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江工业看经济增长新常态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以新常态为特征的新阶段。正确认识新常态,对于把握和引导浙江工业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新常态是对我国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阶段性变化的表述。新常态之“新”,主要指的是经济增长出现速度换挡的新变动。普遍的说法是,经济增长由过去的高速度向新的中高速度转换。新常态之“常”,主要指的是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在一个经常状态。其含义:经济增长逐步减速,而不是大幅下滑;已经下降的增长率探到了底部,稳定在一个新的均衡点上,能够持续较长时期。
新常态是经济增长阶段性变化的新特征,是需要努力争取实现的新目标。经济增长新常态的形成过程,是新旧增长动力的转换过程。现在原有的经济增长动力已经减弱,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尚在形成之中。需要十分重视避免的是:原有增长动力减弱后,新的增长动力接续不上,导致经济大幅下滑,新常态变成非常态。建立新常态知易行难,必须要有新思路、新方式、新作为!
以浙江工业为例,从两组跨度长达26年的年序数据,实证分析经济增长新常态。
2000年前10年工业增长走势
按以前统计口径和方法,采用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现价,统计年报数)这一指标,来看工业经济增长走势。1990~1999年的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分别是:6.4%、24.5%、29.4%、36.2%、26.6%、23.7%、16.5%、7.2%、13.8%、14.1%。
2000年至2015年工业增长走势
2000~2015年浙江省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表
从以上两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四点:一是工业增长波动起伏很大;二是近年来工业增长明显减速;三是增速较低持续较长时段;四是2015年工业增势还在下行探底。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近些年,浙江工业增长已经出现阶段性变化的新特征,但下行趋势尚未遏制,目前的增速低于潜在增长率(前四五年的增长率远高于今年,由此可证)。应该说,形势较为严峻。
出现阶段性变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周期性因素影响。
经济增长都是有周期的。浙江工业增长的低点年份,都有宏观经济形势严峻的大背景:1990年处于三年治理整顿的末年;1997年开始遭遇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2001年受美国IT泡沫破灭的短期波动;2008年下半年至今,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其中2010年和2011年的增势回升受益于强刺激政策的作用。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重,是导致近几年浙江工业增长下滑的最大因素。金融危机持续时间之长远超预期,经济调整长度已向朱格拉周期(中周期、持续9~10年)扩展。金融危机前的2000~2007年,规模以上企业出口交货值对销售产值的增长贡献率高达27.2%,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8%;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至今,出口增长贡献率猛跌至9%左右,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骤降至8%左右。
另一方面,素质性结构性因素影响。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浙江工业化达到较高程度,取得了卓越成就。但是,支撑工业发展的基本经济条件发生显著变化,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增长难以为继。突出的问题是:出口导向战略实施遭致国际环境变化的较大冲击,低价竞争优势不断削弱;人口红利加快消失,工资成本持续攀升;各种生产要素价格明显上升,工业发展面临全方位的高成本约束;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生态环境污染较大,可持续性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产业升级不快,以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结构特征明显,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尚难取得支柱地位;受企业创新能力弱的制约,工业结构存在“低端陷阱”的风险。
浙江工业增长出现阶段性变化的新特征,是上述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前一方面是近些年起作用的因素,如果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工业增速可望随之上扬;后一方面是长期起作用的因素,作用力将逐步增大,倒逼工业转型升级。
可以说,浙江工业领域的现状是,旧常态已破,新常态未立。迫切需要扎实应对严峻挑战,加快形成工业增长新动力和产业竞争新优势,以适应和引领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