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世子
本篇主要讲述周代对世子及其他贵族子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内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写周文王、周武王如何当世子的,还写了周公如何教育成王的。二是写了大学教育世子及士之法。三是写了三王教世子之法及孔子论教世子的重要性。四是写了庶子之官如何管理族人。五是写天子视学养老之礼。这些教育观点对今天的人来说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原文】
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①之御者②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节③,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王季复膳,然后亦复初。食上,必在④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⑤!”应曰:“诺。”然后退。武王帅而行之,不敢有加⑥焉。文王有疾,武王不脱冠带而养。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旬有二日乃间⑦。
【注释】
①内竖:宫内小臣,负责内外信息的上传下达。
②御者:值日者,值班者。
③节:指饮食起居。
④在:察。
⑤末有原:末,勿,毋。原,再。指把剩饭再次进上。
⑥加:增益。意谓文王对王季的孝养已经达到尽善尽美,无以复加。
⑦间:痊愈。
【译文】
文王做太子时,每天给他父王王季请安三次。等到鸡叫第一声的时候就穿好了衣服,来到父亲寝宫外,向值班的内竖问道:“父王今天可一切安好?”内竖回答。“一切安好。”听到这样的回答,文王脸露喜色。第二次是中午,第三次是傍晚,请安的礼仪都是一样的。王季如果身体抱恙,内竖就会向文王禀告,太子听后满脸忧愁,甚至连走路都迈不开步子了。等到王季身体好转,一切正常,太子这才放心。王季的每顿膳食文王都要检查饭菜的冷热;每顿饭撤下去的时候,文王都会过问剩余多少。同时交待掌厨的官员:“剩下的膳食不用再端上去。”听到对方回答“是”,文王才放心地离开。武王做太子时以文王的行为作榜样,不敢有一点走样。文王如果身体欠佳,武王就会衣不解带地守在身边。文王吃饭少,武王也就吃饭少;文王吃饭增多,武王也就随着增多。这样持续了二十多天,文王的病也渐渐好转。
【原文】
文王谓武王曰:“女何梦矣?”武王对曰:“梦帝与我九龄。”文王曰:“女以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①诸?”文王曰:“非也。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我百尔九十,吾与尔三焉。”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成王幼,不能莅阼②,周公相,践阼③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
【注释】
①抚:占有。
②莅阼:临视阼阶。即天子即位。特指履行天子职务。
③践阼:天子即位,皇帝登基。此指周公暂摄王位,代行天子职务。
【译文】
文王问武王道:“你有梦到过什么吗?”武王答道:“我梦见天帝给我九龄。”文王说:“你觉得这么梦是有什么暗示呢?”武王说:“如今九国和西方还没有归顺,您最后是想统一它们吧。”文王说:“你领会错了。古时将年也称作龄,齿也是龄。我有一百寿限,你有九十寿限,我将我的三年的寿限给你。”于是,文王活到九十七岁才死,而武王活到九十三岁才死。成王年少,不能登上王位处理政务,由周公在一旁辅佐,代行天子职权。周公将当时教育太子的那套搬了出来,要求自己的儿子伯禽在陪伴成王时首先做到,目的就是要让成王懂得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如果成王有什么地方没有做到,周公就痛打伯禽,让成王明白怎么样做个太子。
【原文】
凡学①世子及学士,必时。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yuè)②,皆于东序。小乐正学干,大胥赞之;师学戈,师丞赞之。胥鼓南。春诵夏弦,大师诏之;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礼在瞽宗,书在上庠。凡祭与养老乞言,合语之礼,皆小乐正诏之于东序。大乐正学舞干戚,语说,命乞言,皆大乐正授数,大司成论说在东序。凡侍坐于大司成者,远近间三席,可以问,终则负墙。列事未尽,不问。
【注释】
①学:同“教”,教导。本节之“学”皆同此。
②(yuè):古代乐器,形状像笛。
【译文】
只要是教育太子及太学生,一定要因时制宜。春夏秋冬两季在东序分别教授手执干戈的武舞,手执羽的文舞,小乐正负责教执干舞,大胥在一旁协助;师负责教执戈舞,师丞帮助他。旄人负责教南夷之乐,大胥则在旁击鼓为节。
春季诵读诗章,夏季练习为诗章谱曲,由太师来教授。秋冬在瞽宗学礼,由主管礼的官员来教。冬季读《尚书》,由精通《尚书》的官员来教。教礼是在瞽宗,教《书》是在上庠。凡是祭祀、养老乞言和合语的礼节,都由小乐正在东序教太子及太学生。大乐正教他们手执干戚的武舞。合语、养老乞言的礼节,都由大乐正传授其义理,由大司成评说,地点也在东序。在大司成身边陪坐,与其之间要有三席之远。可以向大司成发问,问完之后再退回到靠墙之处。在大司成还未说完话之前,不可发问。
【原文】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立大傅、少傅以养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大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观大傅之德行而审喻之。大傅在前,少傅在后;入则有保,出则有师,是以教喻而德成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记曰:“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①。设四辅②及三公③。不必备,唯其人。”语使能也。君子曰:“德,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君之谓也。
【注释】
①疑丞:疑和丞皆是辅佐太子的官号。疑,可能是负责解答太子疑问之官。丞,可能是负责记录太子言行的官。
②四辅:指辅佐太子的师、保、疑、丞。
③三公:辅佐天子的太师、太保、太傅。
【译文】
夏商周三代君主在教育太子的时候,都会用礼乐。因为乐可以陶冶情操;礼可以规范外表。礼乐可以相互渗透,直至于内心,流露于外,其结果就能使太子顺利成长,养成德行兼备而又温文尔雅的气质。设立太傅、少傅来培养太子,其目的就是让他明白如何对待父子、君臣间的关系。把父子、君臣之道说清楚并且以身作则,这是太傅的责任,少傅的责任就是将太傅所描述的传授分析于太子,让其能够充分领会。太傅、少傅、师、保,他们每时每刻都会陪伴在太子左右,因此他们所传授的内容天子都可以领会,而太子的美德也就容易培养成功。老师的责任在于将古人的事迹讲述于天子,并且为其分析事情的利弊、得失,让太子明白择善而从之的道理。保的责任,是谨言慎行,以身作则,以此来影响太子,使太子的言行都能够合乎礼仪的规范。古《记》上说:虞夏商周四代,太子有师、保、疑、丞作为辅佐。设立四辅及三公之官,不一定全套都设,有合适的人选则设,否则就不设,宁缺毋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设立官职必须要任用贤能的人。君子说:“太子的德行十分重要,太子的品德养成了,负责教育太子的师保也会受到他人的敬重;师保受到他人的敬重,则百官正直;百官正直,就会国家大治。这是指太子有朝一日为君而言的。”
【原文】
仲尼曰:“昔者周公摄政,践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闻之曰:‘为人臣者,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况于其身①以善其君乎!周公优为之。”是故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成王幼,不能莅阼,以为世子,则无为也,是故抗世子法于伯禽,使之与成王居,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义也。
【注释】
①于其身:变通一下他的身份。于,通“迂”,曲折,委曲。
【译文】
仲尼说:“之前周公代替成王处理政务,治理天下,将教育太子的一套搬出来,要求自己的儿子伯禽在陪伴成王的时候也要做到这一点,为了让成王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听人说:‘作为臣子,倘若可以为君王带来好处,就算是牺牲自己也是值得的。’更何况只是稍微改变一下身份就能让君王得到好处呢?这样做周公是很乐意的。”因此,懂得怎样为人子,后才能为人父;懂得了如何为人臣,后才能为人君;懂得了如何服侍他人,然后才能使唤他人。成王因年幼,尚未即位,将其作为太子培养,这是不合乎礼法的。所以周公才把教育太子的一套规定搬了出来,要求自己的儿子伯禽也要遵守,为了使得成王懂得父子、君臣、长幼的道理,就让伯禽整天和成王在一起。