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卢梭开启了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大门
卢梭针对当时的经院教育、研究成人甚于研究儿童的现实,对“儿童是谁”这一引发无数后人感兴趣的命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倡通过“教师的儿童研究”来洞察和理解儿童阶段的独特性及其存在价值。卢梭花了20年思考和3年写作,完成了《爱弥儿》这部旷世名著的全稿。《爱弥儿》不仅开启了“教师的儿童研究”的大门,而且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总体而言,在卢梭所处的年代,只有零星的儿童研究,这些研究大抵可以划分为两类:儿童心理的研究、通过儿童研究确立教育之依据的研究;卢梭倡导的儿童研究当属后者。顺着这样的理路,在卢梭的儿童研究之前,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和洛克(John Locke)曾做出了局部的探索。针对当时的教科书难于理解、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等问题,夸美纽斯撰写了《世界图解》一书,并于1658年出版发行。这是一本儿童启蒙读物,书中夸美纽斯亲自绘制了200多幅插图,插图与文字对应相配,让儿童在形象地阅读中认识世界。此后,洛克倡导养育儿童的人应该研究儿童,他在《教育漫话》中提出:“照料儿童的人应该仔细研究儿童的天性和才能,并且应该经常试试,看他们做什么事情比较容易,什么事情比较适合于他们;应当看看他们天生是一块什么样的材料,这块材料怎样才可得到改进,适合于做什么。”不过,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探讨的是对绅士的教育,即儿童研究的目的是旨在如何将儿童培养成为绅士。显然,这样的旨趣与卢梭不同。
一、发现儿童
卢梭之前,儿童只是成人的附庸。卢梭以自己的短暂的家庭教育经历以及对儿童持续终身的观察和思考为据,提出发现儿童是教师的儿童研究的根本价值。据此,饶有兴趣的问题是,卢梭为什么将发现儿童确立为教师的儿童研究的价值?发现儿童有何意蕴?
(一)发现儿童确立为教师的儿童研究之价值的缘由
儿童被视作小大人是当时法国社会的常态。卢梭认为,成人既不理解也不研究儿童,这是一种集体性的漠视和悲哀。卢梭指出:“我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子当大人看待。”据此,卢梭认为亟待通过儿童研究来发现儿童;同时,对儿童的研究是所有研究中的头等大事,这个头等大事的研究只能由具备教师品质的人承担。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卢梭宣称:“我所求的头一个品质是:他绝不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他是不配这些职业的。”换言之,在卢梭看来,高尚的教师才有可能由衷地投入儿童研究的事业中去。尽管卢梭是通过研究爱弥儿提出儿童研究及其如何教育儿童的系统理论,但由于卢梭选取的爱弥儿是个智力寻常的孩子,因此,卢梭不仅发现了爱弥儿的成长特性,也提出并确立了儿童阶段的独特性,还提出了如何教育像爱弥儿这样的儿童成“人”的伟大理论构想。
卢梭对当时法国教育制度和现状强烈不满。在卢梭看来,当时法国学校教育的现状是:
从我们童年时候起,人们就拿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来教我们,虽把我们教得外表看起来很机灵,但却败坏了我们的判断能力。我发现,人们到处都在不惜花费巨额的金钱修建规模庞大的学校来教育青年:学校里什么东西都教,就唯独不教他们做人的天职……孩子们不仅没有学到区别真理与谬误的本领,反面学会了一套善于狡辩的技能,把真理谬误搞混,使人分不清真伪。
卢梭认为,从儿童天性看,这些毫无意义的东西,根本无助于儿童学会做人及其身心的健康成长;真正适合儿童的良好教育是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的融合。这意味着对于儿童而言,身体发展重于知识的学习,教师不是急着让儿童学习文字,而是“促使孩子有学习的欲望”;一旦儿童有了学习的欲望,学的方法反倒不重要了。
(二)发现儿童的意蕴
卢梭主要从如下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发现儿童的意蕴。
1.发现儿童首先是发现儿童阶段在人生中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
在卢梭看来,要把儿童当儿童看待。卢梭告诉世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发现儿童阶段的独特价值,首先要意识到儿童是人,而非小大人。作为“人”的儿童是有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的,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而作为“小大人”的儿童是受成人控制和支配的。为此,发现和呵护儿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是儿童阶段的独特价值得以彰显的起点。对于卢梭提出的儿童阶段的独特性,卢梭之后,不少学者用多元的视角呈现了儿童阶段的独特性。如我国的著名画家、散文家丰子恺先生以漫画和散文的形式展现了儿童阶段的独特性,图1-1就呈现了小妹妹的独特想法。又如在一篇题为《给我的孩子们》的散文中,丰子恺描述了长子瞻瞻儿童时期情感表达的率真、自然与热情。
图1-1 小妹妹的大疑问
图1-1由四幅漫画组成。漫画(一)中,小妹妹看到两位衣衫褴褛的人端着碗在饭店门口要饭,非常疑惑:“许多饭店开着,他们为什么不去吃?”漫画(二)中,小妹妹看到两位寒风中衣着单薄的行人途经服装店门口,很疑惑:“许多衣服挂着,他们为什么不拿来穿?”漫画(三)中,一位行人背着重物艰难前行,边上停着很多汽车,小妹妹很困惑:“许多汽车停着,他为什么背了重东西走路?”漫画(四)中,在很多空房子前一个行装简单的人睡在地上,小妹妹们很疑惑:“许多房子空着,他为什么睡在地上?”在小妹妹看来,饭店开着进去吃饭即可,衣服挂在店里拿来穿即可,汽车停着开走即可,房子空着进去住即可。小妹妹之所以这样认识世界,既与该阶段儿童的经验分不开,更与丰子恺先生对儿童世界的呵护分不开。在丰子恺的儿童漫画中,有不少呈现儿童阶段独特性的类似漫画,这些漫画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卢梭所指的发现儿童阶段独特性的具体意蕴。
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凡是儿童阶段的独特性被遮蔽时,儿童除了拥有儿童的容颜外,其他方面极易被成人化。据此,如何把孩子看作孩子依然是儿童研究的重要课题和价值追求。
2.发现儿童即发现儿童是一个自然人、自由人
卢梭所谓的“自然”是指人性中的基本能力和倾向,同样地,自然人是独立自主、自食其力、身心协调发展的人,他既有运动家的身手,又有哲学家的头脑。自然人是在自然进程中成长的,儿童成长的自然进程与其年龄相适应,卢梭如是说:“不管他的外表如何,都应该按他的年龄对待他”;而当时法国社会的经院教育是违背儿童成长的自然进程的。从儿童成长的自然进程看,儿童的成长首先是具有强健的体魄,在此基础之上才是思维的发展;据此,教师应该顺着儿童成长的自然进程实施相应的教育;否则,将会出现种种阻碍儿童成长的问题,诚如卢梭所告诫的:“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为了让儿童能够按其自然进程成长,卢梭认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应多等待、少评判。由此可见,当前流行于我国社会的“慢教育”“消极教育”无不受到卢梭的影响。
3.发现儿童还意味着要发现儿童自身自然出现的积极向上生长的力量
卢梭认为,儿童与生俱来就具有积极向上的生长力量,这些生长力量显现的时间因儿童而异。据此,教师要虔诚地静候这样的生长力量的出现。卢梭说:
教育是随生命开始而开始的,孩子在生下来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学生,不过他不是老师的学生,而是大自然的学生罢了,老师只是在大自然的安排之下进行研究,防止别人阻碍他对孩子的关心。他照料着孩子,他观察他,跟随他,像穆斯林在上弦到来的时候守候月亮上升的时刻那样,他极其留心地守候着他薄弱的智力所显露的第一道光芒。
卢梭极力反对向儿童灌输陈旧知识和道德观念的经院教育,这样的教育实际上扼制了儿童自身的生长力量;据此,就不难理解卢梭为何倡导消极教育了。
二、儿童的天性和需要
卢梭主张性善论,认为儿童自身具有自然生长的力量,由此,卢梭认为,儿童的天性和需要是最值得研究的。
(一)儿童的天性
对儿童天性的研究是卢梭首创的。卢梭指出:“恰恰是对于人的天性,我们所有的学者都是一无所知的。我在我的几部著作中对我在这方面的研究是讲得那么详细。”儿童的天性即儿童与生俱来的特性,是遗传得来的身心发展潜能。儿童的天性会因正确教育而向善,同样也会因不良教育而向恶。卢梭认为,儿童天性善良、爱动、好奇、有内在的独特发展力量,儿童天性的异化往往是后天不当的教育和环境所致。以爱动为例:
大自然的意愿是,先强身后育智。儿童总是爱动的,在这种年龄时,他们厌恶安静和思考,一种闭门读书的生活有碍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他们的精神与身体无法忍受束缚。成天关在一间小房间里与书打交道,他们就会丧失自己的全部活力,他们也就变得无精打采,弱不禁风,变得木讷,不明事理,而他们的心灵将终生因体弱多病而吃尽了苦头。
卢梭笔下的爱弥儿就是具有上述自然天性的化身,爱弥儿体格强健,虽然书本知识不多,但通晓事理,能独立判断。
同时,每个儿童的天性是不同的,教师应通过观察每个儿童发现其天性的独特性,据此给予合适的教育;教师如果不了解儿童的天性而随便施加教育,这样的教育比不教育危害更大。卢梭的上述观点在如下两段话中清晰可见:
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
通过观察,我们得知,有些人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有一些孩子,我们从他们在其乳母怀中的情况就可以推断出他们的性格。这样的孩子属于另一种类型,他们从生下来时起就可以加以培养。至于其他那些发育较快的孩子,如果还没搞清楚他们的天资到底怎样之前就慌急慌忙地对他们进行培养,那简直是糟践大自然创造的财富,将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危害。……在培养性格之前,必须对它加以研究,静静地观察它的种种表现,并且要向它提供表现的机会,宁可什么也不做也别做任何对它有害的事情。对一些有天分的人,必须给他们添加翅膀,而对另外一些有天分之人,则应加以阻遏;有的应当鼓励,有的则应当约束;有的应予以赞扬,有的则需要贬抑;有时必须多加启迪,有时则必须让其糊涂一点。……我们应该耐心等待理智的第一个火花的闪现;正是这第一道火花把人的性格表现出来,让别人看清它的真正类型,才好对它进行培养,因此,人在具有理智之前是不可能接受什么真正的教育的。
反观现实,令人遗憾的是卢梭这样的真知灼见却被不少教师所漠视。不少教师不论在教学工作还是班主任工作中,很少去真正研究和洞悉儿童的天性,却经常提出一些自以为是的常规或班规要求学生遵从。对于这样的老师,的确有必要好好品读《爱弥儿》了。
(二)儿童的需要
卢梭认为,儿童的每个阶段的需要是不一样的,0~12岁的儿童理应享有如下需要。
1.强健体魄的需要
卢梭指出:“只要他愿意,就让他跑跑跳跳、吵吵闹闹好了。他的一切运动,都是他日益增强的身体所必需的。”当然,卢梭所指的吵吵闹闹与无理取闹有本质的区别。
2.自由玩耍的需要
玩耍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玩耍中成长。在《爱弥儿》中,卢梭描述了儿童自由玩耍的一幕:“雪地上有几个淘气的小鬼在那里玩,他们的皮肤都冻紫了,手指头冻得不那么灵活了。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去暖和暖和,可是他们不去;如果你硬要他们去的话,也许他们觉得你这种强迫的做法比寒冷还难受一百倍。”在这样的玩耍中,即便遭受点皮肉之苦,儿童也乐在其中。
3.表达快乐的需要
卢梭认为,儿童应当快乐地活在当下,而非为遥不可及的未来做准备。卢梭大声疾呼:“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那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
12周岁以上的儿童理应享有思想锻炼的需要。卢梭所指的思想锻炼的需要其实就是儿童的思维或判断力发展的需要。卢梭指出:“我们在开头锻炼了他的身体和感官之后,又锻炼了他的思想和判断的能力。这样,我们就能使他把四肢的运用和智力的运用结合起来。”卢梭还强调指出,为了让儿童成为健全的人,还需要用情感来使理性日臻完善。
卢梭还认为,儿童的需要是联系自然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的纽带,教师要善于发现儿童的不同需要。同时,儿童的需要有真实和虚幻之分,或自然和人为之分,教师关键要通过研究发现儿童的真实需要或自然需要。卢梭指出:
大自然是有增强孩子的身体和使之成长的办法的,我们绝不能违反它的办法。当一个孩子想走的时候,我们就不应该硬要他待着不动,但是,如果他想待在那里,我们就不应当逼着他去走。只要不用我们的错误去损害孩子的意志,他是绝不会做没有用处的事情的。……因此,我们要仔细地分辨哪些需要是他真正的需要、是自然的需要,哪些需要是由于他开始出现的幻想造成的,或者是由于生活的过于优裕引起的。
根据对儿童的天性和需要的研究,卢梭提出了相应的儿童教育理论。
三、观察、倾听和反思
品读《爱弥儿》,不难发现,观察是卢梭开展儿童研究的主要方法,倾听和反思隐含在《爱弥儿》的行文中。
(一)观察
卢梭向世人宣称,他对儿童的发现是基于他的细致观察,他撰写《爱弥儿》的很多证据都来源于自己的观察。诚如他在《爱弥儿》中所指出的:“我之所以说得这样肯定,而且我认为可以原谅我说得这样肯定的理由是:我不仅不刻板地抱着一套方式,而且还尽可能地不按理论而按我实际观察的情况去做。我所根据的,不是我的想象而是我所看到的事实。”卢梭的这一观点其实已经含蓄地向世人宣称,他的研究是原创性的。卢梭的《我的自画像》一文中也进一步表露了这样的观点,在该文中,卢梭提到他经常思考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卢梭认为:“我是一个观察家,而非道学家。”的确,《爱弥儿》全书的行文中贯穿着大量卢梭观察所得的鲜活案例。比如,对于孩子学说话这一问题,卢梭认为,在他那个时代,和城里孩子相比,乡下孩子更能清晰大声地说话,因为乡下人的交谈方式更适合儿童语言发展的自然进程,对此卢梭写道:“我同乡下人一起生活的时间很多……我的窗子前面正好有一个土坡,这一带的小孩子常常聚集在这个土坡上玩。尽管他们离我是相当的远,我也能清清楚楚地听出他们说些什么;我常常回忆他们的话,以便用来写这本书。”
同时,卢梭认为,教师通过观察研究儿童时,应该是用心而又愉悦的,而非迫于外部的压力和要求。
如果我对人的心灵的了解有某种程度的进步的话,这进一步的了解,应当归功于我在观察和研究孩子们在玩耍时的快乐心情。然而,同是这种心情,在我的青年时期却有碍于我的研究,因为我和孩子们玩得那么痛快,那么开心,以致使我忘记去研究他们了。到我年老的时候,我发现,我满是皱纹的脸让他们看见会感到不愉快,所以我就不再去非要他们和我一起玩不可了。我宁可不享受此种乐趣,也不去打扰他们的快乐,我只在一旁观看他们玩游戏和做点儿淘气的事情就满足了。我发现,我在观察他们玩耍时,我的心灵在研究天性的原始的和真正的运动方面所取得的知识,就足以弥补我的损失。恰恰是对于人的天性,我们所有的学者都是一无所知的。我在我的几部著作中对我在这方面的研究是讲得那么详细,哪能说我在观察孩子时我的心情不快乐呢?如果有人说《爱洛伊丝》(笔者注:即《新爱洛伊丝》)和《爱弥儿》是一个不喜欢孩子的人写的,那肯定是无人相信的。
卢梭之所以这样告白,这与人们对他的私生活的指责不无关系,卢梭和旅馆女仆黛莱丝·瓦瑟生了五个孩子,这些孩子都被送进育婴堂。卢梭在《忏悔录》中如是说:“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家庭去抚养,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那必然会愈教愈坏。育婴堂的教育,比他们对孩子的危害小得多。这就是我决定把孩子送进育婴堂的理由。”
此外,卢梭的观察是和专著的批判性阅读相结合的,这样他能将他的观察和所阅读的专著进行比对,提出划时代的观点。比如,在《爱弥儿》中,卢梭多次引用了柏拉图的观点,同时也引用和他同时代其他学者的观点。
(二)倾听和反思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信息是,倾听和反思也是教师研究儿童的方法。倾听是一种用心走进儿童心灵的态度和方式,以信任为基础;教师在倾听儿童成长经历的过程中发现儿童向上生长的力量。反思是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回顾自身经历的过程。倾听和反思交织在《爱弥儿》的行文中,尤其是在卢梭回顾自己年轻时因信仰缺失、人生陷入困顿这一内容中,上述观点显而易见。卢梭回顾了一位牧师对他成长的由衷关切,从中发现了上述观点:
他首先从取得这个新皈依的人的信任开始做起,他不吹嘘他对他的恩惠,他不硬要他做这样或那样的事情,他不向他唠唠叨叨地说教,他始终使自己能够为他所了解,而且降低自己,同他处在平等的地位。……当那个年轻人糊里糊涂地来向他说一些乱七八糟的心事的时候,他用心地听着,让他谈个畅快;除了不赞同坏事以外,他对他所说的一切都深感兴趣;他从来不冒冒失失地责备他,以免打断了他的话头,使他感到难过;当那个年轻人高兴地发现牧师在倾听他的时候,他便乐意地把他心中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把这个年轻人的情感和性格仔细地研究一番之后,……挽救这个濒于道德死亡的年轻人,牧师就首先从唤起他的自爱心和自尊心着手做起……
回味着卢梭通过观察、倾听和反思研究爱弥儿,反观当下,多数教师往往热衷于研究教材、教法,却很少去研究儿童。即便有教师真的通过观察研究儿童,也仅仅将观察、倾听和反思视作一种研究技巧,而非一种用心发现儿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