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数据强省”
——浙江发展信息经济研究之四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云上浙江’‘数据强省’”的战略部署,省咨询委组织专题调研组,选取了17家大数据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座谈,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系统开展专题监测,着重围绕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深化“打造数据强省”的研究。
一、打造“数据强省”的优势与短板
“大数据”的意义在于通过数据的采集、整合、挖掘和应用,揭示关联规律,提供预测分析,支撑产品服务创新。通过实施“数据强省”战略,厚植应用见长的特色优势,厚植市场化运作的机制优势,厚植发展环境的基础优势,推动数据成为驱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和土壤”,是保持我省继续走在前列的重大战略抉择。
当前,我省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方面已具有相当好的基础,特色优势和发展潜力明显。一是“云网端”基础设施全国领先。阿里云是全球领先、全国首位的云计算服务平台。三网融合快速发展,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集成播控平台在全国率先投入使用。“泛在浙江”深化部署,我省互联网、移动互联网、PC、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居全国前列。二是数据资源丰富。我省拥有全国最大的B2B、B2C、C2C交易平台。线上平台和线下实体商品交易市场互为补充,形成了海量商务数据。通过实施“金字”工程等电子政务项目,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大量汇集。三是应用多点开花。浙江政务服务网在“2015年省级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评估”中,高居全国榜首。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工业机器人使用量全国第一,互联网创新应用不断涌现。四是产业逐步集聚。涌现出以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一批龙头企业,以及凯利税鸽、连连支付、金电联行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大数据初创型企业。五是发展生态良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据强省”建设,先后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指导意见》《浙江省促进大数据发展实施计划》等政策文件,推动形成云栖小镇、梦想小镇、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杭州未来科技城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大数据发展平台,有效推动资源整合和要素集聚。
从发展短板来看,一是认识不够到位。对大数据概念一知半解,对发展大数据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数据采集技术与方式有待优化。政府数据采集仍主要依赖于传统的人工填报方式。三是数据共享开放不足。数据“不想开放、不敢开放、不会开放”的现象大量存在。四是数据开发利用水平不高。“重建设、轻应用”倾向突出,热衷于基础平台搭建和应用系统建设,实际应用乏善可陈。五是宽带网络建设亟待提升。2016年一季度,我省宽带平均可用下载速率为9.62兆比特/秒,居全国第13位,严重滞后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六是体制机制创新相对滞后。我省在推进大数据发展体制机制中的做法比较保守,政策支持力度、要素投入力度相对有限,创新程度不及部分兄弟省市。
二、打造“数据强省”的重点区域与重点领域
我省应旗帜鲜明地以打造应用领先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为导向,以发展基础较好、比较优势显著、带动效应较强的“一点一带”为重点,以市场需求旺盛、群众关注热切、发展前景广阔的“十大应用”为抓手,实现重点领域先行崛起、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以点带线、以线促面,通过最大限度地释放数据红利,为我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
(一)以杭州为示范点、义甬舟为示范带,打造“一点一带”大数据发展高地
充分发挥杭州在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上的领先优势,率先崛起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大数据发展高地。充分发挥宁波、舟山和义乌在工业、港口、贸易资源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和战略地位,依托我省正在谋划建设的“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打造大数据支撑服务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物流、人才流的示范带。通过“一点一带”建设,辐射并带动浙江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中西部地区发展,推动“数据强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二)以十大主题为重点,推动大数据应用全面深化
在经济、社会等领域广泛开展大数据应用的同时,着重推进十大主题应用。一是制造业应用。重点发展基于大数据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二是农业应用。重点围绕农业产业集聚区与现代特色农业强镇建设,探索建立农业生产经营联机预测分析体系和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三是交通应用。建立综合交通服务大数据平台,深化大数据在行业监管、公众出行、城市治堵、应急救援、交通执法等领域的应用。重点抓好国家物流平台大数据应用。四是科教应用。加快浙江科技大市场建设,强化大数据技术同经济对接。基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线教育商城。融通各类终身教育资源,完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五是健康应用。完善以省级公立医院为重点的健康信息平台及全员人口信息服务管理平台,精确判断疾病干预和治疗的最佳方法,推动精准医疗和健康管理发展。六是旅游应用。推广温州智慧旅游试点建设经验,建成一批集WiFi全覆盖、二维码语音导游、3D虚拟现实场景为特色的智慧旅游景点。七是环保应用。建设省级环保智慧中心和环保感知中心,实现对主要环境数据的监测监控,实现对环境事件的快速反应和科学管理决策。八是金融应用。把大数据信用服务理念贯穿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实践中,形成“小微企业—信息和征信服务机构—商业银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九是创新创业应用。组织开放公共数据资源,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建设大数据众包平台、众创平台,培养大数据创业示范企业。十是政务应用。强化政务数据关联分析,加强政策效果仿真模拟应用,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以互联网舆情为纽带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治理,主动向“快速响应式”的服务型政府转变。
三、打造“数据强省”的对策建议
按照市场着重开发应用、政府着重开放共享、政企联动营造大数据发展生态的导向,强优势、补短板,支持大数据引领新一轮的发展转型和社会治理创新,提升我省的核心竞争力。
(一)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中的企业主体作用
企业应成为大数据研发和应用的主体。发挥企业作为技术研发主体的作用,支持企业建设大数据重点企业研究院、重点工程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加强共性基础技术研发。发挥企业作为产品创新主体的作用,推动省内大数据应用领域的研发者、生产者和使用者联合,构建产业联盟和产学研平台,推动数据产品创新。发挥企业作为专业人才培养主体的作用,鼓励设置首席数据官、总数据师等专业管理职位。以大数据领域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为载体引进高端人才,建设人才培育基地。推动企业开展数据交易,探索开展大数据衍生产品交易。
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借势发展。发挥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的行业引领作用,鼓励支持拥有自主研发技术的平台型企业向大数据综合服务商转型。支持龙头企业带头推动企业间数据共享开放,建设区域型、行业型和关联协同型的大数据共享联盟。支持省内优势大数据技术和服务的国际化输出,协助参与国际竞争。
鼓励创新型中小企业借力发展。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通过云平台实现数据集中,形成自主可控且能增值利用的数据资产。鼓励中小企业在市场需求明确、商业模式清晰,具备一定基础的领域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通过探索推动数据链和产业链融合形成新的价值链,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
(二)更好发挥政府的引领示范作用
推动政府数据公开、共享、开放。按照“公开是惯例、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探索建立数据开放负面清单,以及对应公开而未公开数据提供部门的投诉机制,推动数据公开成为浙江政务服务网建设的一大新亮点。研究设定数据共享标准、保密等级及开放权限,编制动态的数据共享开放目录。根据特定的应用场景,探索开展敏感数据脱敏使用。通过公开、共享、开放数据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业态。
推进政府率先应用。以18个大数据示范工程为载体,在宏观调控、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打造若干个效益明显、带动性强、示范作用突出的大数据应用典型。在提供更加智能化的管理和办事、便民服务的同时,使政府管理和服务更精准、更个性化。
加快统筹建设大数据平台。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最大限度地调动省级各部门、各地区积极性,充分利用我省已有的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基础,加快建设全面、权威、综合的基础信息资源库。加大纵横双向信息系统整合,在推进政府部门数据互联互通、推动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有效对接上走在全国前列。
(三)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统一提升思想认识。大数据既是发展的战略决策和路径选择,又是执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将大数据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课程,针对大数据发展举办专题研究会和培训班,让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大数据已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设施,推动“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成为领导干部的思维共识、行为习惯。通过专题培训、社会宣传、典型示范,推广大数据的新思维、新技术、新应用。
优化推进模式和工作机制。建立统分结合的大数据发展推进模式,加强省级政府数据资源管理的总体统筹责任,在设置大数据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大数据发展业务目标和实际效果的关注和设计。强化省级相关部门对本部门数据资源的主体责任,推动部门数据的采集、共享、开放和应用。充分依托事业单位紧贴政府需求的特点和优势,发挥领军企业的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加强政府采购、服务外包、社会众包力度,加强政事企三方合作。
加强制度建设与安全保障。重点围绕数据产权界定、数据开放细则、数据交易细节、数据隐私保护、政企责任归属等方面建立一整套体系性的、严密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加强数据安全保障体系,采用大数据监管的方式实现全域、全过程的追溯问责,重点保障数据安全。鼓励在涉及安全和稳定的应用场景下采用安全可控产品,提升基础设施关键设备自主可控水平。加强大数据网络安全系统建设。
完善支撑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宽带浙江战略工程,加快宽带“提速降费”。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和广泛利用社会资金的投融资体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施行“一人一策”面向全球吸引人才,采取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储备人才。通过公共发展平台建设,集聚优势资源为全社会共享,积极打造大数据众智众创平台,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