人还介绍,“中国药都”将以生物制药及疫苗、医疗器械、高端仿制药、现代中药、医用耗材、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健康服务“八个园区”为载体,通过预防保健、疾病诊疗、康复养生、咨询服务“四个层面”,倾力打造健康产业集聚区。在这篇报道后面,还有青岛等地建设健康产业集聚区的报道。如此看来,所谓的“健康产业集聚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当然,桐庐的健康产业集聚区有自己的特色,注重生态养生、运动休闲等,但以此就说自己“全国首个”,就有点过了。

由此也联想到2015年11月新华社发布的第一批禁用词中提到:报道各种事实特别是产品、商品时不使用“最佳”“最好”“最著名”等具有强烈评价色彩的词语。同理,我们在报道中也要慎用“全国首例”“全国首个”“全国第一”等带有绝对色彩的词语。如果是权威部门的权威认定,最好要加个说明。否则,常看到这类夸大其词的报道,有损党报的公信力。

“最”字出现太多伤了新闻

2013年11月11日4版第十五届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特刊,关于2013亚洲设计管理论坛揭晓的报道,标题制作到位,图片内容时尚,但版面上用“最”字修饰的语句太多,如:“梁志天,香港最著名的设计师和设计公司创办人。”“但是作为香港最有影响力设计公司负责人……”“邓成连,台湾最早的设计管理研究专家、教授。”还有“最强参会嘉宾阵容,业界首次的小标题”等,不一一而举。

新闻报道尽量少用“最”字,因为“最”是最难衡量的。这样写也许迎合了客户,但会伤了新闻,伤了报纸。

提炼标题应避免产生歧义

2016年7月11日3版《中央巡视“回头看”老问题为何这么多?》文内有个小标题“整改落实不力 中央决策部署不坚决”处理得欠妥,易产生歧义。

中央这次“回头看”巡视相关省份,发现各地均有对上轮巡视整改不到位的情况,违规经商、“雁过拔毛”、干部“小圈子”、违规用人等一些老问题屡巡未改,中央提出了对巡视发现的问题相关省市如何整改落实到位的问题。

如果按这个小标题“整改落实不力 中央决策部署不坚决”,易误解为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原因在“中央决策部署不坚决”,这样提炼的标题显然不准确,文内没有这层意思表示。而报道要表达的是相关省市对中央的决策部署不坚决,而“相关省市”这个主语又没有出现。标题的提炼要准确表达内容,要避免因考虑字数而产生歧义。

漏水的病根不能归结为拆违

2016年6月5日3版,《违建被拆除,却落下漏水的病根(引题)大关东八苑这些顶楼人家如何“安全度汛”? (主标题)》的新闻,较大篇幅报道了大关东八苑一些住户的揪心事,但引题“违建被拆除,却落下漏水的病根”提炼得欠妥。

新闻当事人姜女士说:“拆违我们完全配合,顶楼会漏水,这和之前上面加盖阳光房、雨棚有关,现在违法加盖的部分都被拆了,家里却成了水帘洞。”

报道后面的“大关街道副书记顾建强解释,大关东八苑的房子建造于20世纪90年代,防水工程确实存在问题,为此,拆违之后,接到(街道)在房顶采取了补漏措施。”

从新闻所报道的内容看,顶楼漏水与房屋本身的防水以及乱搭乱建有关,拆违后暴露了这个问题。但不能把屋顶漏水一事怪罪到拆违身上,得出“违建被拆除,却落下漏水的病根”这个结论,更不易做在标题上。当前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拆除违法建筑,新闻舆论应该做好引导,否则,报道主题就会偏离党和政府的重点工作,当引起相关采编人员的注意。

专项整治行动与严打有区别

2016年4月27日,B2版《催熟的空心草莓,塑料的“珍珠项链”景区城管严打路边无证流动摊贩》的报道,导语:“为维护游客权益,一个月来,西湖景区管委会景区城管执法部门持续严打各类无证流动摊贩。执法过程中,一些案例颇有典型意义,希望能在‘五一’小长假前,给市民和游客一些提醒,切莫上当。”标题、导语都用了“严打”这词。在小长假来临前,城管执法部门治理旅游消费市场乱象,营造西湖景区放心消费环境,用上“严打”一词,有些不妥当。

“严打”是个较为特定的中国司法名词,为“依法从重从快,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分子活动”的简略表述。严打指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活动,不等同于对无证摊贩的整治,该报道的后半部分新闻背景交代明确:“据悉,3月1日起,景区执法局正式实施‘十大行动’,成立‘十大行动’专项整治小组。无证摊贩治理组是专项整治小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个多月的强力整治,中国茶业博物馆附近的无证摊贩从最初的30多人,到现在已基本不见踪影。”可见,这只是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开展的专项整治行动,与公、检、法等国家司法机构展开的依法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有区别。采编在编写导语、标题制作时不可随意使用较为敏感的司法名词“严打”。

有的社会新闻需要舆论引导

2017年2月17日,9版《这个叛逆期女孩藏着多少心事?》关注一名处于叛逆期的13岁女孩,两次逃学出走被学校视为自动弃学,“闲在家里无事可做”的窘境。报道采写深入细致,有孩子家庭、学校、家长、教育工作者等多方面细节描述、现实问题反映,新闻加了“编后语”更显媒体对问题孩子成长的关心,读来令人印象深刻。

但是整个报道读下来总觉得缺了些什么。当笔者读到当天10版的小栏目“评论城事通新闻”其中这条内容,过客(网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说小孩子谁不调皮,能改就好。孩子的学习耽误不起。还是尽快让孩子回到学校。”——《“她曾拿刀划破别人衣服!”杭州五年级女孩被开除称其太调皮》。

原来,这样的事情还不是个例。随之,笔者脑袋里观点就冒出来:现在有的学校是不是有些任性,随意就可以将孩子视为自动弃学或开除。

实际上,从社会管理角度看,国家法律对学校的这类任性行为是有约束的,保障孩子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法》里有专门规定。可见,中小学动不动将问题孩子“视为自动弃学或开除”的做法很不妥当,如此任性有可能毁了孩子,把问题孩子最终推向社会。舆论引导作为权威媒体应有之责,在新闻报道中不能缺位,对这些任性学校需要做点适当批评,督促教育行政部门重视解决此类不应该发生的事情,这样整个报道效果更显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